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单组分粘接剂越来越广泛地在树脂及银汞合金充填时用作粘接剂和封闭剂,具备抗菌性能对其更为重要。本文采用直接接触法(DCT)和琼脂扩散法(ADT)对单组分粘接剂聚合后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对6种单组分粘接剂(Bond-1、OptiBondSolo,One-Step、Gluma、Prime&BondNT和Synergy)的各4个样本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检测。DCT法中,材料放置在96孑L板侧壁上固化。涂布10μl变形链球菌悬液后在37℃放置1小时。加入培养基,放人可控温酶标仪内。ADT法:将样本放入琼脂平皿上打好的小孔内,培育72小时后测量抑菌环直径。结果DCT法中所有粘接剂均显示出抗菌性,所有样本表明均无活菌生存。样本在磷酸缓冲液内放置24小时后仍然具有抗菌性。放置7天后,则失去抗菌能力。ADT法中所有样本均没有形成抑菌环。结论在DCT法体外实验中,单组分粘接剂聚合后至少24小时内具有抗菌特性。

  • 标签: 抗菌性能 粘接剂 组分 聚合 后表面 ONE-STEP
  • 简介:目的:将临床常用的5种复合树脂与全酸蚀、自酸蚀粘接剂分别进行组合应用,探讨复合树脂及粘接剂种类对微渗漏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新近拔除的50颗离体牙,在颊舌面分别备洞,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使用全酸蚀粘接剂SingleBond2,B组使用自酸蚀粘接剂i.bond。每组再分别应用Z350、Solitaire2、GradiaDirect、BrilliantNewLine、Dentex5种复合树脂充填固化。所有牙齿进行冷热循环500次,浸泡于0.5%品红溶液24小时后,切片,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复合树脂充填物边缘的染料渗透情况,计分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对各组树脂微渗漏评分及例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使用SingleBond2全酸蚀粘接剂时,Z350、GradiaDirect两种复合树脂的微渗漏明显低于Solitaire2、Dentex。使用i.bond自酸蚀粘接剂时,Z350、GradiaDirect、BrilliantNewLine、Dentex的微渗漏明显低于Solitaire2。BrilliantNewLine、Dentex两种树脂使用i.bond粘接剂的微渗漏要低于使用SingleBond2全酸蚀粘接剂。其余3种树脂使用两种不同粘接剂对微渗漏无显著影响。结论:Z350、GradiaDirect纳米级填料复合树脂的微渗漏低于Solitaire2混合填料型复合树脂。

  • 标签: 微渗漏 复合树脂 粘接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机选择浅型楔状缺损的患牙218颗,分成2组对照组108颗患牙用DyractAP充填,实验组110颗患牙在DyractAP充填后再次涂布Prime&BondNT粘接剂。随访1年,实验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证明DyractAP修复后再次涂布Prime&BondNT粘接剂可以提高充填疗效。

  • 标签: 楔状缺损 Prime& Bond NT Dyract AP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自酸蚀法和磷酸酸蚀法对儿童乳恒牙进行窝沟封闭术,以比较窝沟封闭剂的保留率和龋齿预防情况。方法选择4—14岁儿童完全萌出第一或第二恒磨牙、乳磨牙,采用自身半口对照方法比较,自酸蚀粘接剂涂布牙面后窝沟封闭与磷酸酸蚀牙面后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治疗后3、6、12个月复查。结果自酸蚀组封闭一颗牙齿操作时间为(124±13S),较磷酸酸蚀组封闭一颗牙齿操作时间(230±15S)短(P<0.01)。自酸蚀组和磷酸酸蚀组3、6、12个月在恒牙中保留率无统计学意义,在乳牙中自酸蚀组保留率3个月无差异,6、12个月自酸蚀组明显低于磷酸酸蚀组,龋病发生率自酸蚀组明显高于磷酸酸蚀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恒牙窝沟封闭时应有自酸蚀法可缩短临床操作时间,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乳牙中临床上应慎用自酸蚀法,如需使用应三个月定期复查,直至患儿养成良好刷牙习惯。

