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图像分析探究乳腺癌术后全乳房放疗中的皮肤定位摆位误差。方法选择2019年1—8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辅助放疗的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患者80例。治疗计划中为每位患者创建CT定位图像,放疗过程中在对患者摆位完成后扫描获得锥形束CT(CBCT)验证片,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将CT定位图像和CBCT验证片叠加至每位患者皮肤表面位置。测量乳头-肺(X轴)方向和颅尾(Y轴)方向的等中心偏差以及叠加图像X、Y轴旋转角度的偏差。结果在80例乳腺癌患者中,X、Y轴和旋转角度的系统误差(μ)分别为(0.01 ± 0.01)mm、(-1.35 ± 0.14)mm和(0.06 ± 0.01)°;X、Y轴和旋转角度之间的系统误差(Σ)分别为(1.76 ± 0.72)mm、(1.49 ± 0.58)mm和(0.90 ± 0.12)°;X、Y轴和旋转角度的随机误差分别为(1.34 ± 0.96)mm、(1.93 ± 1.02)mm和(1.0 ± 0.2)°;在整体和左右侧患者中总矢量误差分别为(3.02 ± 1.26)、(2.88 ± 1.03)和(3.25 ± 1.38)mm,均不具有临床意义。结论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常规乳房放射治疗过程中依据皮肤表面位置并且结合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可获得足够小的摆位误差

  • 标签: 乳腺肿瘤 放射疗法 摆位误差 皮肤表面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4D-CT定位的肺癌患者放疗时摆位误差,为医生勾画靶区外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hlipis定位机对16例需行放疗的肺癌患者行4D-CT模拟定位扫描,生成的10个呼吸时相的CT图像,将生成的CT图像处理得到最大MIP图像,最小MinIP图像和平均AVG图像。医生在处理的图像上勾画靶区,物理师制作放疗计划。患者每次放疗前应用VARIANIX加速器行CBCT扫描,将获得的CBCT图像与计划4D-CT图像配准,得到患者放疗时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利用SPSS18对得到的误差进行分析。结果CBCT扫描共150次,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0.87±2.462)mm、(0.57±3.400)mm、(-0.50±1.882)mm,绝对值最大分别为8mm、9mm、7mm,大于5mm的误差在三个方向上的发生率分别为2%、6.7%、1.3%。结论采用4D-CT定位可有效的监控患者呼吸运动,每次治疗前应用CBCT验证可纠正摆位误差,本科室肺癌患者采用体膜固定,摆位误差范围在三个方向上基本控制在5mm以内,可为医生靶区外放范围提供依据。

  • 标签: 肺癌 摆位误差 4D-CT CBCT 体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图像分析探究乳腺癌术后全乳房放疗中的皮肤定位摆位误差。方法选择2019年1—8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辅助放疗的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患者80例。治疗计划中为每位患者创建CT定位图像,放疗过程中在对患者摆位完成后扫描获得锥形束CT(CBCT)验证片,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将CT定位图像和CBCT验证片叠加至每位患者皮肤表面位置。测量乳头-肺(X轴)方向和颅尾(Y轴)方向的等中心偏差以及叠加图像X、Y轴旋转角度的偏差。结果在80例乳腺癌患者中,X、Y轴和旋转角度的系统误差(μ)分别为(0.01 ± 0.01)mm、(-1.35 ± 0.14)mm和(0.06 ± 0.01)°;X、Y轴和旋转角度之间的系统误差(Σ)分别为(1.76 ± 0.72)mm、(1.49 ± 0.58)mm和(0.90 ± 0.12)°;X、Y轴和旋转角度的随机误差分别为(1.34 ± 0.96)mm、(1.93 ± 1.02)mm和(1.0 ± 0.2)°;在整体和左右侧患者中总矢量误差分别为(3.02 ± 1.26)、(2.88 ± 1.03)和(3.25 ± 1.38)mm,均不具有临床意义。结论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常规乳房放射治疗过程中依据皮肤表面位置并且结合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可获得足够小的摆位误差

