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中老年脑梗死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及CT证实的125例(男性70例、女性55例)中老年脑梗死者24h动态心电图(DCG)作分析。结果125例中异常心电图123例,占98.4%;男性69例(占56.1%)、女性54例(占43.9%);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以房性期前收缩(PAS)最多,有106例(单一PAS仅18例);室性期前收缩(PVS)80例(单一PVS仅4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0例(均合并存在)。心律失常大多以二种以上组合出现,以PAS并发房速、PVS最多,占40例。此40例中男性29例(占72.5%)、女性11例(占27.5%);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强对脑梗死者的DCG检测,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心律失常.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DCG 脑梗死 心律失常
  • 简介:动态心电图(DCG)对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干扰与伪差可影响DCG的分析。使不少医生误导病人。让病人戴上仪器后进行运动,使运动及各种原因产生的伪差与正常的心电波形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从而影响分析的速度甚至误诊。为此。我们对如何减少干扰做了认真统计与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干扰 原因分 复杂心律失常 心电波形 DCG
  • 简介:本刊已采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该系统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定稿会专家、总编等相关人员进行稿件业务处理,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

  • 标签: 信息动态 查询功能 定稿会 系统 稿件 专家
  • 简介:2016年12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高敏肌钙蛋白T检测助力急性心梗早诊早治”媒体会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委陈玉国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EvangelosGiannitsis教授就ACS的诊疗现状、中外胸痛中心多学科的建设情况与发展展望、心肌标志物对于AMI临床诊疗的医学价值、临床应用与国际最新指南推荐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

  • 标签: 信息动态 临床诊疗 肌钙蛋白T 医院副院长 中华医学会 心肌标志物
  • 简介:目的研究住院患者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缺血性ST—T变化特点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58例DCG资料,分析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369例冠心病组中,41例(占11.11%)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缺血部位为:前侧壁19例、前壁13例、下壁8例、后壁1例;6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下壁4例、前壁2例;1例急性下壁心肌损伤型ST段抬高者出现短暂心室颤动,持续约2min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高向低排列依次为房性期前收缩84.88%、室性期前收缩72.97%、房性心动过速25.90%、心房颤动9、64%、室性心动过速6.05%、右束支阻滞3.97%、停搏2.08%。其它少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并行心律、WPW等。结论DCG可对缺血性ST段改变进行定位诊断。

  • 标签: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 ST—T改变 心律失常
  • 简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脏结构及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传导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4h动态心电图是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可以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因此,我们回顾分析了108例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及其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

  • 标签: 心律失常 24H动态心电图 老年患者 老年人 无创性检查 回顾分析
  • 简介:心率变异性(HRV)是反映心脏节律随机体状况和昼夜时间而改变的规律。心脏自身节律主要是受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HRV方法学和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肯定了自主神经活动与多种疾病有关。HRV作为一个能够定量反映自主神经的活性及其调节功能的检测方法,对评价心血管疾病和神经内分泌疾病进程中自主神经的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它具有简便、无创、可定量、重复性强的特点,已得到公认。现对其在临床中的研究进展论述如下。

  • 标签: 心率变异性分析 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 自主神经功能 心脏节律 自主神经活动
  • 简介:目的:为探讨冠心病(CIID)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发生时间的关系。方法:对200例60岁以上CHD有心律失常者作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①心律失常发生率100%;②>70岁者较<70岁者发生率明显增高,两组比较,除房性期前收缩(PAS)无差异(P>0.05),余者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

  • 标签: 老年人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52例Af者性别、年龄、发作特点、心电改变、病因联系等予以分析。结果①60岁以下(A组)28例,61岁以上(B组)32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性别间无差异;②冠心病27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1例,其他占49例,以冠心病居多,性别间也无差异;③阵发性Af56例,A组11例,B组45例,两组间有差异(P〈0.05),性别间无差异;④特发性Af17例,A组16例,B组1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中以女性居多占10例;并以白天(8AM-8PM)发作占13例,仅4例发生在8PM~2AM。结论DCG可发现Af的发作特点,对阵发性Af、特发性Af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阵发性房颤 特发性房颤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后随访的意义.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83例置入心脏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比较,判断起搏器起搏、感知状况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分析起搏器与自身心律相互作用的心电图改变.结果DCG检测出起搏器功能障碍14例,检出率为16.9%,常规心电图检出起搏器功能障碍4例,检出率为4.8%,两者检出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CG检出与起搏器无关自身心律失常55例,与起搏器相关性心律失常5例,发现伪融合波15例.结论DCG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高,可为起搏器置入后临床随访提供准确依据.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律失常 心性
  • 简介:伴或不伴症状的心肌缺血是老年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而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因患者无明显症状而易为病人和医师所忽视.本文收集我院1994年2月~1999年10月确诊冠心病的102例老年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了解其SMI发作特征,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报告如下.

  • 标签: 老年人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高血压(EH)者24h动态血压(ABPM)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患者进行24hABPM,观察血压水平、波动幅度及昼夜变化规律。结果150例中杓型组62例,非杓型组55例,白大衣高血压组33例;前两组的24h昼夜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型组为著。结论ABPM可较准确地帮助诊断高血压病,并对血压分型有指导意义,对临床治疗用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高血压病 动态血压 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头颅CT动态变化.方法对73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动态CT扫描,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后24~48小时内有20例(27.4%)患者继续出血,其中15例(75%)病情加重.24~48小时后脑水肿与占位效应的高峰持续时间:出血量≤20ml的于发病后5~10天,出血量21~60ml的于起病后10~15天.血肿量越大,其程度越严重.神经症状和体征轻于CT改变.结论脑出血后占位效应有两个高峰:第1个于发病后24~48小时内,主要是继续出血,与临床症状加重相关;第2个高峰持续时间于发病后5~15天,由水肿进展引起,与临床病情加重相关性不明显.

  • 标签: 脑出血 CT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分析肾实质性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实验组(A组)对象为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肾实质性高血压病人,共52例;对照组(B组)为同期随机抽取的我院5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两组均作动态血压检测(ABPM).结果:A、B两组之间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则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夜间血压下降率A组收缩压、舒张压均<10%,B组则>10%,两组间亦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实质性高血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较少,昼夜节律减弱.

  • 标签: 高血压 肾性 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 简介:目的分析和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在MRI影像显示的信号特征,并分析斑块内部的病理学特点,为诊断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价值参考。方法抽取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例AS患者(30块斑块)作为本次研究标本,对所有标本行MRI影像检测,再行病理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以病理为参照标准,在对斑块的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占比和斑块病变的危险系数上MR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和病理检查诊断AS的一致性较好,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是诊断AS的具有前途性的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MRI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65例,动态血压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结果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无斑块组增高,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单一斑块组增高,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可促进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更易并发颈动脉斑块。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斑块 动态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诊断价值.方法用CM5、CM2、M6VF监护导联作24h全信息记录,计算机回放、分析、记录、打印、人工判读,结合生活日志和临床分析诊断.结果300例冠心痛检出心肌缺血138例,其中SMI103例(占74.2%).结论DCG是对冠心病SMI诊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能动态反映SMI的程度、次数、时间以及与临床、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为制订治疗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