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CT扫描结合计算机辅助计算定位,术中电生理验证确定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在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作用.方法对520例PD病人施行582次手术,CT扫描后,将扫描资料在计算机中确定阴性靶点后,行电生理验证,再调整后的结果行射频毁损.结果CT扫描结合计算机模拟重建定位,准确率达95.2%,电生理纠偏率4.8%.结论CT扫描计算机模拟重建定位准确率很高,但术中电生理验证仍有必要.

  • 标签: 帕金森病 CT扫描计算机模拟重建定位技术 电生理验证 立体定向毁损术
  • 简介:简易定位器制作及定位方法自1999年,我们应用自制的简易定位器及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颅内血肿及脓肿840例,均准确定位一将废弃的5F造影用导引导丝50-60cm,剪成8-11根长5cm的小段,间隔0.5cm排成栅栏状,连接在一根宽5cm.长60cm的钕紧带上,即制成简易定位器(图1)。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穿刺抽液术 立体定位技术 颅内出血 脑脓肿
  • 简介:目的探讨CT定位微创抽吸注入尿激酶引流脑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脑出血脑疝患者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CT定位,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抽吸引流,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发病距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和出院时的生存情况。结果出院时意识状况:神清4例,浅昏迷7例,中度昏迷3例,深昏迷4例,死亡8例,死亡率22.9%,8例中6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炎,1例死于再出血。另外9例因放弃治疗而死亡,总死亡17例。存活18例中,随访出院后3个月GOS评分优良率27.8%。结论微创抽吸注入尿激酶引流脑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患者,创伤小,时间短,及时缓解了脑疝,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脑疝 CT定位 微创
  • 简介:目的研究CT定位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锥颅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并选内科保守治疗组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88.9%,显著高于对照组(X2=9.2723,P<001),病死率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组(X2=83824,P<0.01).结论CT定位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肯定,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患者易于接受.

  • 标签: CT定位 锥颅血肿抽吸术 治疗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目的介绍C形臂或CT靶点精确定位卵圆孔半月神经节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技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816例射频治疗病例,术中采用C形臂X线或CT定位,靶点位于卯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温度设定65~80℃,时间设定为30—60s。近、远期疗效观察并总结分析并发症。结果本组近期随访病例2760例,疼痛完全消失2661例,总有效率96.41%,2年内复发率192例(6.9%),无效39例(1.4%)。结论本手术方法弥补了传统的徒手穿刺的缺陷,提高了定位准确性和疗效。对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VD)复发或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以做为一项补充治疗。对本病伴有高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C形臂 CT定位 三叉神经痛 射频
  • 简介:目的探讨脑脓肿发病特点和预后,以及CT定位微创穿刺联合抗生素冲洗疗法治疗脑脓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62例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脑脓肿患者采用CT定位微创穿刺联合抗生素冲洗疗法;其余10例采用手术切除疗法。结果微创手术组治愈43例,治愈率为82.7%;6例好转,好转率为11.5%。开颅手术组治愈6例,治愈率为60.0%;3例好转,好转率为30.0%。术后6例患者死亡,开颅组和微创穿刺组各3例。结论采用CT定位微创穿刺联合抗生素冲洗治疗脑脓肿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小,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脑脓肿 CT定位 微创穿刺 抗生素冲洗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我科2003年~2008年在70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中采用鼻蝶位薄层冠状CT定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32例,女38例;年龄28~80岁,平均40岁。病程2个月~10年。视力、视野改变45例,闭

  • 标签: 垂体肿瘤 经鼻蝶入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掌握颅内病变的定位技术,是神经外科医师手术的基础,也是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骨瓣开颅手术,还是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锁孔'(keyhole)技术等,都需依靠颅内结构或病变的精确定位的个性化选择手术方法,以利引导手术入路[1].在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医师是根据颅内病变的影像学资料,凭借解剖学基础和经验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了避免定位的偏差,常常需要做一个较大的头皮切口和骨窗,并减慢手术操作速度以利寻找病变、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这种操作远远不能达到当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标准.因此,寻找一种既精确、可靠,又简单、快捷的定位方法,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需要探索的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立体定向技术以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神经外科疾病定位诊断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成为最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是当代神经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 标签: 颅内病变 定位技术 立体定向仪 MRI定位法 超声定位法 手术治疗
  • 简介:癫痫是神经内外科的常见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电生理学及神经影像学的飞速发展,EEG、CT、MRI、MEG、SPECT、PET等技术的应用,为癫痫灶的定位诊断提供了有力手段.本文结合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特点,综述癫痫灶的术前定位进展.

  • 标签: 癫痫灶 术前定位 常见 神经影像学 严重 定位诊断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在颅内幕上病变手术中Sina软件定位与神经导航定位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开颅手术治疗的20例颅内幕上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术前定位方法将病人分为Sina定位组(n=10)和导航定位组(n=10),Sina定位组术前采用Sina软件定位,设计手术切口。导航定位组术前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定位,设计手术切口,术中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评估病变切除情况。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定位时间、术中病变暴露情况、术后病变切除情况以及GOS评分。结果Sina定位组在颅内幕上病变定位时间上短于导航定位组(P=0.001),两组病人在术中病变暴露、病变切除情况、术后GO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幕上病变中,Sina软件可以做到快速定位,为手术提供简便的定位方法,因其经济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病变 颅内 幕上 Sina软件 定位 神经导航
  • 简介:癫痫的患病率约为0.70%,药物治疗可以使约70%患者的发作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余药物控制不良者即属于难治性癫痫。局灶性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发作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达到良好的控制,最主要的手术方法是癫痫灶的直接切除手术,包括颞叶癫痫的前颞叶切除术、新皮质癫痫的局部皮质切除术、大脑半球切除术等方法。

