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基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指标,建立能够预测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的数学模型。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5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游离PSA(fPSA)和总PSA(tPSA)等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中随机选择80%为建模组,其余20%为验证组。在建模组中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预测前列腺癌的独立性影响因素,构建回归方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预测前列腺穿刺结果的数学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该模型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并与临床常用的PSA及其相关参数比较诊断价值的差异。结果选取资料完整且tPSA100ng/ml以下的患者纳入研究,共958例。其中建模组767例(tPSA4~20ng/ml者587例),验证组191例。在建模组中,将所有指标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tPSA和前列腺体积是前列腺癌独立的预测因素。将所有指标(包括fPSA)纳入回归方程,构建数学模型Y=-4.765+0.074×(年龄)4-0.057×(tPSA)+0.052×(fPSA)-0.029×(前列腺体积)。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tPSA、f/tPSA和PSA密度。取Y=-0.076,即约登指数最大值作为本模型最佳临界值,预测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76.6%、阳性预测值76.5%、阴性预测值76.3%。结论本预测模型与单独应用PSA及其相关参数相比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并且可以在不增加患者检查项目的前提下提高预测前列腺癌的能力。

  • 标签: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数学模型
  • 简介: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副神经节嗜铬组织的肿瘤,能自主合成并分泌儿茶酚胺类激素,并引起包括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在内的多种严重并发症。由于嗜铬细胞瘤病因复杂,迄今尚没有统一的金标准来准确地预测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潜能。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生物学行为 预测 演变 肾上腺髓质 严重并发症
  • 简介:近年来,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2010年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岁以上人群DM患病率已达9.7%,DM前期患病率高达15.5%。DN临床标本的稀缺性突出了DN动物模型的重要。良好的动物模型对DN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药物的研发至关重要。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动物模型 小鼠基因组 终末期肾病 流行病学调查 测序图谱
  • 简介:目前,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方法以及体内抵抗的研究。本研究将肾细胞癌根治性肾切除手术中得到的肿瘤组织种植于雌性BALB/c小鼠皮下,并连续传代成新的小鼠。

  • 标签: 肾细胞癌 肿瘤模型 临床 BALB/C 根治性肾切除 病理生理
  • 简介: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九位。膀胱癌动物模型能够较好地再现人膀胱癌疾病,是研究人类膀胱肿瘤的病因、病理、进展及筛选药物、评价治疗效果等的有效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想的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应具有以下特点:

  • 标签: 人膀胱癌 原位模型 恶性肿瘤 动物模型 原位膀胱癌 泌尿系统
  • 简介:根据欧洲泌尿外科指南介绍,中危(Ta~1,G1~2)和高危组(T1G3,CIS)尿路上皮癌患者,在初次TURBT术后4~6周再切除证实有残余肿瘤者最高可达80%。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初次TURBT的残余肿瘤危险,

  • 标签: TURBT 残余肿瘤 再切除 预测参数 术后 危险性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粪便隐血阳性的发生率,探讨粪便隐血试验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病变的预测意义。方法:使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检测2007年03月~2007年06月于我院肾脏科就诊的176例CKD患者和同期我院体检中心180例健康体检者,比较粪便隐血阳性发生率,同时对CKD患者的临床、生化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6例CKD患者IFOBT阳性率17%,180例正常对照组IFOBT阳性率5%,CKD组高于正常对照组(χ2=13.236,P〈0.01)。CKD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105.59±27.03)g/dlvs(121.00±25.62)g/dl,P〈0.05],血沉[(59.77±32.91)mm/hvs(9.54±3.21)mm/h,P〈0.05]、血肌酐[203.75(74.50~567.25)μmol/Lvs68.00(45.00~95.00)μmol/L,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CKD组中,IFOBT阳性的患者与IFOBT阴性的患者相比,年龄大(P〈0.01)、血沉升高(P〈0.05)、C反应蛋白升高(P〈0.05),而血红蛋白(P〈0.05)及肾小球滤过率(P〈0.01)降低。IFOBT阳性患者血红蛋白随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降低,血沉、血磷、iPTH随GFR下降而升高。相关法分析显示CKD患者IFOBT检测值与GFR(r=-0.191,P〈0.05)呈负相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75,P〈0.05)。对CKD患者IFOBT阳性的30例患者行肠镜检查,结果发现结肠癌2例(6.7%),结直肠腺瘤性息肉11例(36.7%),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4例(13.3%),出血性肠炎9例(30%),4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13.3%)。结论:CKD患者易发生结直肠出血性疾病,随着患者GFR的下降,发生病变的几率升高。而IFOBT是可行有效地检测方法,对于CKD患者结直肠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 慢性肾脏病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目的探讨淋巴结外侵犯(extranodalextension,ENE)对阴茎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并对可能影响ENE的患者生存预后的因子进行分析。方法回顾31例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且病理证实ENE的阴茎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未行辅助治疗,术后均给予辅助放疗。应用显徽标尺测量淋巴结包膜至肿瘤外侵的最大距离,如果肿瘤破坏淋巴结包膜≥1/3,则认为该患者ENE距离不可测量。研究终点为总体生存期,生存分析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并用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比较,进一步对有意义的因子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ENE的发生率为51.8%。ENE患者中位总体生存期为18个月(95%CI14.4~21.6个月),5年生存率为23%。ENE淋巴结数目≥3、ENE不可测量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仅ENE不可测量(HR:4.24)对总体生存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茎癌伴有腹股沟ENE时5年生存率较差,ENE距离是影响此类患者总体生存期的重要因子,当ENE距离不可测量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7.5个月。

