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80 个结果
  • 简介:程红艳、孙永敏等在《当代教育论坛》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正义感是基本人性的体现,是公民德性首要的基本素养之一。现代公民的正义感,是对人类生活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坚定信仰。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复合性的,它至少包含了感激、愤恨、负罪感与义愤。重申公民正义感的重要性,重申学校德育培养学生正义感的必要性,迫在眉睫。

  • 标签: 正义 公民 红艳 素养 人类生活 复合性
  • 简介:冯契基于智慧学说,通过化理论为德性的理论机制,提出了自由德性的理论,同时赋予其自由个性的本体论意义。他着重从人的要求自由的本质的历史发展来讨论,认为人类的自由,就在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这些价值是人要求自由的本质的展开和表现。人就是在追求知、意、情统一,真、善、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格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实现个性的自由。而精神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锻炼、培养来形成自由的德性。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展开为一个无限前进的运动。

  • 标签: 冯契 自由的德性 智慧学说 自由个性 价值观
  • 简介:德性是可贵的、被称赞的、被欣赏的品质。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德性是人作为完满、高贵的动物的标志。一旦他毫无德性,那么他就会成为最邪恶残暴的动物,就会充满无尽的淫欲和贪婪。劳动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内隐着丰富的德性教化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德性潜质,涵养学生"责任、创造、韧性、恻隐之心、良心、实践智慧、公共精神"等德性品质,引导学生趋向道德生活,逐步成长为德性完满的人。

  • 标签: 学生 劳动 德性 良心 公共精神
  • 简介:教师德性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其发展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充实自我,从而发现生活的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对教师德性的探讨对教师道德的自我实现和重构有着重要的实践及理论意义。

  • 标签: 教师德性 教师道德 教师伦理
  • 简介:法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治理的最佳方式.在现代法治语境下,法律是高于道德、情理等社会规范的,但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道德也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 标签: 现代法治 社会治理 占有 司法实践 情理 道德性
  • 简介:基于对人的终极关切,康德的德性理论与教育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康德的教育理论其实是一种德性教育理论,可以看成是康德的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内的实践运用。康德德性理论的宗旨在于:个人幸福观应转向个人德性观,意志自律成为唯一的实践法则,人是目的而决非手段。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则表现为:发挥德性的内在教育价值,基于自律的道德教育,人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 标签: 康德 德性 意志自律 人是目的 教育
  • 简介:所谓“乐道”方法,就是使心灵愉悦与快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既不过度也无不及”的中道方法的突破和超越,方能生乐、方能在乐中实现乐道。所以,乐道方法才是涵养德性的根本方法。

  • 标签: 德性 养性 根本方法 乐道 方能 快乐
  • 简介:中国具有深厚的道德传统,历史地秉承这一传统,并发扬光大之,教育也就被赋予了浓重的伦理意味。教育无疑是培养人的,而人也是道德的人,人的确立必须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这里所说的“德”与本文集中探讨的“德性”是存在差别的。养“德”,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规范伦理要求,而我们在此说的“德性”则是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对于人的最美好品质的规范与诉求。

  • 标签: 教育 培育 文学 传统 道德 伦理
  • 简介:德性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实践的异化和歧途造成实践中道德的缺失,因此只有在“共同体”和“平等”等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实践的道德性的理论框架,实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和谐共存。

  • 标签: 实践 道德性 共同体 平等
  • 简介:德性所知”是张载首创的理学基本范畴。它有三方面内容:以立心、大心、虚心为特征的道德直觉论;以大心虚静为主的道德修养论;“因明致诚”的道德境界论。本文通过这三方面的探讨,较为全面地把握和评价了它的内涵和意义。

