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制度变迁是一个长期、渐进甚至曲折的过程,应当结合本国实际,辩证地对待本国的制度遗产,注重营造新制度运行的环境,努力开展制度创新.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俄罗斯的制度变迁进行了经验性的分析,认为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制度变迁虽然取得了局部成效,但付出了过高的成本和巨大的代价,犯了理想主义错误.普京试图建立具有权威主义色彩的国家政权和强有力的国家调控体系,是一种现实主义选择.

  • 标签: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俄罗斯 制度变迁 普京 叶利钦
  • 简介:文章以作者二十年来对毛泽东个人思想之当代价值的三次思考为主线而展开,指出:(1)不能把毛泽东所确立的革命传统与其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立起来,不能把晚年毛泽东的极左错误与其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价值观相混淆;(2)晚年毛泽东的错误与落后民族国家革命后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困难直接相关,不能直接照搬经典思想,而是必须从世情国情出发;(3)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重新定位毛泽东、重新发明毛泽东、重新发现毛泽东的理想主义遗产。

  • 标签: 毛泽东 革命 社会主义 现代化
  • 简介: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至今,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已有360多年的历史。资本主义由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可是,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并没有象人们预期的那样腐朽、垂死、直至灭亡。相反,二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反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50多年里,发达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超过了资本主义以往几百年历史中发展的总和。

  • 标签: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当代资本主义 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 坚定 科学认识
  • 简介:尽管'乌托邦'令人心驰神往,却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举步维艰。因受时代的局限,乌托邦主义者们虽然为实现'美的理想'殚精竭虑,却一直未能收到预期的历史效应。直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出现,才为我们扫荡了笼罩在'乌托邦'身上的'虚幻'与'不切实际'。究其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美的理想'是建立在'美的规律'基础上的人的奋斗愿景,它脱离了空想的窠臼,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所体现的是一种虽暂时被现存势力所阻挡但充满实现可能性的事实。通过准确把握住'美的规律',我们即能真正地从现实的、实践的角度寻找到一条实现'美的理想'的途径。

  • 标签: 乌托邦 美的理想 唯物史观 美的规律
  • 简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立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状况''理想''运动',全面揭示了科学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思想体系,划清了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关于共产主义说教的原则界限,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诞生的重要标志。

  • 标签: 共产主义 状况 理想 运动
  • 简介:他出生于金融世家—祖父曾协助创建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父亲则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1927年,他随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在学校里,由于他口才出众,同学们都认为他长大后最适合去当律师。

  • 标签: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理想 香港分行 中国银行 青年会 父亲
  • 简介:<正>我们所主张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从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起,就是要领导中国人民为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我们要向全社会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使广大群众具有共产主义理想。但是共产主义理想不是立即可以实现的。不能把理想当做现实,要是理想就是现实,那理想也就失去其存在意义了!反之,现实也不等于理想,要是现实就是理想,人们奋斗就没有目标了,人类也无法前进了。二者是不能等同的。这是不是否认理想与现实具有同一性,理想能够转化为现实呢?当然不是。理想

  • 标签: 共产主义理想 理想与现实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端正党风 存在意义 广大群众
  • 简介:在救世理想与现实苦难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点,如何安置自身的欲求,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张东荪主张搁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直面问题本身,选择最适宜、最具效益的办法来发展经济,并探讨了社会主义理想与基督教理想的相通之处,以及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共同的“观念基型”。张东荪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并未能帮助他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随着条件的改善,他的前期探索的理论意义逐渐得到彰显,并成为后人宝贵的思想资源。

  • 标签: 张东荪 社会主义 实业救国 基督教 民主主义
  • 简介:通过组织化与制度化,现代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凝聚力.但与此同时,以科层制、理性化之“铁笼”为代表的制度弊端日益严重.官僚制压抑创造力与个人自由,合法性与代表性极易衰减,这些都是现代政治所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以韦伯提供的“理想型/偏差”模式为范本,通过对于理性化过程中人的四种行动类型的分析,可以让我们理解韦伯所担忧的问题症结之所在,发展之可能.韦伯对于现代政治抱有的复杂态度,也与此处所尝试展开的特殊方法关联密切.传统研究对这些方法虽有理解,却阐发不足.

