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姜黄是多年生姜科植物,主要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亚洲国家如印度和中国广泛栽培.从中提取的姜黄素是其主要成分,常用来作为调味品和食物添色剂,同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抗寄生虫、解痉、抗炎和抗氧化效应,抑制肿瘤的发生和生长,特别是姜黄素防治皮肤癌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姜黄素在肿瘤发生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抗癌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姜黄素 防治措施 皮肤癌 生姜科植物 肿瘤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主因左侧肩胛区出现紫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3个月,加重2周,于2008年6月29日来我院就诊。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

  • 标签: 含铁血黄素 血管瘤 靶样
  • 简介:报告1例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患者男,15岁,左大腿暗紫红色靶形丘疹6年,无明显自觉症状。专科检查:左大腿见一1.5cm×1cm大小暗紫红色斑丘疹,呈靶形,中央见1.0cm×0.3cm大小暗褐色丘疹,质硬,周围绕一暗紫红色淤血环,丘疹与淤血环间皮肤呈淡黄色。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轻度棘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充血,扩张血管与表皮平行,部分管壁内皮细胞肿胀,似鞋钉样突向管腔;真皮中层血管呈裂隙状,呈垂直走向;见较多管外红细胞,真皮中层见含铁血黄素。根据临床及组织病理,诊断为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

  • 标签: 血管瘤 含铁血黄素沉积性 靶样
  • 简介:我科于2003年12月-2005年7月诊治5例巨大尖锐湿疣患者,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为在我科性病门诊就诊的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5-44岁,平均32.5±2.3岁。3位男性患者中1例皮损位于阴茎,2例位于肛周,1例女性患者皮损位于阴道。病期3个月~1.5年,平均9.3个月。

  • 标签: 巨大尖锐湿疣 男性患者 临床资料 门诊就诊 女性患者 平均
  • 简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较为少见,是一种好发于皮肤、粘膜和眼的良性播散性黄色肉芽肿,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丘疹或结节。本文报告5例2010~2014年我科门诊确诊为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 简介:报告5例游泳池肉芽肿,患者均有水源性接触史,皮损特点均为暗红色丘疹、结节,沿淋巴管扩散。组织病理示肉芽肿性炎,但微生物学感染证据常缺乏。治疗药物选用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克拉霉素。该文对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做出分析,并对微生物学感染证据的相关情况展开讨论,总结游泳池肉芽肿的诊断要点,即通过鱼或水源接触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病原体查找确诊。

  • 标签: 游泳池肉芽肿 海分枝杆菌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性脂膜炎(E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个月-2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例骨穿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例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和(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者,疗效不佳。结论:嗜酸性脂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38岁女性患者因面部银屑病给予吡美莫司外用,连续外用2个月并停药1d后,面部出现湿疹,给予常规抗组胺药物、甲氨蝶呤抗炎治疗无效,改用环孢素75mg/次,2次/d口服,治疗2d后湿疹好转,24d后皮疹消退出院。

  • 标签: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吡美莫司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正常人群和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PDEs)活性,探讨PDEs活性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银屑病患者及6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PDEs活性。结果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PDEs活性为(10.40±3.54)%,健康对照者为(8.60±2.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PDEs活性与银屑病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银屑病 磷酸二酯酶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Objective:Theaiminthisstudywastoidentifytheallelicfrequenciesofthechemokine(SDF1-3'A)andchemokinereceptor(CCR5△32,CCR5m303andCCR2-64I)genesresistanttoHIV-1infectionand/ordiseaseprogressioninindigenousChinesepopulations.Methods:ByusingQIAampDNABloodMiniKit,thegenomicDNAsampleswerepurifiedfromwholeperipheralbloodofhealthyindividuals(n=2067)fromHan,Uygur,MongolianandTibetanethnicgroups,aswellasHanpatientsincludingHIV-1carriers(n=330),patientswithother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STDs,n=259)andintravenousdrugusers(IVDUs,n=125).TheallelicpolymorphismswereidentifiedbymeansofPCRorPCR-RFLPanalyses.ThesequencesofrandomlyselectedamplifiedPCRproductswerefurtherconfirmedbydirectDNAsequencing.Results:Themutantfrequencieswereidentifiedtobe0%-3.48%forCCR5△32,0%forCCR5m303,19.15%-28.79%forCCR2-64and19.10%-28.73%forSDF1-3'Aalleles,respectively,inChinesehealthyindividualsfromfourethnicgroups.Ourfindingsindicatedtheallelicfrequenciesvaryamongthedifferentethnicgroups.Furthermore,theHIV-1carriers,STDcasesandIVDUs(allofHanethnicity)werefoundtohavetheallelicfrequenciesof0%-0.19%(CCR5A32),0%(CCR5m303),19.31%-20.45%(CCR2-64)and25.61%-26.83%(SDF1-3'A)withminorvariationsintheirfrequenciesbetweenthepatientsandhealthyHangroups.TherewasnoCCR5-m303mutationfoundinanysubjectinthisstudy.Conclusion:TheexaminedsubjectsoffourChineseethnicoriginsshowedlowerfrequenciesofCCR5A32andCCR5m303alleles,buthigherfrequenciesofmutantCCR264IandSDF1-3'Aallelescomparedtothoseidentifiedinnorthern-EuropeanandAmericanCaucasians.ThesignificanceofthedifferentfrequenciesandpolymorphismsoftheaboveallelesinChinesepopulationsneedstobefurtherexaminedinHIV-1/AIDSdiseases.

