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报告1例NRAS基因突变致系统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征,提高对NRAS基因突变表型谱的认识。方法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特点、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等。采用外显子捕获的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Sanger测序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先证者,男,2.6岁,1岁后反复出现发热、外周血PLT和RBC计数下降;2.6岁时出现皮疹、左膝关节肿痛,有轻度蛋白尿,抗核抗体和抗ds-DNA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患儿无明显面容异常,其他脏器无畸形。测序发现NRAS基因c.38G>A(p.G13D)杂合突变,其父母均未携带,为新发突变。Sanger法验证了上述高通量测序结果。c.38G>A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结论本研究显示生殖细胞NRAS基因突变患儿可仅有SLE表型,进一步丰富了NRAS基因突变表型谱。

  • 标签: RAS病 NOONAN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 NRAS基因
  • 简介:后尿道瓣膜(posteriorurethralvalves,PUV)是男性先天性下尿路梗阻中最常见病因,PUV可导致继发性上尿路损害,若未给予合适的治疗,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前就会出现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并合理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本科收治严重后尿道瓣膜患儿1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后尿道瓣膜症 下尿路梗阻 上尿路损害 肾功能衰竭 常见病因 青春期前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孤独谱系障碍(ASD)与癫癎的相关。方法选取ASD患儿190例,采用自编问卷、儿童孤独评定量表和孤独行为量表对儿童ASD与癫癎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190例ASD患儿中,20例(10.5%)曾有癫癎发作,12例(6.3%)被诊断为癫癎。有癫癎发作的ASD儿童1岁前出现体格发育问题及听力问题的比例较无癫癎发作的ASD儿童显著增高(P〈0.05);被诊断为癫癎的患儿及正接受癫癎治疗的患儿1岁前出现体格发育问题的比例显著增高(P〈0.05)。有癫癎发作的ASD儿童其感觉反应能力和行为能力较无癫癎发作的ASD儿童差(P〈0.05)。癫癎治疗对ASD儿童行为有正向影响(P〈0.05)。结论儿童ASD与癫癎患病有显著关联,可根据儿童1岁前生长发育状况、感觉反应能力和行为能力及有无癫癎发作评估二者共患的可能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癫癎 生长发育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或脑脊液中的C-X3-C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是否可作为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指标。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中疑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行腰椎穿刺检查的新生儿为感染组,根据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和培养结果分为中枢感染亚组、败血亚组和非败血亚组。以同一时期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病房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根据出生体重分为〈2000、~2500、~3000、~3500和〉3500g亚组,根据孕周分为〈33、~35、~37、~39和〉39周亚组。对照组取新生儿在出生后的脐带血;感染组于急性期或稳定期行腰椎穿刺检查,24h后取静脉血标本。采用Luminex技术检测血或脑脊液标本中的CX3CL1水平,比较各组及其亚组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69例,感染组24例。中枢感染(化脓脑膜炎)亚组8例,败血亚组10例,非败血亚组6例(脑积水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新生儿惊厥2例、高胆红素血伴食管气管瘘1例)。对照组脐血CX3CL1水平为(97.8±13.3)pg·mL^-1,脐血CX3CL1水平在不同体重亚组以及不同孕周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X3CL1水平在感染组血浆(95.1±8.2)pg·mL^-1和对照组脐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CX3CL1水平感染组脑脊液中(210.0±11.9)pg·mL^-1高于血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感染组中的中枢感染亚组、败血亚组和非败血亚组脑脊液CX3CL1水平分别为(243.1±13.3)、(208.2±20.1)和(168.7±20.6)pg·mL^-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中枢感染亚组与非败血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败血亚组与非败血亚组比较(P=0.180)、中枢感染亚组与败血亚组比较(P=0.1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新生儿脐带血和感染新生儿外周血CX3CL1表达水平相对稳定