  • 标签: 乳腺肿瘤 放射疗法 摆位误差 皮肤表面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 4D-CT定位的肺癌患者放疗时摆位误差,为医生勾画靶区外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 phlipis定位机对 16例需行放疗的肺癌患者行 4D-CT模拟定位扫描,生成的 10个呼吸时相的 CT图像 ,将生成的 CT图像处理得到最大 MIP图像,最小 MinIP图像和平均 AVG图像。医生在处理的图像上勾画靶区,物理师制作放疗计划。患者每次放疗前应用 VARIAN IX加速器行 CBCT 扫描,将获得的 CBCT图像与计划 4D-CT图像配准,得到患者放疗时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利用 SPSS18对得到的误差进行分析。结果: CBCT扫描共 150次,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 -0.87±2.462) mm、( 0.57±3.400) mm、 (-0.50±1.882)mm,绝对值最大分别为 8mm、 9mm、 7mm,大于 5mm的误差在三个方向上的发生率分别为: 2%、 6.7%、 1.3%。结论:采用 4D-CT定位可有效的监控患者呼吸运动,每次治疗前应用 CBCT验证可纠正摆位误差,本科室肺癌患者采用体膜固定,摆位误差范围在三个方向上基本控制在 5mm以内,可为医生靶区外放范围提供依据。

  • 标签: 肺癌 摆位误差 4D-CT CBCT 体膜
  • 简介:目的:研究头颅模体在不同CT扫描条件下模拟定位图像对射波刀(CK)G4系统六维颅骨追踪(6D-skull)技术相同图像引导条件下头部体位系统误差的影响。方法:使用头颅模体(Lucy)模拟患者,将CT的X射线管不同管电压分为80kV组、100kV组、120kV组及140kV组,在不同管电压、相同管电流(440mAs)下,模体相同扫描层厚1mm,分别获取CT模拟定位(CT-sim)图像。通过MultiPlan计划系统分别生成相应的两幅正交定位数字重建图像(DRR)。将头颅模体置于治疗床面,按照CT-sim中心点摆位,采用CK图像引导系统的两个正交X射线管同时曝光与分别曝光方式,且曝光参数相同,记录每组、每种曝光方式各采集100份的3个线性方向(X轴、Y轴和Z轴)和3个旋转方向(L-R旋转、UP-DOWN旋转和CW-CCW旋转)6个方向的体位误差数据。根据公式M=2.5Σ+0.7δ计算X轴、Y轴和Z轴3个线性方向的外扩边界。结果:每种图像引导曝光方式相同方向头部体位误差数据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133,F=235.431,F=234.349,F=31.638,F=289.814,F=515.825;P<0.01)。两种曝光方式不同管电压组头部体位误差数据以120kV组头部体位误差绝对值数据分析中的标准差较小,头部体位误差较稳定。计算两种曝光方式,不同管电压条件下3个线性方向中各类头部体位误差数据外放范围最大值为0.402mm,最小值为0.009mm,95%置信区间(95%CI)为0.17~0.27mm。结论:CT不同X射线管电压条件模拟定位图像,对相同条件图像引导产生的头部体位系统误差是有一定影响。在电压120kV,440mAs下的模拟定位图像对CK-G4系统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头部体位系统误差影响较小、系统误差的稳定性好,可提高CK-G4系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图像引导的精准度。

  • 标签: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CT模拟定位 系统误差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六维颅骨追踪
  • 简介:摘要目的对食道癌放疗中使用头颈肩膜固定的患者中,比较选取不同位置的CT定位点,对上、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比较采用头颈肩膜固定的食道癌患者选取肩胸部或者下颌部CT定位点所致摆位误差的变化情况。材料与方法选取上中下段食道癌患者段各40例,等分成A、B两组,均使用Q-Fix头颈肩膜固定,在大孔径CT定位时分别选取不同参考点定位位置(A组参考点选取在肩胸部靠近靶区的位置,B组选在下颌部的位置,两侧均平体中线),按5mm层厚扫描后传至计划系统。在加速器第一次上治疗时,激光灯对齐参考点后按计划的移床信息移动治疗床到治疗野中心,使用EPID验证系统拍摄正侧位验证片,以第一次摆位拍摄的验证片为准,与CT模拟数字重建的DRR图像进行比对,比较两组食道癌患者在X轴(左右方向)、Y轴(进出方向)、Z轴(升降方向)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对于上段食道癌患者两组P值>0.05,均无显著性差异;中段食管癌患者只有X轴方向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为(0.427±0.063)cm,B组为(0.267±0.021)cm;下段食管癌患者三个方向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X、Y、Z三个方向的误差分别是(0.645±0.086)cm,(0.276±0.052)cm,(0.334±0.080)cm;B组X、Y、Z三个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401±0.050)cm,(0.185±0.027)cm,(0.144±0.039)cm。结论对于中下段食道癌患者而言,在头颈肩面膜上选取以下颌部为参考点进行的摆位比以肩胸部作为参考点的摆位准确性更高。

