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邓小平担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期间,是他一生中接触和亲自处理民族问题最集中最频繁的时期。在主政西南近三年的时间中,他对民族工作尤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主要包括:努力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团结;积极协助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创造性地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努力消除匪患,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巩固的基础;稳妥而慎重地推进土地改革,解放民族地区的生产力。这些民族工作使得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巩固了新生政权,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以后解决民族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标签: 邓小平 少数民族 西南地区
  • 简介: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毛泽东“和平解决”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们坚信在这一伟大理论的指导下,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一定能最终完成祖国统一这一神圣光荣的历史使命,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 标签: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台湾问题 台湾回归 方针 根本利益
  • 简介:中国话语的关键是“中国”,强调的是话语及其理论支撑的民族性、特殊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打造中国话语的总体要求。中国话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启示;中国话语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讲清楚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为根本任务,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国道理;中国话语应当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作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话语要把世界最关注的中国问题说清楚,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提出主张,强化议题设置能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改变长期以来“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

  • 标签: 中国话语 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
  • 简介: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伟大中国梦需要高昂的中国精神,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能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是抓住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追寻梦想的实践砥砺和凝练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力量源泉在于追寻梦想的实践,其本质和生命力也在于其实践性。我们必须要进一步以中国精神助推中国梦,自觉以推动实现中国梦作为起点和归宿,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起来,以中国精神塑造好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

  • 标签: 中国精神 中国梦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 简介:加强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值得理论界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深入探索和思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进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无疑应该成为我国政府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深入思考:民生问题应该成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根本: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民族特点: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必须注意充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必须对少小民族予以重点关注。

  • 标签: 社会建设 民族地区 民生问题 民族特点 少数民族文化
  • 简介:明晰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价值意蕴,厘清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作用机理,是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前提。以中国梦的主体为视角,中国精神是国家之基、民族之魂、个人之道;以中国梦的内涵为视角,中国精神是国家富强的基本维度、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人民幸福的内在需求;以中国梦的实现为视角,中国精神是达成奋斗目标的动力、高扬思想旗帜的保障、彰显发展道路的标识。

  • 标签: 中国精神 中国梦 时代精神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战略判断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道路息息相关。2016年11月26日,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与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华东地区高校第二届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峰论坛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20多所高校的近30位学者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道路'这一主题,从中国道路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道路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中国梦蕴含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从内涵层面来看,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具有增强执政党使命感的感召力;中国梦是人民幸福之梦,具有团结中华儿女的凝聚力;中国梦是和平发展之梦,具有提升国家国际形象的亲和力。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梦是可实现之梦,具有激励民众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中国梦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只有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地去圆梦,才能被激活和释放。

  • 标签: 中国梦 民族凝聚力 文化软实力 统一性
  • 简介: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中国经济复兴”概念。中国经济复兴思想导源于丰富多彩的近代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同时受到国际冷战格局下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强烈影响。中国经济复兴构想的核心是要通过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经济复兴构想并非追求历史辉煌的简单重现,而是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价值意蕴。同时,这一意蕴潜藏着政治理想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诉求,双重目标相互缠绕的思想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经济复兴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现代化
  • 简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种涉外场合抒发中国梦的情怀,阐释中国梦的内涵,突出强调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这些中国梦的国际宣示,赢得了国际上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 标签: 中国梦 国际宣示 和平发展 国际融通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坚定的自觉和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在近40年的前进过程中,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奇迹。中国道路的选择和自信,来源于历史的必然、真理的探索、实践的证明、人民的选择、清晰的世界定位和党的领导。

  • 标签: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信
  • 简介:经济特区肩负着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的使命,它的经验和成就表明:“中国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特区。”

  • 标签: 中国 经济特区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 资本主义 经验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女性不再作为阶级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性别群体与中国男性相对立,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凸显出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另一方面,女性群体内部因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形成了女性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从而使中国的社会性别问题变得分外复杂。中国女性问题的出现暴露了中国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即中国女性的解放仅仅停留在阶级解放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化到社会解放的层面。从中国社会变革的角度看,中国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又是由中国的社会革命停留在宏观领域决定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着中国社会革命向微观领域的拓展,中国女性主义问题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这场变革运动。因此,研究中国女性主义问题,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的结构及其有关变革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的和方法论的意义。

  • 标签: 女性主义 中国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中国社会革命
  • 简介: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要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 标签: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境界
  • 简介:有效的政治实践有赖于文化理论的突破,城市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也需在如此互动中有所推进。本文意在提示当前形势下中国城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认为不能再把"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作为比照性的文化形态进行画地为牢式的区分,而要将城市作为文化发展的公共平台,有意识地整合历史和现实社会实践中极具标志性,却也极易被忽略的各种经验、资源及其文化政治要素等,借此突破狭义的"城市文化"概念,重建以城市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由此拓展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城市文化"的大观念、大格局。

  • 标签: 中国经验 文化自觉 城市文化 中国文化 大众文艺
  • 简介:文化是人类社会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最有影响的领域之一。对一个领导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对领导文化建设规律的掌握程度,是衡量一个政党领导经验成熟的重要标志。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建设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党 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生活 领域
  • 简介:<正>启蒙不仅是现代化的前提,而且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经历过现代思想启蒙运动。启蒙的彻底与否,事关现代化的成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当归功于它们启蒙的彻底。但在中国,启蒙是不彻底的,它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未完成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启蒙 启蒙运动 中国现代化 传统与现代 历史任务
  • 简介:王明就《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发表的言论不足为凭。《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文不早于《新民主主义论》,该文最初作为普通教材发表,随即作为党内秘密文件收入《党建论文集》。为此,毛泽东进行了修改。新中国成立后,在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再次修改了该文。每次修改都使得文本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文章所面对的读者群体和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 标签: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