  • 标签: C-X3-C趋化因子配体1 炎症 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简介:目的总结69例婴儿法洛四联一期根治术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探讨婴儿法洛四联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6年2月,我们实施婴儿法洛氏四联一期根治术69例,均合并房间隔缺损、左上腔静脉、动脉导管未闭等一种或多种畸形。采取标准体外循环手术43例,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手术26例。均常规应用改良超滤技术,均实施一期根治手术。结果69例中,死亡4例,治愈65例。死亡原因:严重低心排综合征、低氧血、肾功能不全。全部病例呼吸机辅助时间12—89h,平均(35.1±21.8)h。ICU滞留时间5~12d,平均(7.3±3.9)d。术后住院时间10~26d,平均(13.2±5.2)d。术后主要并发包括:低心排综合征9例,低氧血8例,肺不张14例。结论婴儿法洛四联围术期应注重循环及呼吸的管理,积极防治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肾功能不全,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法洛氏四联症 婴儿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观察醋酸去氨加压素联合雀啄灸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的疗效和复发情况。方法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儿科遗尿门诊收治原发性夜间遗尿患儿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单一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雀啄灸治疗。总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73.2%(30/41),显著高于对照组45.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复发率为10.0%(3/30),显著低于对照组44.4%(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任何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醋酸去氨加压素联合雀啄灸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疗效较单一应用醋酸去氨加压素显著,且复发率明显降低,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 醋酸去氨加压素 雀啄灸疗法 儿童
  • 简介:目的腹型过敏紫癜是儿童常见的血管反应性疾病,常常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腹型过敏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也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丁撄教授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腹型过敏紫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黄连和紫草,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腹型过敏性紫癜 幽门螺旋杆菌 黄连 紫草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过敏紫癜(HSP)肾炎的疗效及对尿蛋白、尿红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90例HSP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指标、24h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水平及患儿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6%(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77.8%(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高于治疗前,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24h尿蛋白、尿红细胞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h尿蛋白、尿红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2/4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3/4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两组患儿肾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组失访1例,对照组肾损害发生率为28.9%(13/45),显著高于观察组11.4%(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过敏紫癜肾炎效果确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水平,改善患儿肾功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地塞米松 丙种球蛋白 尿蛋白 尿红细胞 儿童
  • 简介:目的建立复旦中文版脑瘫幼儿手功能分级系统(Mini-MACS)的信度和效度。方法以2017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康复中心以及上海儿童康复合作群(8家单位)接受康复干预的1~4岁的脑瘫(CP)儿童为研究对象,排除有严重视觉和听觉障碍的CP儿童。通过分析现场操作评价和录像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确定Mini-MACS的重测信度;分析不同评估者间[主要照顾者、作业治疗师(OT师)、物理治疗师(PT师)]的评价结果确定Mini-MACS的评估者间信度;以脑瘫儿童精细运动能力测试(FMFM)的精细运动能力分值为效标确定Mini-MACS的平行效度。结果76例CP儿童进入本文分析,其中我院康复中心18例,上海儿童康复合作群单位共58例;男46例,女30例;平均年龄(2.5±0.9)个月,1~2岁组25例,~3岁组23例,~4岁组28例;痉挛型四肢瘫29例,双瘫11例,偏瘫27例,手足徐动型2例,共济失调型2例,无法分类5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Ⅰ级7例,Ⅱ级27例,Ⅲ级16例,Ⅳ级16例,Ⅴ级10例。OT师现场评价与录像评价结果间重测信度ICC值为0.96(95%CI:0.94~0.98);OT师与PT师间的ICC值为0.97(95%CI:0.94~0.98),OT师与主要照顾者ICC值为0.92(95%CI:0.86~0.95);1~2岁组、~3岁组和~4岁组重测信度ICC值0.95~1.00,~4岁组评价者间信度低于1~2岁组和~3岁组,尤其是OT师与主要照顾者间的信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ICC=0.64)。Mini-MACS与精细运动能力分值之间平行效度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6。结论中文版Mini-MACS具有良好的评价者间信度和平行效度,适用于对国内脑瘫幼儿进行手功能分级。

