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8 个结果
  • 简介:<正>他们老是问我,前不久,万灵节前一天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我要做出那种事?他们说,我自己一个人在家呆上几个钟头也不是一回两回丁,也该惯了。那天虽然是个阴天,可也没什么让人十分扫兴的事。吃的东西是现成的:烤土豆,外加一截香肠。只要一提起这个倒霉的日子——他们现在老是提到它——妈妈就念叨起那截香肠。每次

  • 标签: “家” 香肠 万灵 气球 土豆 前不久
  • 简介:<正>本书所讨论的“大理论家们”各有千秋、相互不同,但是他们中间的多数人同意那种使个别现象产生意义和重要性的大框架的观点极为重要:科恩(Kuhn)的典范或称基本模型、阿尔都塞的“疑难”(problematiques),以及福柯的话语、认识论和“制度”(regimes)。

  • 标签: 伽达默尔 语言游戏 普遍性 阐释学 盎格鲁撒克逊 生活方式
  • 简介:亚伯特·魏贝尔(AlbertWeisgerber,1878-1915)1878年4月21日生于萨尔布吕肯附近的圣英戈伯特.早年进入凯泽腾县立建筑职业学校室内画和装饰画科学习.1894年转到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897年又进入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从师于法朗兹·施图克.1905年至1907年曾两度前往巴黎访问,并与马蒂斯相识.马蒂斯的作品使他倾倒,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1913年被选为"新慕尼黑分离派"第一任主席.1914年,魏贝尔自愿从军,1915年战死于伊喷附近的弗美乐.

  • 标签: 德国 画家 魏斯格贝尔 印象主义 油画 《圣英戈伯特的宗教行列》
  • 简介:<正>十年前,《当代外国文学》译载了金的《嚎叫》引起关注。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人物等人均在诗坛上喧赫一时,后转消沉。但,1987年出版的诗集《金诗选:1947-1980》,837页;1988年,诗人出版又一诗集《白色尸衣》(WhiteShroud),名声复起,从“垮掉的一代”再次上升为当代美国诗坛的耀眼人物

  • 标签: 精神境界 金斯伯格 惠特曼 重要人物 诗歌创作 上帝
  • 简介:<正>加莉娅,亲爱的!谢谢您的来信。您的信使我高兴万分,也叫我略略伤感,因为您提到了沃隆斯基。我信以为真,原来一切都是幻影。或许,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我们只是感觉到互相的存在。看在上帝的份上,您可别成为幻影。这是我最后的,也是心灵最深处的指望。亲爱的,您认为怎样好就怎样做吧。我在沉思默想。但不知道昨天写了什么,明天将要写什么。现在,我感到自己很豁亮,我不需要这种愚蠢的,名噪一时

  • 标签: 沉思默想 最深处 手杖 幻影 拉夫 尼斯
  • 简介:<正>神秘现实主义是通过分散形象的并置,造成神秘感和似乎不可能的情景,甚至想要仔细观察一下画面上为什么如此并置都是很困难的。神秘现实主义画家们,即使他们并没有沉缅于弗洛伊德的梦境形象,他们也还是追求把日常生活场面转变成奇异的、神秘的构图。

  • 标签: 现实主义 巴尔蒂斯 日常生活 作品 弗洛伊德 神秘感
  • 简介:<正>一英国十九世纪女作家当中,在我国译作较早,评论较多的是勃朗特姐妹,其次是乔治·艾略特,盖夫人则久居“二流”地位。七十年代末开始了盏夫人的“新时期”,《玛丽·巴顿》、《北与南》、《露丝》等几部描写城市工业题材、以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见长的作品中译本相继问世,让人们领略了这位女作家的才华和创造,充分认识到这

  • 标签: 西尔维亚 乔治·艾略特 女作家 人性弱点 勃朗特姐妹 夏洛蒂·勃朗特
  • 简介:A.金的诗歌反映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身心焦虑与文化反叛,也显示了美国诗歌中激扬蹈厉诗风的延续.本文从"Beat"的释义、诗歌传承和作品解读等方面对之做了探讨,指出金在艺术创新和文化批判两方面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

  • 标签: A.金斯伯格 反叛诗人 文化焦虑 美国 诗歌 文化反叛
  • 简介:本文通过凯个人及其作品的遭遇,揭示凯被无形的命运规定成犹太人的不幸和痛苦。过去的凯遭遇的是奥斯维辛明目张胆的大屠杀;今天则仍然被一张无形的命运之网笼罩着,让凯所有关于奥斯维辛的话题成为徒劳,这是凯所处匈牙利社会的一种普遍的麻木,也是一种有意识的回避和遗忘。然而,只要有种族主义和极权主义存在,奥斯维辛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 标签: 凯尔泰斯 奥斯维辛 极权主义 文学评论 《无形的命运》 匈牙利
  • 简介:丹妮尔·也写惊险小说了么?可不是!一位硅谷英豪的遗孀为了维护因公司倒闭而自杀的丈夫的声誉,迟迟不愿把这个IT神话的幻灭公之于众,而是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带着三个孩子艰难生活.然而芙南达,这位既柔弱又坚强的女子却不知一只贪婪凶残的恶狼正向她虎视眈眈:她的小儿子遭到了绑架,绑匪在不知其夫已破产的情况下勒索一亿美元.于是正义的一方--芙南达一家、警局的李探长,与邪恶的势力--主谋艾迪森、打手沃特等人,以及在正邪之间飘摇不定的摩根围绕着一个孩子的生命和一笔不存在的巨款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的结局当然也不会让疾恶如仇的读者失望……

