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C骨盆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TileC骨盆骨折15例。其中:C110例,C24例,C31例。评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5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骨盆前环手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平均分别为61min、92mL;后环手术平均分别为71min、165mL。术中均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耻骨处伤口发生浅表感染,经换药治愈。骨折复位按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0例,满意复位4例,可1例。骨折愈合时间为2~6个月,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2例,可1例。结论通过有限切开复位和钢板内固定可以对TileC骨盆骨折进行良好的显露和牢靠的固定,并且不需要暴露神经、血管等结构,具有微创特点,疗效显著。

  • 标签: 骨盆 骨折 内固定 微创性
  • 简介: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C2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运用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8例C2股骨远端骨折,男8例,女10例,年龄36~80岁,平均56岁。摔伤8例,车祸伤10例。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2±10.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40周,平均(19.8±7.2)周。2例发生延迟愈合,限制负重后均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95°~135°,平均(114.7±13.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0~3分,平均(1.0±0.9)分,1例在长时间行走时出现轻中度疼痛,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根据Schatzter-Lambert评分系统,优7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3.3%。结论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内固定是治疗C2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重建钢板
  • 简介:胫骨平台C骨折指胫骨双髁骨折合并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严重骨折类型,治疗复杂,预后差[1].我院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用超长单侧外固定架与T单侧外固定交替治疗胫骨平台C骨折1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胫骨平台C型骨折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 交替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分柱内固定治疗C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创伤骨科自2008年7月至2012年5月采取动态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分柱内固定治疗CPilon骨折31例。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29.6岁。结果本组31例均获随访,时间为3~48个月,平均22个月。按Mazur踝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评估,优23例,良6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93.5%。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保护软组织,恢复关节面平整,稳定骨折端,同时能够允许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是一种较为满意的治疗办法。

  • 标签: 动态外固定架 有限分柱内固定 C型Pilon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髁间c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对32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均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行双钢板内固定手术,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9~3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Cassebaum评分优18例,良9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为84.38%。未发生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

  • 标签: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尺骨鹰嘴截骨 双钢板
  • 简介:大量维生素K2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展示了其在维护广泛人群骨健康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本文根据文献,从维生素K的种类、分布、来源、人体存在的维生素K2匮乏、维生素K2在人体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及与常见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综述,为包括日趋凸显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及其他更广泛人群的骨亚健康的预防及治疗策略提供较完整的认识及新的方法与途径。

  • 标签: 维生素K2 骨质疏松 营养补充
  • 简介:c—fos基因是原癌基因的重要成员。其表达受多种细胞活性物质的影响,通过其表达产物c—fos蛋白参与转录激活蛋白1的组成发挥生物学作用,并可以反过来对细胞因子进行调节,从而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途径上环节的调控。本文着重就诱导c—fos基因在骨组织中表达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 标签: C-FOS 骨质疏松
  • 简介:颈椎术后C5神经根麻痹是指颈脊髓减压术后出现角肌和/或肱二头肌的麻痹,而不伴有脊髓压迫症状加重的一种并发症.约半数患者有感觉缺失和/或肩部难以处理的疼痛,而另外半数患者只有C5神经根支配区的肌力减弱.大约92%的患者发生在单侧,8%的患者发生在双侧.C5神经根麻痹病例大多数在术后1周内出现,少部分在术后2~4周内出现[1].其他的颈神经根麻痹(C6、C7、C8),可以与C5神经根麻痹合并存在,或单独出现,但其发生率较C5神经根麻痹低得多.多数情况下,颈椎术后的上肢麻痹都有C5神经根受累[2,3].

