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太平圣惠》中美容保健方剂的用药特色,促进中医美容的发展。方法整理《太平圣惠》第十四卷中“令面光泽洁白诸方”、。“面脂诸方”、“澡豆诸方”节美容方剂共40首作为研究对象。

  • 标签: 《太平圣惠方》 中医美容 用药特色
  • 简介:报道5例仲景治疗皮肤病的病例,分别以四逆散治疗腹壁静脉炎,肾气丸治疗慢性荨麻疹,小柴胡汤治疗带状疱疹,葛根芩连汤治疗荨麻疹伴腹泻,真武汤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仲景治疗皮肤病,只要辨证准确就会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皮肤病 经方
  • 简介:四逆散被誉为疏肝剂之祖,具有疏气机、理肝脾之效,主治肝胆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受阻、阳热内郁等证。男科临床上,肝失疏泄、阳气郁遏之证颇为常见,多为四逆散治疗的适应症。笔者运用四逆散治疗男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 标签: 经方 四逆散 男科病
  • 简介:白癜风是以黑素细胞丢失和白斑形成为特征的常见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白癜风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黑素细胞的破坏在白癜风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现将白癜风与遗传免疫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白癜风 免疫
  • 简介:衰老是生命体的自然规律,皮肤衰老在其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随着对皮肤衰老机制的逐步深入研究,抗衰老的各种方式也应运而生。肌肽(β-丙氨酸和L-组氨酸)存在于人体的肌肉及脑部,其抗衰老机制如抗氧化、抑制端粒缩短、减少线粒体损伤、抗糖基化、抗肿瘤等逐渐被发掘,参与对细胞自噬、细胞凋亡及去乙酰化酶的调节作用也在不断研究中。该文针对肌肽抗衰老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肌肽 抗衰老 抗肿瘤 抗氧化 端粒
  • 简介:目的观察疏肝活血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服用疏肝活血颗粒,2次/d;对照组服用盐酸左西替利嗪,1次/d。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瘙痒症状评分、皮损评分、组胺(Histamine,HIS)、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2组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症状评分和皮损评分显著下降,HIS、β-EP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肝活血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疗效显著,其降低HIS、β-EP的作用可能是治疗更年期女性皮肤瘙痒症的机制之一。

  • 标签: 疏肝活血方 更年期女性瘙痒症 组胺 Β-内啡肽
  • 简介:我科从2004年10月—2006年6月自拟中药蠲痛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5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蠲痛方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抗真菌灌胃是否干预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方法:将65只BALB/c雌鼠(8周龄)随机分为A组(30只,模型中药组)、B组(30只,模型对照组)和C组(5只,空白对照组)。自第1天开始,A组小鼠予中药抗真菌煎液灌胃,B组和C组予生理盐水灌胃,持续至实验结束。A、B两组在第4天接种白念珠菌,于第8、9、10、12、14、21天每组分别各选取5只小鼠取阴道灌洗液进行菌落培养,并通过ELISA检测IL-12、IL-10、IL-6水平。C组在第8天同时进行阴道灌洗液的采集。结果:从感染后第2天起,A组培养菌落数开始明显小于B组(P值均〈0.05)。A、B两组阴道灌洗液中IL-6与IL-12均出现增加,IL-10明显降低。A组和B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IL-6水平较空白组增加,但A组与B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间IL-12在感染后第1、5、7、14天有明显差异,IL-10则在感染后第2d时出现明显差异。结论:中药抗真菌方可减轻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

