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职业噪声诊断过程遇到的问题。方法 结合劳动者职业史相关证明,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报告等资料,再进行职业噪声诊断。结果 例1诊断职业噪声(轻度)。例2诊断为无职业噪声 结论 加强企业和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防护意识,加大企业和劳动者关于职业病认识和危害的宣传力度,有效避免职业病的发生。

  • 标签: 职业性噪声聋 纯音听力检查 职业健康防护
  • 简介:摘要矿山开采、机械制造、纺织以及冶炼生产期间普遍存在噪声,关于纺织企业工作场所噪声暴露强度和接触人群听力损伤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是关于其他噪声作业人群、职业噪声发病以及听力损失情况的研究较为少见。为了进一步了解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噪声诊断衔接问题,做一综述。

  • 标签: 噪声作业人员 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性噪声聋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版本诊断标准对疑似职业噪声(occupational noise-induced deafness,ONID)诊断结果的影响,为ONID诊断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9月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清远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在岗期间噪声作业工人的体检结果,以GBZ 49-2014《职业噪声诊断》标准判断为疑似ONID的471例劳动者为研究对象,加权不同组合高频听阈,计算较好耳加权值,分别与2007版、2014版诊断标准进行比较并判断听力损失程度。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偏态资料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推断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471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0.32±7.01)岁;接触噪声作业工龄3~29年,平均(7.11±3.44)年。以2007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加权不同高频听阈值与单纯语频均值疑似ONID诊断率差值两两比较,加权不同高频听阈值后,与语频均值诊断率差值比较,3.0 kHz高频增加了16.35%、4.0 kHz高频增加了30.15%、6.0 kHz高频增加了20.17%、3.0 kHz+4.0 kHz高频增加了22.29%、3.0 kHz+6.0 kHz高频加增加了17.20%、4.0 kHz+6.0 kHz高频增加了25.27%、3.0 kHz+4.0 kHz+6.0 kHz高频增加了2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14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语频均值及加权不同高频听阈值疑似ONID诊断率,与4.0 kHz高频诊断率比较,语频均值降低了30.15%、3.0 kHz高频降低了13.80%、6.0 kHz高频降低了9.98%、3.0 kHz+4.0 kHz高频降低了7.86%、3.0 kHz+6.0 kHz高频降低了12.95%、4.0 kHz+6.0 kHz高频降低了4.88%、3.0 kHz+4.0 kHz+6.0 kHz高频降低了7.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权不同高频听阈值增加了疑似ONID的诊断率,其中加权4.0 kHz高频对结果的影响最大,加权3.0 kHz高频影响最小。

  • 标签: 噪声,职业性 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健康检查 语频均值 高频听阈加权值
  • 简介:摘要:职业噪声是指长期暴露在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限值的噪声环境中工作,没有适当的个人防护引起的听力损伤。是以高频下降为主,双耳对称、呈渐进性感音听力损失。随着噪声接触工龄的增加,听力下降进一步发展,听阈位移逐步增大增宽,工人可对高频声感到困难,但对生活中日常交谈无影响。如在没有适当个人防护的情况继续噪声接触,听力将进一步下降,耳聋症状亦更加明显。

  • 标签: 职业性 噪声聋 发病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职业噪声造成的危害,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1-2022.12期间确诊为职业噪声的192例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不同的年龄段和工龄,造成的危害程度,并对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分析不同的年龄段,症状与年龄的增加成正相关,年龄较高的患者相比于年龄较低的患者,噪声症状的严重程度更为显著,比较P<0.05。患者的工龄与职业噪声发病的轻重程度,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工龄越长职业噪声症状越严重,比较P<0.05。结论:年龄、工龄与职业噪声的危害程度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工作中应做好自我防护。

