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岩下途径栓塞海绵脑膜静脉瘘(DAVF)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海绵区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岩下插管,以微弹簧圈、ONYX-18胶栓塞海绵和瘘口。结果15例插管成功,DAVF均达到完全致密栓塞。术后多数病人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术后并发颞叶梗死1例,致左侧肢体偏瘫。10例于6~24个月行DSA检查,均无复发。结论经岩下途径栓塞可作为海绵区DAVF的首选常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静脉瘘 海绵窦 岩下窦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本文报道我科对连续收治的10例侧区(横和乙状)脑膜静脉瘘(DAVF)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的初步经验.方法所有病人先进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侧区DAVF后立即对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造影术并用NBCA胶或PVA颗粒进行栓塞.结果10位病人进行16次栓塞治疗(有6例行2次),共对23根供血动脉进行了栓塞.其中8例采用NBCA胶,另2例采用PVA颗粒进行栓塞.8例栓塞后获得解剖学和临床治愈,另2例虽获临床治愈,但造影中仍可见少量病灶残留.4例伴有搏动性耳鸣和杂音者在首次栓塞后其症状和体征消失,其中1例搏动性耳鸣在第一次部分栓塞后2个月复发,但在第二次栓塞后消失.无一例病人在栓塞后出现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侧区DAVF是一个安全、有效和微侵袭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侧窦 栓塞治疗 DAVF 病因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脑膜静脉瘘(cavernoussinus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CSDAVF)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的C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并了解瘘口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23例患者中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主要针对Barrow分型C型的患者;19例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针对Barrow分型B型、C型或D型的患者。结果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中3例使用Onxy胶栓塞,其中1例治愈,瘘口完全消失,2例好转,瘘口部分残留,因部分供血动脉纤细扭曲,栓塞风险高,遂未完全栓塞;另外2例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均治愈,瘘口完全消失。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5例患者中2例术后长期随访,3个月~3年,定期复查DSA。其中1例完全栓塞的患者无复发,1例部分栓塞的患者瘘口仍有残留,较出院时无明显变化。18例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中9例使用Onxy胶栓塞,9例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均治愈,瘘口完全消失,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12例术后长期随访,3个月~3年,定期复查DSA无复发。结论介入栓塞是治疗CSDAVF的首选方法,静脉入路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具有适应证广、栓塞完全的特点,是治疗CSDAVF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临床特点 介入栓塞治疗
  • 简介:海绵脑膜静脉瘘(CDAVF)是发生在海绵壁及其周围脑膜的动静脉短路,血管内治疗具有较好疗效.本文对CDAVF血管内治疗的常用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及术后评价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动静脉瘘 硬膜 海绵窦 栓寒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骨性结构与脑膜静脉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将20例干颅骨标本和17例甲醛固定尸头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分次切除,显露出横、乙状、岩上以及膜角,测量乙状在不同位置的宽度及表面骨质厚度,分析横、乙状的走向与颅骨表面骨性标志之间的对应关系,测量"膜点"与"乳突上嵴后下三角"各顶点间的距离.结果横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乙状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两线构成的夹角为"间角",左侧平均为102°±17.3°,右侧平均为100°±15.5°.乙状各段的宽度为垂直段>下曲>上曲.乙状下曲的表面骨质厚度明显大于上曲与垂直段.结论根据颅骨表面标志判明脑膜静脉的位置,开颅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横、乙状,并能更充分地利用颅底有限的暴露空间,使得整个开颅过程更加微创和高效.

