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内镜辅助下2种手术入路在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3例行巨大咽旁间隙肿瘤内镜辅助下切除术患者(男15例,女8例),11例经口入路(endoscopy-assistedtransoral,ETO),12例经颈小切口联合下颌支垂直骨离断术(endoscopy-assistedtranscervicalminimalincisionplusosteotomyoftheverticalramusoutsidethemandibularforamen,ETC+MO),比较2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ETO组患者均为良性肿瘤,ETC+MO组有2例腺样囊性癌和1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无破裂。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ETC+MO组有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轻瘫,术后8周自发性缓解。ETO组所有患者和ETC+MO组10例患者均获得理想的面部美学保存效果。经7~2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ETO和ETC+MO入路均为安全可靠的切除咽旁间隙巨大肿瘤的手术方法,且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2组比较,ETO组住院时间较短,可避免下颌神经损伤危险,ETC+MO组则更适用于晚期、复发性咽旁间隙肿瘤。

  • 标签: 内镜 咽旁间隙 肿瘤 经口入路 经颈入路 下颌骨离断术
  • 简介:上皮样血管内皮(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EH)属罕见的中间型血管源性潜在恶性肿瘤,而发生于口腔的EH更为罕见,我院近期收治了1例上颌骨EH患者。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病理学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垂体转化基因1(PTTG1)表达及其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及定量PCR及蛋白印迹法检测58例OSCC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PTTG1的表达;并采用RNAi技术下调口腔癌SCC9细胞系中PTTG1的表达,检测其对细胞中EMT相关基因E-cadherin表达的影响。结果PTTG1在OSCC组织与配对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046±1.137)和(0.975±0.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SC组织中PTTG1的高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及伴发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下调人口腔癌SCC9细胞系中的PTTG1的表达,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也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PTTG1的高表达,其高表达与肿瘤EMT存在相关性。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垂体瘤转化基因1 蛋白印迹法 定量逆转录PCR
  • 简介:口腔黏膜发生恶性黑色素临床少见,本文报告1例上下颌牙龈同时发生恶性黑色素并进行了相关文献复习。对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的病因、各种冶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讨论。认为包括原发灶令冻手术以及免疫治疗等的综合治疗应是目前提倡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口腔黏膜 治疗 上下颌牙龈恶性黑色素瘤 病因
  • 简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发生在颌骨、肌肉、筋膜、皮肤之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1]。纵隔脓肿多为外伤手术或纵隔感染引起的急性结缔组织化脓性炎症,发展迅速,病死率高达40%~50%^[2]。纵隔中上段脓肿形成主要是颈部感染下行及中上纵隔感染本身引起,如牙源性感染、咽旁隙及咽后隙感染下行或是上段食管损伤引起纵隔脓肿。下纵隔脓肿形成主要源于下段食管损伤,常并发单侧或是双侧胸腔感染。而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纵隔脓肿非常罕见,且临床上容易忽视。现将成功救治的一例报道如下。

  • 标签: 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纵隔脓肿 急性化脓性炎症 疏松结缔组织 纵隔感染 脓肿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淋巴上皮囊肿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10年治疗的120例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部位、症状、体格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120例患者中,男37例,女83例;年龄2~75岁,平均44.1岁。病程2个月~10a,平均8个月,75.8%的患者少于6个月。病变常发部位是舌(50%)和口底(38.3%)。所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5.2a,无复发病例。结论:口腔淋巴上皮囊肿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其首选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 标签: 口腔淋巴上皮囊肿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索分析系带切除术后上颌中线间隙的关闭、顽固性及复发,无论是否进行后续的正畸治疗。材料方法:作为回顾性研究.本研究纳入了在2002年9月至2011年6月之间进行了C0:激光系带切除术的所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项相关信息在手术当日及后续复查中均有记录.包括年龄、性别、上颔中线间隙大小、上颌尖牙萌出状态及是否进行正畸治疗。结果:在满足入选标准的59例患者中.31例(52.5%)进行了积极的正畸治疗,27例(458%)单纯进行了手术.1例患者正畸相关信息不全。在第一次复查时(2~12周).正畸患者中仅有4例牙间隙关闭.而非正畸患者中则没有看到间隙关闭。在第二次复查时(4~19个月).正畸患者中20例牙间隙关闭.而非正畸患者中的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02)。在长期随访中(21~121个月),只有4例患者中线间隙持续存在,而其中3例仍在进行正畸治疗。结论:对于上颌中线间隙伴随系带肥大的间隙关闭。系带切除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进行系带切除术。本研究证明了上颌中线间隙治疗中多学科联合的重要性.理想的治疗团队中应该包括全科医师、口腔外科医师、牙周科医师及正畸医师。

  • 标签: CO2 系带切除术 系带 激光 中线间隙:上颌间隙
  • 简介: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老年人因牙齿严重磨耗、过度倾斜导致咬合间距过低而造成修复困难的情况,本文对26例磨牙残根残冠的患者采用铸造分裂桩冠修复,经2年随访,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铸造分裂桩冠 磨牙 残根 残冠 修复
  • 简介:目的:观察大鼠颌下腺上皮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特点。方法:分离大鼠颌下腺,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ZO-1、Occludin、Claudin-3和Claudin-4等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结果:Claudin-3表达于涎腺腺泡上皮及导管上皮,与Occludin及ZO-1共表达提示位于紧密连接处。Claudin-4只表达于导管,腺泡中不表达。结论:Claudin在鼠颌下腺中表达具组织特异性。

