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组织芯片手工制作方法。方法3M硅胶条按包埋模具内径修剪到合适大小,底面粘贴在模具上,另一面按照组织芯的孔径宽度,修剪出合适宽度的条状粘贴带。将组织芯按顺序逐一粘贴在条状粘贴带上,包埋模具内缓慢注入液态热蜡,待热蜡与组织芯完全融合后,加盖包埋框注满液态热蜡,待冷却后剥离便制成蜡块。结果本研究制作出的组织芯片各个位点清晰可见,排列整齐,组织芯与石蜡结合紧密,未见气泡产生。对比常规HE染色,结果无差异,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常规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对比,各指标的染色强度和特异性均无差异。结论使用粘贴固定包埋的方法来制作组织芯片,与传统相比,方法便捷的同时,组织芯与周围蜡融合的更加紧密,切片质量更高,因此此方法可以在基层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类器官模型在发育生理学研究、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类器官培养方式操作繁复、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复现体内生理/病理微环境,导致获得的类器官产量低、均一性差、成熟度低,难以满足研究及应用需求。作为一种精确操控微量流体的新兴技术,微流控芯片既可对类器官培养的微环境因素(如生化因子浓度、流体剪切力、营养供应等)进行精确控制,也能够与微加工技术、传感技术等集成以构建器官特异性微环境并实现对类器官的连续监测,有望替代传统培养方式,使类器官在基础研究和生物医学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综述系统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不同来源的类器官的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类器官 微流控芯片 疾病模型 药物测试
  • 简介:摘要胚胎体外培养是辅助生殖技术的一个关键环节,胚胎培养过程中理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胚胎质量。近年来,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胚胎动态培养以其强大的微流体和微小物质控制能力,可以显著改善胚胎的发育潜能,成为研究胚胎体外培养的新颖且有效方法,这是传统静态微液滴培养法所不能企及的。本文就微流控芯片技术应用于胚胎体外培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胚胎发育 微流控芯片 体外培养
  • 简介:摘要传统免疫学检测需依靠大型且昂贵的仪器和熟练的操作人员,测量时间较长,敏感性却较低,同时即时检测需求也在不断上涨,故而临床需要一种高敏感、高准确、快速、便携的即时诊断方式。微流控芯片具有高敏感、高通量、自动化等优点,与临床即时诊断需求相契合。基于微流控技术和免疫检测开发的微流控免疫芯片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感染性疾病抗原和抗体检测、自身抗体检测、激素检测等领域成果突出。然而在芯片的研发过程中仍需克服许多难题,例如微流体的操纵、反应信号的收集和分析等。

  • 标签: 免疫学试验 微流控免疫芯片 即时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流控多重PCR芯片快速监测多种重要病原菌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患者200例,采集标本,选择微流控多重PCR芯片技术开展临床微生物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次共收集粪便标本120例,分别检出41株沙门菌,25株副溶血性弧菌,11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出率分别为34.17%、20.83%、9.17%。本次共收集脓液标本80例,分别检出1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化脓性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8.75%、13.75%。微流控多重PCR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的特异性、敏感度较好。结论:在对多种重要病原菌进行检测时,采用微流控多重PCR芯片快速检测能进行精确定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微流控 多重PCR 芯片 快速监测 病原菌
  • 简介:摘要:医疗科技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医疗信息系统逐步搭建完整,医院信息的集成、分类更加逻辑化、精准化,为医院的诊疗工作、人力协调、资源配置等提供了参考。医院在数据信息的统筹中,极大的提升了沟通、共享、信息处理的效率,但也因网络通信安全问题,缺乏电子信息的保密保障,因冒用、盗取等信息威胁,严重的制约了医院的发展。本文从信息通信安全的角度出发,结合医院数据加密技术展开了有关的研究阐述。

