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2 个结果
  • 简介:1949年7月《湖北日报》创办伊始,便面临资金和纸张短缺的困境,之后《湖北日报》社创立对外印刷厂解决了上述困难。但"三反"运动来临,该报社为完成上级规定的"打虎"指标,发动群众相互检举和揭发,结果"遍地为虎",日常工作亦难以进行。此时上级权力机关为维持机关有效的运转,力图通过复查安抚人心,要求《湖北日报》社根据材料重新复查;同时也为维护运动合法性,要求维持贪污分子的比例。而新领导者在执行上级指示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促使报社有效运转,在复查中大量解放和安抚工人;另一方面也为维护既得利益,将干部树为运动开展合理性的证明。如此,运动在上级权力机关与新领导者的共谋中结束。

  • 标签: 《湖北日报》社 “打虎”运动 复查
  • 简介:20世纪60年代期,毛泽东主持对人民公社体制作了较大的调整,解散了公共食堂,废除了供给制,划小了社队规模,确立了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些调整,每一步都是毛泽东对自己设计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突破,因此是艰难的,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些调整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毛泽东'一大二公'的理想模式,但却是当时促进全国农业形势好转的关键性措施,从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

  • 标签: 毛泽东 人民公社体制 调整
  • 简介: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好莱坞被逐渐"清除"了国人的视野。时过20多年后,随着中美建交,好莱坞电影从"中美电影周"等电影文化交流活动开始进入到了中国的放映市场,整个8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引进历程充分体现出中美两国电影从文化到市场的博弈过程。理解好莱坞电影传播的策略和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当下,好莱坞对于我们今天中国的电影海外市场的推广和营销,甚至文化影响力的拓展都提供了一个参考的维度。

  • 标签: 80年代中国 好莱坞电影 引进片
  • 简介:联庄会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河北省沦陷区的联庄会是日伪拼凑的乡村“群众自卫组织”,是“乡村协同体”建设的重要形式.实质上河北沦陷区联庄会是日伪对付中共领导的敌后人民抗日战争而精心组建的伪组织.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为指导,对联庄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争取工作.探讨河北省沦陷区联庄会的建立和主要活动,以及中共争取联庄会的斗争,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华北沦陷区日伪统治和华北沦陷区抗日活动的研究.

  • 标签: 抗日战争 河北省 沦陷区 联庄会
  • 简介: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声乐艺术通过向西方学习歌唱技术理论,使中国声乐艺术开始经历一个不断与国际接轨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中国声乐艺术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它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如何、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这也是文章中涉及的问题。

  • 标签: 20世纪20年代 声乐艺术 发展历史
  • 简介: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探讨,提出其时自上层知识分子至下层平民百姓的整个中国社会空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唯科学主义情结。这表现在思想界的"科玄论战"中科学主义对所谓玄学鬼的征讨,也表现在文学界许多作家对浪漫主义思潮的直接阻击上。认为正是因为唯科学主义的泛滥才彻底阻断了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发展壮大。

  • 标签: 唯科学主义 浪漫主义 思想界 文学界
  • 简介:《醒狮周报》的撰稿人基本上出生于1890-1900年之间,他们在青年时期大多就读于都市的新式学堂,后在国内高等学校或国外继续深造,所从事的职业部门也集中于大学、报社与出版社等新型自由行业。将各撰稿人汇聚成群的联结纽带主要是对国家主义的共同兴趣和信仰。这一新型聚集途径的出现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密不可分,集中反映了“后科举时代”知识分子新的聚集方式与身份认同的产生。但《醒狮周报》撰稿人对“国家主义”的侧重点不尽一致,曾琦等人看重的是“国家主义”这块政治招牌,王光祈、余家菊等人视民族文化的复兴为“国家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何炳松、邓叔耘等人则将兴趣放在国家主义学理的探索上。在长迭两年(1924-1926)的办报过程中,随着《醒狮周报》本身思想主张的变化,以及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其撰稿人队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分化。通过研究《醒狮周报》撰稿人的构成、聚集与分化的情况,有助于把握1920年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醒狮周报》 国家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社会转型
  • 简介:沈从文创作于20-30年代的新体诗,诗风清新隽美、诗意浓淡相宜,具有色彩丰富的画面感、旋律优美的音乐性等特色。沈从文不仅讲究新体诗的外在美,更注重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并借此抒发其关于自然人性与理想社会的理念诉求,实现再造社会人性的崇高理想。

  • 标签: 新体诗 画面感 音乐性 理念 生命
  • 简介:1932年,随着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20世纪30年代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进入了繁荣时期。总结30年代语文教科书的特点,借鉴其中一些对当今教材编写有意义的经验和启示,实现对30年代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实意义。

  • 标签: 30年代 语文 教科书 启示
  • 简介:杨耐梅是早期中国著名影星.她在20世纪20年代的银幕表演之余,还频繁亮相各种场合,并登上大众媒体,她的浪漫化明星形象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充满迷人魅力.20世纪20年代杨耐梅银幕之外明星形象的公众传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成为我们认识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形象传播的重要样本.