  • 标签: 职业性噪声聋 危害程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导致职业噪声的相关原因以及导致的危险程度。方法将对在2014年8月—2018年8月之间在我院进行体检检查的患者临床诊断信息进行统计,选择其中的51位经过专业的听力损害检查确诊为职业噪声的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的年龄、接害工作时间等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年龄以及接害工作时间对职业噪声患者的影响程度。结果在分析后发现,46岁与50岁之间的患者以及年龄在51岁与60岁之间的患者的职业噪声的程度构成均高于年龄在41岁以下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接害工作时间中,随着患者的接害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职业噪声程度在不断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接害工作时间是导致职业噪声最重要的因素,并且患者的年龄以及接害工作的时间会对患者的职业噪声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 标签: 职业性噪声聋 危害程度 相关因素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新旧版职业噪声诊断标准影响患者诊断结局的情况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本院收治的42例疑似职业噪声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GBZ 49—2007 标准(旧版标准)和GBZ 49—2014 标准(新版标准)诊断,对比两种标准的诊断率,以及不同标准的听阈指标。结果 新版标准诊断轻度噪声和无噪声患者诊断率高于旧版标准,不能诊断对象少于旧版标准(P<0.05),两种标准在中度噪声、重度噪声诊断率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新版标准诊断率为57.14%,旧版标准诊断率为23.81%,新版标准诊断率显著高于旧版标准(P<0.05);新旧标准下,患者BHFTA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新版标准患者较好耳SFTA/MTWV高于旧版标准(P<0.05),且高于26dB,证明新版标准适用更强,诊断说服力更大。结论 新版标准诊断率高于旧版标准,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新版标准 旧版标准 职业性噪声聋 诊断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例职业噪声病例,探讨其致病原因及预防.方法对4例职业噪声病例职业史、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调查资料、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等资料进行回顾研究.结果4例职业噪声病例致病原因与高噪声工作环境、未正确使用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不善等因素相关.结论用人单位应在职业卫生管理、个体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培训等方面加强落实.关键词职业噪声;职业病中图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DOI10.1016/j.issn.2095-8578.2015.01.08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职业噪声患者接受红外偏振光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以职业噪声患者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其均接受红外偏振光治疗,对其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职业噪声患者治疗2个疗程、3个疗程后的情绪障碍、注意力减退、头昏头晕、睡眠障碍、耳鸣等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P<0.05;轻度、中度噪声患者治疗后的80dB声波刺激BAEP的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业噪声患者,其接受红外偏振光辅助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红外偏振光 职业性噪声聋 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噪声作业工人疑似职业噪声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噪声作业工人为对象,共1000例,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详细统计所有试验者一般资料,详细记录疑似职业噪声者,分析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对策。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工龄、行业、企业规模者的职业噪声发生率不同,差异P0.05。运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噪声受到工作者年龄、工作者性别、工作者行业、工作者企业规模影响。结论:噪声作业工人的职业噪声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工作者年龄、工作者性别、工作者行业、工作者企业规模,需针对诱发因素制定科学管理方案,预防职业噪声

  • 标签: 职业性噪声聋 危害因素 危害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治疗职业噪声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定2020.01-2024.01为时限、期间的职业噪声患者(n=46)为病例样本,回顾其治疗方法并以接受常规治疗的病例为对照组(n=23)而联合高压氧治疗的病例为观察组(n=23),测定患者纯音阈限改善情况并综合分析治疗有效。结果:观察组在不同纯音阈限(500Hz-4000Hz)的测定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的组间差异显著且观察组相对更高(p<0.05)。结论:对职业噪声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听力损伤,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高压氧 职业性噪声聋 听力损伤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职业噪声患者双耳不对称听力损失的特征,探讨引起不对称听力损失的可能原因。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集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已诊断职业噪声的患者423例。以在住院期间相隔3 d以上的连续3次纯音听阈测试(PTA)结果各频率听阈值最小值和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各频率反应阈为依据,以GBZ 49-2014《职业噪声诊断》标准为基础,计算加权值;采用配对非参数检验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接触噪声工龄、诊断分级患者双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的差异和关系。结果职业噪声患者男性369人(87.23%),女性54人(12.77%);年龄为(41.8±7.6)岁;工龄为(10.1±6.2)年。职业噪声患者左耳PTA听阈加权值、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高于右耳(P<0.001)。男性、年龄≤40岁和41~60岁、工龄3~9年、分级为轻度的患者左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高于右耳(P<0.05);特征变量均衡化后,各组左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亦均高于右耳(P<0.05)。职业噪声患者左右耳PTA听阈加权值与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职业噪声患者双耳听力损失存在不对称,且左耳听力损失高于右耳。