  • 标签: 自酸蚀粘接剂 窝沟封闭 保留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粘接剂对玻璃纤维桩的粘接强度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牙周病拔除的 60颗上颌单根前牙作为研究对象,在为其根管治疗后,做好玻璃纤维桩粘接的准备工作。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1组、 1组、 3组、 4组和 5组,对五组患者分别采用偶联剂 +Paracore粘接剂、 Paracore粘接剂、 Panavia F粘接剂 +偶联剂、 Panavia F粘接剂和偶联剂 +Multilink N粘接剂,对玻璃纤维桩进行粘接,于牙根中部将其切为层厚为 1.0mm的 2个切片,采用 Zwick Z100材料试验机对切片进行推出试验,详细记录失败载荷并计算粘结强度,采用显微镜对粘接失败类型进行观察。结果: 1组、 3组和 5组的粘接强度较高,且 1组、 3组和 5组的粘接强度差不明显,未出现根管牙本质内聚失败和 III类失败, 1组、 3组和 5组的混合失败类型较多, 2组和 4组的界面失败类型较多。结论:在粘接玻璃纤维桩前,应采用氢氟酸对玻璃纤维桩进行酸蚀,然后采用偶联剂对其进行粘接处理,从而提升玻璃纤维桩的粘接强度。

  • 标签: 粘结剂 玻璃纤维桩 粘接强度
  • 简介: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条件下,酸蚀时间及粘接剂的固化形式对正畸粘接剂去除后牙面颜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筛选色度为A3.5的前磨牙30颗,随机均分为5组,设一对照组,其它4组中前二组用37%磷酸分别酸蚀15秒、30秒后用Unite~(Tm)粘接剂(3M)粘接托槽,另外三组用37%磷酸分别酸蚀15秒、30秒后用TransbondXT粘接剂(3M)粘接托槽.恒温水浴48小时后去除托槽及残留粘接剂,紫外线照射72小时,实验前后进行比色.结果除对照组外,其它各组的色差均大于3.3;除酸蚀15秒光固化粘接刺组外,其它各组与对照组色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剂的固化形式及酸蚀时间对色差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紫外线照射条件下,粘接剂的固化形式及酸蚀时间均会影响正畸粘接剂去除后牙面颜色的稳定性,使其发生临床可识别的颜色改变,其中酸蚀15秒使用光固化粘接剂进行粘接后的牙面颜色改变最小.

  • 标签: 粘接剂 紫外线 酸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的脱敏剂对不同粘接模式下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为脱敏处理后粘接剂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因阻生而拔除的第三磨牙60颗(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将4颗牙制备为1 mm厚牙本质片,1%柠檬酸处理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为对照组(无任何处理)、脱敏牙膏A和B组(分别用含HA的脱敏牙膏Biorepair和Dontodent Sensitive处理)、脱敏糊剂组(HA糊剂处理)(每组2片),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牙本质表面形貌。剩余牙暴露冠中部牙本质并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入上述4组进行相应处理。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使用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G-Premio Bond)分别在酸蚀-冲洗模式或自酸蚀模式下进行粘接,堆塑树脂,制备树脂-牙本质片状试件(每亚组4个)、微拉伸试件(每亚组20个)和片状试件(每亚组6个),分别进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和纳米渗漏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微拉伸强度(粘接强度)测试及断裂模式记录、粘接界面水渗透情况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显示,脱敏牙膏和脱敏糊剂处理均可部分或完全封闭多数牙本质小管。对于酸蚀-冲洗模式,脱敏牙膏A、B组和脱敏糊剂组粘接强度[分别为(40.98±4.60)、(40.89±4.64)和(41.48±3.65)MPa]均显著大于对照组[(38.58±4.28)MPa](F=3.89,P<0.05);对于自酸蚀模式,4组粘接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8,P>0.05);各组自酸蚀粘接模式粘接强度均显著大于同组酸蚀-冲洗粘接模式(P<0.05)。4组总体断裂模式主要为混合破坏和界面破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酸蚀-冲洗模式下粘接界面银染颗粒沿混合层底部呈斑点状分布,自酸蚀模式几乎不存在银染颗粒沉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酸蚀-冲洗模式混合层内存在连续线状渗透,自酸蚀模式混合层内呈不连续线状渗透。结论含HA的脱敏剂处理对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的粘接性能无不利影响,搭配自酸蚀粘接模式可获得良好的粘接效果。