  • 标签: 硬脑膜静脉窦 颅底侧方入路手术 横窦 乙状窦 乳突上嵴 解剖学
  • 简介:目的探讨侧(横-乙状)区脑膜静脉瘘(LS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例LADAVF的临床资料,经右侧股动脉-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Onyx胶栓塞8例,经左侧股静脉-下腔静脉-颈内静脉球囊保护下Onyx胶栓塞2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8例,大部分栓塞2例,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2年,8例无加重及复发,2例异位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LSDAVF是一种相对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需配合静脉球囊保护下进行;闭塞瘘口同时闭塞部分无功能静脉存在短期内异位复发可能。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侧窦区 血管内栓塞 异位复发
  • 简介: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脑膜静脉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脑膜静脉瘘患者行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其中海绵区22例,侧区10例,通过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示瘘口完全闭塞19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13例。9例患者术后眼球突出、结膜水肿一过性加重。随访3月~2年,临床症状消失21例,症状明显缓解11例。结论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脑膜静脉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疗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经静脉途径 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脑膜静脉瘘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到2012年9月收治的15例脑膜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治疗4例,血管内治疗7例,伽玛刀治疗2例,保守治疗2例。结果手术治疗的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血管内治疗的7例患者中,5例术后即刻行造影显示脑膜静脉瘘消失,未发生并发症;另2例栓塞后有少量残留,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治愈。伽玛刀治疗2例,随访1年症状好转。保守治疗的2例患者,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其中1例成功治愈,另1例好转。1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30个月,7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2例复发,1例再次栓塞后治愈,1例通过压迫供血的颈总动脉及伽玛刀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15例患者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结论脑膜静脉瘘应针对其部位及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是其首选方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治疗 效果
  • 简介:慢性脑膜下血肿(CSDH)是指位于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有完整包膜的血肿。我院1990年10月~99年6月对130例慢性脑膜下血肿进行手术治疗。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CT
  •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颅内静脉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及其辅助手术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颅内静脉脑膜瘤患者47例,包括上矢状脑膜瘤28例、大脑镰脑膜瘤14例、横汇区脑膜瘤4例和乙状脑膜瘤1例。术前构建VR图像,评估肿瘤对静脉的侵袭程度和静脉侧支循环等级,做手术模拟,并对手术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结果VR环境下,各组织结构均原位清晰显示,可全方位观察和手术模拟。静脉未受累9例、受压13例、狭窄13例、闭塞12例,形成侧支循环者分别占22.2%、23.1%、61.5%、100%。在VR技术指导下制订手术策略,肿瘤获得SimponⅠ级切除37例,Ⅱ级4例,Ⅳ级6例;随访4—18个月,45例恢复良好,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PS)为(88.30±22.392)分,植物生存1例,肿瘤复发并死亡1例。通过统计分析,复发、术中出血及年龄仅影响患者短期预后,年龄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结论利用VR技术对颅内静脉脑膜瘤与静脉、皮质静脉的关系进行术前评估,准确、全面、直观,术前应考虑患者年龄、手术史对预后的影响,对静脉侧支循环要尤其注意评估和保护,这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脑膜瘤 静脉窦 显微手术 疗效 虚拟现实 侧支循环
  • 简介:目的介绍远端血管阻断辅助微导管超选技术在经动脉入路栓塞脑膜静脉瘘术中的应用。方法脑膜静脉瘘患者2例。1例为天幕缘区脑膜静脉瘘,供血动脉来自脑膜中动脉和枕动脉,采用弹簧圈闭塞枕动脉远端主干。另一例为前颅窝底脑膜静脉瘘,供血动脉为双侧眼动脉之筛前、筛后动脉,采用球囊临时阻断于颈内动脉眼动脉开口远端。结果微导管在弹簧圈及球囊支撑下均超选人与主干血管成角明显且迂曲的供血动脉远端,微导管头端接近瘘口,以液态栓塞材料完全消除瘘口。结论对于供血动脉迂曲且与主干血管成角明显的脑膜静脉瘘,远端血管临时或永久阻断有利于使微导管头端超选至理想位置,最终保证瘘口栓塞。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栓塞治疗 动脉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前颅窝底脑膜静脉瘘引起前额叶血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策略。方法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的4例前额叶血肿患者术前行CTA和DSA检查证实为前颅窝底脑膜静脉瘘,采用开颅手术电凝切断瘘口与引流静脉起始端,并清除额叶血肿。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术中均顺利切断瘘口及引流静脉起始端;术后无再出血、脑挫伤、癫痫、脑脊液漏,DSA复查无瘘口复发。结论开颅手术治疗几乎适合所有的前颅窝底脑膜静脉瘘患者,尤其是合并额叶血肿者,开颅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优势在于治愈率高、并发症较少。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前颅窝 显微手术
