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影响甘薯色效果的工艺每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甘薯色效果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色效果的影响顺序为柠檬酸〉亚硫酸氢钠〉抗坏血酸。最佳色工艺条件为A3B3C2,即复合色液的各成分分配比为:柠檬酸0.8%,亚硫酸氢钠0.6%,抗坏血酸0.4%。此外,甘薯在贮藏加工中温度应低于25℃,色时间为1h。

  • 标签: 甘薯 多酚氧化酶 褐变 护色
  • 简介:针对冻干葱脱水后制品表面易存在泛白现象,通过研究冻干葱冻结过程中原料冻结速率和冷冻葱细胞组织内冰晶体大小对产品天然色泽的影响,同时研究开发添加天然还原性糖料为辅料产生的协同防护作用来防止葱制品的表面泛白,提高了葱制品绿色的稳定性。

  • 标签: 冷冻干燥 护色
  • 简介:荔枝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亚热带水果,营养丰富,色泽艳丽.但采后极易发生褐变和果实腐烂,造成荔枝商品性快速降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为解决这些问题,在以色列亚硫酸盐熏蒸褪色和酸性液体复色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褪色和复色工艺均为熏蒸处理,使用塑料大帐,处理速度快且方便,不着水,色效果好,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二段熏蒸色保鲜技术,其优点为:  (1)既可防止荔枝果皮的酶促褐变,又可抑制微生物引起的腐烂;  (2)熏蒸而不需浸水处理,可有效地防止由浸水造成的过度潮湿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3)处理简单、省工,一次处理量大.

  • 标签: 荔枝 二段熏蒸护色保鲜技术 CT-荔枝熏蒸护色保鲜剂
  • 简介:莴笋经去皮、切分、绿、保脆、调味、袋装和杀菌等工序加工成一种即食小菜.采用极差分析研究后,最佳的绿和保脆条件,且对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钝化以及产品质量控制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 标签: 莴笋 保脆 加工 质量控制
  • 简介:主要介绍茶香气成分物质,对各类茶香气成分进行总结,归纳各类茶香气成分共性特点;简要阐述破坏茶香气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在茶深加工中对茶香气成分的保护。

  • 标签: 香气成分 保护
  • 简介:针对绿色蔬菜在加工过程中失绿的现象,综合分析了变色机理及近年来在加工中常用的色技术.结果表明,脱镁叶绿素a、b,焦脱镁叶绿素a、b及脱镁叶绿酸a、b的形成,是造成绿色蔬菜色泽劣化的主要原因.从应用上看,目前常用的金属离子色法效果较好,但其安全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改用叶绿素衍生物染色技术效果也很理想,并且其食品安全已被认可,因此这种方法已成为目前色时常选用的安全有效方法.

  • 标签: 绿色蔬菜 加工技术 护绿技术 变色机理 叶绿素 PH值
  • 简介:为有效控制新鲜葛根加工过程中发生的酶促褐变,研究了新鲜葛根中多酚氧化酶(PP0)的部分酶学性质,包括PPO的最适pH值、最适温度、热稳定性等,以及不同化学抑制剂对PPO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葛根PPO的最适pH值为4.4,最适温度为55℃;在90~100℃下热处理1-3min,可使该酶基本失活,质量分数1.5%的氯化钠,0.75%的柠檬酸和0.3%的氯化钙配成的复合色液,对葛根PPO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加工过程中,采用复合色液对切分成型后的葛根半成品进行色处理,可使其维持原有组织的洁白色泽。

  • 标签: 葛根 多酚氧化酶 褐变 抑制剂
  • 简介:采用超声波协同复合酶法提取南瓜水溶性多糖,试验将2种独立的提取方法进行协同作用,考察协同作用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与单一超声波法、复合酶解法相比较。首先原料经复合酶酶解处理,酶解条件为:1%纤维素酶,1.5%果胶酶,pH值5.5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40℃水浴振荡30min,酶解中多糖会有部分溶出;在酶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超声波处理,通过超声破壁作用,进一步增加提取液中水溶性多糖的含量。试验确定超声波协同酶法提取南瓜多糖的最佳超声波工艺为:超声时间为10min,超声功率300W,料液比1:30,多糖提取率为25.94%。通过对3种提取方法的比较,超声波协同酶法得到的南瓜多糖提取率最高,其次是复合酶法。