  • 标签: 羟基磷灰石类 牙本质粘结剂 牙本质脱敏剂 拉伸强度 牙粘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不同粘接剂对于二氧化锆和根管中内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影响。方法选择100颗完整并不存在损坏问题的上颌牙齿,并在牙质界的位置截取牙冠,保证根管的桩道正常,在此基础上制备二氧化锆的桩核,以上的100颗牙齿使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4组,具体来说,跟别使用磷酸锌水门汀,30%磷酸加ESPERely联合树脂,玻璃离子水门汀,聚羧酸锌水门汀等粘固二氧化锆的桩核,同时使用万能力学试验机进行测试实验,对其具体的粘接强度进行测试,统计相关的数据。结果在以上的四组中,玻璃离子水门汀和聚羧酸锌水门汀粘固二氧化锆的牢固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其中30%磷酸加ESPERely联合树脂的粘固力度最优,磷酸锌水门汀的粘固力度最弱。以上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临床的粘固中,树脂类的粘固力度相对较强,其中,联合磷酸和树脂可以显著提高二氧化锆的粘接力度。

  • 标签: 粘接剂 二氧化锆 粘接强度
  • 简介:龋病是口腔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对牙齿的危害较大.如果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窝沟龋的发生,就能有效减少龋坏的发生.窝沟封闭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有效预防窝沟龋的办法之一.窝沟封闭术是使用窝沟封闭剂严密封闭牙冠表面的窝沟,防止链球菌对窝沟的侵害,从而有效地保护牙釉质,达到预防龋病的目的.而窝沟封闭剂的防龋效果主要取决于封闭剂的保留率,所以如何选择粘结剂增加封闭剂的保留率至关重要.本实验就是观察研究Prime&BondNT粘接剂对封闭剂保留率的影响.

  • 标签: 窝沟封闭剂 PRIME NT粘接剂 试验研究 临床 窝沟封闭术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水门汀对全瓷冠微渗漏和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材料和方法80个离体磨牙被分成2组,其中一组准备制作Procera全瓷冠,而另一组准备制作金瓷冠。用标准方法制作基底冠,每组在分成磷酸锌水门汀、玻璃离子水门汀、树脂加强玻璃离子水门汀和树脂水门汀粘接组。在进行微渗漏实验之前对样本进行热循环,然后切片。用traveling显微镜评估边缘适合性。结果发现水门汀的类型和微渗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76%的Procera全瓷冠和90%的金瓷冠基底存在明显的微渗漏。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粘接时.49%的Procera全瓷冠和66%的金瓷冠基底达到0级的微渗漏等级:使用树脂水门汀粘接时,34%的Procera全瓷冠和96%的金瓷冠基底显示0级的微渗漏。ProceraAllceram基底平均边缘间隙(54μm)显著大于金瓷冠(29μm)。

