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分析年龄≥60岁老年患者行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1aparoscopicRoux-en-Ygastricbypass,LRYGB)术后3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116例行LRYGB患者的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n=46)和中青年组(年龄〈60岁,n=70),评估老年组术后体重、血糖、血压、血脂、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并比较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术后3年疗效的差异。结果老年组年龄(63.1±2.5)岁,糖尿病病程(11.3±4.8)年;手术后体重下降至(64.6±11.7)kg(vs术前(81.8±12.7)kg,P〈0.01),体重指数(BMI)(24.0±4.1)kg/m^2(vs术前(30.5±3.8)kg/m^2P〈0.01),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至(7.06±1.26)(VS术前(9.0±2.0)%,P〈0.01),糖尿病缓解率45.7%,体重、BMI、多余体重减少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压等较手术前降低(均P〈0.05),但高密度脂蛋白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0.603)。上述指标与中青年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S=0.596),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2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中青年肥胖伴他DM患者相比,LRYGB治疗老年患者肥胖和,T2DM是安全有效的。术后3年糖尿病完全缓解率相仿,体重、血压、血脂等也有明显改善,且和中青年患者比较差异不大。

  • 标签: 老年患者 腹腔镜 胃旁路术 血糖 体重指数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术后血清癌胚抗原(CEA)对Ⅱ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并接受根治术治疗的Ⅱ期结肠癌患者129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依据患者是否出现终点事件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所有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可能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预后不良率为26.27%(31/118),且预后不良的人数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多,其中随访第48个月增长较明显。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腺癌(RR=2.79,95%CI1.889~4.121;P=0.028),黏液癌(RR=2.81,95%CI1.948~4.054;P=0.041),未分化癌(RR=2.83,95%CI2.016~3.972;P=0.029),左半结肠癌(RR=2.72,95%CI1.476~5.014;P=0.024),右半结肠癌(RR=2.71,95%CI1.514~4.850;P=0.035)和术前FIB含量增高(RR=2.49,95%CI1.499~4.137;P=0.033)以及术后CEA水平增高(RR=2.62,95%CI1.659~4.137;P=0.026)均能影响患者预后。术前FIB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581(95%CI0.459~0.694),最佳截断点为7.2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8%和65.4%;术后CEA的AUC为0.773(95%CI0.712~0.893),最佳截断点为5.7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3%和78.9%。两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81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1%和83.2%。结论术前FIB和术后CEA水平为影响Ⅱ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能提高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潜在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癌胚抗原 Ⅱ期结肠癌 联合 预后 临床价值
  • 简介: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哮喘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哮喘患病率及控制现状全球至少有3亿哮喘患者,不同国家和地区哮喘患病率差别较大,分别在1%~18%不等,我国有近3000万哮喘患者[2]。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基层医师 疾病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对社区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情况的改善。方法入选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脑卒中患者115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门诊健康教育,研究组听取自我管理教育课程,1次/周,共听6周课,课程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慢性病自我效能情况。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相比干预前,研究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效能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相比对照组规律锻炼[(7.89±1.12)vs(6.31±0.53)分],获取疾病信息[(9.09±0.37)vs(5.23±1.93)分],获取社区、家庭和朋友的帮助[(8.28±0.06)vs(5.17±1.61)分],和医生沟通[(9.13±0.78)vs(6.24±0.46)分],疾病总体管理[(8.12±1.77)vs(6.16±0.22)分],做家务[(9.13±0.69)vs(6.18±1.70)分]等方面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情况。

  • 标签: 脑卒中 自我管理 教育课程
  • 简介:我国心血管疾病(CVD)患病人数持续上升,国民CVD危险因素个体暴露显著增加。老年人群作为特殊群体,其CVD患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通过有效的CVD健康管理及预防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CVD患病率及死亡率,不仅可以延长老年人寿命,而且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合理的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及监测;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老年人群CVD的健康管理模式需个体化,同时要注意评估衰弱、老年共病、多重用药及个人意愿。

  • 标签: 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健康管理 一级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升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比我院2015年6月开展QCC活动前后各1年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医院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率及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医院手卫生依从率(97.88%)显著高于未开展前(7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1.18%)显著低于开展前(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VAP发生率(2.35%)、CA-UTI发生率(2.41%)、CR-BSI发生率(2.56%)显著低于开展前的10.77%、12.50%和1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QCC活动后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评分显著高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QCC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参与医院管理的积极性,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医院感染 卫生管理 手卫生 呼吸机相关肺炎 尿路感染
  • 简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严重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是国际公认的全球性疾病[1]。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极度升高、皮肤肌腱等多部位出现黄色瘤,全身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1,2],可导致较为严重的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siscardiovasculardisease,ASCVD)甚至危及生命[3,4]。

  • 标签: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纯合子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管理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