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特点。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部血管 脑组织损伤 死亡原因 血管阻塞 大血管闭塞
  • 简介:目的探讨心室电风暴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心室电风暴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9例心室电风暴患者均出现一项或多项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室影室颤,但在室影室颤发作前常有交感神经激活,伴有相应一些预警性心电图表现。结论早期识别心室电风暴临床特征及心电图特点,及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是治疗成功关键。

  • 标签: 心室电风暴 心电图 电复律
  • 简介:湖南省20所综合医院1983-1993年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1023例,男女之比为2.68:1,平均年龄61.9±9.9岁,女性发病年龄约比男性大5岁。既往罹患高血压病与冠心病者分别占43.3%与37.7%。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者占86.1%。前壁与下壁梗塞者分别占49.9%与32.2%。死亡155例(15.2%),男女死亡率分别为13.7%与19.7%。主要死因心脏骤停(34.8%)、心衰(36.1%)与休克(23.2%)。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和总结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器治疗心衰疗效。方法:21例心功能Ⅲ~Ⅳ级心力衰竭患者,符合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心电图QRS波宽度≥16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CRT建议标准。评价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术前后单次最远行走距离、6min步行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经左侧(n=20)和右侧锁骨下静脉(n=1)CRT手术时间分别为(143.3±30.8)min和235min,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9.7±15.5)min和75min;CRT术后单次最远行走距离显著增加[(921.7±253.8)m:(675.8±172.1)m,P〈0.013,6min步行距离术后较术前显著增加[(409.8±43.6)m:(292.5±55.6)m,P〈0.01],而NYHA心功能Ⅳ级者所占百分率术后比术前显著减少(23.8%:85.7%,P〈0.01)。结论:对左室射血分数〈35%、心电图QRS波宽度≥16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心衰患者,行CRT可显著改善6min步行距离和NYHA心功能分级。

  • 标签: 心力衰竭 充血性 治疗 心脏起搏器 人工
  • 简介:啮齿类动物与人类有相似的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及卒中后病理生理改变,对其制定有标准化神经行为评估体系。因此,啮齿类动物脑缺血模型应用广泛。啮齿类动物脑缺血模型适于脑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目前已成功发现了多种脑缺血分子、细胞机制,但在向临床治疗转化中,

  • 标签: 脑缺血 模型 动物 啮齿类
  • 简介:目的回顾近二十年来各类心血管疾病住院病死患者死因及临床特征变迁。方法将本院1978年1月1日~1997年12月31日共二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死亡病人分为前后各十年共二个阶段,按导致死亡疾病第一诊断分类,资料输入电子计算机,以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后二个阶段比较显示,心血管疾病总住院病死率有明显下降(11.2%vs7.8%,X~2=82,P<0.001);死亡患者中,疾病构成比有显著差异(X~2=19.3,P<0.05),其中冠心病、高血压病、心性猝死所占比例增加,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后十年冠心病(73.4±9.0vs68.9±9.9,P<0.05)、感染性心内膜炎(38.8±16.7vs23.5±15.1,P<0.05)死亡年龄明显延迟,其它各种疾病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死亡患者中冠心病、高血压病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反映了当前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趋势。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诊断 心脏病 病因学 构成比 病死率
  • 简介: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病人1230例,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52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678例(左侧旁道598例,右侧旁道8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30例。结果:经射频消融治疗后总成功率为97.8%,其中AVRT成功率为98.3%,AVNRT成功率为99.8%,IVT成功率为96.7%;复发率为1.6%。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根治快速心律失常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心动过速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正常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选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电图病理性Q波形成,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患者1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研究中,4例患者有自发性冠状动脉痉挛,表现为冠状动脉造影时严重狭窄但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狭窄消失.1例女性患者既往有下肢动脉栓塞病史,经血液系统进一步检查证实为蛋白C缺乏症.1例患者为粒细胞增多症,3例患者为血小板增多症.另有1例患者有肺癌病史,考虑可能与肺癌相关高凝状态有关.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患者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为1.85%(17/918).此类患者平均年龄为44.2岁,男性为主,占88.2%(15/17),吸烟比例高达82.4%(14/17),其中吸烟患者中男性达92.9%(13/14),与非冠状动脉正常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54.4%±9.6%vs.45.8%±8.8%,P<0.01).另外,造影正常组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而造影异常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60/9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正常患者以男性为主,多有吸烟史,同时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者较多见,但大部分心功能状态良好,住院期间未见严重主要心血管事件.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分析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可能原因,并初步探讨其预后。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后并发AKI27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设为观察组;同时,配对抽取同期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未并发AKI患者30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指标再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多因素联合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并发AKI原因与患者术前肾功能状况差(OR=0.01,95%CI:0.000~0.474)、术前心功能分级差(OR=1.67,95%CI:0.195~14.389)、术后出血量多(OR=0.98,95%CI:0.981~0.996)、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长(OR=0.68,95%CI:0.556~0.832)、术后合并肺部并发症(OR=0.00,95%CI:0.000~0.178)以及术前合并有糖尿病(OR=0.00。95%CI:0.000~0.067)相关。结论AKI是心脏外科术后一个灾难性并发症,防重于治;对围手术期评估为高危患者更应重视AKI预防。