  • 标签: 理想型 偏差 国家 官僚制 理性化
  • 简介:理想不是空想、幻想,它是心灵思维向上的运动。能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的精神图景,能唤起人们的强烈的奋斗动机与拼搏潜能,把尚未实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文学理想是人类理想之一翼,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设立理想维度,将其作为文学价值系统中居于最高位置和核心地位的构成,是因为理想乃是统帅一切元素,聚合所有奋斗目标的核心价值。文章提出,理想能照亮黑暗角落和前进的路程;理想是一种聚合向上之力,推动人类和文学前行;理想教人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艺术境界。理想为人们提供"道路感"、"方向感"和向上目标。永恒之理想,引导我们飞升。

  • 标签: 理想 理想维度 引领文学 美好
  • 简介:龚自珍对中国传统的"圣人"人格提出了质疑,同时提出了具有新社会特征的"豪杰"人格,这一理想人格为传统人格向近代人格的革命性转换提供了思想养料.

  • 标签: 龚自珍 理想人格 中国 近代
  • 简介:<正>理想,指人们对未来事物的合乎逻辑的、有根据的想象或期望。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社会的征服和改造过程的必然产物,而且,是随着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的进步而演进。理想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它的建构过程,必然要受阶级的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分野的客观条件的

  • 标签: 阶级 社会进步 逻辑 当代青年 社会生活 政治
  • 简介:<正>“真”的原则.“善”的原则、“美”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当然之则.人类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遵循这三大原则的.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儒家理想也是如此.无论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的一个蓝图,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的愉悦.与真、善、美三种要素相对应的就是人们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识和感受.对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追求,也就是儒家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 标签: 真善美理想 儒家理想 最高理想人格 人格理想 社会理想 “真”
  • 简介:贫穷是历史现象和世界现象,是造成古今中外所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种种矛盾的症结.从经济史到经济思想史,民富理论及其实践是很多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战胜贫穷,致民富裕,也是当前中国的重要战略,其目标在共同富裕,现在还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理想.

  • 标签: 中国 民富思想 共同富裕 贫穷 社会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 简介:家庭是孩子的第所学校,显然,将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怎样做一个好父母便成了首要的问题。

  • 标签: 父母 理想 子女培养 学校 孩子
  • 简介:习近平治国理政有一种伟大的社会理想,这也意味着其中蕴含着一种伟大的经济伦理理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理想代表着习近平经济伦理理想不同维度的内容,其经济伦理理想意蕴丰富而深刻。

  • 标签: 习近平 “中国梦” 经济伦理 意蕴
  • 简介:师生心理是师生关系在心理层面上的体现,包括认知评价、情感交流、交往互动三个建构要素。当前,师生心理关系的建构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通过营造自由的心理气氛、建立多元评估机制、开展对话、相互理解,努力建构和谐、融洽、平等、互动的理想的师生心理关系。

  • 标签: 师生关系 情感交流 认知评价 多元评估机制 教学心理
  • 简介:一、"学而时习之".孔子认为这是带来快乐的事情.学,当是指认识真理;时习之,当是指以此真理为基础的各种日常的道德实践.《论语》大概成书于孔子逝后.孔门弟子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置于全书的开篇处,想必不会是率意而为之举:这句话最能折射出孔子的日常形象和趣味.

  • 标签: 孔子 真理 指认 弟子 《论语》 快乐
  • 简介:行礼道,致中德。行乐道,致和德。人道主体为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行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能致中和之德,能成谦谦君子。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道,为阳道、君子之道。礼乐相对而言,礼为阴,乐为阳。礼分阴阳,乐也分阴阳。礼乐皆蕴含阴阳之道。乾阳能够各正性命,利贞性情。大同社会与天下为公是孔子的道德理想,孔子的道德理想基于仁爱之心。选贤于能、讲信修睦是实现道德之治的主要手段。礼治与礼乐文化是孔子实现德治的中介环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和通向德治的主要途径。儒家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体,礼乐文化贯穿于道统、学统、宗统、政统之中。以礼治为主体、以德治为理想、以法治为底线的综合治国理政思想是我国古代礼乐文化政治化的最大特色。

  • 标签: 礼乐文化 中和之德 礼治 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