  • 标签: 阴茎肿瘤 淋巴结外侵犯 预后
  • 简介:目的建立一套以健康行为HAPA模型(healthactionprocessapproach,健康行动过程取向)为指导,有利于增强膀胱癌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医院-家庭一体化康复护理模式。方法选取58例膀胱癌行泌尿造口手术的患者,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康复护理。于患者出院后1年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造口自我护理调查问卷对患者的自我效能和造口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除5例患者在1年内死亡,不能参与自我效能和造口自我护理能力的评价外,其余53例患者中,自我效能评分:优(31~40分)32例,良(21~30分)15例,一般(10~20分)6例,优良率为88.68%;44例(83.02%)患者能独立完成造口护理,46例(86.79%)患者没有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结论以健康行为HAPA模型为指导增强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康复护理效果。

  • 标签: HAPA模型 膀胱癌 造口术 自我效能 护理模式
  • 简介:目的探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草酸钙肾结石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珐MDCK培养后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草酸组、草酸+MG132组)分别予以相应干预。运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分析检测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着蛋白(N-Cadherin)、兔抗人波形蛋白(Vimentin)、TGF-β1、Smad7的表达。采用细胞可渗透性荧光探针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测量细胞活性氧(ROS)水平。结果草酸会使TGF-β1、N-Cadherin、Vimentin表达量增加,使Smad7、E-Cadherin表达下降。MG132会降低草酸引起的细胞ROS的增加。结论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通过抑制TGF-β1/Smad通路、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分化从而发挥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

  • 标签: 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 MG132 上皮间质转化(EMT) TGF-B1 草酸钙肾结石
  • 简介:中医男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专门研究男性保健及特有疾病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门学科迟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其独立成科至今不过20余年,但一些现代医学颇棘手的疑难病症,诸如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等通过中医治疗取得了令人折服的成效,引起国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 标签: 传统养生学 中国古代 男性学 中医男科学 性功能障碍 前列腺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肾周脂肪厚度在预测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1aparoscopicpartialnephrectomy,LPN)围手术期相关因素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由本中心同一位外科医生完成的LPN90例,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肿瘤大小、R.E.N.E.L.评分等)统计分析术前影像学检查测量的肾周脂肪厚度与围手术期参数(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后30d并发症情况)的相关性。结果90例中术前影像学资料完善的共8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43.93±60.11)min,平均热缺血时间为(24.44±7.68)min。84例中23例(27.4%)在术后30d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ClaveinⅠ-Ⅱ级并发症共17例(20.7%),6例(6.7%)为Ⅲ~Ⅳ级并发症,无Ⅴ级并发症发生。肾周脂肪厚度于不同手术时间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广义线性模型回归分析,肾周脂肪厚度是手术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而非LPN热缺血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肾周脂肪厚度对于预测LPN手术时间具有价值,对热缺血时间、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肾周脂肪 手术时间 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
  • 简介:目的:观察单味中药金钱草、石韦、车前子对肾结石的预防作用。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采用1.25%乙二醇和1%氯化铵制备大鼠肾结石模型,用上述3种单味中药的免煎剂型分别给各实验组大鼠肾结石模型灌胃,对照组用枸橼酸钾,4周后观察尿和肾组织中草酸钙结晶的形成情况。结果:单味中药金钱草组、石韦组、车前子组大鼠肾内草酸钙结晶明显少于模型组,而与西药枸橼酸钾组相当。金钱草组、石韦组、车前子组大鼠尿中草酸钙结晶的排泄均明显多于模型组。结论:单味中药金钱草、石韦、车前子对预防大鼠肾结石的形成有确切效果,并与西药枸橼酸钾相当,其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增加尿中草酸钙结晶的排泄而达到的。

