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究全切术以及近全切术应用于治疗甲状腺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所有甲状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应用双色球分组法进行,两组均分红色球为对照组,蓝色球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近全切术进行手术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应用全切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操作的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后复发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并且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为0(0.00%)例,低于对照组的6(12.00%)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切术的治疗效果较近全切术明显更优,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对于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使用。关键词全切术;近全切术;甲状腺癌;临床效果在对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采用甲状腺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1。而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发展和个人状况来选择全切术或近全切术治疗2。但通常情况下来说需要采用全切术进行根治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案属于创伤性治疗手段,所以尽可能减少患者的创伤,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探究将全切术以及近全切术用于手术对甲状腺癌进行治疗,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6年12月至2018年4月间收入的所有甲状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应用双色球分组法进行,两组均分红色球为对照组,蓝色球为实验组,每组中录入5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中患者年龄信息为22—46岁,平均年龄(31.9±6.7)岁,患者性别信息为男23例,女27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信息为23—47岁,平均年龄(33.1±6.0)岁,患者性别信息为男24例,女26例。本次试验中,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近全切术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取患者仰卧位,并在患者的颈前胸骨切开,大约4.5cm弧形切口,采用甲状腺近全切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沿外侧边缘游离出患者的甲状腺后,在远离患者的甲状腺部位,进行血管结扎,将大部分甲状腺切除掉后,保留甲状旁腺和大约6g左右的甲状腺组织,在手术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对患者的喉返神经造成损伤。实验组患者则应用全切术进行手术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对患者进行常规气管插管。使患者保持平卧位,将患者的头部后仰,沿患者的颈白线患者的甲状腺被膜切开后,暴露患者的喉返神经以及甲状腺腺体,采用甲状腺全切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手术完成后,缝合患者的各层组织,对患者进行相应止血,缝合切口。1.3评价标准记录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后并发情况,对比分析数据。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进行表达,数据应用t值进行检验,而患者的治疗后复发状况用率(%)的形式显示,实验结果应用卡方值进行检验,若p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2月本院外科收治的8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手术,研究组应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排气、排便和住院时间,以及切口粘连、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用时为(45.52±6.63)min,术中出血量为(38.41±6.45)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0.87±7.82)min、(77.38±7.66)ml;对照组手术切口为(8.17±0.35)cm,明显大于研究组的(4.63±0.42)cm;研究组住院时间为(3.78±0.57)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8.12±0.69)d;研究组并发症率为7.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结节患者应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手术,可减少甲状腺切除术中的出血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技术低,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且创伤小,适合甲状腺结节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小切口 甲状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在甲状腺癌治疗中,选用不同治疗方案,总结甲状腺切除术实施效果。方法:于2019年度1月至12月选择150例因甲状腺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按照随机方案将其分为2组,对比组75例病人选用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75例病人选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方案,总结2组治疗方案实施效果。结果:对比组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对照,构成比较低,两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甲状腺全切除术 甲状腺癌
  • 简介:本文报告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后,因甲状腺上动脉结扎线松动,用力咳嗽诱发大出血。致颈部肿胀,呼吸困难。立即床旁拆除切口缝线,解除呼吸道梗阻,重新止血抢救成功。提示甲状腺术中应仔细操作,对甲状腺血管应双重结扎或缝扎,常规置橡皮引流条,术后严密观察渗血情况。

  • 标签: 甲状腺腺瘤切除 术后出血 双重结扎止血
  • 简介:目的本院对甲状腺良性的肿瘤切除术后的护理要点通常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方法2011年7月-2012年6月本院选取了60例患有甲状腺良性肿瘤的患者,并且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观察组有30例患者,患者在通过手术后的医护人员通常要给予特殊的护理方法,例如:对患者的心理、体位以及在术后引流等方面,都将给予一定的护理措施;30例患者为对照组,医护人员要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即本院通过对两组患者痊愈的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科学的比较,从而来评价两种护理方法在临床护理得到显著的疗效,对此要对甲状腺良性肿瘤进行切除手术后,在护理要点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及仔细的分析。结果本院的两组患者平均住院的天数进行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6.5d,而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8.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对甲状腺良性肿瘤切除患者,在术后会给予特殊的护理,如加强对患者心理、引流、呕吐等方面的护理,使患者在痊愈的时间上,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此同时,也对患者并发症的降低也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甲状腺 良性肿瘤 术后 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110 例 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治疗 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55 例。治疗 组患者采用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观察比较两 组患者的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术后 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3.6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8.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在甲状腺结节患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 临床上进行广泛 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甲状腺结节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6例甲状腺疾病患者,均自2018年8月~2020年3月采用腔镜辅助下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精细化护理。结果:干预后患者情绪状态均获得改善且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情绪状态更佳,HAMA评分、HAMD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腔镜 小切口 甲状腺切术 情绪状态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患者男,52岁。因发现颈前部肿块1年余。于2006年2月27日入院。体检:颈前区偏右下方隆起,可触及5cm×4cm的包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可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B超检查提示甲状腺右叶中下部腺瘤伴液化。临床诊断右甲状腺腺瘤囊性变。2006年3月1日在气管插管全身吸入麻醉下进行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在上胸和颈前部皮下注射膨胀液(50ml生理盐水加肾上腺素1mg)。于双侧乳头连线中点横形切开皮肤约1.2,插入无损伤分离棒,在深筋膜和颈阔肌下钝性分离面积约为18cm×12cm的腔隙。