  • 标签: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CFU IL-12 IL-10 IL-6
  • 简介:反常性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顶泌汗腺丰富及皱褶部位特殊的化脓性炎症,以反复发作的疼痛性皮下结节、脓肿、溃疡、窦道及瘢痕增生为特征的皮肤疾病,临床上将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及头皮穿掘性蜂窝组织炎共同归结为毛囊闭锁联症。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感染、内分泌、吸烟、肥胖等因素有关。因其病因不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对反常性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痤疮 反常性 发病机制 病因
  • 简介:瘙痒是皮肤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2007年国际瘙痒研究论坛将慢性瘙痒分类,分类方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瘙痒的起源及临床表现分为3组,第二部分根据引起瘙痒潜在疾病分类根据不同分类。并将近几年有关各类瘙痒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瘙痒 分类 银屑病 特应性皮炎 系统性疾病 精神源性瘙痒
  • 简介:维甲酸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中的一个子受体,包括两类子受体家族即RARs和RXRs。维甲酸受体与维甲酸结合后被激活,通过维甲酸信号通路作用于特异性靶基因而发挥不同效应,其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维甲酸、维甲酸受体及其分类、维甲酸信号通路、维甲酸受体在皮肤中的表达和功能,以及维甲酸受体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维甲酸 维甲酸受体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肤光及其加减方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株和耐药株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纸片扩散法和平板打孔法观察肤光及其加减方对体外分离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株和耐药株生长的影响,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各组方对两型金葡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纸片法结果显示除清热燥湿方外,其余各组方对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株和耐药株均有抑制作用(P<0.05),打孔法结果显示各组方对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株和耐药株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P<0.05).结合各组方的MIC值发现,肤光、祛风止痒、收敛解毒、清热解毒燥湿、清热解毒和清热燥湿抑菌活性依次减弱,其中收敛解毒和清热解毒燥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肤光及其加减方对金葡菌甲氧西林敏感株和耐药株均具有抑菌活性.

  • 标签: 肤光方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抑菌活性
  • 简介:脂溢性皮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在皮脂溢出基础上发生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确切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研究发现,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与马拉色菌、脂质、免疫反应、皮肤屏障功能及个体易感性密切相关。以上因素的认识及研究,有助于脂溢性皮炎的预防及治疗。

  • 标签: 皮炎 脂溢性 马拉色菌 皮肤屏障
  • 简介:黄褐斑也称为肝斑,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常见难治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文章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分别阐述了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与辨证治疗,具体如下。

  • 标签: 黄褐斑 发病 机制 中医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表皮渗透屏障受损在黄褐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门诊收集黄褐斑患者皮损及健康志愿者皮损各10例,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并比较黄褐斑皮损及正常对照组皮肤K6,K10,K14,Filaggrin,Involucrin,Loricrin和ASAHl的分布及表达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黄褐斑患者皮损处K6表达较强,K10及K14表达弱于正常对照组。Filaggrin,Loricrin,Involucrin及ASHl的表达弱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褐斑存在表皮渗透屏障受损,其机制与角蛋白、角化套膜蛋白及ASHl表达异常相关;临床治疗黄褐斑应注意修复表皮渗透屏障。

  • 标签: 黄褐斑 表皮渗透屏障 角蛋白 中间丝相关蛋白 酸性神经酰胺酶1
  • 简介: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色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明确。传统医学认为黄褐斑与肝、情志、脾、肾、血瘀等有关,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与紫外线、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现将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黄褐斑 病因 发病机制
  • 简介: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外用传统软膏剂紫色消肿膏的主要成分、药理机制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紫色消肿膏的有效化学成分、制药基质、剂型、质量标准、药理作用进行探讨。为中医外用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经过临床使用,紫色消肿膏确实为有效、安全的传统外用软膏剂。

  • 标签: 紫色消肿膏 药理机制 临床应用
  • 简介:阳痿合并牙宣是我们常见的兼病,而对于这种兼症却没有系统的论述,临床医者治疗时易忽视整体辨证,治疗上没有整体把握,本文从肾、脾、胃等脏腑论述了阳痿合并牙宣的辨证论治,阳痿合并牙宣常见肾阴不足、肾精亏虚,脾胃失司,气血不足,胃火炽盛、灼伤脉络等证型,治疗上应重视滋阴补肾、健运脾胃、清胃泻火等治法。

  • 标签: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 牙周病 治法治则
  • 简介: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高,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分类对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判断愈后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近年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发病机制及分类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发病机制 分类
  • 简介: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具有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致病机制不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因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受多种内外源因素影响,缺乏特效治疗手段且发病呈上升趋势,从而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AD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