  • 标签: 写情 情斯蒂尔 斯蒂尔赎金
  • 简介: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女作家凯特·伦维在她的作品《梦幻屋》中,充分利用自己作为文学创作专业“科班”出身所掌握的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不动声色地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主流文化、秩序、理性以及男性价值中心进行了全面的质疑、反拨与颠覆。小说选择了一个文学作品几乎永恒的话题——男女爱情与婚姻家庭——为框架展开故事,但却与传统的阅读期待背道而驰,整个目的在于戏仿、消解,对现有的价值观念与知识体系进行修正,彰显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表征。

  • 标签: 《梦幻屋》 格伦维尔 知识 颠覆 暗示
  • 简介:<正>苏不仅在印地语文学史上地位很高,而且也是整个印度中世纪最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十五世纪七、八十年代至十六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的某一段时期。因为缺乏可靠的资料,关于诗人的生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的生卒年是1483--1585,也有人认为是1478--1581,还有人认为是1478--1563。根据现代的研究,可以肯定他在离北方那的鲁那古达村不远的河边,度过了他一段较长时间的出家人生活。他自幼对音乐很爱好,每当感

  • 标签: 八十年代 长时间 文学史 生卒年 抒情诗 长篇叙事诗
  • 简介:当代的语言形式大多是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这种语言追求最大便利的交际化,它毫不留情地排除了和个人最细微的感觉与经验相关的语言方式,排除了个人话语中蕴含的感知力。而诗人的努力就在于借助诗歌的语言来表达他的生存处境,通过这张“被冰雹打过的嘴”说出事实的真相。德国诗人格林贝恩诗中出现的各种疾病的意象,并非要赋予疾病本身以社会性和道德性批判,而是“疾病”这一词所蕴含的痛苦、伤害、恐惧、分裂以及忍受,契合了诗人的感受所要求表达的形象,是创作冲动使它以神秘的方式参与诗歌的创造。诗人的语言惟有通过隐喻及象征,才能使诗歌摆脱时代的局限,获得超越于我们当下理解力的意义。诗歌天然地反对意识形态,它决不会以出卖自己的艺术规律为代价来赢得社会批判的胜利。格林贝恩借助“疾病”这一象征,述说时代作用于个人生命的经验和心灵痛苦、意识分裂的感受,从而构建了属于他个人的“微观语义学”和个人的修辞学。

  • 标签: 疾病的隐喻 象征 意识形态 个人修辞学
  • 简介:<正>伊卜利是伊克巴的诗歌中一个很迷人的形象。西方文学中“伊卜利”的传统译法是“撒旦”。伊克巴在诗中主要用“伊卜利”这个词,个别场合也使用“亚撒色”或“撒旦”。这几个词的基本意思是“魔鬼”。究其根源都是来自《旧约》。这里主要想探讨在伊克巴的诗歌中的魔鬼的形象,故沿用伊卜利这个词。伊卜利这个人物,无论在东方或西方的文学中,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盛行的地区或国家的文学中,虽然有时对他的称

  • 标签: 伊斯兰教 造物主 基督教 犹太教 穆斯林 印度次大陆
  • 简介:曼的电影美学对普拉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方面,伯曼借助舞台化布景、人物面部特写和长镜头内心告白等镜头语言呈现梦境、幻觉、疯癫、神经症等前意识性生命体验的艺术风格对普拉中后期诗歌的意象构建和叙述视角产生重大启发,是推动普拉形成个性化艺术表达的重要催化剂之一;另一方面,影片《生命的门槛》是普拉创作长诗《三个女人》的蓝本,普拉在诗歌中沿用了电影的人物、场景和情节设定等基本架构,同时,通过融入自身的生存体验,以及更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更强烈的女性主义立场完成对《生命的门槛》的改写和超越。

  • 标签: 西尔维娅·普拉斯 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 《三个女人》 影响
  • 简介:本文从约翰·福的小说与哲学互文性的角度归纳、厘清、剖析、点评其浓重而独特的存在之思:上帝隐退无为;此在卡在物理、情绪、精神、认知的种种误区和两难中;个体渺小虚无。于是,他的小说常常描述上帝缺场、智者出场、极端环境中的身心反应、命与仇谋、渺小情结等。个体应对存在压力的对策则是自我放逐、反叛、责任、仁爱。但是,当上述哲学观点转换为文学叙事时,却常常偏颇过度,欠缺圆融辩证,使人迷惑,引人诟病。

  • 标签: 约翰·福尔斯 存在困境 领悟 刻画 出路 过度
  • 简介:1996年10月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将授予波兰女诗人维瓦娃·申博卡。同年12月10日,诺贝尔去世100周年之际,该院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隆重的仪式,向申博卡颁发奖状和112万美元的奖金。申博卡是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申博 克拉科夫 文艺评论家 文学院 斯德哥尔摩
  • 简介:雷厄姆·维夫特是当代英国文坛上一位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感悟和见解的小说家。他通过对小说人物命运的考察,思考关于历史、生命、爱情、婚姻、死亡等方面的问题,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代英国社会的人生百态和时代风貌。其复杂的叙述方式涉及到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之间的种种关系,揭示了小说通过想象和虚构表现人类生活经验的本质。他的小说几乎都是英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面貌的写照。这里文本与历史语境相互交织、密切结合共同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

  • 标签: 斯维夫特 编史元小说 文本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