  • 标签: 所知 德性 张载 道德直觉 道德修养论 天人合一
  • 简介:当下教育领域"名"风盛行,"名校""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评选名目繁多、层次等级分明,从选拔、评审到表彰、奖励,无不牵动人们的眼球和神经。那么,到底什么是"名"?在社会学上,"名"代表着名望,即社会声望。它被马克斯·韦伯看作与收入、权力同等重要的三大社会资源之一,布迪厄更是用"文化资本"来阐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 标签: 文化资本 当下教育 社会声望 教学名师 严谨笃学 教育改革
  • 简介:在康德伦理学中,德性在本质上是内在意志的德性,在价值上是至上无条件的善,德性的本质与价值是人自由自主的确证与标志。完满德性在实践上如何可能?康德认为这首先靠道德的自律,也需要社会文化的教化,同时还需要悬设灵魂不朽,并依赖于伦理社会的建立。

  • 标签: 德性 自律 文化 灵魂不朽 伦理社会
  • 简介:【摘要】在本文中,雷耐特慨述了多元正义的理论。在论述的过程中,他没有从如何消除不平等的角度论述,而是从回避羞辱或蔑视的角度来讨论。他深信承认理论的正义构想所显示的社会不公的体验总是与公认的合理的承认没有得到认可有关。在文章中,霍耐特对南希・弗雷泽的研究方法持保留意见,即承认和再分配被分离成为两个概念总体,实现参与式平等的目标。相反,他觉得应该有一个关于认同形成的更细致的概念,这样,参与公共领域的活动意味着能够毫无羞愧地去参与,能够以一种自恩的形式来展示他或她个性的潜能,从而才能形成个体认同 从这个角度,霍耐持指出如果想获得个体认同,则人们必须获得的三种承认领域是:爱,法律承认和社会尊重

  • 标签: 承认正义 正义正义 正义理论
  • 简介:伴随当代经济全球化运动的兴起,我国社会乃至整体世界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各种矛盾和地区冲突时常发生,各种生存危机从来没有灭迹,对构建“和谐世界”增加了不少变数。我们偕同世界人民坚持世界正义原则,营造“和谐的世界社会”,保障各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享受幸福安宁生活。本文认为,“和谐世界”是一种“生态正义”的社会,而不是所谓“国际正义”的社会。

  • 标签: 和谐世界 生态正义 国际正义 世界社会 自由全面发展 全球化运动
  • 简介: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公平正义观发挥着重要价值,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大力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严格防范冤假错案等各个举措逐步推进,内外兼修提高办案质量。司法作为实现社会救济的最后救济,只有做到公平正义才能使公众信服,才会在公众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权威性和影响力。刑事诉讼的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又各有不同。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需要互相协调和完善,将程序正义的独立价值予以重视,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之间均是实现正义价值的重要部分,缺一不可。

  • 标签: 程序正义 实体正义 价值
  • 简介:摘要:音乐艺术是一门颇具实际意义的学科。通过音乐艺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具有较强的传播意义,之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将注意力放在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描述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德性熏陶,所以学生对于不同音乐作品的感悟程度不深。因此在当前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一步挖掘音乐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由此本文就谈谈音乐艺术的教学方法与德性熏陶。

  • 标签: 音乐艺术 教学方法 德性熏陶
  • 简介: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在《理想国》中几乎花了近半的篇幅来讨论。但是,《理想国》中的哲学思辨只是为了接近完美的正义"理念",在触及现实中的正义与非正义问题时,哲学思辨的无力感便显露出来了。当人们从哲学清谈的密室中走出来,同样的问题,提问方式却改变了——人们需要追问的是:怎么做才是正义的?

  • 标签: 《正义者》 《理想国》 加缪 困境 哲学思辨 正义问题
  • 简介:当代教师德性研究中的概念内涵还不一致,现有的界定显得随心所欲;关于教师德性缺失的原因多归纳为制度缺失、环境不良和教师自己放弃德性修炼等。对于如何提升教师德性,学者们提出了制度德性建设、外在条件培育、教师自我努力和实践、闲暇生活建构等对策。当前已有研究琐碎而零散,大多从规范伦理学视角对教师进行规训和说教,不太注重对教师道德的学理分析,特别缺少从教师何以为教师的本体论视角进行的详实分析。

  • 标签: 教师德性 教师道德 教师规范 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