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析18例肺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房颤的原因与患者的年龄、吸烟史、术前合并其他心肺疾患、术后疼痛、缺氧、手术方式等因素有关,通过对患者术前做好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评估,术后加强心电监护,病情观察及疼痛、心理护理,药物治疗等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是预防及治疗术后房颤发生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心律失常 房颤 肺癌 开胸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实施胸外科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的临床分析,探究致使其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方法40例术后并发生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从同期患者选取40例术后未发生心律失常症状患者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对比。结果年龄较大、长期吸烟、淋巴清扫术前存在并发症等原因是造成术后心律失常的最常见诱因,观察组比例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经过胸外科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属于比较常见的,为了预防这一状况的发生,要求术前医生对于患者的身体有充分的了解,在手术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 标签: 胸外科 开胸手术 心律失常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胸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月在我院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56例为研究组,从同期患者中选择术后未出现心律失常56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之间影响影响心律失常的因素。结果高龄,吸烟,淋巴清扫,肺切除、术前并发症等均是手术发生心律失常的因素,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律失常是胸外科术后的临床常见症状,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测,术中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分析影响心律失常因素,术后做好护理、康复工作。

  • 标签: 胸外科 开胸手术 心律失常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食道癌术后拔管期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食道癌术后拔管期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食道癌手术患者凭借抽签分组;对照组一般基础护理理念;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理念;对比吻合口瘘以及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吻合口瘘以及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96%)低于对照组(13.73%)食道癌手术患者明显(P<0.05)。结论对于食道癌术后拔管期患者的基本情况加以了解,临床合理采用综合护理理念展开对应干预,可以将食道癌患者出现吻合口瘘以及出现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的概率显著降低,最终将食道癌疾病患者的治疗预后加以成功改善。

  • 标签: 食道癌开胸术 拔管期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中人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人性化护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5.1%)高于对照组(73.8%),P<0.05;观察组引流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3%)低于对照组(14.8%),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应用于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患者中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缩短留置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开胸术 胸腔闭式引流 人性化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佐辛注射液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行手术的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各46例患者的观察和对照两组。观察组术后镇痛采取地佐辛注射液自控静脉镇痛,对照组术后镇痛采取芬太尼注射液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48h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和48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镇痛结束后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h、48h的镇痛评分和镇静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48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镇痛结束后患者的镇痛满意度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地佐辛注射液用于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良好,而芬太尼虽然在镇痛、镇静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与地佐辛无显著差别,但在48h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显然不如地佐辛。

  • 标签: 地佐辛注射液 芬太尼 开胸手术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食道癌术后拔管期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某院收治的94例食道癌术后拔管期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十分满意例数为41例,占比84.23%,总满意例数为46例,占比97.87%,对照组十分满意例数为31例,占比65.95%,总满意例数为3例,占比74.46%,两在护理总满意例数上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道癌术后拔管期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食道癌开胸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佐辛注射液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行手术的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各46例患者的观察和对照两组。观察组术后镇痛采取地佐辛注射液自控静脉镇痛,对照组术后镇痛采取芬太尼注射液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48h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和48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镇痛结束后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h、48h的镇痛评分和镇静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48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镇痛结束后患者的镇痛满意度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地佐辛注射液用于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良好,而芬太尼虽然在镇痛、镇静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与地佐辛无显著差别,但在48h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显然不如地佐辛。

  • 标签: 地佐辛注射液 芬太尼 开胸手术 镇痛效果
  • 简介:目的讨论前路小切口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共完成前路小切口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病例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37岁。结核病灶位于T_(3~5)1例,T_(3~4)3例,T4~54例,T_(6~7)1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6°~39°,平均为(26±3.7)°。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小切口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行抗结核治疗,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25个月,平均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植骨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患者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0°~20°,平均为(15±2.1)°。结论前路小切口手术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确切等优点,疗效可靠,尤其适应于上段结核。