  • 标签: 脑瘫 幼儿 手功能 分级 信度 效度
  • 简介:1病例资料患儿,女,6岁,以“反复腹痛1月余,黏液便10d”为主诉,于2016年11月10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消化科。患儿3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为40℃,热型无规律,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标签: 假膜性肠炎 艰难梭菌感染 消化科 黏液便 血常规检查 热型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腹壁切口完全裂开的病因、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11例新生儿开腹手术临床资料,其中5例发生腹壁切口完全裂开,日龄2~28d,体重1.9~3.5kg,男性4例,女性1例,足月儿3例,早产儿2例,横切口2例,纵切口33例。5例均为消化道疾病的手术,其中小肠造瘘术2例,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肠修补术1例,ladd及阑尾切除术1例。结果211例新生儿开腹手术患儿中,发生切口完全裂开5例,切口裂开率为2.4%,且均为消化道疾病。1例肠造瘘及肠吻合、修补术患儿第1次手术中有肠内容物污染腹腔;1例行ladd及阑尾切除术患儿再次缝合切口时腹腔探查见结扎阑尾的线头脱落,腹腔内可见脓分泌物,但未见阑尾残端瘘。5例患儿经扩创再缝合后全部治愈,无再裂开现象发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切口疝,切口愈合良好。结论新生儿腹壁切口完全裂开是剖腹手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发生后需紧急处理。避免新生儿腹壁切口完全裂开主要在于提高认识,积极预防,减少诱发因素。

  • 标签: 腹部 外科伤VI裂开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技术对各种原因造成的小儿感染创面的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对49例患儿的62个因机械外伤、烫伤或感染等所导致的深度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应用VSD技术进行前期清创治疗,待创面的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予以植皮等方法修复。结果49例患儿62个创面使用VSD治疗7~15d后,创面肉芽组织均能生长良好,植皮成活率在90%左右。未发现贫血、脓毒血、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结论VSD技术应用于小儿大面积感染创面的修复,能够有效快速去除创面坏死组织,控制感染,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缩短病程,减少换药痛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软组织感染 修复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细菌血流感染患儿入院48h内发热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统计了2008年9月至2016年9月间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所有诊断为脓毒症的病例资料,筛选出符合细菌血流感染的病例,根据其入院48h内最高体温将其分为5组:〈36.5℃组,36.5℃-组(正常对照),37.5℃-组,38.5℃-组和39.5℃-组,比较5组病死率有无差异。结果符合细菌血流感染的病例共213例,其中〈36.5℃组5例,36.5℃-组44例,37.5℃-组73例,38.5℃-组69例,39.5℃-组22例。213例患儿中,死亡48例。5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6.5℃组及39.5℃-组病死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两组(37.5℃-组和38.5℃-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菌血流感染患儿入院48h内最高体温低于36.5℃或高于39.5℃者病死率会明显升高。

  • 标签: 发热 血流感染 病死率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重庆市主城区大气污染对学龄儿童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方法根据2010~2015年重庆市环保局网站的大气污染数据划分重庆市主城区为污染区和清洁区。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分别位于清洁区、污染区的2所小学3~4年级的儿童共69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清洁区313名,污染区382名。对两区儿童进行肺功能检测,并采用美国流行病学标准问卷(AST-DLD-78-C)对两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和症状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污染区环境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氮氧化物(NO_X)浓度均高于清洁区(P〈0.05)。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污染区儿童咳嗽(OR=1.644)、感冒时咳嗽(OR=1.596)、感冒时咯痰(OR=2.196)、持续咯痰(OR=1.802)、喘鸣(OR=2.415)的发生的危险高于清洁区儿童(P〈0.05)。清洁区女童和男童的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气容积均高于污染区(P〈0.05)。结论重庆市主城区大气污染与学龄儿童一些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增加有关,并对儿童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空气污染 呼吸系统疾病 症状 肺功能 学龄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抗生素相关腹泻(AAD)中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抗生素相关CDI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CD毒素A/B检测和CD厌氧培养且符合AAD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排除<1月龄、粪便常规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等临床信息不完整的病例,重复病例仅纳入首次诊断AAD时的临床信息。毒素A/B检测阳性或结肠镜检查提示假膜肠炎者CDI组;余为非CDI组。单人从病志中采集一般资料,基础疾病,出现AAD相关腹泻症状前2个月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1个月内的治疗和药物使用情况,实验室指标等。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AAD患儿150例,年龄40d至15岁2月,中位年龄1.4岁,男103例(68.7%)。CDI组24例(16.0%),非CDI组126例。①CDI组急性腹泻22例(中位腹泻天数8d),因克罗恩病导致的慢性腹泻急性加重1例;因结肠息肉导致的迁延性腹泻急性加重1例,发热11例(45.8%),呕吐8例(33.3%),腹痛2例(8.3%),腹胀1例(4.2%);1例(1/5,20%)结肠镜显示为伪膜肠炎。②CDI组和非CDI组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腹泻前2个月内抗生素应用情况,腹泻前1个月内手术或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抑酸药应用情况,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CDI和非CDI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AD的主要治疗措施为停用广谱抗生素,益生菌辅助治疗,CDI患儿症状无好转时加用甲硝唑(应用5~7d后未见明显好转改口服万古霉素)。CDI组腹泻均好转或痊愈,非CDI组117例(94.4%)腹泻症状好转,9例死于腹泻外的其他原因。结论儿童AAD中CDI发生率为16.0%,发热、呕吐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经治疗后预后良好,仅凭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不能区