  • 标签: 数据加密技术 医院 计算机 网络通信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将微流控芯片用于遗传性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的分型检测。方法将专门设计加工的微流控芯片与KASP扩增整合,借助激光共聚焦荧光扫描仪实现遗传性耳聋常见4个相关基因的23个热点突变分型检测,采集276例(听障组:成都市2019年出生并诊断为听力损失的131例新生儿;对照组:成都市2020年出生且听力筛查结果为双耳通过的145例新生儿)新生儿的足跟血斑样品验证其结果准确性和临床应用可行性。结果微流控芯片通过聚类分析对全部质控品均实现准确分型,其最低检测限可达1 mg/L。276例新生儿血斑样品的微流控芯片分型结果全部通过复核确认。听障组131例新生儿,检出66例阳性携带者,阳性携带率50.4%;对照组145例新生儿,检出40例阳性携带者,阳性携带率27.6%。其中携带率最高的突变热点为GJB2基因c.109G>A,在听障组和对照组中阳性携带率分别为46.6%(61/131)和23.4%(34/145)。结论微流控芯片可用于遗传性耳聋相关热点突变的分型检测,具有准确性高、防污染能力强、操作简单、用时短等优势,能更好地满足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等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需求。

  • 标签: 微流体分析技术 听觉丧失 突变分析 新生儿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因芯片在胃癌及肿瘤球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有血清培养液的条件下、无血清培养液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人胃癌细胞HCG-27的培养,进行总RNA的提取、纯化、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处理,采集芯片图像,读取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应用DMEM培养基,在有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过程中,可见胃癌细胞HCG-27均匀生长。应用DMEM/F12培养基,在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过程中,可见致密状态肿瘤球形成。在总RNA提取后,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试验。经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采集芯片图像以及读取、校正和数据,对照胃癌细胞HCG-27和肿瘤球细胞,存在差异表达基因 924条。

  • 标签: 基因芯片 胃癌 肿瘤球细胞 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组织芯片在胃炎和胃癌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胃炎和胃癌的传统组织切片构建成数字化组织芯片。2020年9月,选择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7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名学生。在胃炎和胃癌病理学实验教学中,试验组学生采用数字化组织芯片进行教学,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组织切片进行教学。通过读片考试的方式评价两组学生教学效果的差异。对试验组学生进行教学改革满意度调查和访谈。采用t检验对两组学生的读片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学生读片考试总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91.05±8.63)分比(78.95±9.06)分],同时,试验组学生对肿瘤生物学行为掌握的单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学生[(36.32±4.89)分比(27.37±4.46)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学生的教学改革满意度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本次教学改革促进了病理学相关临床知识和病理形态学的掌握,并且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结论采用基于数字化组织芯片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胃炎和胃癌病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 标签: 病理学 实验教学 数字化 组织芯片 胃炎 胃癌 医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圆盘式(CD)微流控芯片的CALR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方法,初步评价其用于脑梗死患者CALR-1和CALR-2基因突变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微流控技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建立一个用于CALR-1和CALR-2基因突变同步检测的CD微流控芯片检测平台,并验证该平台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前瞻性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24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8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CD微流控芯片法检测抗凝外周全血样本中的CALR-1和CALR-2基因突变情况,每块芯片同时检测4个样本,同步检测每个样本的3个指标,等温扩增40 min后读取结果。同时采用测序法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比较2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采用CD微流控芯片平台,无需热循环,40 min即可完成样本中3个指标的同步扩增,样本的整个检测过程在60 min内完成。对核酸靶标浓度较高的样本,扩增10 min即可出现阳性信号,收到样本后30 min内报告检测结果。CD微流控芯片法针对CALR-1和CALR-2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和0.5%突变负荷浓度,对于其非靶标的核酸样本均未发生任何非特异性扩增,特异性良好,批内重复性和批间重复性的符合率均为100%(20/20)。在脑梗死组中发现2例CALR基因突变,且均为CALR-1突变(L367fs*46),对照组中未发现CALR-1和CALR-2基因突变。CD微流控芯片法与测序法结果一致率为100%(204/204)。结论CD微流控芯片法用于检测脑梗死患者样本中CALR-1和CALR-2突变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速度快和检测通量高等优势,有助于明确脑梗死患者的病因。