  • 标签: 胸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现全面患者应用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50例全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加强呼吸道管理,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护理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8.87±2.41)d,低于对照组(24.61±4.01)d;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81±3.64)%,对比对照组(27.81±5.13)%有明显的提升;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51±1.33)分,也优于对照组(87.21±2.48)分,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的知识普及,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腔镜手术与手术治疗外伤后凝固性血的疗效。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选自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64例外伤后凝固性血患者,以手术方法将其分作组与胸腔镜组,各32例。组接受常规手术完成治疗,胸腔镜组接受胸腔镜手术完成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各项手术观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指标对比组均明显较优,观察指标对比分析后结果显示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手术在针对外伤后凝固性血患者作治疗时可发挥优于手术的治疗效果,表明此手术方案具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胸腔镜 开胸 外伤 凝固性血胸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胸腔镜与传统手术对外伤治疗的疗效评估。方法患者为我院2014年至2016年间收治的外伤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据分组法对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结果观察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对治疗临床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治疗间出现术后并发症,大出血2例,心脏穿透伤1例,经过抢救治疗后发生死亡;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创伤更小,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比较,性外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胸腔镜辅助下手术的整体治疗效果良好,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CRP)及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78例NSCLC患者,分别行传统(47例,组)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31例,胸腔镜组)。于术前及术后4h、1d、2d、3d、7d抽取静脉血标本,使用超敏CPR分析测定法测定CRP,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TNF-α、IL-6。结果2组术后4h、1d、2d及3dCP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及1d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R、IL-6水平分别在术后1、3d恢复正常,但IL-6的变化幅度较CRP大;术前及术后2组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较传统,可减少患者术后炎症因子及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反应。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镜手术 C反应蛋白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我院138例行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给予针对性疼痛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病人焦虑程度与疼痛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与焦虑评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发现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病人疼痛,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 标签: 开胸术后疼痛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治疗工作期间,观察右侧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2月~2017年03月收治的2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于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于临床选择右侧手术的方法施治,观察最终获得的临床手术效果。结果对于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于临床施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的患者5例,施以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的患者13例,施以三房心矫治术的患者1例,施以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的患者2例,施以其他畸形手术的患者1例。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完成手术后,均未呈现出死亡的现象;完成手术后表现出并发症患者2例。结论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开展手术治疗期间,合理选择右侧手术方法施治,呈现出手术创伤小、切口隐蔽以及手术后可以快速恢复等系列优点,不会对小儿患者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在此基础上要求操作医师针对特殊手术技巧以及手术技术可以熟练掌握后,最终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疗效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

  • 标签: 右侧开胸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发生创伤性血气胸时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进行手术的血气胸患者,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示为实验组,在同一时间段,选取30例没有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术后的对比,示为对照组。两组进行临床资料与治疗过程的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创伤性血气胸进行手术多为发生了胸腔活动性出血、咳血不止、张力性气胸与支气管断裂、患者发生休克等,并且术中实验组患者的出血情况要多于对照组,病情比对照组重;处理创伤性血气胸,患者总体满意度中实验组达96.4%,对照组达86.7%。结论手术在治疗因创伤引起的血气胸时,在术中与对照组相比,失血量多,说明严重创伤性血气胸需要治疗,才能更好地解决患者危重的病情。临床发生创伤性血气胸时,如果患者出现休克或者疑似肺裂伤或支气管断裂时应首先考虑处理,才能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

  • 标签: 开胸手术 创伤性血气胸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术后出血原因,探讨手术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胸外科2015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22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处理措施,观察临床处理效果。结果小量血者5例,中等量血者15例,大量血者2例;二次手术平均时间为(2.9±0.2)小时;20例手术止血效果良好,1例经三次手术后恢复,1例因血压降低、心律失常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术后是普胸外科严重的并发症,因及时查明原因,给予个体化手术止血措施,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 标签: 普胸外科 术后出血 手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