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胃食管反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消化内科常见、多发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食管对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的防御机制下降以及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对食管粘膜的攻击作用有关。其典型症状态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其疾病谱包括了反性食管炎(RE)、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研究进展 胃蛋白酶 胆盐 胰酶
  • 简介:<正>为有效降低结核病疫情,达到项目实施的目的,在实施有效治疗管理基础上,我县对病人发现工作始终予以高度重视。我所的经验是,以宣教开道(本文从略),采取了以下两项得力措施,实现了连续三年病人的高发现。

  • 标签: 结核病防治 高度重视 重点人群 病人发现 病人转诊 项目实施
  • 简介:胃食管反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临床表现,可以导致口咽、喉、气道等食管外组织损害,严重者可以引起出血、狭窄等严重并发症。1999年Genval工作会议报告提出GERD的定义为:由胃食管反物引起的食管和食管外组织损害或产生足以影响生存质量的临床症状。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非靡烂性 发病机制
  • 简介:<正>1999年5月,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出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通知,决定于2000年第二季度实施全国第四次结核病调。一、目的本次调的目的是评价1991—2000年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实施效果;同时了解全国结核病流行现况和危害程度,为制定切实可行的

  • 标签: 结核病控制项目 流调 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实施效果 涂阳患病率 执行情况
  •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合理的单纯胰液反流动物模型,并比较胰液、胰液+胆汁在反性食管炎中的作用.方法按数字表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以及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术分别制作胰液+胆汁混合食管反(混合组,20只)及单纯胰液食管反(胰液组,20只)大鼠模型,对照组(10只)仅单纯剖腹再关腹.术后1、2、4周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体重变化和食管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混合组大鼠术中及术后共死亡4只,制模成功率80%;胰液组共死亡6只,制模成功率70%.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体重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周后体重逐渐上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218±21)、(216±20)g对(286±28)g,P值均<0.05)].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反性食管炎(RE),病变以食管下段为重,随病程延长加重;组织学表现为炎症、糜烂、溃疡、上皮高度增生及出现组织转化,但两组间食管损伤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成功制作单纯胰液反的RE模型,为研究胰液造成的RE奠定了实验基础.

  • 标签: 食管炎 消化性 胰液 模型 动物
  • 简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肾衰竭发生比例高,严重影响了心脏移植近期存活率[1]。2009年3月,我院胸心外科对1例患者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手术成功,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通过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明显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

  • 标签: 心脏移植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比较难治性胃食管反病(RGERD)与非RGERD食管动力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消化科进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GERD患者86例,其中RGERD组44例,非RGERD组42例,比较2组患者食管动力特点的差异。结果:RGERD组与非RGERD组食管下括约肌(LES)长度分别为(2.6±0.7)和(3.5±0.9)cm,LES静息压分别为(16.3±8.0)和(20.3±8.6)mmHg(1mmHg=0.133kPa),远端波波幅分别为(65.7±30.1)和(80.1±34.9)mmHg,食团内压(IBP)分别为(11.6±4.0)和(13.6±3.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8、2.235、2.044、2.400,均P〈0.05)。2组LES残余压、蠕动波持续时间、远端收缩积分(DCI)、收缩前沿速度(CFV)、远端收缩延迟(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大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和无效吞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ES长度较短、LES静息压偏低、远端波波幅偏低、IBP偏低及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增加是RGERD的主要食管动力障碍,调控这些因素或许可以为RGER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食管动力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6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CRRT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CRRT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CRRT。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7d后外周血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及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评分(SOFA)。治疗28d后,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或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治疗7d后CD3-^+、CD4-^+及CD14-^+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治疗3d后,且CRRT组治疗7d后CD3-^+[(69.3±8.7)%vs(63.8±8.4)%]、CD4-^+[(36.8±13.3)%vs(31.5±10.6)%]及CD14-^+[(55.7±6.8)%vs(46.8±6.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7d后IL-6、TNF-α、PCT及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治疗3d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RT组治疗3d后IL-6、TNF-α、PCT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d后CRRT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6:(40.7±3.8)vs(68.4±5.2)ng/L,(18.5±2.6)vs(37.8±3.5)ng/L;TNF-α:(28.4±10.7)vs(36.5±14.2)μg/L,(20.3±7.8)vs(27.9±11.4)μg/L;PCT:(4.3±1.7)vs(6.2±2.3)μg/L,(1.3±0.8)vs(3.6±1.4)μg/L,hs-CRP:(52.6±15.4)vs(71.3±18.4)mg/L,(22.5±9.3)vs(36.4±12.7)mg/L;P〈0.05]。2组患者治疗7d后APACHEⅡ、MODS及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