  • 简介:在1825年,Ribes首次描述了脑静脉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的临床表现,1例45岁男性患者,因头痛、癫痫发作、精神异常6个月死亡,尸检证实上矢状、左侧侧、及脑实质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此后,一系列经尸检发现类似病例。最初人们认为脑静脉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疾患,具有较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其病理特征为出血性脑梗死,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进行性昏迷、死亡。随着科学的发展,临床已可应用血管造影术、MRI、MRA等新诊断技术。在生前诊断CVST。

  • 标签: 静脉窦血栓形成 脑静脉 视神经乳头水肿 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形成 出血性脑梗死
  • 简介:前颅窝底区脑膜静脉瘘是脑膜静脉瘘中一种特殊的亚型,较为少见,约占颅内DAVF的5%。该文是一篇关于前颅窝底脑膜静脉瘘伴额叶血肿的手术治疗的病例报告总结。通过对4例伴有额叶血肿的前颅窝底动静脉瘘进行病例分析,主要从前颅窝底动静脉瘘伴额叶血肿的血管构筑形式、临床症状特点及手术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本组病例均采用额下入路DAVF电凝切断瘘口与引流静脉起始端,并同时清除额叶血肿,既顺利的解除了血肿的占位效应,也有效的封闭了瘘口。治疗方式准确到位,术后颅内恢复正常血流,获得长期良好预后。该文的不足之处,病例数较少,而且全部为开颅手术病例,没有介入栓塞病例,缺乏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的对照分析,随访时间也不够长,结论总结稍显牵强。建议积累病例,进行更加严密、更长期的随访观察,以期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对本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有更深入的总结。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额叶血肿 前颅窝底 手术治疗 病例报告 治疗方式
  • 简介:目的报道1例以阻塞性脑积水为首发表现的脑膜静脉瘘(DAVF).方法一男性52岁病人因行走不稳、尿失禁入院,CT和MR发现阻塞性脑积水,天幕附近存在异常血管影.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天幕区DAVF,脑积水由扩张的引流静脉压迫中脑导水管所致.病人接受了血管内栓塞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结果大部分闭塞了DAVF,脑积水症状消失.结论DAVF扩张的引流静脉压迫中脑导水管导致阻塞性脑积水极其罕见,这是文献中第2例有详细报道的此类病例;采用血管内方法闭塞病灶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是合适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天幕区 阻塞性脑积水 脑血管造影 影像学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肥厚性脑膜炎(HC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自2004年1月到2007年12月收治的经综合治疗的10例H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均于有效治疗后10d内病情逐渐出现改善,其中8例完全恢复正常,1例遗留左眼外展稍差,1例遗留经常轻度头痛。随访半年-2年,有2例复发1次,1例复发3次,此3例患者每次复发激素治疗均有效。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尽早明确HCP诊断.应及时予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手术清除病灶,防止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

  • 标签: 脑膜炎 磁共振成像 综合治疗
  • 简介:患者男性,41岁。主因头痛1年,双侧下肢乏力、行走不稳20d,于2009年6月22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持续胀痛,以后枕部及顶部更为显著,无明显周期性,时有加重而影响日常生活,站立位诱发,无其他明显加重或减轻症状的冈素,发作时不伴恶心、呕吐,无畏光、畏声及视物变形等症状与休征。

  • 标签: 脑膜炎 自身免疫疾病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大脑镰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6例矢状、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矢状前1/3段13例,中1/329例,后1/34例;肿瘤基底位于矢状16例,大脑镰22例,矢状和大脑镰同时受累8例。结果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32例,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4例,Ⅳ级切除1例。41例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3例,行放射治疗2例,再手术1例。结论良好的手术显露,矢状及引流静脉的妥善保护和处理是提高矢状旁、大脑镰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脑膜瘤 矢状窦 大脑镰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矢状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1~2001年间收治的20例矢状脑膜瘤,按矢状腔堵塞程度分为三组:未堵塞组(A)、部分堵塞组(B)、完全堵塞组(C).在三组中邻近脑膜被肿瘤侵犯分别为4例、3例、2例.结果B组与C组中各有1例恶性脑膜瘤.A组均获得SimpsonⅡ级切除.B组中SimpsonⅡ级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C组中SimpsonⅠ级、SimpsonⅡ级及次全切除各1例.A组、B组、C组中复发病例分别为2(15%)、3(75%)、2(67%).结论肿瘤与矢状侧壁粘连、肿瘤侵犯矢状腔、肿瘤与邻近脑膜粘连以及肿瘤的病理特性是影响矢状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 标签: 矢状窦脑膜瘤 复发 手术疗法 脑膜瘤 病理 硬脑膜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