  • 标签: 紧密连接蛋白 颌下腺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吸烟对牙龈上皮棘层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于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和山东大学口腔医院进行。选取52例具有不同吸烟史、无严重系统疾病且行牙冠延长术或智齿拔除术的患者,根据吸烟史、日平均吸烟支数和总吸烟支数将患者分为轻度吸烟组(吸烟史〈5年或日平均吸烟≥2~10支,且总吸烟支数约1.5万支以下)21例、重度吸烟组(吸烟史≥5年或日平均吸烟≥10支,且总吸烟支数约1.5万支以上)31例。另取无吸烟史的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dT-mediated-dUTPnickendlabeling,TUNEL)法检测各组患者牙龈上皮棘层细胞的凋亡情况;Student-Newman-Keuls(SNK)法计算各吸烟组与对照组及各吸烟组之间的差异,取α=0.05水准;PV免疫组化法对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进行组织定位。结果各吸烟组患者牙龈上皮棘层细胞凋亡阳性的表达与对照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吸烟组和重度吸烟组患者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在吸烟者牙龈上皮的基底层和棘层表达较对照组减弱。结论吸烟可能通过降低促Bcl-2的表达,促进牙龈上皮棘层细胞凋亡的发生,干扰牙龈上皮的正常代谢。

  • 标签: 吸烟 细胞凋亡 原位末端标记法 牙龈上皮
  • 简介:上皮间质转化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转化成间充质细胞的过程。在创伤愈合的复杂过程中,表皮细胞经历上皮间质转化过程进行创口的再上皮化,其间涉及多种细胞因子、转录因子等,本文就上皮间质转化与创伤愈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上皮间质转化 创伤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西藏日喀则地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口腔科住院的90例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发病年龄、职业、感染原因、好发部位等。结果:90例患者中,儿童、学生及农牧民为好发人群;牙源性感染为首要致病原因,以第一、二恒磨牙为主要病灶牙;单间隙感染71例,占78.89%;多间隙感染19例,占21.11%;下颌下间隙受累最多。结论:日喀则地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发病年龄较早,应及早对儿童及父母开展口腔卫生宣教,提高医疗保健意识,并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 标签: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临床特点 西藏
  • 简介:趋化因子是一类能诱导免疫细胞向特定组织部位浸润和集聚的细胞因子,其功能行使由趋化因子受体介导,上皮细胞是分泌趋化因子的主要细胞之一。与上皮细胞相关的趋化因子及受体相互作用参与了口腔黏膜疾病炎症的发生与发展,可促使某些口腔慢性炎性疾病向鳞癌转变。

  • 标签: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上皮细胞 口腔黏膜疾病
  • 简介:本文对一例长期颊面牙龈退缩的上颌前磨牙经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覆盖根面后,通过组织学检查其牙龈组织发生附着的类型进行了报告。组织学结果表明,牙龈退缩经上皮下结缔组织转瓣后可发生不同类型的组织附着,包括牙周组织再生。在该病例中值得注意的是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一年后,退缩根面的绝大部分为结缔组织所覆盖,且在牙齿正畸移动及向远中移行时保持不变。

  • 标签: 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 牙周组织 活检 牙周萎缩
  • 简介:目的:分析颌面颈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运用多变量统计模型确定严重并发症及总住院时间预后独立影响因子。方法:对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85例诊断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成年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因、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和χ^2检验分析。结果:颈部多间隙感染是预测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子(oddsratio,OR=2.45);并存病(OR=2.10)、非牙源性感染源(OR=1.89)、白细胞总数〉12.0×10^9/L(OR=3.57)、切开引流前C反应蛋白〉150mg/L(OR=2.18)、同时需要外科与全身治疗(OR=4.66)是预测总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多因素预后分析可有效揭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颌面颈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颌面颈部 多间隙感染 老年 多因素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价瓷贴面修复前牙间隙后2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先天缺失、畸形小牙、后天牙体缺损及其它原因所至牙间隙患者31例用145个瓷贴面进行前牙间隙修复,贴面粘结后2周及6、12、24个月复查.结果:139个贴面完整存在,5个贴面切端有小缺损,1个贴面折断,但未完全脱落;3颗牙在复查时有明显牙龈炎症;1颗牙发生牙髓炎;2个贴面粘结后表面颜色与邻牙不协调;未发现继发龋及不满意的边缘适合度记录.结论:在2年研究期间,用瓷贴面修复前牙间隙具有较完美的临床效果,易被患者接受.

  • 标签: 瓷贴面 前牙间隙 修复 临床评价 临床效果 患者
  • 简介:目的: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2014年7月549例头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统计分析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69岁患者头颈部多间隙感染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最高,为18.8%;与20~59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糖尿病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组的2.404倍(P=0.008)。结论:高龄和糖尿病是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建议在头颈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治过程中,高度关注高龄(60岁以上)和糖尿病患者。

  • 标签: 头颈部 间隙感染 并发症 糖尿病 危险因素
  • 简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被誉为新一代血小板浓缩制品,最早由法国科学家Choukroun等[1]于2001年报道。PRF制备简单,不需添加任何人工制剂,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及伦理道德的争议。此外,其具有良

  • 标签: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即刻种植 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