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甲状腺乳头癌和滤泡癌,其中甲状腺滤泡癌生长缓慢,其发病率远低于甲状腺乳头癌,而且体积小、生长缓慢,常无明显的局部恶性表现。然而Do等[1]研究发现甲状腺滤泡癌的骨转移发生率(6.8%)明显高于甲状腺乳头癌的骨转移发生率(0.4%)。临床上甲状腺滤泡癌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以肋骨、髂骨和胸骨多见,以溶骨性病变为主。骨转移会引发骨痛、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等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的影响[2]。同时,甲状腺滤泡癌骨转移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13%~21%[3]。因此,对甲状腺滤泡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2013年12月9日,我科收治1例甲状腺滤泡癌多发胸椎转移病例,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甲状腺滤泡癌 癌骨转移 胸椎 多发 分化型甲状腺癌 骨转移患者
  • 简介:1病例报告病人,女,52a。2006年7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昏、头痛,进行性加重伴频繁呕吐,为胃内容物,偶为非喷射性,不伴抽搐、眩晕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于同年8月15日MRI检查提示:左额叶肿瘤。8月20日在外院行左额叶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胶质母细胞瘤。9月6日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检查发现:右额叶、左丘脑、左小脑肿瘤,并行左丘脑肿瘤和右额叶肿瘤伽玛射线照射。

  • 标签: 软组织 透明细胞肉瘤 脑转移
  • 简介:目的总结和探讨多发性原发性脑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多发原发性脑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放疗及化疗,共中3例并给予χ刀、γ刀治疗.结果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3例,治疗6月死亡1例,治疗1年死亡2例;恶性星形细胞瘤2例,治疗1年死亡1例,至今存活1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2例治疗后至今存活;恶性淋巴瘤1例治疗1年半死亡.结论手术、放疗、化疗结合χ刀、γ刀综合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多发性原发性脑瘤 手术治疗 放疗 化疗 χ刀治疗 Γ刀治疗
  • 简介:口腔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少见,仅占恶性黑色素瘤的0.5%左右,好发于口腔上腭黏膜,极少数发生于牙龈。我院2012年3月收治1例上牙龈多发恶性黑色素瘤,现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如下。

  • 标签: 牙龈 恶性黑色素瘤 淋巴结转移
  • 简介:背景与目的:肺癌多发脑转移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全脑放疗(WBRT)和X刀(SRS)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本文总结分析肺癌脑转移不同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肺癌多发脑转移病例,比较其不同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结果:肺鳞癌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86.7%,高于腺癌及其它类型癌(P=0.020)。转移瘤数目≤3个者的有效率为71.9%,明显高于>3个者(P=0.031)。SRS+WBRT治疗组近期有效率为77.8%,显著高于WBRT+SRS组及单纯WBRT组(P=0.026)。结论:低剂量X刀(SRS)治疗+WBRT对肺癌多发脑转移瘤的局部控制优于WBRT+SRS和单纯WBRT,特别是副作用轻,患者耐受性好。

  • 标签: 肺肿瘤 脑转移瘤 放射治疗 全脑放疗 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骨肉瘤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其起源于成骨间叶细胞,恶性程度极高,男性好发,男女发病率比值为3:2,早期即可转移,预后很差[1-6]。多发骨肉瘤是一种相对少见但侵袭性更强的骨肉瘤,最早于1936年由澳大利亚的Silverman报道[7]。定义为患者体内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骨肉瘤病灶但不伴有肺转移或并内脏转移,也被称为多中心骨肉瘤或者多病灶骨肉瘤[8]。多发骨肉瘤分为两类,最初诊断时发现多病灶即定义为同时里多发骨肉瘤,而在对原发灶有效的初始治疗后患者出现新的病灶则定义为异时型多中心骨肉瘤[9]。由于多发骨肉瘤发病率极低,所以对该疾病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认识以及诊疗方案大都借鉴于单一病灶骨肉瘤研究结果。

