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本书是刘忠厚教授拟出版的第五本书,计划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于2013年春季出版,书名暂定为《代谢骨病骨矿代谢紊乱》,以美国ASBMR出版的最新版“PrimerontheMetabolicBoneDiseasesandDisordersofMineralMetabolism”为蓝本,增加近年来国内外常见的一些代谢骨病。

  • 标签: 代谢性骨病 代谢紊乱 骨矿 DISEASES 作者 征集
  • 简介:1病历资料患者,男,68岁。以间断腰部疼痛1年加重3d入院。既往无结核病史及腰腹部外伤史。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休息后可以缓解,未就诊。入院前3d,腰部疼痛明显加重,行走困难,遂前往当地医院检诊。腰椎CT示L2,3椎体骨质破坏,左侧腰大肌旁包块,腹主动脉明显扩展,L2/L3椎间隙明显狭窄,考虑腰椎结核、腹主动脉瘤。为进一步诊治,来本院就诊,门诊收住。

  • 标签: 腰椎 主动脉瘤 误诊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壮骨冲剂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的肠源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浓度骨密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补肾壮骨冲剂组阿仑膦酸钠组,分析在药物治疗前后肠源5-HT浓度骨密度的差异。(1)本研究所有样本为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2)肠源5-HT测定:上午8:00~9:00抽取禁食12h后空腹肘静脉血3ml,3000r/min即时离心5min后,将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5-HT的含量。(3)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Prodigy双能X线(DEXA)骨密度仪,检测各部位BMD。(4)骨生化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肠源5-HT的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P1NP、β-Crosslaps、PTH的含量。结果补肾壮骨冲剂组治疗后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左侧股骨近端处骨密度上升,血清中的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除腰椎外,其余各部位的骨密度都明显上升,血清中的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补肾壮骨冲剂组与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两组骨密度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两组在治疗后的各项骨代谢指标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结论补肾壮骨冲剂阿仑膦酸钠均可在提高骨密度同时减低肠源5-HT浓度,与Ulrike提出的"肠源5-HT与骨密度成负相关"这个结论相符。

  • 标签: 5-羟色胺 骨密度 补肾壮骨冲剂 阿仑膦酸钠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沈阳市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体成分变化特点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明确影响骨强度指数的主要因素。方法2017年4月选取沈阳汉族医学生1949例(男生721例,女生1228例),年龄19-21岁,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学生右足跟骨骨强度及体成分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研究骨强度指数与体成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沈阳汉族医学生男、女生骨强度指数均在19岁时最高,之后20岁21岁时骨强度指数均降低,且只有女生差异显著(P〈0.01);男生各年龄组骨强度指数值均大于女生(P〈0.01)。汉族男生各年龄组脂肪含量、体脂率及水肿系数均显著低于同年龄组女生结果(P〈0.01);除了19岁年龄组中腰臀围比,男生各年龄段体重、总水分、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骨质、蛋白质、肌肉量、瘦体重、骨骼肌含量及基础代谢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女生结果(P〈0.01或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与BMI骨骼肌含量正相关(P〈0.01),与脂肪含量负相关(P=0.000)。结论沈阳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在20岁21岁时显著下降,女生骨强度指数下降情况较为严重,是骨质疏松的重点防护对象;BMI骨骼肌含量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而脂肪含量是引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骨强度指数 体成分 汉族 医学生
  • 简介:目的比较选择前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1998年3月-2004年9月,共64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其中36例采用选择前路手术(A组),28例采用选择后路手术(B组),随访时间为2~4年。结果A组术前胸腰段或腰段弯曲角度平均42°,术后平均18°;B组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18°。2组患者术后弯曲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且2组患者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的出血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手术时间(179min)〈A组(279min),融合节段(15.8个)比A组(39个)长1.9个节段。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均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B组术后近端交界后凸(proximaljunctionalkyphosis,PJK)发生率高(P〈0.01)。结论对于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患者,2种方法在冠状位矢状位矫形效果相当,但后路手术时间短,融合节段长,术后PJK的发生率更高。

  • 标签: 青少年 胸椎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MRI的轴向扫描影像确定主动脉在左胸弯脊柱侧凸患者正常患者体内的位置,并对两者的位置进行比较。在右胸弯脊柱侧凸患者的前路融合固定手术中,螺钉的放置位置靠近主动脉,其依据主要是因为主动脉位于椎体左侧的后外侧。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对左胸弯脊柱侧凸患者的主动脉位置进行评估。

  • 标签: 脊柱侧凸患 主动脉 位置关系 左胸 动脉位置 前路融合
  • 简介:本文作者介绍了1例罕见的在常规胸腔镜下顺利完成微创椎间盘切除手术后出现的大脑小脑出血性梗死病例。他们推测此并发症与颅内低压导致的大脑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有关,而颅内低压是由手术中一处脑脊液胸腔内漏受到忽视造成的。尸检证实了大脑皮层静脉血栓胸腔内脑脊液的存在,