  • 标签: 内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甲状腺腺瘤囊性变 无瘢痕 颈部 甲状腺右叶 吞咽活动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改良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8 月 收治的甲亢患者 86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 组和研究 组,每组各有患者 43 例 。对照 组给予常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研究 组患者 给予改良式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7.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3.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9.3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3.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改良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亢的临床 效果显著, 术后患者发生 并发症较少,具有广泛在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 标签: 甲状腺功能亢进 次全切除术 改良式 甲状腺功能 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在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麻醉中,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江西省泰和县人民医院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参照组和干预组,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麻醉,干预组患者则接受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进行麻醉维持,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患者的苏醒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插管时、手术中、拔管时及拔管后5min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优于参照组患者,苏醒情况明显好于参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也明显少于参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接受组间对比后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接受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麻醉而言,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甲状腺 切除手术 瑞芬太尼 异丙酚 联合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行经口与经乳晕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有效性。方法:择取本院于 2018年 7月至 2020年 1月间接收的,行经口 /经乳晕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 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5例。两组均根据要求行经口与经乳晕腔镜甲状腺切除,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基础干预,观察组实施围术期护理。记录两组间各项分值、护理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 HAMA、 VAS、 WHOQOL-100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 HAMA、 VAS分值低于对照组, WHOQOL-100分值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护理依从性 91.43%高于对照组 71.43%,组间比较存在差异性(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2.86%低于对照组 20.00%,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围术期护理模式应用于行经口与经乳晕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中,其护理依从性有所提升,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各项指标也有所调整。

  • 标签: 经口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经乳晕腔镜甲状腺切除术 围术期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甲状腺切除手术应用瑞芬太尼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 60例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为 2019年 2月 -2020年 2月,分为参照组 30例与研究组 30例,参照组实施芬太尼麻醉,研究组实施瑞芬太尼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优于参照组, 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统计学意义存在( P<0.05)。结论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实施瑞芬太尼麻醉,有效促进恢复,提高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甲状腺切除手术 瑞芬太尼 芬太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运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手段,其临床实施效果以及患者在院期间各项指标观察。方法:选取2019.02-2021.09期间我院48位甲状腺良性瘤患者,予以常规组24人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24人给予小切口切除术,对比手术指标和术后美观性数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平均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同时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常规组短(P<0.05)。并且切口美容评分(7.83±1.24)比常规组(4.24±1.55)高,发生并发症率4.17%更少(P<0.05)。结论:临床治疗甲状腺良性瘤使用小切口切除术能有效保障治疗效果,其安全性更高,术后美观性更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此建议提倡。

  • 标签: 结节性甲状腺肿 小切口切除术 临床效果 美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低领小弧形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甲状腺肿瘤病患,按照实施的不同术式进行分组实行传统手术的半数患者归入对照组,实施低领小切口术的半数患者归入研究组。组间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率上均要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低领小弧形切口切除术创伤更小、操作更加简便迅速,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更好,此术法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 标签: 低领小弧形切口切除术 甲状腺肿瘤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60例,将其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成两组,其中包括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麻醉采用瑞芬太尼,观察组患者麻醉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数据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呼吸频率及心率指数均存在明显优势,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少,且麻醉总有效率也较高,两组之间数据差异,经计算后显示(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采取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进行麻醉处理,其用药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提高临床麻醉效果。

  • 标签: 瑞芬太尼 异丙酚 甲状腺切除手术 麻醉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综合护理在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12月之间在本院治疗的50例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并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开展手术室综合护理,经过相同护理时间后,结合具体数据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疼痛评分、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综合护理在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术室综合护理 甲状腺切除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分析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切除术和双侧中央区颈清扫术术中保护甲状旁腺的作用。方法选取66例行甲状腺切除术+双侧中央区颈清扫术的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收集完整临床治疗资料以及术后随访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22例患者发生术后面部、唇部或手足部的针刺感、麻木感或强直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3%,只有2例永久性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3.03%),其他暂时性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6例(24.24%)、暂时性的声音嘶哑4例(6.06%)。手术前血钙值与手术后1d、手术后7d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14d恢复至手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甲状旁腺激素(PTH)值与手术后1、7、14d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PTH值恢复至手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旁腺的保留个数与低钙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呈反比,甲状旁腺的保留个数越多,低钙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0、15.53,P=0.00052、0.00372,P〈0.0083)。保留1个和保留4个甲状旁腺的甲状旁腺素降低率、低钙血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14.60,P=0.00126、0.00013,P〈0.0083);保留2个和保留4个甲状旁腺的甲状旁腺素降低率、低钙血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1、15.80,P=0.00119、0.0000,P〈0.0083)。结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采取全切术联合中央区颈清扫术效果较好,虽然并发症发生率高,但恢复都较快,且在手术中也注意了对甲状旁腺的保护。

  • 标签: 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全切除术 甲状旁腺 双侧中央区颈清扫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量表评估综合护理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甲状腺切除术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采用多量表评估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量表评估综合护理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结论:多量表评估综合护理在甲状腺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甲状腺癌 切除术 多量表评估 综合护理 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