  • 标签: 多发骨肉瘤 流行病学 诊断 化疗.基因测序 综述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真空辅助活检(uhrasound-guidedvacuum-assistedbiopsy,UGVAB)系统对具有适应证的乳腺多发病灶和单发病灶诊断性切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的345例乳腺小病灶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通过UGVAB系统连接旋切刀穿刺到超声定位病变,尽可能完全切除病变。术后对诊断为良性病变的患者进行随访和超声检查。结果大多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有较好的顺应性。多灶性病变组不适症状发生率(18/157)高于单发病灶组(3/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所有病灶均获得准确的病理诊断,多灶性病变组中癌或ADH的发生率(14/157)高于单发病灶组(3/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多灶性病变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良性病变残留率均高于单发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术后并发症的良性肿瘤患者均不需进一步手术治疗。良性病变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复查中无假阴性。结论超声引导真空辅助活检系统对具有适应证的乳腺多灶性病变进行诊断眭切除具有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多发性病变 真空辅助活检 超声引导 诊断 乳腺肿瘤
  • 简介:外毛根鞘癌(Trichilemmocarcinoma,TLC)是一种少见的毛囊漏斗部组织的恶性肿瘤,瘤组织主要向外毛根鞘方向分化,临床常见于老年患者的曝光部位皮肤,表现为小肿块或呈菜花样,易与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鳞癌)、基底细胞癌及角化棘皮瘤等混淆。

  • 标签: 银屑病 多发性巨大外毛根鞘癌 治疗
  • 简介:随着神经干细胞、脑肿瘤干细胞研究的深入,脑肿瘤起源于神经干细胞得到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持。而传统的脑肿瘤起源及发生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脑肿瘤神经干细胞起源学说一经证实,必将对脑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指明新的方向,并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脑肿瘤 肿瘤干细胞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各系统肿瘤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和程度。方法对2002年6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肿瘤血液科住院的586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达45.73%,其中Ⅰ、Ⅱ度为68.28%,Ⅲ、Ⅳ为度31.72%。血液系统肿瘤贫血的发生率最高为58.67%,泌尿生殖系统为50.00%,消化道肿瘤为46.91%,乳腺癌为41.94%,肺癌为24.59%,其他肿瘤为44.78%。肿瘤患者有贫血症状的为66.42%,采取治疗措施的13.06%,出院有贫血诊断的仅为1.12%。结论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高,漏诊率高,治疗率低,应引起医师的高度重视。

  • 标签: 贫血 肿瘤
  • 简介:1临床资料某男,49岁,农民,因"脐周阵发性疼痛24小时余"急诊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4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脐周疼痛,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嗳气反酸,无畏寒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偶有排气排便。于我院急诊就诊,查腹部立卧位平片:小肠高位不完全性肠梗阻。予以抗炎解痉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

  • 标签: 多发性脂肪瘤 急性肠梗阻 合并症
  • 简介:为研究肝癌发生过程中RTN4C基因突变,利用直接序列分析、PCR-SSCP等研究了肝癌(HCC)中RTN4C突变与杂合性缺失(LOH).HCC中,RTN4CP突变为62.9%,LOH为68.4%.90%LOH的肝癌中RTN4C发生突变.RTN4C突变相关的肝癌发生中LOH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肝癌 发生 RTN4C 基因突变 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患者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住院接受辅助化疗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贫血的发生率及贫血的发病程度,从单因素、多因素两个层面针对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手术方式、病理组织类型、血清白蛋白水平等诸方面对贫血发生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232例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患者,贫血发生率53.5%。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的贫血构成比显著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女性患者贫血构成比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5);Ⅲ、Ⅳ期患者的贫血构成比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不同手术方式贫血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35g/L的患者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低于35g/L的患者(P〈0.05)。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比数比(OR)26.422,95%可信区间(CI)5.716~122.129]、血清白蛋白(OR4.987,95%CI1.840~13.514)、病理分期(OR4.590,95%CI1.488。14.163)、手术方式(OR9.440,95%CI2.313~38.535)是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患者合并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前贫血的发生与年龄、血清白蛋白、手术方式、分期等因素有相关性。高龄、营养不良、全胃切除、中晚期患者更易发生贫血。

  • 标签: 贫血 胃癌 辅助化疗 危险因素
  • 简介:胃癌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临床少见,一旦发生,预后极差。传统治疗方法如血制品替代治疗和肝素抗凝等效果甚差,常在1—3周内死亡。我科成功治疗Ⅳ期胃癌反复发生DIC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胃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化学治疗
  • 简介: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治疗的HBsAg阳性癌症患者中,HBV的再激活风险很高,尤其是给予利妥昔单抗或类固醇治疗时。HBV再激活的机制分为HBV复制增加,HBV破坏肝脏细胞,以及HBV下降的恢复期这三个阶段。对高风险患者应在化疗前进行HBV标志物的筛查(包括HBsAg、anti-HBc和/或anti-HBs)和/或HBVDNA的检测,但检测项目的数目目前还存在争议。对达到预防性抗HBV治疗标准的患者尽早进行抗HBV治疗,并根据患者的治疗计划以及合并症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通常在免疫抑制性治疗结束后还要进行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抗HBV治疗。

