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随着医学不断发展,许多疾病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心源性猝死(心性猝死)仍有较高发生率。本文概述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触发因素、预测和预防等问题。1流行病学1.1发病率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百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数50%,50万例死于冠心病,其中约40万例为心性猝死。我国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0~96/10万,死亡0~43/10万,北方高于南方。美国在过去数十年中,心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在下降,而我国近年来却一直在上升,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1.2发病年龄与性别心血管死亡者中多数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女性,且中年女性亦以冠心病为主要死因。

  • 标签: 心性猝死 流行病学 发病时间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我科收治1例下颌骨中心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患儿男性,10岁,因左侧面部无痛性肿大3月余入院。过去史:自5岁开始发现患儿患有“血小板减少症”。多次住院治疗;查体:左侧面部下颌骨升支区域隆起(见图1),可扪及一不规则骨质感突起,约3.Ocm×2.5cm×1.0cm,边界模糊。质较硬。无活动度,无触痛,无摁压乒乓球感,表面皮温及颜色正常,左侧下唇区痛觉减轻,张口无受限,

  • 标签: 下颌骨中心性血管瘤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郝大通字太古,号广宁子,著有《太古集》。明清以后出现华山派视他为祖师。他弟子中最著名是范圆曦、王志谨等。其中王志谨承郝太古而开创盘山派。他思想主要见之于《盘山语录》(1)。他第一代传人是姬为真。姬为真的著作是《云山集》。

  • 标签: 盘山派 心性哲学 道教 人心 本心 伦理学
  • 简介:<正>“心与性”及其关系,是孔孟学说至宋明理学一个中心议题。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讨论儒学心性之学”,无论对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还是对于建构新时代精神文明,都是必要。“心性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式(传统)的人性论,是内圣之学,是政治观的人性论基础。中国传统心性”论与西方人性学说,在基本上是一致,都把“性”分为“善”与“恶”,即不是“性善论”,便是“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各自代表是孟子与荀子。他们起点和途径虽异,但归宿是相同。孟子承孔子心仁论,不仁者,就是现代语言所谓“没良心”。性善论在道德层面上,持性善,心性合一。荀子也讲心,但与孔孟不同,不是心性合一论,而是二元论。一般地说,荀子将心视为性高一层次,对性具有主管职能。那么,性是什么,又何谓“性恶”呢?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性恶论 荀子 精神文明 人性论基础 孔孟学说
  • 简介:<正>心性之学从何时起,到何时才可称得上一门学问,释、道两家可否称为心性之学,这在学术界大体有一致看法。在先秦时代,虽然也谈心论性,如孟子、荀子、《管子》之《心术》等四篇,都有较深入讨论,但不能说已构成心性之学,真正心性之学,应该说成熟于宋明时期,宋明理学中各种学派,都细致入微地讨论心性问题,所以后来有“无事袖手谈心性”之说,心性之学成为理学代名词。宋明时期,是中国传统哲学高峰期,其标志在于此时哲学家对哲学概念都有相对界定,并深入地探索概念联系,并自觉地建立体系。宋明时期心性之学最主要特点是把心性本体化,并通过工夫来完善本体,本体与工夫是这时期思想主旋律。关于宋明理学主旨,我已在《孔子研究》1992年第一期《本体与工夫》一文中作了探讨,我指出从本体上看,有四种类型,一为气本体论,一为理本体

  • 标签: 心性之学 性问题 学术界 代名词 荀子 孟子
  • 简介:中国文化史上,人心决定世事、世风和文心决定文事、文风是并行不悖两大根本观念.依托这一观念背景,刘勰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文学心性理论,这包括依托心性才性结构(才、气、学、习)理论和文风结构(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理论,客观上包含了支持文风多样化良性发展积极意义并提供了文风向风格衍变内在依据.