  • 标签: 脑梗死 钙网蛋白 基因 微流控芯片 分子诊断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相关关键基因及通路,探讨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GSE26787数据集及GSE111974数据集为研究样本,以重复植入失败的患者及既往正常妊娠的女性的子宫内膜组织数据为研究对象,使用R语言将原始数据经过质量分析、归一化、探针和基因名转换,构建表达矩阵后,利用limma包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进而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及KEGG分析,再使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筛选关键基因。结果得到两数据集共同关键基因PTGS2、PLCB1、MGP、CYP3A5、LPAR3、VCAM1、ALPL、SLC1A1、SLC4A7、SULT1E1及关键通路hsa01100。结论本研究所得的关键基因及通路可通过调控子宫内膜氧化还原及代谢状态进而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可作为研究其相关作用的靶点。

  • 标签: 胚胎移植 子宫内膜容受性 氧化还原 代谢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应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1例结直肠癌患者、23例直肠良性疾病者、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并分别纳入恶性组、良性组、健康组,全部进行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的诊断,比较三组阳性率及12种肿瘤指标的阳性率。结果:三组阳性率对比,恶性组70.59%(36/51),良性组21.74%(5/23),健康组3.33%(1/30),三组间均具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结直肠癌 肿瘤标志物 蛋白质芯片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安罗替尼靶向治疗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 从细胞层面、实体肿瘤层面对安罗替尼治疗食管癌进行探索,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以解决安罗替尼影响TE-1细胞的转录组的变化及其在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中表现出抗癌活性。结果 在体内,安洛替尼降低了肿瘤大小、肿瘤重量以及肿瘤重量与体重的比率,与5-FU+DDP相比,体重减轻更少。在体外,以50%生长抑制浓度9.454μM的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TE-1细胞生长24小时,在早期和晚期诱导凋亡,在G2/M期阻滞TE-1细胞;增强P21、Bax和p-AKT的表达,同时降低细胞周期蛋白B1、CDK1和Bcl-2的表达。结论 安罗替尼可以在体内外抑制TE-1细胞的生长,诱导G2 / M期细胞凋亡并阻滞细胞周期,通过改变caspase-3,Bcl-2,Fos和ZNRF3的表达而降低其表达。

  • 标签: 安罗替尼 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甲基化芯片与生物信息技术,筛选大气污染细颗粒物(PM2.5)对人支气管上皮(HBE)细胞的差异甲基化位点及其包含的基因和通路,为进一步研究PM2.5对HBE细胞毒理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8月,用10 μg/ml和50 μg/ml PM2.5水溶物染毒HBE细胞24 h,即PM2.5 10 μg/ml染毒组(低剂量组)和PM2.5 50 μg/ml染毒组(高剂量组);用未染毒的HBE细胞作为对照组,将DNA片段与芯片进行杂交,芯片扫描读取数据后分析数据,筛选差异甲基化位点,进行差异甲基化位点的GO分析和KEGG分析,功能表观遗传模块(FEMs)分析整体差异甲基化位点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组共筛选出127个差异甲基化位点,包含89个基因,其中甲基化水平升高的有55个位点,甲基化水平降低的有72个,甲基化差异位点主要集中在Body区域和UTR区域。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共筛选出238个差异甲基化位点,包含168个的基因,其中甲基化水平升高的有127个位点,甲基化水平降低的有111个,其差异位点也主要集中在Body区域和UTR区域。通过FEMs分析,筛选出8个相互作用最多的基因,其中6个基因有明显甲基化水平变化。在低剂量组的甲基化差异位点中找到与细胞凋亡相关的MALT1基因;在高剂量组的甲基化差异位点中找到与癌变相关的PIK3CA、ARID1A基因;在FEMs分析结果中找到与肿瘤抑制相关的TNF基因。结论PM2.5染毒HBE细胞后,引起DNA甲基化水平明显变化,筛选出细胞凋亡和癌变相关基因,提示PM2.5致癌致突变作用可能与DNA甲基化有关。