  • 标签: 爱滋病 AIDS 人体免疫缺损病毒1型 HIV-1 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探讨匐行性血管瘤(A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已确诊为匐行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18.60±4.98)岁,病程2-6年;均具有典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皮损表现为簇集或小片状红斑,其上见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呈撒胡椒粉样,边缘匐行性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尤其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无炎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匐行性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匐行性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玫瑰痤疮病因复杂,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迁延而出现面部红色斑块或鼻赘,使治疗难度加大。我科采用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1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玫瑰痤疮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 简介:背景: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皮损区表现较高的经表皮失水率(TEWL),提示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否未受累皮肤屏障功能亦受损仍存在争议。目的:与对照组皮肤相比,研究AD患者未受累皮肤十二烷基硫酸钠(SLs)的渗透性。方法:用角质层(SC)胶带粘贴法评估经皮渗透。将20例AD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前臂中部暴露于1%SLS4h,然后用胶带将SC剥离。测定每一个粘贴胶带中SLS的量。用Fick第二扩散定律推论出扩散系数与在水和SC间SLS的分配系数。结果:两组SC厚度相似,但AD组TEWL高于对照组[x±s分别为8.4±4.3g/(m^2·h)和6.3±2.0g/(m^2·h)]。对照组的SC厚度和TEWL有相关性,而AD组未发现二者相关。SLS通过AD患者未受累皮肤的扩散系数比对照组高[x±s分别为12.7±5.8×10^-9/(cm^2·h)和6.2±3.0×10^-9/(cm^2·h)],而AD组水与SC间的分配系数较对照组低(x±s分别为137±64和196±107)。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AD组患者的SLS透入SC的渗透模式不同。这一结果说明甚至AD患者的未受累皮肤也存在屏障功能改变,强调了保护皮肤和避免接触化学品的重要性。

  • 标签: 皮肤屏障功能 十二烷基硫酸钠 正常对照组 特应性皮炎 经皮渗透 经表皮失水率
  • 简介:目的:总结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术后5年内生存率、再妊娠情况及卵巢激素变化,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收集32例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保留生育功能术,分别于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记录并对比患者生存率、再妊娠情况及性激素六项水平。结果:32例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90.6%、87.5%、87.5%;32例患者共妊娠42次,所有患者子女5年随访期间健康无畸形;32例患者均行术后辅助化疗,18例患者辅助化疗期间停经或月经减少,停止化疗半年后,所有患者月经恢复正常;32例患者月经恢复后性激素六项均位于正常范围内;患者化疗前与化疗后性激素六项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生育功能术对于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是相对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早期卵巢恶性肿瘤 保留生育功能术 疗效
  • 简介:早泄(PE)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目前的研究尚未能揭示所有PE患者的病因,因此进一步阐明PE发病机制以改善PE治疗思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的研究热点显示PE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PE发病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受到了重视,并主要集中在5-羟色胺(5-HT)相关基因研究上。本文旨在综述原发性PE相关5-HT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方面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早泄 5-HTTLPR基因 基因多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