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期间,除对一些常规的消化道疾病进行了专题演讲和深入探讨外,还邀请了干细胞研究方面的学者,就胃癌细胞的起源、将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和Hep3B诱导其分化为肝细胞、肝癌诱导分化治疗、干细胞与肝再生、干细胞生存和死亡生物特性、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炯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与细胞凋广等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为如何将干细胞与消化疾病研究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干细胞 胃肿瘤 肝肿瘤 肝再生
  • 简介:2005年亚太消化疾病周(AsianPacificDigestiveWeek2005,简称APDW2005)南APDW2005组委会主办,亚太胃肠病学金(APAGE)、亚太消化内镜学会(APSDE)、亚太肝病研究会(APASL)和国际消化外科协会(ISDS)联合举办。

  • 标签: 消化系疾病 会议 胃肠病学 消化内镜 消化外科 研究会
  • 简介:目的观察利胆通腑法治疗胆疾病的疗效。方法以利胆通腑法组方辩证加减为主治疗。结果痊愈138例,占70%;显效32例,占15%;有效30例,占13%;无效3例,占1%;死亡2例,占1%;总有效率98%。结论利胆通腑法为主治疗胆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 标签: 利胆通腑法 治疗 胆系疾病 中医药疗法
  • 简介: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应用于临床以来,国内外大多数地区已将其列为临床常规检查手段,尤其是许多消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内镜超声.因此,内镜超声已成为大型综合性医院或消化病专科医院的必备设备.本文就其在消化疾病诊断应用中的有关情况作一简述.

  • 标签: 内镜超声检查术 消化系疾病 疾病诊断 大型综合性医院 临床常规 检查手段
  • 简介:肿瘤是世界上的主要死亡因素,约30%的确诊肿瘤患者和肿瘤相关死亡者源自消化恶性肿瘤。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胃肠病学会议上,欧美和香港的专家们阐述了有关消化科医师在处理消化肿瘤中的作用。消化科医师的主要职责是对消化肿瘤诊断、筛查和疾病分期.但近几年来自全球47个同家的调查结果证实.31%的消化科医师应用过化学治疗、71%的医师采用过多学科综合治疗,68%的医师积极实施预防工作。因此,消化科医师工作贯穿于患者从诊断、治疗和随访的整个过程。我们相信,我同消化科医师在对消化肿瘤的处理过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治疗 医师 综合疗法 在职培训
  • 简介:人宫颈癌基因(HCCR)是在宫颈癌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癌基因,可能通过负向调节p53而促进肿瘤发生。目的:检测HCCR在人胃癌、结肠癌、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以免疫共沉淀法检测HCCR在消化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HCCR在消化肿瘤细胞株中的定位和表达.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CCR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HCCR在消化肿瘤患者外周血中有表达,肿瘤细胞株中其表达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HCCR在人胃癌、结肠癌、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相应正常或癌旁组织(P〈0.05)。HCCR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部位和肝癌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与其他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均不相关。结论:HCCR在人消化肿瘤细胞和组织中表达较强,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消化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 标签: 人宫颈癌基因 胃肠肿瘤 肝肿瘤 基因表达
  • 简介: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将于2016年9月22—24日在苏州召开。此次会议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6年重要的学术活动,会议将邀请国内外消化领域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专家面对面、病例讨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现将会议征文内容以及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学术会议 消化病学分会 会议征文内容 学术活动 英文摘要
  • 简介:病人女,42岁,气功所致精神障碍4年,此次因乱语、思维分裂、行为怪异、不知羞耻再次人院。经氯氮平、氟哌啶醇、氯硝西泮等药物治疗,20余天后病情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能进行正常交流。一天下午突然找护士说:“快点把病房的男的都赶出去”。问其原因,则说:“没法说”。继续追问,说:“急着干那种事”。怀疑病情反复,经肌注氯硝西泮2mg,10min后病人

  • 标签: 性欲亢进 症状表现 抗精神失常药 椎体外系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四种肝细胞Huh7、HepG2、HepG2.2.15和L02天然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及HBV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提取Huh7、HepG2、HepG2.2.15和L02四种肝细胞及转染后Huh7、HepG2和HepG2.2.15细胞mRNA,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PCR法检测天然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四种细胞均能表达TLRs家族的TLR1、TLR3、TLR4、TLR9,NLRs家族的NOD1和RLRs家族的RIG1等天然免疫相关分子;HepG2和Huh7转染HBV可复制性克隆后出现MDA5和A20的表达下调。结论四种肝细胞均能表达一系列天然免疫相关分子,不同肝细胞间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HBV瞬时转染和稳定表达能不同程度地影响这些天然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