  • 标签: 颈神经根 麻痹 术后 颈椎 患者 并发症
  • 简介:维生素K_2是一种与骨形成和骨吸收有关的药物,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本文着重论述维生素K_2对骨代谢的影响和维生素K_2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 标签: 维生素K_2 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拓展临床医师对于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思路,为科学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56例跟骨新鲜骨折分为A、B两组:A组即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撬拨组,28例),B组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而后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6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撬拨组足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稍高于切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Ⅱ、Ⅲ)同样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而且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是治疗跟骨骨折可靠、有效、实用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跟骨骨折 微创 经皮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成年人S1神经根体感诱发电位(S1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1SEP)的皮层电位P20峰潜伏期的参考值范围;明确S1SEP的P20峰潜伏期与年龄、身高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方法对28例正常成年人分别行双侧的S1SEP测定,记录受试者的年龄、身高及双侧S1SEP的P20峰潜伏期值。计算受试者的P20峰潜伏期的双侧95%可信区间,用配对t检验分析受试者双侧%峰潜伏期是否存在差异,得出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单侧95%测定值范围。分别将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8例受试者的S1SEP检测均能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受试者P20峰潜伏期的95%可信区间为14.39~23.75ms,受试者双侧的P20峰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P20峰潜伏期差值的95%可信区问为0~1.24ms。年龄和身高与P20峰潜伏期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骶后孔利用针电极刺激S1神经根可以引出稳定而具有重复性的皮层电位,双侧皮层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层潜伏期与身高和年龄均无显著正相关。S1SEP有望用于诊断S1神经根病及其他影响SEP近端传导通路的脊髓病变,由于S1SEP的传导通路较短,对局灶性脱髓鞘的神经病的检测,S1SEP的“稀释效应”更小。同时S1SEP还有望用于伴有周围神经病或截肢患者的脊柱后路手术的术中监护。

  • 标签: 骶骨 脊神经根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共20个节段)进行颈椎前路SynCageC植入手术,并进行平均5.8月的短期随访.结果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未见内植物松动、断裂和移位等.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显示,SynCage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植物.

  • 标签: 颈椎 前路 融合 内固定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Allen打击法制作狗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损伤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和脑脊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中的S-100B含量,与对照组比较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含量均显著升高且其水平呈动态变化,S-100B含量于伤后2h即显著升高,6h达高峰,10h后降至正常,而且血清和脑脊液中两者含量平行.结论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蛋白于脊髓损伤后显著增高,有望成为急性脊髓损伤检测的标志性蛋白之一.

  • 标签: 脑脊液 血清 S-100B蛋白 急性脊髓损伤 含量 升高
  • 简介:目的血清H2S水平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112例在江苏昆山地区体检和门诊就诊人员的资料,其中男82例,女30例,年龄25~86岁,平均(51.40±10.60)岁;采用DEXA骨密度仪检测该人群的骨密度,以及采用亚甲基蓝法测定血清H2S水平。结果体内血清H2S水平与髋部骨密度呈正相关,与腰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H2S水平与髋部骨密度存在相关,可能是髋部骨密度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H2S可能是骨密度的保护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硫化氢 骨密度 髋部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于过伸体位下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2年6月手术治疗18例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62~86岁,平均69.5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3年,平均3.5个月。测量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上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估乎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15.8个月。Cobb角由术前的32.60°±3.82°改善至术后7.60°±1.68°,VAS评分及ODI由术前平均8.7分、88.6%改善至术后平均2.6分、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Cobb角9.60°±2.06°,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2分和26.4%,与术后2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体位下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圆锥脂肪瘤脊髓栓系综合征(TCS)的分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圆锥脂肪瘤TC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个月-48岁。并按Arai法分。均行脊髓栓系松解、椎管内脂肪瘤切除手术,对于皮下脂肪瘤酌情作部分切除。平均随访3.2年。结果术中所见与术前MRI表现相同。脊髓尾侧及脊髓背侧16例,混合2例患者完全松解栓系;5例混合及2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脂肪瘤者行大部分切除。术后6例患者Hoffman分级明显改善。1例混合脂肪瘤患者症状加重。4例肢体乏力明显改善,其中3例为脊髓尾侧患者,1例为复合患者;2例为小便失禁明显改善,1例为脊髓尾侧,1例为混合患者,小便失禁的病程均〈6个月。术后2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混合及1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脂肪瘤患者发生再栓系。结论合理的分有助于预测手术难度及患者预后;保留部分皮下脂肪瘤有利于防治脑脊液漏;病理类型复杂者容易发生再栓系,但可通过扩大硬膜囊、高分子材料修补防治;术后症状改善因病理类型不同而异,病理类型简单,病程短的患者括约肌功能障碍恢复良好。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脂肪瘤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本文报道了一例背侧隐蔽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本例患者是一位72岁的老人,在打高尔夫球后突然出现双下肢肢体远端无力,症状呈进行性进展,进而出现无力,在没有助行器帮助下不能行走。MRI发现椎管的左背侧有一卵圆形块状病灶,压迫C7水平硬膜囊。