  • 标签: 金钱草 石韦 车前子 枸橼酸钾 肾结石 大鼠肾结石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7号和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增多能否用于预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方法应用7号和17号染色体荧光探针,通过在石蜡切片标本上进行细胞核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反应,分析随访3年以上经病理证实的25例复发和15例未复发浅表性膀胱癌中7号和17号染色体的拷贝数。结果7号和17号染色体数目同时异常增多有10例,仅存在于复发的膀胱癌组织中;在7号或17号染色体数目增多的19例中,复发性膀胱癌显著高于未复发癌(P〈0.05);7号和(或)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增多在G2/3中显著高于G1(P〈0.05),在临床分期和复发次数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7号和(或)17号染色体数目异常增多和浅表性膀胱癌复发有关,可以作为预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用指标。

  • 标签: 膀胱癌 复发 染色体 荧光 原位杂交
  • 简介:目的评估WHO2004分级法对随访5年以上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预测复发价值。方法TNM2002分期为Ta、T1膀胱原发性、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94例,随访5年,分别进行WHO1973和WHO2004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Ki-67增殖指数(PI),PI〈33%为低PI组,〉66%为高PI组,33%~66%为中PI组;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结果WHO1973分级法中,G1、G2和G3级分别有42、38和14例,Ki-67平均P1分别为(10.32±5.46)%、(22.52±7.42)%和(35.25±9.32)%。WHO2004分级法中,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PUNLMP)、低分级尿路上皮癌(LGC)和高分级尿路上皮癌(HGC)分别有13、60和21例,Kb67平均P1分别为(8.67±4.32)%、(21.23±6.24)%和(42.35±9.42)%。Ki-67平均PI在两种分级法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分级法中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着癌分化程度的降低,Kb67平均PI均逐渐增高。随访5年,有43例复发(45.7%)。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Kb67平均PI、WHO1973和WHO2004病理分级均与膀胱癌无复发生存率密切相关(P〈0.01),其中低、中、高PI各组间复发率不同(P〈0.01);WHO1973分级法中各组均有复发,但G1与G2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2004分级法中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PUNLMP组复发3例。结论WHO2004分级法更能准确反映膀胱肿瘤的复发倾向。

  • 标签: 膀胱肿瘤 复发 分级 KI-67
  • 简介:目的评价Guy's评分联合术前双源双能量CT(DSDECT)预测肾结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效果的准确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81例肾结石患者术前结石Guy's评分等级、DSDECT预测的结石成分、PCNL术后Guy's评分不同等级的结石清除率以及不同成分的结石清除率,统计分析Guy's评分联合DSDECT预测不同Guy's评分等级、不同结石成分清除率的准确性,比较术前DSDECT预测结果与术后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结果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判断DSDECT对结石成分的诊断效率。结果181例患者行一期PCNL术的结石清除率随着Guy's评分等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考虑Guy's结石评分系统(GSS)等级时,草酸钙、磷酸钙两种结石成分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59.4%、76.3%,无统计学差异(P=0.089)。联合结石成分与GSS等级共同分析时,GSSⅠ级、GSSⅢ级和GSSⅣ级者,两种结石成分的结石清除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Ⅰ=0.758,PⅢ=0.064,PⅣ=0.974),仅GSSⅡ级者上述两种结石的清除率分别为60.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同一种结石成分,结石清除率随着GSS评分等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DSDECT与红外光谱仪两种方法分析62例肾结石的结石成分:44例混合结石,18例为单纯结石。两种方法对混合结石的分析符合率为90.9%,对单纯结石的分析符合率为94.4%。DSDECT分析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的准确度分别为0.844、0.823、1、0.952。结论术前行DSDECT能准确预测肾结石的主要成分,Guy's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PCNL术效果,术前DSDECT联合Guy's评分评估结石情况,是对Guy's评分预测PCNL术结石清除率的重要补充,可为肾结石是否选择PCNL术提供一定的建议。