  • 标签: 噪声,职业性 听力损失 职业性噪声聋 不对称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职业健康检查在职业噪声防治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接受检查的30例噪声作业人员为分析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例实施纯音测听,观察组15例实施40Hz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对比两组人员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不同单耳语频听力阈值检查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单耳语频损伤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职业健康检查在职业噪声防治中的运用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性噪声聋 运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高压氧治疗52例职业噪声患者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12月—2017年3月,选取52例我院进行治疗的职业噪声患者,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26)和实验组(n=26),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药物+常氧),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对比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自觉耳鸣及自觉听力下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治疗前500、1000、200、4000Hz的纯音听阈均无明显差异,但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500、1000、200、4000Hz的纯音听阈与对照组相比较好,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职业噪声患者给予高压氧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缓解耳鸣及听力下降症状,减轻患者的听力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安全和可行,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高压氧 职业性噪声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1至2018年广州市职业噪声诊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噪声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3月,以整群抽样方法,查阅2011至2018年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噪声诊断档案,以471例次职业噪声诊断申请者档案为调查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其流行病学特征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广州市2011至2018年职业噪声诊断申请共471例次,有211例次诊断职业噪声(44.8%,211/471)。新诊断病例以轻度(83.9%,177/211)为主,高发年龄为40.0~49.0岁(41.7%,88/211),高发工龄为5.0~9.9年(38.9%,82/211),男性(88.6%,187/211)居多。新诊断病例主要集中地区为南沙区(23.2%,49/211)、黄埔区(22.7%,48/211)和番禺区(21.8%,46/211);主要集中行业为制造业(82.0%,173/211)。企业的经济类型多为内资企业(40.8%,86/211),企业规模以中型(42.7%,90/211)为主。结论广州市职业噪声诊断病例虽多为轻度噪声,依然需要引起重视,加强噪声行业防护教育。

  • 标签: 职业病 噪声,职业性 耳聋 诊断 流行病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职业噪声患者纯音听阈、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职业噪声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出院宣教)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负面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生活质量[欧洲五维生活质量量表(EQ-5D-3L)]评估及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水平变化。结果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SAS、SDS、PSQI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的对照组[分别为:(45.13±3.35)分比(52.87±4.52)分,(42.57±3.24)分比(50.36±3.61)分,(6.45±2.64)分比(9.13±3.48)分],均P<0.05;两组患者EQ-5D-3L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同一的对照组[(13.45±1.42)分比(12.20±1.26)分],P<0.05;两组患者纯音听阈测试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同一频率的对照组[250 Hz:(8.12±3.30)dBHL比(10.21±4.23)dBHL;1 000 Hz:(11.38±4.89)dBHL比(13.42±4.03)dBHL;4 000 Hz:(11.06±6.88)dBHL比(13.41±4.27)dBHL;8 000 Hz:(10.24±6.74)dBHL比(12.78±5.22)dBHL],均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职业噪声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听力水平,对其预后康复有利。

  • 标签: 综合性康复护理 职业性噪声聋 纯音听阈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鼓室内注射与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职业噪声(ONID)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辽宁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6例ONI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鼓室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20 μg,两耳分别隔日注射1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20 μg,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8 d,比较两组左、右耳语频平均听阈,患者自觉耳鸣、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改善情况,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左、右耳语频听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右耳语频听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3.8 ± 4.2) dB/HL比(34.5 ± 3.9) dB/HL、(23.2 ± 4.4) dB/HL比(35.9 ± 5.1) 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耳鸣、头晕症状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28/30)比72.4%(21/29)、15/17比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84、5.705,P<0.05)。两组患者头痛、失眠症状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9%(30/33)比69.7%(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694,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降低,并且研究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8.46 ± 3.13)分比 (10.55 ± 3.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ONID,能有效改善患者听力水平,减轻耳鸣、头晕症状,改善不良情绪,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 标签: 听觉丧失,噪声性 中耳 鼠神经生长因子 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