  • 标签: 颈椎间盘突出 背侧 肢体远端 双下肢 进行性 助行器
  • 简介:目的评价双侧C4,5节段椎间孔切开对颈椎后路手术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2003-2007年,共75例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41例(A组),全椎板切除并C4,5双侧椎间孔切开34例(B组),分析A、B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乎均随访19个月,75例患者中有5例(6.67%)出现了C5神经根麻痹症状,A组患者4例(发生率为9.76%),B组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2.94%)远低于A组患者(P〈0.05)。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例(A组)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C4,5节段双侧的椎间孔切开扩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 标签: 颈椎 椎板切除术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袢钢板治疗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及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袢钢板技术治疗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25例,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2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21~75岁,平均(37.12±13.21)岁。交通意外伤30例,摔伤16例,另2例为陈旧性肩锁关节脱位。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肩锁关节疼痛较术前明显好转,肩关节功能评估时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至伤前活动能力。术后Constant-Muley评分,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组术后6个月总分平均为(93.8±1.9)分,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组术后12个月总分平均为(92.3±2.0)分。结论用带袢钢板治疗TossyⅢ肩锁关节脱位及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近期及中期疗效较好。

  • 标签: 带袢钢板 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
  • 简介:0—2度脊椎前滑脱基本无明显症状,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出现的一些影响背痛的因素,从而导致慢性下腰痛。标准的治疗方法为物理治疗和激素等非手术治疗,但有些患者因效果不佳需要手术治疗。AunobleS等介绍一种治疗0—2度脊椎前滑脱症的新技术:视频辅助下前路椎间融合和固定。选择慢性下腰痛2年以上并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20例患者,记录临床信息和根性痛情况。术前和术后(直至随访结束)应用Oswestry评分和可视性评分(visualanalogscoreVAS)对腿痛和腰痛进行评估。X线平片提示0度滑脱8名、1度滑脱10名、2度滑脱2名(根据Meyerding分类法)。所有病例手术途径均为前路视频辅助下经腹膜后途径,行椎间盘摘除术、植入前路椎间融合器(填塞自体髂嵴松质骨)、以及角锥形钢板固定。在分别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后对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情况进行评估。结果:11例女性和9例男性,平均年龄39岁,BMI为25.6岁。所有患者的向前滑脱部位均在L5,平均滑移19%,7例L5椎体变异。失血量低于100ml。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8周的腰围固定。男性患者均未出现逆行射精,女性也未出现性功能异常。1例2度滑脱的患者疼痛无明显缓解,再手术行腰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在2年的随访中有19例患者取得良好的融合(95%),Oswestry平均评分从术前的74%提高到术后随访结束时的21%,腰痛的可视性评分从6.5提高到2.7,而腿痛的评分是从6.2到3.4。在平均5.5个月内(6周到1年)有18例患者回到了工作岗位。结论:与后路椎间融合和固定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疗效相似。但2度以上滑脱患者似乎不太适合于本技术。从研究中可以看到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避免了腰后背肌肉的损伤以及减少失血量而有利于术后恢复。

  • 标签: 前路椎间融合 滑脱症 固定治疗 钢板固定 L5-S1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