  • 标签: 老年人 脓毒症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免疫功能 炎性因子
  • 简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近年来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类危重病患者的抢救治疗,它通过连续、缓慢、等渗地清除水分和溶质,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通过清除大量的中分子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

  • 标签: 无肝素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重症患者 凝血 综述
  • 简介:本文回顾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现象的研究历史,介绍了无复现象的定义以及评价方法,阐述了无复现象的发生机制。通过分析既往发表的研究,总结了无复现象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介绍了当前无复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无复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艾塞那肽作用10周后,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内自噬的变化情况。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30只予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后,再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5mg/kg)以诱导糖尿病模型,并将26例糖尿病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数量相当的2组,即糖尿病模型实验组13只和糖尿病模型对照组13只。另外20只大鼠常规饲养2个月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等分为正常大鼠对照组和正常大鼠实验组。之后。2实验组大鼠皮下注射艾塞那肽5μg/kg·次,2次/d,每日清晨8点和下午6点在餐前1h给药,2对照组大鼠在同样时间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皮下注射。10周后取胰腺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胰腺组织中GLP-1R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胰腺组织中LC3-Ⅰ、LC3-Ⅱ和p62的表达并计算LC3-Ⅱ/Ⅰ比值和p62的相对表达量,每例胰腺标本均行HE染色以了解病变情况。结果正常大鼠实验组有6只出现胰腺腺叶结构破坏、胰腺腺泡细胞萎缩和细胞间隔增宽等病理改变.糖尿病模型实验组11只大鼠有7只出现上述病理改变。2实验组GLP-1R表达高于2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LC3-Ⅱ/Ⅰ比值和p62/β-actin比值大于各组相应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长期作用于正常大鼠和糖尿病模型大鼠可上调胰腺腺泡细胞上GLP-1R的表达并诱导胰腺腺泡细胞自噬受损.p62蛋白积累,而引起胰腺损伤。

  • 标签: 艾塞那肽 胰腺 自噬流受损
  • 简介: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自1997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日益显示出在救治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特别是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utipleorganfailureintheel-derly,MOFE)时的优势.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老年 多器官功能衰竭 治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用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效果。方法MODS患者39例,予高容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HV-CVVH)模式治疗。于CBP前、CBP开始后4h、12h、24h、48h、72h测定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量指数(CI)、氧合指数(PaO2/FiO2)、血BUN、Scr、Glu、Na+、K+及乳酸水平;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4h、48h、72h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结果与CBP前比较,血Na+、G1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O2/FiO2、CI在CBP开始后4h明显升高(P〈0.05);BUN、Scr、HR及血乳酸和K+明显降低(P〈0.05)。CBP治疗24h、48h、72h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CBP能改善MODS患者的氧合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在MODS患者的抢救中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多脏器功能衰竭 血液净化 连续性
  • 简介:<正>1999年10月19日~23日,卫生部结核病控制中心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东蔡各庄村进行了全国结核病调试点工作。在卫生部结核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三河市防疫站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工作。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万利亚,本次全国调技术指导组组长端木宏谨教授,卫生部结核病控制中心的专

  • 标签: 结核病 控制中心 流调 卫生部 试点工作 疾病控制
  • 简介:<正>治疗8例,置换液流量2500~3200ml/h,每日置换液量20~30L。结果:接受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时间早、衰竭器官少的4例均治愈,而接受CRRT时间晚、衰竭器官多的4例均死亡。示CRRT能纠正危重病人的液体失衡,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部分替代肾脏的功能,还能清除炎症介质,阻止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向纵深发展,可早期应用提高存活率。表1参5

  • 标签: CRRT 置换液 危重病人 炎症介质 电解质紊乱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中、术后发生慢血流或无复(CSRF或NR)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符合2012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中急诊PCI适应症的1048例AMI患者,根据术后冠脉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与异常血流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及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诊PCI患者中异常血流发生率为18.2%。统计分析表明既往血运重建、killip心功能分级、缺血时间、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病变血管、冠脉弥漫病变、血栓征象、术前血流TIMI分级、瘤样扩张、介入治疗方法及是否使用替罗非班与异常血流相关(P〈0.05)。应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表明缺血时间、血栓征象、术前TIMI分级、病变为弥漫病变、介入方式可作为CSFP或NR发生的预测因素,使用替罗非班可作为预防CSFP或NR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时间、血栓征象、术前TIMI分级、弥漫病变、介入方法可作为CSFP或NR发生的预测因素,使用替罗非班可作为预防CSFP或NR的保护因素。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PCI 慢血流 无复流
  • 简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sdysfunctionsyndrome,MODS)是严重创伤或感染后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如何提高其存活率是当今急救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发现,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是治疗MODS的有效措施之一,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治疗 老年人 生命体征 M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