  • 标签: 出血性梗死 大脑皮层 病例报告 微创术后 胸腔镜 小脑
  • 简介:急性头颈歪斜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其主要原因为咽部附近感染所致,其次是外伤。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其实质是寰枢椎的旋转脱位。临床上以颈椎持续牵引为主要治疗方法。由下颈椎小关节突单侧脱位引起者相对少。小儿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多在受伤早期予以处理,陈旧脱位的处理少见报道。由于其治疗的特殊,结合我院临床病例并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 标签: 青少年 颈椎 斜颈 脱位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骨钙素骨密度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CBM、CNKI,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1年8月。评价质量及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数7篇,共453例,Meta结果显示,对骨钙素的影响[MD=0.26,95%CI(0.06,0.46)],腰椎骨密度的影响[MD=0.22,95%CI(0.05,0.40)],股骨颈骨密度的影响[MD=0.04,95%CI(-0.05,0.13)],Wards三角区骨密度的影响[MD=0.06,95%CI(0.02,0.09)],大转子骨密度的影响[MD=0.03,95%CI(-0.00,0.07)],髋骨骨密度的影响[MD=0.02,95%CI(-0.02,0.07)]。结论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还是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文献质量方面不太理想,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依据。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糖尿病 骨质疏松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索绝经后妇女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病房及门诊就诊的244名绝经后妇女参加了这项横断面研究,她们都没有服用骨质疏松药物,也没有患任何慢性疾病。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用于评估髋部、股骨颈腰椎(L1~4)的BMD。每个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症标准在至少一个骨骼区域进行分类。在数据收集结束时,测量所有参与者的血脂谱维生素D水平。维生素D血清水平低于30ng/mL被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结果27.9%的参与者表现出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患者的HDL血清水平更高(P<0.05)。参与者的低密度脂蛋白、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调整年龄、绝经年龄、肥胖使用抗高血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后,HDL水平与腰椎(1~4)、髋部股骨颈的BMD值T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根据维生素D水平对参与者进行分类以及调整混杂因素之后,仅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参与者中观察到HDL水平与三部位的BMD值以及T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在维生素D缺乏的绝经后妇女中,血清HDL水平与骨骼状态呈负相关。

  • 标签: 骨密度 骨骼状况 高密度脂蛋白 骨质疏松 绝经后妇女 维生素D
  • 简介:目的探讨麝香对颅骨骨缺损模型大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雌、雄各150只,利用牙科钻建立颅骨骨缺损模型,模型动物完全随机分为给药组模型组,又将这两组分别分为3小组,每组50只。给药组灌服麝香,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7d、14d、28d血清中SDF-1、HGF的变化,将所得OD值处理计算后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第7天SDF-1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8),第7天第14天HGF含量均增加(P=0.0158,P=0.0234),但第7天表达增加更加显著。结论麝香可促进大鼠颅骨骨缺损区的愈合速度,而这种愈合机制可能与增加血清中SDF-1、HGF水平有关。

  • 标签: 麝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缺损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肝细胞生长因子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IL-6、NF-κβ骨形成标志物(BALPBGP)在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和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特征。方法将60只5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组。在术后第2、、4、5、6月,每组随机取4只大鼠检测BMD、IL-6、BALPBGP。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其骨组织中的IL-6NF-κβ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术后第4、5、6月卵巢切除组大鼠的骨密度(P〈0.01)与假手术组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血清IL-6水平在术后第2至6月明显升高(P〈001),血清BALPBGP于术后4、5、6月显著增高(P〈0.05)。实时定量RT-PCR分析表明卵巢切除组大鼠IL-6NF-κβ的mRNA表达水平随时间而增加,且与骨密度呈负相关,Ib-6NF-κβ为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骨质疏松大鼠的IL-6、NF-κβ骨形成标志物水平明显增高。这些分子在骨质疏松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骨质疏松 白细胞介素-6 核因子 骨形成标志物
  • 简介:目的设计下腰骶部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中央突束缢的多重狗马尾束缢模型并致马尾综合征的实验研究,分析鞘内注射可生物降解的脑源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在DRG内感觉神经元损伤中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杂种犬(n=18)随机均分成I组(假手术组)、Ⅱ组(对照组)Ⅲ组(实验组)。Ⅱ组Ⅲ组动物行多重马尾束缢(multiplecaudaequinaconstrictions,MCEC)48h后解除马尾压缢,同时Ⅲ组鞘内注射可生物降解(PLGA)的纳米微球BDNF(15mg,内含有活性BDNF2.5mg)。术后1周、2周4周分别取相应DRG行HE染色及BDNF的免疫组化分析,并行神经功能评估半定量评分。结果MCEC48h后持续观察4周,相比较Ⅱ组、Ⅲ组相应DRG神经元群体内BDNF免疫反应更强且其神经功能评估、半定量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鞘内注射持续缓慢释放的BDNF纳米粒,在治疗急性重度马尾综合征的狗模型中疗效明显。