  • 标签: 肾结石 结石评分系统 双源双能量CT 结石清除率
  • 简介:目的:研究益气清热膏对氨基核苷嘌呤霉素大鼠模型(PAN)蛋白尿水平、足细胞损伤的作用,并从调节内质网应激途径的主要分子伴侣: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protein,GRP78)和GRP94的表达探讨益气清热膏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PAN模型组、益气清热膏组、蒙诺组,每组各6只。除假手术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采用颈静脉插管注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40mg/kg)法制备PAN肾病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前(0天)、造模后第9天和第14天检测大鼠24h尿蛋白定量,第15天处死各组大鼠,取肾组织行电镜检查;WesternBlot和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altime-PCR)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GRP78和GRP94表达。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益气清热膏可以降低造模后第9天和第14天大鼠24h尿蛋白定量(P〈0.01)。(2)超微病理:模型组出现广泛足突融合、消失,足突基底部肿胀,足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内皮窗孔凌乱。益气清热膏可以明显改善大鼠足细胞损伤。(3)real-timePCR法和Westernblot检测肾皮质GRP78和GRP94的表达。模型组GRP78和GRP94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益气清热膏可以显著降低两者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益气清热膏可显著降低PAN模型大鼠尿蛋白水平,修复足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益气清热膏降低肾组织GRP78和GRP94表达,从而抑制内质网应激,修复肾组织蛋白质合成有关,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益气清热膏 氨基核苷嘌呤霉素模型 内质网应激 糖调节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一次性包皮切割缝合器与传统包皮环切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MEDLINE(2012~2015)、EMBASE(2012~2015)和协作网系统评价资料库CDSR,由2人分别对文献进行检索及筛选、对纳入文献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5.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7篇,英文2篇。结果显示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在手术时间(MD=19.96,95%CI:16.23~23.70,P〈0.0001)、术中出血量(MD=10.23,95%CI:8.49~11.97,P〈0.0001)、术后疼痛评分(MD=2.01,95%CI:0.75~3.27,P=0.002)、愈合时间(MD=3.74,95%CI:2.06~5.42,P〈0.0001)以及外观满意率(RR=0.70,95%CI:0.50~0.98,P=0.04)均优于传统包皮环切术,总并发症发生率(RR=1.84,95%CI:0.95~3.56,P=0.07)和伤口术后发生血肿率(RR=1.67,95%CI:0.87~3.22,P=0.12)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能明显降低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风险(RR=3.44,95%CI:1.24~9.57,P=0.02)。结论与传统的包皮环切术相比,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在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提高术后外观满意率及降低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风险,值得推广。

  • 标签: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传统包皮环切术 META分析 包皮过长 包茎
  • 简介:为了评估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对前列腺体积及下尿路症状(由IPSS评分来表示)的预测功能,我们收集了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首次入选韩国前列腺健康协会筛选项目的男性患者资料。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大于10ngml。或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被剔除。因此,共34857人纳入了我们的研究,检测和估算所有患者的血清PSA,PV和IIPSS。使用线性和年龄修正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PSA与PV或IPSS之间的潜在联系。PSA对估算PV及IPSS的预测价值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估。平均PV为29.9ml,平均PSA水平为1.49ngml^-1,平均IPSS为15.4,PSA与PV之间有显著关系,在年龄修正后IPSS评分与PSA有显著相关性。PSA预测PV〉20ml,25ml和35ml的AUC分别为0.722,0.728和0.779。PSA预测IPSS〉7,〉13,〉19的AUC分别为0.548,0.536和0.537。在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大型筛选队列研究中,血清PSA是一个很强的PV预测指标。尽管PSA与IPSS也有着重要相关性,但PSA对截止水平以上的IPSS预测价值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前瞻性对照研究来明晰PSA与LUTS之间以及PSA与PV之间的确切相互作用。这些研究也许可以建议如何应用PSA来临床预测PV和IPSS。

  • 标签: 下尿路症状 前列腺 前列腺特异抗原 前列腺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