  • 标签: 癫痫外科 定位方法 治疗前 大脑半球切除术 难治性癫痫 前颞叶切除术
  • 简介:脑电图(EEG)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癫痫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产生动作电位(A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等局部电活动。脑电图检查是利用固定于体表或体内的金属电极记录神经元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电流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的技术。脑电图检查记录到的是上述电活动的综合结果,以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为核心成分。

  • 标签: 脑电图检查 癫痫灶定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手术前 神经元活动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在颅内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立体定向手术,其中脑出血引流8例,脑深部病灶活检5例,脑室穿刺3例,囊性病变抽吸4例.结果20例立体定向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例活检均证实为胶质瘤,另12例经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其余3例继续专科治疗.结论立体定向手术定位准确,安全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立体定向手术 微创手术 脑部病变
  • 简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病人,男13例,女7例.年龄34~65岁,其中50岁以上16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6例,破人脑室2例,脑皮质下2例,出血量在40~100mi左右.意识障碍程度:深昏迷16例,浅昏迷4例,病人大部分有程度不等的失语、偏瘫、四肢抽搐和尿失禁等.2手术方式20例病人均采用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方法,手术在单纯局麻下进行,先安装立体定向仪框架进行CT扫描确定血肿大小方位及层面,一般取额顶入路手术,定位后获得xyz数值后,相应移至定向仪XYZ轴上.

  • 标签: 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穿刺引流 手术方式
  • 简介:结合目前对专科护士(CNS)基本概念的各种理解和一些国家、地区培养与使用CNS的做法,提出CNS的岗位定位及学历要求和以下建议:①采用"专科护士"作为CNS的岗位称谓.②区分专科护士与"在某一专科工作的护士".③现阶段,我国高级临床护士(APN)的培养应以CNS为主.④现阶段,对CNS学历要求应符合护士队伍学历结构的实际情况,今后逐步提高要求.⑤不宜根据学历把专科护士划分为两个层次.

  • 标签: 专科护士 概念 岗位定位 学历要求 专科护士 学历结构
  • 简介:目的探讨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对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TBI)早期病死率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手术治疗的169例急性中、重型TBI的临床资料,伤后24h内入院并行CT检查,计算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以伤后14d观察周期,判断早期死亡。结果149例中,早期死亡20例,早期病死率为13.4%。与存活病人相比,早期死亡病人入院时GCS评分、运动评分更低(P〈0.05),瞳孔变化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Marshall和Rotterdam评分更高(P〈0.05)。随着Marshall分级或Rotterdam评分增高,病死率也随之明显升高(P〈0.05)。Marshall分级和Rotterdam评分对TBI早期病死率的预测都具有很好的辨别能力,但是Rotterdam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52;95%CI:0.764~0.941]优于Marshall分级[AUC=0.800;95%CI:0.719~0.881]。结论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都可以很好地预测急性中、重型TBI的早期病死率;由于RotterdamCT评分包含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或许更适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Marshall CT分级 ROTTERDAM CT评分 早期病死率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诊断破裂脑动脉瘤。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16例病人施行CTA检查,采用PhilipsTomoscanAVP1螺旋CT机,120kV,200mAs,层厚1.5mm,螺距1.重建间隔0.05mm。造影剂为欧乃派克100ml,2.5—3.0ml/s的速度经肘正中静脉注入,16—18s后扫描。数据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后以MIP和SSD法显示,由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阅片。结果本组16例病人共检出13例16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右侧颈内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同侧颈内动脉床突周围段芽孢状微小动脉瘤2例。10例脑动脉瘤做了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5例,生活自理2例,重度残废2例,植物生存1例。未手术的3例病人,其中1例Hunt-HessV级者术前准备时死亡,1例放弃治疗死亡。1例基底动脉梭形膨大者保守治疗,遗有脑干受压症状。结论CTA具有快速、简便、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作为破裂脑动脉瘤和急诊手术前首选的检查。

  • 标签: 脑动脉瘤 CTA 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C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56例DAI患者的CT特点及临床表现。结果CT表现:①脑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及其周围、脑干、基底节区多发或单发小出血灶;②弥漫性白质密度减低,灰白质界线不清,双侧脑室和脑池受压、变窄或消失;③合并硬膜下血肿、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骨折等。临床表达为深昏迷,GCS评分≤6~7分,生命指征紊乱,瞳孔散,光反射消失。结论CT影像结合临床表现对DA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CT扫描 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皮质电刺激定位结合术中唤醒技术在脑功能区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脑功能区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中央沟区14例,位于外侧裂周围12例。应用皮质电刺激结合术中唤醒麻醉技术行显微手术切除,术中实时行皮质功能定位。结果经神经导航验证肿瘤全切除19例(73.1%),部分切除7例(26.9%)。术后出现病变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出现短暂性言语功能障碍2例;术后情况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19例,肢体活动情况较术前好转3例。结论术中皮质电刺激结合术中唤醒技术是一种准确、可靠、安全的技术,可明确脑功能区,并进行术中实时监测,这可获得病变的最大程度切除,同时将术后发生永久性功能障碍的风险降到最低。

  • 标签: 皮质电刺激 术中唤醒 大脑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