  • 标签: 《文心雕龙·体性》 心性思想 刘勰 古代文学研究
  • 简介:<正>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在后世影响远不及朱熹,但以张栻为代表“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朱熹对吕祖谦、陆九渊、陈亮等人多有微词,唯独对张栻多有称道祆湓凇洞鹗又亍分腥衔?张栻“见处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张栻与朱熹交往比较密切,张

  • 标签: 朱熹思想 修养方法 吕祖谦 陆九渊 心统性情 湖湘学派
  • 简介: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心性论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重点在心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二种不同判断;大来佛教将部派佛教心性说”发展为“如来藏——佛性”说,以后又与阿赖耶识相调合。由此可知,印度佛教心性思想是因人解脱要求而产生,其主流是心性清净说

  • 标签: 如来藏 《大正藏》 阿赖耶识 部派佛教 印度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 简介:<正>《孔子研究》编辑部提出在学术界开展“心性之学”讨论,我认为是很必要。这不但有理论意义,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有现实意义。要正确开展“心性之学”讨论与研究,首先就必须重新认识与评价“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研究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心性之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心性之学”深入研究,我觉得有三点是值得注意

  • 标签: 心性之学 学术界 太极 圣人 宇宙 重新认识
  • 简介:心性论所涉及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精神生活问题;庄子认为人之性本原于道,道本性是自然,人本性也是自然;自然即是自由而自在,自由而自在不仅是性之本然、本真,同时也是人性、人生之理想状态;庄子所倡导是一种自由而恬淡精神生活,庄子所追求是人自由、自在与自主.

  • 标签: 自在 心性论 庄子 自由 自然 本原
  • 简介:本文提出,中国古代心性学说,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一、人本主义。以儒家为主体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人内在价值和地位,特别是儒家以伦理为本位心性之学,经过理学本体论论证,把人提升为本体存在,成为宇宙中心。二、理性主义。表现为道德理性或超越意识,它强调形而上道德原则对于人感性存在支配、控制和压抑,而不重视认知理性发展。三、主体思想。主要通过情感经验提升和心本体化,把社会伦理内在化为自觉主体意识,重视自我完成和自我实现,强调群体意识而忽视了个体意识。四、整体思想。以解决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关系为其根本任务,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整体,主张通过直觉和体验,实现人和自然界和谐统一。这四个特点同时又具有不可避免缺点。

  • 标签: 心性论 儒家 佛教哲学 宇宙 理想境界 道家
  • 简介:<正>理学以成圣(达到理想人格)为内在价值目标,这一思维路向决定了其关注之点首先指向内在心性。正如康德通过考察人认识能力以回答普遍必然知识何以可能问题一样,理学将心性辨析作为解决内圣之境何以可能楔入点。也许正是这一逻辑思路,使理学常常被视为心性之学。当然,对心性问题看法及心性关系定位,王阳明与程朱一系理学又存在重要分歧。如果说,程朱着力于提升性体,那末,王阳明则更多地以心体为关注之点,而这种差异又蕴含着对主体意识、道德本体、成圣过程等等不同理解。

  • 标签: 王阳明 主体意识 心体 心与理 道德实践 心即理
  • 简介:白玉蟾为宋代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他继承了金丹派南宗三教合一主张,掺揉儒家易学,接引禅宗心性理论,更以自己修炼实践进行体验,加以发展,形成了不同于张伯端等人内丹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内修南宗内丹心性之学。本文对他内丹心性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 标签: 白玉蟾 内丹心性思想 金丹派 禅宗 道教
  • 简介:<正>树才:好!没想到能收到你这么长一封信。现在大家都很少写信了,要么在网上“冲浪”,要么在电话中聊一会,过后什么也不会留下。而生命要义在于一个“慢”字,尤其是思考中生命,是以我一直对传统书写方式、交往方式,尤其对信件,怀有缠绵“乡愁”,算是一

  • 标签: 书法 诗歌美学 要义 书写方式 江湖 交往方式
  • 简介:用积极态度打开突破口又是一块硬骨头!接到老总分配任务,我着实头疼。我将面对渠道商非常棘手,在我之前不下5个人都碰了钉子,任你说破了嘴皮子人家也不做我们品牌。无奈,只好我这个营销总监亲自出马了。

  • 标签: 基本功 推销 心性 积极态度 营销总监 渠道商
  • 简介:充满诗意充满绿色4月绿城郑州,迎来了“中国·马来西亚建交30周年国际书画展览”。展览期间,本刊记者受主编、副主编委托专程采访了马来西亚著名书画家、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总会长符永刚博士。符博士就马来西亚联盟结社宗旨、书画联谊、创作活动、个人艺术创作及艺术创作有关问题,谈了自己看法。现予以编发(文稿根据采访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 标签: 艺术创作 采访记录 书画艺术 书协 抽象表现主义 中国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