  • 标签: Procera全瓷冠 边缘适合性 微渗漏 粘接剂 玻璃离子水门汀 磷酸锌水门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GC光固化正畸粘接剂经酸蚀和不酸蚀粘接方法粘接颊面管后的脱落率,为临床使用GC光固化正畸粘接剂粘接颊面管减小脱落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至2010年间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正畸科的正畸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30例患者左侧上下磨牙上未经酸蚀使用GC光固化正畸粘接剂粘接颊面管,右侧上下磨牙上经过酸蚀后使用GC光固化正畸粘接剂粘接颊面管;另30例患者为右侧上下磨牙未经酸蚀进行粘接,左侧上下磨牙经过酸蚀后进行粘接。未酸蚀组标记为A组,酸蚀组标记为B组,比较二组脱落率。结果未酸蚀组和酸蚀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酸蚀组脱落率高于酸蚀组脱落率;下颌第一恒磨牙和上颌第二恒磨牙脱落率较高,上颌第一恒磨牙脱落率较低。结论磨牙粘接颊面管时可以选择GC光固化正畸粘接剂粘接,在使用前酸蚀牙釉质表面,可以增强颊面管粘接强度减小脱落率。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渗透树脂ICON,XP-Bond与SingleBond2两种常用的粘合剂在早期牙釉质龋病变中的渗透程度。方法:将90颗离体牙在37℃条件下浸入到0.1M乳酸溶液(pH4.5)浸泡8周,制成早期牙釉质龋样本。然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个标本,应用下列树脂,A组:ICON;B组:XP-Bond;C组:SingleBond2。然后用盐酸去除釉质,暴露树脂渗透区域,将标本喷金,用扫描电镜观察。用软件在显微照片上测量树脂标记长度,用统计学方差分析和Scheffepost-test进行分析。结果:ICON的渗透深度(81.26±19.27m)与XP-Bond(59.84±16.29m)。SingleBond2(52.86±17.63m)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种粘合剂系统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本实验的条件下,渗透剂ICON的渗透深度明显高于粘合剂系统;但是对釉质表面的表层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 标签: 人工白垩色斑块病变 树脂渗透深度 蚀刻和树脂粘合剂 SEM
  • 简介:目的:评估边缘形态与粘接剂两种因素对全冠边缘适合性的影响,并探讨两种因素对全冠边缘适合性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制作预备体长6mm、直径10mm、聚合度12°的树脂模型60个,按不同边缘形态随机平均分为2组,每组模型进而被随机平均分为3个小组。每一模型进行四点标记,常规制作钴铬金属全冠,按标记点就位。边缘形态(因素A)选取2种:A1为凹面肩台,A2为直角肩台;粘接剂(因素B)选取3种:B1为聚羧酸锌水门汀粘接剂(ZPCC),B2为CX玻璃离子水门汀粘接剂(GIC),B3为RelyXUnicem树脂水门汀粘接剂(RC)。按照A1B1、A1B2、A1B3、A2B1、A2B2、A2B3分别对6组金属全冠进行粘接处理,每个金属全冠均采用10kg载荷加压至粘接剂完全固化。每个金属全冠在代型上粘接前后分别用SMZ745T体视显微镜于四个标志点处对边缘终止线到冠边缘外侧之间的垂直边缘缝隙进行拍照,用Image-ProPlus6.0软件系统进行测量,计算粘接前后冠边缘缝隙的浮升量,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粘接后A1B1、A1B2、A1B3、A2B1、A2B2、A2B3六组边缘浮升量分别为(64.84±35.62)、(47.47±28.27)、(107.78±56.91)、(69.68±39.44)、(58.44±38.39)、(131.90±66.18)μm。A1B2组边缘浮升量变化最小,A2B3组最大。边缘形态不变时,应用不同粘接剂粘接时的样本浮升量两两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同一种粘接剂时,不同边缘形态的样本浮升量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形态和粘接剂两种因素同时作用时对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考虑到边缘适合性,边缘形态与粘接剂相互之间对边缘适合性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临床上铸造金属全冠修复时,建议选择凹面肩台并选用CX玻璃离子水门汀粘接剂粘接。

  • 标签: 边缘适合性 边缘形态 粘接剂 全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治疗中,根管塑化在国内已应用了30多年,它作为一种简便而高效的方法已被临床医师广泛采用,但常规方法往往因充填不全而影响疗效。笔者自1988年至1993年采用酚醛树脂塑化液加牙胶尖方法充填根管,复查96例107颗牙,疗效满意。

  • 标签: 根管充填术 牙胶尖 充填根管 牙髓病 临床观察 根尖孔
  • 简介:1.1对象本法选择口腔门诊中经X线片诊断为根尖周炎,有自发痛、叩击痛和渗出液,且单用煤酚醛或碘仿、CP等封药,自发痛及叩击痛不能消失者92例,其中男40例,女52例,年龄从15~68岁不等,根尖炎病程从2周到3年半,有瘘管者64例,无瘘管者28例。

  • 标签: 治疗 糊剂 叩击痛 根尖周炎 瘘管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对不同的粘接剂与碳纤维粘接方式进行信息分析,了解不同粘接剂与碳纤维桩的粘接效果,提供粘接剂与桩的粘结研究理论基础。方法选取于我院外科门诊收集的6颗完整无龋齿的坏单牙根进行研究,经过处理后随机分为A、B、C三组进行拉曼光谱信号的测定研究,其中A组使用磷酸锌水门汀粘接剂-碳纤维桩,B组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粘接剂,C组使用树脂粘接剂。结果磷酸锌水门汀组在1500cm-1处出现了谱线峰值,玻璃离子水门汀组在1400cm-1处出现了峰值,而树脂粘接剂组则在其与碳纤维桩的结合处出现了多个谱线峰值;磷酸锌水门汀组和玻璃离子水门汀组的谱线并未出现相交杂的现象,树脂粘接剂则出现了复杂的谱线交杂情况。结论在不同的粘接剂中,树脂粘接剂与碳纤维桩的粘接强度最大,两者之间可以形成化学结合,是理想的粘接剂选则材料。

  • 标签: 粘结剂 碳纤维桩粘结方式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