  • 标签: 儿童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艰难梭菌 临床特点
  • 简介:闭塞细支气管炎是与小气道炎症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是一种不可逆的慢性阻塞肺疾病.赵坤教授认为,本病多为阳虚为本、痰瘀为标之本虚标实证;治疗上强调分期论治初期,首倡先期论治;中期,化痰祛瘀为法;后期,扶阳固本为要,临证多能验效.

  • 标签: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麻黄附子细辛汤 扶阳固本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儿童急性血源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间诊断为急性血源骨髓炎,并且病原学培养阳性的22例手术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VSD组)7例和对照组(传统手术组)15例,对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体温恢复正常天数、换药次数、手术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6(21~28)d,对照组为29(25—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8,P=0.047)。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中位数为11(9~13)d,对照组为15(13~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4,P=0.003)。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中位数为1(0~1)次,对照组为4(3~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56,P〈0.0001)。观察组患者手术次数中位数为1(1~2)次,对照组为2(2~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82,P=0.003)。结论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儿童急性血源骨髓炎效果理想,可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换药及手术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肾炎康复片治疗小儿紫癜肾炎血尿和蛋白尿的疗效及其安全。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小儿紫癜肾炎合并血尿和蛋白尿患儿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抗过敏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肾炎康复片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5%(44/56),高于对照组607%(3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4%(11/56),显著低于对照组73.21%(4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紫癜肾炎伴有血尿和蛋白尿患儿给予肾炎康复片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 标签: 紫癜性肾炎 肾炎康复片 血尿 蛋白尿 安全性 儿童
  • 简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结合临床从“热、瘀、虚”3个方面着手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进行探讨及辨证论治。翟文生教授认为热邪是诱发和加重ITP的始发因素,瘀血贯穿于ITP的始末,虚是ITP的根本原因,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临床治疗上应虚实并重,祛邪为标,治病求本,同时灵活运用中药的药性,辨证施治,经笔者多年临床观察,疗效确切。

  • 标签: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 辨证论治 儿童
  • 简介:目的报告3例肺表面活性蛋白C基因(SFTPC)突变致儿童间质肺病(chILD)伴家系外显不全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总结3例家系外显不全的chILD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对SFTPC突变基因型及其临床表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儿均为足月顺产,出生时无异常,在生后2~15月出现咳嗽、气促和发绀,持续不能离氧,CT示弥漫磨玻璃样变伴或不伴囊变,其中1例有家族史。多予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类固醇、羟氯喹治疗,2例好转,1例死亡。3例患儿家系测序均检测到SFTPC基因存在致病杂合错义突变[2例c.218T>C(p.I73T)杂合错义突变,为国外数据库最常见致病突变;1例c.314A>G(p.D105G)杂合错义突变],各家系均有健康携带者。共检索到报道SFTPC突变致chILD外显不全的文献7篇10例患儿,结合本文3例,13例起病时间从新生儿期至11岁,CT多表现为弥漫磨玻璃样变,均有长期吸氧史,2例死亡,2例chILD,9例缓解。结论SFTPC突变致chILD在中国汉族人群存在外显不全现象,对这类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的认识为早期诊断、干预、预后判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间质性肺病 儿童 表面活性蛋白C 基因型 表型 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