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一例年轻患者正畸后下前牙出现严重龈退缩的跨学科治疗病例。MillerⅢ度龈退缩患牙常伴有严重的牙根异位,这类牙的根面覆盖术的预期效果往往是不确定的。治疗方案应包括:①牙齿邻面去釉获得牙弓间隙;②受累牙在颌骨内移动;③龈手术根面覆盖。该患者固定矫治后7个月复查时,可见异位牙已得到矫正,根面暴露处的根方角化龈组织已开始形成,变成了Miller度龈退缩,这时可认为根面覆盖术的可预测性将得到改善。根面覆盖术中采用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技术。术后1年的临床检查见根面已完全覆盖,牙龈颜色与邻近的组织协调,唇侧龈厚度增加。正畸-牙周联合技术,用在严重的龈异常牙的治疗上,可以达到理想的牙周美学效果。

  • 标签: 牙龈退缩 联合治疗 正畸 手术 根面覆盖 年轻患者
  • 简介:目的:体外研究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平板法制备12和24h白念株菌生物被,每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法尼醇(100~900μmol/L)培养24h,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检测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的抑制作用效果,倒置显微镜观察生物被形态。结果:不同浓度的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均有抑制作用(P<0.05),法尼醇浓度增加,抑制强度呈上升趋势。培养12h,抑制白念株菌生物被50%活性的最低药物浓度(sessile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50%,SMIC50)为600μmol/L;培养24h,SMIC50为200μmol/L。结论: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抑制强度与法尼醇浓度和生物被时相相关,高浓度法尼醇的抑制效果高于低浓度法尼醇。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被膜 法尼醇 XTT减低法
  • 简介:拔牙术后,由于牙槽突上拔牙位点质和量的改变,骨组织大量吸收。此随机临床试验有3个目的:①比较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术和自然愈合的拔牙窝剩余骨量变化;②分析植骨后的拔牙窝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特点;③比较拔牙窝相邻牙在拔牙前后探诊深度(P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的变化。本研究共观察了41位患者的48颗牙齿,每位患者的上颌或下颌的前磨牙或磨牙区至少有一个拔牙位点。所有拔牙位点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拔牙后未做处理),另一组为试验组(拔牙后进行位点保存)。在试验组中,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了猪胶原。拔牙前和拔牙后4个月,测量拔牙窝相邻牙的探诊深度(PPD)、龈退缩(REC)、及临床附着水平(CAL),在石膏模型上评估牙槽嵴宽度在拔牙后4个月内的变化。拔牙后4个月,实验组中进行了植骨的拔牙窝和对照组中未予处理的拔牙窝内都有充分的骨质填充,两组在PPD、REC及CAL方面都相差甚微。然而,在拔牙后4个月,试验组在牙槽嵴宽度(1.04±1.08mmVS4.48±0.65mm,P〈0.001)和高度(0.46±0.46mmVS1.54±0.33mm,P〈0.001)上的降低量明显减少。组织学观察,植骨的拔牙窝内无炎症反应,呈现骨形成与骨成熟的各个阶段,两组中的骨质矿化与未矿化结构无明显差异。与未行处理的拔牙窝相比较,采用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胶原的方式对拔牙位点进行保存,很有可能减少了垂直向与水平向上的骨量丧失。

  • 标签: 随机临床试验 组织学分析 骨矿物质 随机对照 胶原膜 牙位
  • 简介:目的研究正畸力加力后CC类趋化因子受体1(CCR1)及其相关配体(CCL3、CCL5、CCL7)的mRNA在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以探讨CCR1在正畸牙移动的作用.方法将35只8周龄体重(220±25)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空白对照组大鼠不安装实验装置,其余大鼠安装实验装置.安装实验装置大鼠随机选择一侧上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牙,对侧第一磨牙作为对照牙,采用镍钛拉簧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力值50g.实验动物分别于加力后0h、12h、1d、3d、7d、14d处死,取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周围牙周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研究.结果大鼠牙齿加力后,观察到牙周组织内CCR1及其配体的mRNA表达量呈现一定的时间规律:加力后12h,CCR1、CCL3、CCL5、CCL7的mRNA表达均开始上升,CCR1mRNA表达在3d达高峰(F=1.745,P=0.021),CCL3、CCL5mRNA表达在1d达高峰(F=19.976,PCCL3=0.019;F=17.114,PCCL5=0.008),CCL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R1及其配体的mRNA转录水平在加力时7d均下降至与对照组基本一致.结论正畸力作用,大鼠牙周组织中CCR1及其相关配体mRNA表达出现一过性变化,呈现短时上调规律,推测CCR1及其相关配体表达与正畸牙移动过程及牙周骨改建可能相关.

  • 标签: 正畸力 SPRAGUE-DAWLEY大鼠 牙周组织 CC类趋化因子受体1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目的:探讨用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齿槽神经缺失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新生组织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6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齿槽神经缺失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对照组为正常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均进行单侧下颌骨牵张,速率:0.2mm/12h,牵张期为10d,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第10d取材.将取材的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理化性分析、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定量检测.应用iTRAQ技术对蛋白质样本进行检测,寻找及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应用iTRAQ技术质谱鉴定出置信度95%的蛋白315种,共鉴定出差异蛋白146个,其中上调≥1.5倍的39个,下降≤0.8倍的58个.结论:感觉神经系统在牵张成骨的成骨过程中起到一定调控作用.筛选出多种下齿槽神经缺失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新骨形成相关的差异蛋白,为进一步验证感觉神经缺失对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相关蛋白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牵张成骨 下齿槽神经 iTRAQ技术 蛋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