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炼字,即锤炼词语,为传统修辞艺术,指在语言表述时斟酌字词,注意其音韵、意义及两者的协调,力求准确、简洁和生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人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彪炳,章无疵也;章明靡,句无玷也;句清英,字不妄也。”这段话说明遣词于文章的效果很关键.炼字是造句成文的基础。

  • 标签: 炼字 《文心雕龙》 修辞艺术 语言表述 字词 造句
  • 简介:想到美国人,你脑中可能会蹦出这些词:富裕、痴迷橄榄球、富于创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词——肥胖!为什么美国人这么胖?尽管可以归咎于开车太多以至于锻炼不足,但主要原因还是美国人太爱吃。生活节奏太快,所以总是狼吞虎咽,吃得太多,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 标签: 美国人 生活节奏 橄榄球
  • 简介:鄙意,译本兴衰,五十年里或能见端倪。本雅明言:译本,是原著后起的生命(afterlife)。半个世纪,在这一相对时间段里,或可观测译本的生命力。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的筛选,译本真的优秀,自能脱颖而出,甚至被奉为经典;经典须经时间检验。奈达倡言:译本一般只有五十年寿命;过五十年,玉石俱焚,似太绝对了点。尤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朱译,经过六七十年,卓然挺立于诸家莎译之上,进入二十一世纪,书香犹在,诚难能可贵。朱译的成功,一是笃嗜莎剧,于原作精神,颇有会心:二是译笔优美,格调高雅,文学性强;三是用字讲究,词汇丰富。

  • 标签: 三四十年代 译本 本雅明 时间 文学性 生命
  • 简介:"是上古汉语中一个十分常用的词。作为人称代词和助词的""在中古急剧衰落,给汉语的句法演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古汉语中产生或大量出现的一系列重要句法现象,如狭义处置式、隔开式述补结构、新型受事主语句等都与代词""的衰落有关;而"被NV"式被动句、无标记关系小句等则与助词""的衰落有关。

  • 标签: “之” 衰落 中古汉语 句法演变
  • 简介: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儒学家。他清晰地认识到时空的不同导致了语言与事物对应关系的偏离,因此大力提倡古文辞学,并试图还原先王之道。古文辞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语言学习与文本解释,它是徂徕追求自我与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江户时期 荻生徂徕 古文辞学 认知世界
  • 简介:在高考作文现场,学生缺乏写作内容、生命体验、思想高度等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也让大众把目光转向了教学一线。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命题的真实倾向同样值得关注,明明是展现思维、重塑自我、碰撞思想的高考作文,如果一味地被道德光环笼罩,就会导致学生被道德思维牵着走,远离真实。

  • 标签: 道德思维 作文命题 议论文 维度 高考作文 写作内容
  • 简介:当笔者看到莫言先生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如下章节时,震撼,悲凉,感动,心酸,崇敬,痛心——心潮起伏时。早已泪如泉涌了。八姐被母亲的呕吐声折磨着,你低声抽泣着,——你听到那些粮食扑簌簌扑簌簌落水的声响,清脆不悦耳,如同一枪铁沙子打在一只红皮大萝卜上。八姐的心就是一只红皮大萝卜。母亲第一次呕吐粮食时,八姐你还以为母亲病了呢。

  • 标签: 记叙类作文 初中学生 名著 《丰乳肥臀》 长篇小说 母亲
  • 简介:文人画家重即兴神驰,即在其目的与手段浑一。未画先,了无定式;作画之时,亦非必然,以此“偶得”为文人画最重视之境界。“偶得”者,不可依样描画,不可重复,即使画家作同一题材,亦绝不可能依样葫芦。“偶得”之作,亦未必佳,孟子所谓“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谓神”,则神圣之作,虽大手笔百无一焉,干无一焉。此类作品不可以耐心得,不可以时日计,唯不知何日、何时,天时、地利、人和种种不可期予条件汇而萃,当此之时,则天人合一之极境不期而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一俯仰之间不亦越乎万里之外。天成文章,只属妙手偶得,愚钝者虽欲得而不可梦见。气韵者,宇宙恒变不居之势态流转也,无此势态而欲生动,则若痴人之说梦矣。

  • 标签: 格拉斯哥大学 世界 泼墨 文人画家 天人合一 文章
  • 简介:在上古汉语中,当指示词""既充当主句中动词的宾语,同时又预示后面的从句所要表达的信息时,这种句子便是预指性主从句,预指性主从句是上古汉语主从句的一种重要类型。虽然预指性主从句中的""字具备了向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补词的方向发展的句法条件,但由于预指代词""字没有真正扩展到动态的命题句或事件句中,这极大地制约了它的虚化进程,导致它一直保留着较为明显的指代性,因而它向标补词演变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并未完成。

  • 标签: 上古汉语 指示词 “之” 预指性主从句
  • 简介:在长期以来的翻译研究中,译者身份的确立走过了一条从被贬抑到被张扬,最终被规范的曲折道路。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环境中,受后现代思潮影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译论中译者身份被遮蔽的原则,凸显了译者身份主体性。然而,受其局限性影响,译者主体身份被过分夸大。现代翻译研究引入哲学的交互主体理论,对译者的身份进行科学的界定,指出"翻译活动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群体交往活动",而译者则是共生的、平等对话的多个主体之一。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交互主体性 规范
  • 简介:上古汉语的“”既可以作为‘往’义动词,也町以用作指示代词,两种用法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考察显示,甲骨文中的“”经历了“‘往’义动词〉过去的(时间)〉远指代词”这一语法化过程。这一削断得到甲骨卜辞语言内部、汉语史上“往、去”的平行演变、香港粤语“今”以及非洲乍得语的一些证据的支持。

  • 标签: '往’义动词 远指代词 语法化 语义演变
  • 简介:在性别/性的概念上,存在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建构两种考察思路。前者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后者认为人类自身构建了性别这一范畴,从而将男性与女性相区别。在20世纪后半期,作为社会属性的性别研究伴随着西方社会运动和思潮所引发的对既定概念的质疑得到进一步发展,性别划分中的政治权力成为关注的焦点,

  • 标签: 性别研究 符号学 社会建构 自然属性 20世纪 社会运动
  • 简介:本文由副文本目录的变迁系统梳理了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修辞构筑的嬗变历程,指出贯穿其中的主线为革命性导向与文学性导向的此消彼长。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现当代文学史构筑中的修辞策略,具体包括三种布局策略(收官式、主体式与开端式)、两种阐述策略(主观论证型与客观记述型)及五种视点策略(作家视点、事件视点、文体视点、地域视点与时段视点)。指出文学史修辞构筑中尚缺乏语言学视角,由此探索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另一种叙事的可能。

  • 标签: 新言语行为理论 副文本 文学史 修辞构筑 修辞策略
  • 简介:在演唱会电影和摇滚乐纪录片的历史上,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庞贝古城演唱会纪录片》因其独特的再现策略成为最富争议的作品之一。本文认为这部电影本身所独有的特征与20世纪70年代初期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在英国摇滚乐坛中的特殊地位有关,同时这部电影也展现了该乐队在这一时期的艺术研究转向及其表现手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此假设基础上,本文认为此片的"真实性"应当被视为是组合文本符号所导致的结果:这类符号触发了"身份认证"的诸种可能实例,并廓清了由体裁定义、技术媒介以及视听建构方式所动态交互而成概念空间的边界,并展现了乐队或音乐人的独特身份。

  • 标签: 平克·弗洛伊德 《庞贝古城演唱会纪录片》 真实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