  • 标签: 南瓜多糖 酶解 超声波 提取率
  • 简介:为了研究超高压和pH值单独及协同处理对哈密瓜中脂氧合酶(LOX)的钝化效果,采用柠檬酸和碳酸钠调整哈密瓜汁的pH值为2—11,设定实验压0.1~500MPa,温度20-60℃,保压时间0-40min。结果表明,哈密瓜中LOX的最适pH值为7~8,最适温度为30—35℃;常温下单纯超高压处理鲜榨哈密瓜汁很难钝化LOX,调整酸碱度协同超高压处理,能很好地钝化LOX;在pH值4-5,温度25℃和55℃,压力300~500MPa,保压时间5~30min时,LOX的钝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 标签: 超高压 PH值 LOX 哈密瓜汁
  • 简介:研究了热处理(在空气中,38℃,12h)和水杨酸处理(SA,1mM)单独使用以及协同使用时对桃果实冷藏过程中内部褐变(IB)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结合水杨酸处理对减轻桃果实0℃贮藏条件下的内部褐变效果最好。经热处理结合水杨酸处理,

  • 标签: 水杨酸处理 协同效应 冷藏过程 桃果实 褐变 加热
  • 简介:双语教学是以2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对学习者进行教育或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也是河南科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开展双语教学改革,以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就双语教学改革创新过程获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食品工程原理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 简介:农产品加工业正朝着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在界定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特点。从产业集群成长升级的角度出发,以集群企业问竞合度和集群体对知识的依存度为维度,将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分为3种类型,并比较了不同类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集群驱动力、企业规模和价值链等方面的差异。

  • 标签: 农产品加工业 集群成长 产业集群模式
  • 简介: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介绍了该模式的优势,提出了增强其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为推进新时期食品类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企业全程参与 食品专业 人才培养
  • 简介:高职高专是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如何使学生在校得到更好的培养,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胜任企业的专业技能要求。通过研究分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与企业产业如何更好地进行对接,为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高职学生进入食品加工企业后更好地胜任企业产业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专业 企业产业 对接模式 研究
  • 简介: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培养,其质量能反映学生掌握食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熟练程度。CDIO工程教学模式融入到食品工程专硕毕业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探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从选题、方案制定、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及答辩的全过程培养中的具体应用,以激发学生解决食品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欲望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科研综合素质的能力。研究对全方位、创新型食品工程高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CDIO 食品工程 研究生 学位论文
  • 简介:针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药生产”课程和高职生二者的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形成“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迁移能力,培养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

  • 标签: 中药生产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 简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和改革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实践课程评价是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套全面、合理、系统化,具有可操作、科学性的,并能取得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效果的评价体系,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主要研究了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探索的研究。

  • 标签: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实践课程 评价体系
  • 简介:以张家口弘基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企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绿色循环经济促进蔬菜产销体系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营模式,说明了种植与养殖结合的产业经营模式对促进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及保证食用安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农村合作社为主体,实现和推广种植养殖结合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产业模式的建议。

  • 标签: 蔬菜 循环经济 产业链 种植业 养殖业
  • 简介:从中职和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特点入手,着重探讨实现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具体做法。通过对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专业标准衔接、教学和课程内容衔接、教材衔接、职业资格衔接、招生考试衔接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对促进中高职衔接的发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中高职衔接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 简介:传统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授课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学"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综述,并重点论述翻转课堂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旨在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更好地培养食品微生物学方面人才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为翻转课堂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 标签: 食品微生物学 翻转课堂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