  • 标签: 心脏手术 并发症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clinicaltrailsRCTs)是指含病例数多,采用随机、双盲、设置对照方法,以重点事件(如死亡率、住院率)为观察终点临床试验.RCTs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最值得信赖研究设计策略.近20年来国际上开展了许多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临床试验研究,其中以观察药物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住院率或死亡率影响为主.这些实验开展和结果发表为我们临床治疗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更新了既往关于心衰治疗许多陈旧甚至错误观念.为进一步开拓临床思维及更好地理解、实施这些实验,我们对这些试验作一总结性回顾与分析,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启示.1.20年来心力衰竭临床试验回顾(1)血管扩张剂: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随机临床试验 CHF 血管扩张剂 洋地黄类药物 ACEI
  • 简介:目的通过对我院自2009年7月以前1025例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介入治疗回顾及对其主要并发症分析,探讨先心病介入治疗疗效及其主要并发症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先心病介入治疗水平。方法在X线透视、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视下,经导管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以及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治疗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术后通过TTE及心电图(ECG)等评价介入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1)共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1025例,总成功率为98.8%(1013/102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1.17%(12/1025),其中死亡1例,死亡率为0.1%(1/1025)。(2)ASD369例,成功率97.6%(360/369)。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6个月LVEDD明显增加(P<0.01),LVEF增加(P<0.05),RVD明显缩小(P<0.01)。与术后24~72h相比,术后6个月LVEDD进一步增加(P<0.01),RVD进一步缩小(P<0.01),LVEF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LVEDD、RVD、LVEF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36%(5/369),包括封堵器脱落3例、心包填塞1例和脑血栓栓塞1例。(3)PDA261例,成功率100%。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及术后6个月LVEDD、LVESD缩小(P<0.01)。与术后24-72h相比,术后6个月LVEDD、LVESD缩小(P<0.01)。术后6个月、术后1年、2年比较,LVEDD,LVESD明显无差异(P>0.0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0.38%(1/261),仅1例严重并发症为髂静脉损伤。(4)VSD289例,成功率99.3%(287/289)。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及术后6个月LVEDD缩小(P<0.01)。与术后24-72h相比,术后6个月LVEDD缩小(P<0.01)。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比较,LVEDD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73%(5/289),包括溶血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5)PS106例,成功率99.1%(105/106)。50例患者随访满4年,与术前相比,术后24-72h、6个月、1年、2年、3年、4年△P均明显下降(P<0.01),R

  • 标签: 并发症 介入治疗 先心病 术后 成功率 发生率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炎症是机体对损伤一种基本生物学反应。然而,新近研究发现,炎症同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炎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所有阶段并与冠心病不同临床状态与临床表现形式有关。

  • 标签: 炎症机制 心脏X综合征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 生物学反应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医养结合可持续发展因素进行探究,为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素质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采用自制调查表,内容包括养老机构规模、人员配备、整体环境、生活服务、医疗服务、运行状况、养老机构存在问题等项目。本次调查由调查人员进行详细现场讲解与说明各个调查项目的内容后,由被调查者亲自或是口头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交予调查人员,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人医疗服务评价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两组被调查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两组被调查者在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对两组被调查者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表明,“医养分离”养老机构中,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好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越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未婚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较差;随着费用增加,老年人对医疗服务评价趋于好转。结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当今社会可行性与必要性结论,针对现阶段不足及制约因素使之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其可持续更好发展

  • 标签: 养老机构 医疗服务 医养分离 医养结合 影响因素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hypertension,HT)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如中风、冠心病、糖尿病等)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深入理解HT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对于预防、治疗HT有重要意义。阻力动脉血管张力持续增加是HT基本病理生理机制,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活动是血管张力调节主要因素[2]。近年研究发现,

  • 标签: BK通道 β1亚单位 高血压 血管平滑肌细胞 生物学特性
  • 简介:不同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cell,VSMC)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在环境刺激下,具有表型转化能力^[1]。在生理状态下,VSMC形态表现为收缩状态,具有调节血流大小、维持血管张力作用。当血管环境或血流条件发生改变时,VSMC可发生炎性反应和基质重塑,从而使VSMC由收缩型细胞向炎性反应细胞发生转化^[2]。研究显示,VSMC表型转化在血管粥样硬化等一系列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3]。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平滑肌细胞 综述
  • 简介:农村人群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而且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分散于各个自然村,对患者追踪和管理造成难度。因此,如何在基层社区开展对高血压等慢性病有效管理,建立行之有效工作模式,已成为当前防治工作重点之一。

  • 标签: 农村 高血压病 综合干预 卫生院发展
  • 简介:经中国微循环学会批准,中国科协和民政部备案,2013年12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李延峰教授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并做了重要讲话: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类缓慢起病、病程进行性发展且缺乏有效治疗疾病,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和帕金森病最为常见。这类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是我国中老年人群最重要致残和致死原因之一。许多研究证实,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神经变性疾病非常重要致病原因。近年来,转化医学越来越受医学界重视,这一新模式注重实验室和临床之间相互转化,微循环研究结果和神经变性疾病临床预防和治疗之间如何转化,也就成为神经变性病工作者重要课题,重视微循环障碍与神经变性病之间关系研究,可能为最终治愈此类疾病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 标签: 中国微循环学会 神经变性病 专业委员会 转化医学 疾病学 神经变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