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现实的维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面临着精神诉求的困境、实践方式的困境、传媒整合的困境和话语转换的困境。如何克服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走出传播困境,需要在传播实践过程中化解理想化与世俗化的矛盾、精英化与草根化的矛盾、碎片化与统一化的矛盾、外来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困境 矛盾
  • 简介: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从语言哲学高度,以语言的指称和意义的关系为中心,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体系转变的学理内涵。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是在西方社会历史实践中约定俗成地指称外部对象,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化转变势必指涉指称的转变问题;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意义也是在主体以语言把握其所指的对象的过程中获得的,而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化转变势必指涉意义的变迁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言体系 语言哲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解释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意识、解释原则与解释方法。作为一种解释学意识的大众化,它强调要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原本精神;作为解释学原则的大众化,它强调要立足中国语境解释马克思主义;作为解释方法的大众化,它通过“主客体统一”、“理论实践统一”、“雅俗结合”、“继承创新”等诸多方法的运用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与发展指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解释学意识 解释学原则 解释学方法
  • 简介: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首先要弄清楚主体问题,即由谁来推动和实现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大众化的主体无疑是人民群众,但这一观点却与人们曾长期确认的“灌输论”格格不入,相互抵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论述的考订和解析,我们认为,“灌输论”不仅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而且还与他们的一贯思想严重冲突。列宁虽然赞同并提出过“灌输论”,但他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中提出来的,并非其一贯的思想,不具有普遍性意义。要在“大众化”中真正树立大众主体观,就必须走出“灌输论”的窠臼,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提高群众自身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水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灌输论 主体观
  • 简介:马克思主义者是有条件论者。对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同样需要进行条件研究。这种研究可以依据对条件的理解而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表征;二是指影响这种大众化活动的社会制约因素的综合状况,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条件;三是指这种大众化活动目前所处的现实状况,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条件。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条件 社会文化分野
  • 简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实现路径中,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包括满足需要是理论接受的动力源规律、接受主体与教育主体双向互动规律、能动性与受动性辨证统一规律、认知接受与情感接受渗透影响规律、内化外化循环往复发展规律等,这些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起着支配作用。借助这些规律的指导,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大众的主体意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实现路径 规律
  • 简介:进入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面临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社会现实利益矛盾的凸显、忽视甚至损害人民根本利益、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和思想道德失范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关注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实现思想理论的通俗化,充分发挥和综合运用多种大众传媒,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问题与路径
  • 简介: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对辩证的统一体,二者之间相互融入、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只有把握好以人为本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向互动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使大众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凝聚大众的力量,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上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

  • 标签: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辨证关系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表明,艺术既是人类观念的生产,又是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物的艺术品沦为商品是基本事实。而在大众文化时代,艺术生产既促进了艺术的流传,又助推了大众社会的形成。艺术生产论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化向大众社会之一般性的过渡,它不仅是文化观念的生产,也是以物的形式出现的商品的批量生产,后者促成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生产正是科技理性与人文理性协和的产物,而这也是创建符合大众利益的大众社会的唯一途径。

  • 标签: 马克思 艺术生产 大众文化 人文理性 科技理性
  • 简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研究,是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具体体现。中国化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化以世界变化为依据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宽广的世界意义;大众化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宣传马克思主义,使理论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这“三化”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理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内在规律。从方法论角度说,把“三化”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建设研究的基本方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整体性研究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点内容,但要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环节,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工具。毛泽东、邓小平是最好的表率与典范,他们丰富的方法论思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强有力依据。当今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通过正确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方法,而精通马克思主义、熟知中国文化、把握时代脉搏、深入调查研究、进行科学抽象思维等是最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关键环节
  • 简介: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既有政治色彩,也有学理之耕,且应以学理讨论为主,政治论战次之。这场争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但和传统观点将之归功于政治意识决裂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观点不同,本文恰恰认为,这场争辩的学理性,及其在争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开放、自由和包容的氛围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则表明在开放的争论中,马克思主义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容易大众化。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 学理对话
  • 简介:池田大作从哲学的高度深刻认识幸福,把幸福区分为“相对的幸福”与“绝对的幸福”,而只有人类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绝对的幸福.并指出唯有通过教育,完成人的自我建设,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于是,他用最大的力量发展创价教育事业,从幼稚园到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其人本教育思想,经过四十载的发展,构建起人本教育的思想体系,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具体来说,一是他揭示了教育的使命是为了民众的幸福与和平;二是指出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谋求人类幸福的人格;三是探索了一系列促进人类幸福的人本教育方法.

  • 标签: 池田大作教育思想 人类幸福 人本教育 终极指向
  • 简介:道德生活是人们通过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利益,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身幸福的过程.它具有自为性、精神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道德生活蕴含于现实生活之中又超越现实生活.道德生活的实现既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更有赖于其内在要素,而连接外在条件与内在要素的桥梁和中介则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人们在追求幸福中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 标签: 道德生活 精神生活 道德教育
  • 简介:一、引言"说谎",词典上给予的定义是"假话骗人",是一种蓄意和深思熟虑后对真实情况加以隐瞒或歪曲的行为。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儿童说谎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说谎却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说谎的问题真的有成人想象得那么严重吗?该如何消除儿童说谎的问题呢?下面这个实验会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提供有益的启发。二、实验介绍1.实验目的给孩子布置任务的同时也提供一个充满诱惑的实验情境,以孩子的反应来检验儿童是否会撒谎。

  • 标签: 说谎 心理理论 实验研究
  • 简介:文章首先揭示了马克思教育哲学的理论背景,接着回顾了马克思教育哲学的探索过程,指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经历了逐渐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影响,最终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最后在对人的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明确的论述,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要求和体现,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实质。

  • 标签: 马克思 教育哲学
  • 简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必要的,但早期教育并不等于“快速培养”,现在市面上有许多如何让孩子快速成长的书籍出售,什么“神童方案”、“成才秘诀”比比皆是。受此影响,现代年轻的父母们衡量教育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会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特长考了几级,英语水平如何等,到底孩子需要怎样的成长过程呢?

  • 标签: 早期教育 培养 快速成长 英语水平 成长过程 孩子
  • 简介:隐性课程是相对与显性课程而言的,属于课程体系。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中提出,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研究视野。大学生素质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在大学里践行。素质教育的落实关键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隐性课程作为课程建构的独特部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大学生素质教育 隐性课程建设 教育视野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课程体系
  • 简介:邓小平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如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和战略地位,“四化”的培训目标,“三个面向”培训方针等,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思想体系。进入21世纪,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学习领会邓小平的干部教育培训思想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着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要从邓小平干部教育培训思想的理论地位切入.深入剖析邓小平干部教育培训思想的形成发展、基本内容、原则方法、制度保障等,总结其对当前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干部教育培训 体系
  • 简介:日前,沙特人权机构要求制定女孩结婚的合适年龄,低龄结婚现象剥夺了她们的少年乐趣和受教育机会,更有可能遭遇健康问题。人权机构认为:女性少年结婚现象是侵犯人权行为。该机构呼吁:加大力度重视妇女的人权,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刻不容缓。

  • 标签: 受教育机会 人权组织 健康问题 少年 沙特 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