  • 标签: HBV 再激活 癌症 化疗 免疫抑制治疗
  • 简介:多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bonecyst,ABC)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ABC,为骨的良性病变,具有侵袭性强的特点,多为异时性多发,单发性ABC偏好女性患者,而多发性ABC在男性患者中相对多见[1]。多中心性骨巨细胞瘤(multicentricgiantcelltumorofbone,MCGCT)则是骨巨细胞瘤(giantcelltumorofbone,GCT)的罕见类型,是一种富含巨细胞的良性骨病变,较单发性GCT的发病年龄更小,多见于膝关节周围[2-3]。多发性ABC和MCGCT的发病率极低,而单个体多发性ABC后继发MCGCT的案例此前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多发性ABC后继发MCGCT患者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 标签: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多发性 骨巨细胞瘤(GCT) 多中心性
  • 简介:目的以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监测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yelomabonedisease,MBD)围手术期凝血状态,探讨其与临床分型、肿瘤分期及肝素应用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1例MBD患者设定为研究组,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2名健康成人设定为正常对照组。所有两组病例均于术前接受TEG及传统凝血试验检测1次,MBD组于术后第1、3、5、7天再行TEG检测各1次。结果(1)两组间术前两种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值的P=0.066,Angle角的P=0.265,MA的P=0.095,CI的P=0.315,PT的P=0.462,APTT的P=0.310,Fbg的P=0.051,TT的P=0.821,PLT的P=0.071;(2)在MBD患者围手术期出凝血状态的动态改变中,TEG检测结果差异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361,K值的P=0.675,Angle角的P=0.487,MA的P=0.279,EPL的P=0.398,CI的P=0.775,LY30的P=0.398;(3)MBD患者使用肝素前后TEG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518,K值的P=0.831,Angle角的P=0.676,MA的P=0.304,EPL的P=0.307,CI的P=0.971,LY30的P=0.307;(4)不同MBD分型两种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342,K值的P=0.531,Angle角的P=0.574,MA的P=0.856,EPL的P=0.737,CI的P=0.505,LY30的P=0.747,PT的P=0.393,APTT的P=0.790,Fbg的P=0.966,TT的P=0.115,PLT的P=0.460;(5)不同MBD分期两种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293,K值的P=0.198,Angle角的P=0.178,MA的P=0.515,EPL的P=0.748,CI的P=0.125,LY30的P=0.748,PT的P=0.464,APTT的P=0.649,Fbg的P=0.649,TT的P=0.646,PLT的P=0.515。结论MBD凝血状态复杂,应用TEG可以更加全面而准确地评估,MBD围手术期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栓形成 肝素
  • 简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typeⅠ,NF—Ⅰ).也叫雷克林霍曾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的患者有家族史.发病率约为1/3000-1/4000.以异常皮肤色素沉着(咖啡牛奶斑)、多发皮肤结节及受累组织器官损害(神经、骨骼、内脏)为特征性表现,约10%-25%患者可有消化系统受累表现如出血、穿孔或肠梗阻等.

  • 标签: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胃肠间质瘤 文献复习 多发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直肠
  • 简介:肿瘤起源和演进的机理错综复杂。离子通道与肿瘤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侵袭和转移均有密切的关系。深入研究它们的相关性可以进一步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并推动肿瘤的防治。我们对几种主要的离子通道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离子通道 肿瘤 细胞增殖 钙离子通道 瘤细胞
  • 简介:机体免疫有宿主保护和肿瘤促进双重作用免疫微环境对肿瘤的促进作用知之甚少。研究发现本文讨论免疫微环境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其机制包括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改变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适应微环境的肿瘤细胞存活或建立适宜的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展,甚至可以调节肿瘤干细胞活性。基于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免疫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而探索免疫治疗和细胞毒药物或分子靶向药物联合的多模式治疗可能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方向。

  • 标签: 肿瘤 免疫微环境 血管生成 肿瘤干细胞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