  • 标签: 头颈肩膜 食道癌 摆位偏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摆位方式对放射治疗的颈段食管癌患者摆位误差影响。方法:根据体位固定方式不同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64例颈段食管癌患者为两组。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上进行血液检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方法:选择医院在2022年1年期间提供检验的血液样本1300例,统计出现误差的例数,并分析具体的原因。结果:1300例血液样本中,有30例(2.31%)出现误差,导致误差的原因主要是;采集环节包括血液标本量不足、标本出现凝块、发生乳糜血、标本溶血,分别占比10.0%,13.33%,10.0%,13.33%;送检环节包括运送温度不合适、运送过程中过于震荡、标本与交接单对不上,分别占比20.0%,6.67%,3.33%;检验环节包括标本处理不科学、标本采集到检测时间过长,分别占比6.67%,6.67%;献血者原因包括饮食不科学、存在筛查标准之外的疾病,分别占比3.33%,6.67%。结论:在临床血液检验工作中,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检验以及献血者本身因素都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对此医院需要加强管理,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防止出现操作不规范问题,保证血液检验质量合格。

  • 标签: 血液检验 误差 原因 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方法抽取分析2012年4月——2013年4月间我站采集的存在误差的63例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结果血液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23例(36.51%)献血者自身因素,10例(19.05%)标本采集原因,23例(36.51%)送检因素,5例(7.94%)检验理因素。结论为保证血液检验标本质量,标本采集人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重视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尽量减少误差产生。

  • 标签: 血液检验标本 误差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血液检验标本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误差产生,提高血液检验的可靠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血液检验中出现误差血液标本6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这些血液标本,并总结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经过分析发现,在血液检验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导致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有患者自身原因、血液采集原因、送检原因以及标本检验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使得血液在检验的过程中出现误差。结论造成临床血液检验标本的原因有很多种,为保证血液检验的质量,需要从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血液检验的各项操作,进而减少血液标本误差的出现。

  • 标签: 血液检验 标本 误差原因
  • 作者: 陈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四川省建筑医院检验科陈丽血常规检验是血液检查中最常见的检查方式之一,血常规检验是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来判断人体血液状况及所患疾病,而在如今科技不断发展的推动下,血常规检验也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但由于人的自身因素或机器保养等不可控原因,血常规检验也总会伴随着一定的误差,因此通过检验结果判断疾病仍还需要医生的大量临床经验及进一步的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检验中标本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方法搜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血液检验科出现误差的血液标本47份,对其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47份血液标本中,19份误差原因是采集因素,占40.43%;8份误差原因是患者因素,占17.02%;7份误差原因是送检因素,占14.89%;13份误差原因是检验因素,占27.66%。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集因素、患者因素、送检因素和检验因素是导致标本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必须规范各项工作,提高标本质量。

  • 标签: 血液检验 标本 误差 原因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比导丝定位法和盐水柱定位法在新生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效果从而对其临床使用价值做出评估。方法:将在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就诊于XX医院并需实施PICC的150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本组使用盐水柱定位法实施新生儿PICC。对照组:本组使用导丝定位法实施新生儿PICC。观察两组的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和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75例患儿的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为88.0%,对照组为76.0%,P<0.05。观察组75例患儿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对照组为12.0%,P<0.05。结论:盐水柱定位法与导丝定位法相比,盐水柱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中具有更高尖端到位精准率和更低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可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导丝定位法 盐水柱定位法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共享单车在社会上广泛使用,许多城市都有大量的共享单车供人们使用。但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通过共享单车的定位系统的研究,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难题。共享单车定位系统和车载GPS定位系统有相似之处,笔者基于车载GPS定位技术,分析共享单车的定位模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期间,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对提高PICC尖端定位准确性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遵循分组对照原则,随机选取我院需运用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48例,研究时间范围为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研究两组每组24例,其中研究组在治疗期间运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置管尖端到位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尖端到位率更高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更有助于提高疾病治疗安全性。

  • 标签: PICC尖端定位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 治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