  • 标签: 肝细胞系 天然免疫相关分子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辽宁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CGC2018)”将于2018年9月27—29日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召开。本次会议是中华医学会一类学术年会。会议将以大会、分会交流等形式展示我国近年的消化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及新技术应用等学术成就,同时介绍当今国际消化领域新概念、新进展。演讲者既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也有成长中的中青年医师和研究生。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消化系病 学术年会 会议 十八 中青年医师
  • 简介:目前,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如干扰素、拉米夫啶等均未能突破40%~50%的完全应答率。近2年来,我们采用宁波环研究所的免疫辩症联疗法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我们研究肝活检炎症组织学分级在环治疗应答的关系。

  • 标签: 慢性乙肝 组织学分级 完全应答率 抗病毒治疗 肝功能
  • 简介: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原,但H.pylori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明了。目的:在体外观察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对人胃癌细胞AG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AGS细胞分别与5株分离自胃癌和5株分离自轻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ylori共培养,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MMP-2、MMP-7和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细菌对照。结果:胃炎H.pylori菌株和大肠杆菌基本不影响AGS细胞MMP-2、MMP-7和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所有胃癌菌株均能上调MMP-2、MMP-7和MMP-9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论:分离自胃癌和胃炎患者的H.pylori菌株对AGS细胞MMP-2、MMP-7和MMP-9表达的影响有所不同,说明不同疾病来源的H.pylori菌株在促细胞恶变能力上存在差异。

  • 标签: 螺杆菌 幽门 细胞系/AGS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 简介:本文简述了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方法和中医药有关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中药联合"联疗法"可显著提高Hp根除率,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治疗新模式。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中药 三联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结肠水疗加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1g,每天3次,治疗组经结肠途径治疗系统清洗肠道加用氧疗法,治疗观察3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94.29%(P〈0.05)。结论氧疗法经结肠途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途径治疗系统 三氧疗法
  • 简介:背景: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序中,胃癌分居第二和第位。探索方法简便、敏感性高的非侵入性指标以筛选出胃癌高危人群接受胃镜检查是胃癌普查的有效途径。目的:探讨叶因子3(TFF3)作为胃癌筛查血清生物学标记物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月49例胃癌患者和29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FFs浓度,以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TFF1、TFF2、TFF3对胃癌的诊断性能,并进一步分析者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TFF3血清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57±19.49)ng/mL对(29.97±14.20)ng/mL,P<0.01],两组间TFF1、TFF2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FF1、TFF2、TFF3诊断胃癌的AUC分别为0.56、0.56和0.83,TFF3诊断性能最高;以33.0ng/mL为TFF3cutoff值,相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3%和82.8%,预测胃癌风险的OR值为8.27。TFF3血清浓度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TFF3是一个有应用前景的非侵入性胃癌筛查生物学标记物。

  • 标签: 胃肿瘤 筛查 生物学标记 三叶因子3
  • 简介:内脏高敏感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电针刺激足里治疗IBS正逐渐应用于临床,然而其对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电针刺激足里对大鼠内脏感觉的影响以及近端结肠、远端结肠和丘脑组织中μ阿片受体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探讨μ阿片受体在电针治疗IBS中的作用。方法:32只Sprague-Dawlev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单纯模型组(M组)、模型+电针组(MEA组)和模型+假电针组(MSE组)。采用直肠灌注乙酸制备内脏高敏感模型。电针(假电针)治疗前后,大鼠行结直肠扩张后记录腹壁肌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和丘脑组织中斗阿片受体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电针刺激前相比,电针刺激后MEA组大鼠在相同结直肠扩张压力(20、40、60、80mmHg)下腹外斜肌放电次数均明显减少(P〈0.001);而MSE组腹外斜肌放电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与M组相比,MEA组近端结肠、远端结肠和丘脑组织中μ阿片受体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MSE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里可降低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上调中枢和外周μ阿片受体蛋白表达而实现的。

  • 标签: 受体 阿片样 μ 电针 足三里 内脏高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