  • 标签: 甲基化 细颗粒物 基因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DNA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体中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Rv1705c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方法原核表达Rv1705c蛋白基因,收集包涵体,裂解后透析纯化Rv1705c并测定其浓度,ELISA法检测细菌Rv1705c刺激巨噬细胞后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量,使用纯化并带有生物素标记的Rv1705c孵育人蛋白质组芯片HuProt™,筛选与Rv1705c相互作用的人类蛋白质,使用GenePix Pro 6.0软件对蛋白质芯片的信号图像进行数据提取,使用GO、KEGG等多个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ST pulldown验证Rv1705c与PSMA3、RSAD2的相互作用。结果纯化结果显示,Rv1705c在包涵体中表达,Rv1705c刺激巨噬细胞后IFN-γ分泌量显著上升。芯片结果显示共筛选出了29个与Rv1705c相互作用的潜在阳性蛋白质,其中PSMA3、NLN、THOP1、UPF3A、RSAD2、OMG、PNKD、STEAP3、MED8共9个蛋白质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1.6。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候选蛋白PSMA3、RSAD2、C1QBP参与固有免疫应答激活信号转导,并且PSMA3、RSAD2与干扰素存在交互作用,GST pulldown验证PSMA3、RSAD2与Rv1705c确有相互作用。结论发现并验证PSMA3、RSAD2与Rv1705c存在相互作用,为Mtb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人蛋白质组芯片 Rv1705c 生物信息学 结核病
  • 作者: 陈盛松 张祎 詹庆元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2年第01期
  • 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科,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北京 100029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30,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科,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小鼠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通过构建VILI小鼠模型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方法①实验1(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VILI与自主呼吸对照组小鼠的肺组织基因芯片数据GSE9368和GSE11662,通过统计分析获得DEG,运用韦恩图获得两个数据的共同DEG,然后使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共同DEG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在线数据库(STRING)对共同DEG进行基因编码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并运用CytoScape软件、分子复合物检测分析插件(MCODE),以及CytoHubba插件中最大团中心性(MCC)、最大邻居连通度(MNC)与度(degree)算法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基因。②实验2(相关基因编码蛋白验证):构建C57BL/6小鼠大潮气量(20 mL/kg)VILI模型,并设自主呼吸对照组。取小鼠肺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对实验1中筛选出的关键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免疫组化验证。结果①实验1结果:GSE9368数据中筛选出114个DEG,其中上调99个,下调15个;GSE11662数据中筛选出258个DEG,其中上调188个,下调70个;获得共同DEG 66个,其中上调61个,下调5个。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共同DEG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共同DEG主要富集于细胞黏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通过STRING及CytoScape构建差异基因PPI网络图和重要子模块,并获得拓扑分析MCC、MNC及degree算法得出的交集基因,分别为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整合素Itgam、CXC型趋化因子配体2(CXCL2)、CXC型趋化因子受体2(CXCR2)、L-选择素Sell及CC型趋化因子受体1(CCR1)。②实验2结果:构建大潮气量VILI小鼠模型结果显示,与自主呼吸对照组相比,机械通气结束后0 h小鼠肺组织有所损伤;通气结束后6 h肺组织结构受损明显,肺泡腔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和塌陷,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腔及间质还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对拓扑分析交集前3位基因IL-1β、SOCS3、MMP-9的编码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通气时间延长,小鼠肺组织中IL-1β、SOCS3、MMP-9蛋白表达逐渐上调,6 h时与自主呼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1β(积分A值):8.40±2.67比5.10±0.94,SOCS3(积分A值):9.74±1.80比5.95±1.31,MMP-9(积分A值):11.45±6.20比5.36±1.28,均P<0.05〕。结论基于GSE9368和GSE11662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VILI与炎症损伤、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浸润相关;IL-1β、SOCS3、MMP-9蛋白可能为VILI生物标志物。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生物信息学 炎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