  • 标签: 腰骶部 神经节 多发性神经根病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探索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高半胱氨酸、维生素D、维生素B12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12月在我院就诊的138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密度将绝经后女性分为骨质疏松组(n=58)非骨质疏松组(n=80)。记录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年龄、腰围等一般资料,检测腰椎L1~4前后位、左侧股骨近端的BMD,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维生素D、碱性磷酸酶、钙、磷水平。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指标的差异以及高半胱氨酸、维生素D、维生素B12BMD之间的相关。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BMI、腰围、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D、维生素B12、腰椎L1~4左股骨颈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ho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同型半胱氨酸与维生素DB12在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同型半胱氨酸与维生素B12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可以通过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维生素B12水平预测。

  • 标签: 骨密度 同型半胱氨酸 骨质疏松 维生素B12 维生素D
  • 简介:作者指出C1侧块/C2齿突或椎弓根螺钉是近年出现的用以替代C1,2经关节螺钉固定的一项技术。尽管该技术看起来很诱人,但是有关该技术在多节段固定包括复杂颅颈重建中应用的临床数据目前还非常有限。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应用C1侧块螺钉(C1-LMS)进行颈椎手术的安全临夥影像学效果。在本研究中,预先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回顾分析以确定当初的临床表现、

  • 标签: 侧块螺钉 颈椎手术 手术中 经关节螺钉固定 指征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地塞米松(Dex)不同剂量及不同作用时间对大鼠骨量、成骨细胞的影响.方法120只3月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对照组(生理盐水)、小剂量组(地塞米松1mg/kg)、中剂量组(地塞米松2.5mg/kg)、高剂量组(地塞米松5mg/kg),每组30只,2次/周肌内注射,分别干预4w、9w、12w.给药前及干预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大鼠全身骨密度(BMD),免疫组化法检测骨组织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从新生SD大鼠颅骨体外分离培养成骨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5×10^-8mol/LDex组、5×10^-7mol/LDex组、5×10^-6mol/LDex组、5×10^-5mol/LDex组,分别培养12h、24h、48h后,采用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采用RT-PCR检测成骨细胞ALPmRNA、Ⅰ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1)干预4w,不同剂量Dex组大鼠的骨密度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干预9w,不同剂量Dex组大鼠的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大鼠骨密度低于小剂量组(P〈0.05);干预12w,不同剂量Dex组大鼠的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剂量的增加,大鼠的骨密度逐渐降低.(2)干预4w,ALP、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干预9w,中剂量高剂量组大鼠骨组织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剂量组大鼠骨组织ALP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2w,大鼠骨组织ALP、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Dex剂量的增加,大鼠骨组织ALP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逐渐降低.(3)体外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干预12h,5×10^-6mol/LDex5×10^-5mol/LDex均抑制成骨细胞增殖(P〈0.05),5×10^-5mol/LDex组成骨细胞的ALP、Ⅰ型胶原mRNA表达减少(P〈0.05);干预24h及48h,不同浓度Dex均明显抑制成骨细胞增殖(P〈0.05),ALP、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呈剂量时间依赖.结论

  • 标签: 地塞米松 骨密度 成骨细胞 骨形成
  • 简介:椎间盘源疼痛现已逐渐受到广大学者们的认同重视,但临床中对这类疾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慢性椎间盘源的下腰痛,而对慢性颈椎椎间盘源疼痛(cervicaldiscogenicpain)较少提及。随着临床中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10%~15%)以及人们对其发病机理的进一步认识,这类以颈椎椎间盘退变为基础的慢性疼痛疾病已在临床诊断中变得越发常见。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 疼痛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thritis,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发生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8例RA患者合并肩关节病变的临床资料作为试验组,同期收治38例无肩关节病变的RA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常规调查资料、B超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经超声检查显示51侧肩关节发生病变,包括骨质侵蚀10侧、肌腱炎7侧、关节积液11侧、滑膜增生13侧、肩袖病变10侧.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ACCP)、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发生与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类风湿因子、ACCP、CRP、ESR等因素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以及RF-IgA、RF-IgM、ACCP、CRP、ESR水平升高等.结论了解RA患者肩关节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早期防治肩关节病变,避免病变加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病变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骨质疏松与肿瘤转移椎体骨折患者相关代谢指标及其关系。方法回顾从2003年01月至2011年06月期间在我院介入血管外科行椎体成形术的146例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与111例肿瘤转移椎体骨折患者的相关代谢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统计内容为:性别、年龄、椎体骨折数、手术次数、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清总钙、磷、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次数、血清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与肿瘤转移椎体骨折患者在骨代谢及脂代谢方面存在差异,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找出骨折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肿瘤转移性椎体骨折 生化指标 脂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