  • 标签: 杨耐梅 媒体 明星形象 20世纪20年代
  • 简介:教师领导理论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领导理论的发展相结合分析,对应将教师领导理论发展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被赋权的追随者、次级领导者、教学直接领导者、动态主动领导者。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发展变化,包括由被领导者到领导者的角色变化、由被动赋权到主动进取的意识变化,以及由正式到非正式和个体到集体的主体的变化。

  • 标签: 教师领导 教育领导 教师
  • 简介:曹禺的剧本《雷雨》自1934年7月首刊于《文学季刊》之后,后来又印行了很多次,出现了诸多的版本。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有学者开始关注《雷雨》的版本,并在其版本流变研究、版本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和对版本修改得失的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 标签: 《雷雨》 版本 流变 修改
  • 简介:中国新闻网消息.“话剧《红旗谱》所挖掘的东西跟以往所改编的影视剧有不太一样的地方,更多是去讲述农民与土地的关系.”2014年3月15日下午,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在津湾大剧院进行大型话剧《红旗谱》工作连排暨新闻发布,天津人艺院长、《红旗谱》导演钟海如此阐述。2014年是中国作家梁斌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作家.天津人艺隆重推出了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红色剧作《红旗谱》,

  • 标签: 《红旗谱》 诞辰100周年 意义 中国作家 小说改编 天津人
  • 简介:本文主要论点,据从辽金至今的重要考古出土文物,又辅以古籍文献中的记录,试图考察从辽金至今中国的巫术演变有何特征。中国古代的巫教,自汉唐时期以后,又经宋代性理学的影响,由上古极高的社会地位,已有明显逐渐没落的倾向。尽管如此,巫者政治地位的降低并不表示巫者社会活动的止息。换言之,巫者在上古时代具有极高的地位与影响力,不宁唯是,随着时代而巫者地位的慢慢降低,其活动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亦随同变化,但仍未失其绵绵的生命力。因此,本文试图考察从辽金至今中国的巫术演变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民间盛行的当时巫术的整体面貌。

  • 标签: 巫术 从辽金至今 考古文物 古籍文献 历代演变
  • 简介:1944年,苏联政府以通敌为名,对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大规模放逐,丧生者数以万计。尽管苏联官方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但当年的一幕幕鲜活地存留在被流放者及其后代的脑海中。他们由此形成的心结,至今影响着克里米亚地区的局势。

  • 标签: 克里米亚 历史 苏联政府 高加索地区 少数民族 乌克兰
  • 简介:“五四”及20年代的现代文学作品,皆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言说和描写国家与地方乡土形象.作为启蒙主义的代表作,鲁迅的小说以故乡为中心能指符号,具象而隐喻地通过一系列空间物象展示中国形象的否定意义.浪漫主义的创造社诗人郭沫若则通过动物性形象与女性形象隐喻中国形象,这种隐喻的背后和深层是对设计和再造“新中国”的自信.闻一多则亦以社会性与自然性物象、积极和消极的两级对立情感对中国形象予以描绘,内里自有诗人思想的积淀.而受社会进化论与救亡思潮影响的郁达夫与老舍等小说家,也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中,对真实与想象的中国形象予以价值表征.这些国家形象言说和描写的多元性,既反映了“五四”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对救国救亡、再造中国的不同的思想路径和方向选择,具有文学与思想的双重价值.

  • 标签: “五四” 新文学 中国形象 表征
  • 简介:学生进入中学之后,阅读了不少文章,积累了一定的文体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认真思考的能力。这是教学的核心任务。完成得好,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

  • 标签: 文体知识 阅读 学生素质 教学 中学 文章
  • 简介: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是超越民俗传承的具体时空,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人群”在具体的时空坐落中对民间文化的创造与享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俗学界开始反思“传统研究范式”下民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强调从时空文化背景和语境中考察民俗学,在田野调查中观察民俗生活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进行学术梳理,将学术反思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研究理论进行探讨,从而使民俗学研究符合实际,臻于完善。

  • 标签: 民俗学 研究范式 学术反思 转换
  • 简介:毛泽东思想是全世界共同的理论财富。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起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研究课题被广泛开展,涌现出大量的研究学者,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比较有学术价值的专著就有二百多种。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出版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特点,能对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20世纪50年代 毛泽东思想 国外论著
  • 简介:新时期以“伤痕文学”打开了思想与文化变革新通道,但美术形式的革新早在伤痕文学之前就已经开始。美术与文学在时代驱动下形成了共同的伤痕记忆,主题内容、创作动机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一致性。但伤痕美术作品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上,要领先于文学,显示出架上绘画的美术社会功能大于文学,其艺术性形成的历史影响也高于文学。

  • 标签: 伤痕文学 伤痕美术 80年代 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