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技巧,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24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进针角度静脉穿刺,即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观察组行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45°~50°角,进针尖斜面后再改平行进针穿刺入血管。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静脉穿刺的进针角度与持针方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同时利用输液器内负压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 标签: 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穿刺法用于老年中度水肿患者对于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中度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静脉穿刺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良静脉穿刺穿刺,对比两组的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浅静脉充盈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一次性成功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结论改良静脉穿刺法用于老年中度水肿患者能够提高静脉显露充盈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穿刺 水肿 老年患者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手术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以提高巡回护士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通过对本院46例肥胖手术患者实施改良穿刺法并进行观察与总结。结果1次穿刺成功44例,失败2例。结论改良穿刺方法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促使巡回护士穿刺成功率提高,便于麻醉用药和术中补液,同时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肥胖患者 静脉留置针 穿刺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放射治疗前CT模拟定位改良穿刺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0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放射治疗前模拟定位增强扫描的6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实施高压注射穿刺方法)、研究组(30例,实施改良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的扫描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扫描时间、定位时间、等中心平均误差、造影剂外渗发生率都要低于对照组,而扫描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则要高于对照组,组间比对差异显著(P

  • 标签: 放射治疗 CT模拟定位 改良穿刺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改良式静脉穿刺方法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10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式静脉穿刺方法,对照组仅按常规的静脉穿刺方法。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在疼痛情况、穿刺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个体疼痛感低于对照组,而在穿刺成功率方面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式静脉穿刺方法可有效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临床路径 静脉穿刺 成功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吐鲁番市人民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1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前的穿刺术设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改良后的穿刺术设为改良组,各55例。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针眼渗血率及透析效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改良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98.2%,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96.4%,改良组的穿刺成功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针眼渗血率为3.6%,对照组针眼渗血率为5.4%,改良组针眼渗血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7%,对照组为41.8%,改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改良组的透析效率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中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在保证穿刺成功率和透析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出现,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血液透析 穿刺 自体动静脉内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静脉穿刺法在肾内水肿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住院接受传统静脉穿刺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接受改良静脉穿刺法的35例肾内水肿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静脉穿刺操作时间及一次性穿刺率、疼痛程度、穿刺过程中的舒适度主观感受,并记录相关不良事件(针脱落、渗液、血肿、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而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86%(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治疗过程中的异物感、活动度、恐惧感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渗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针脱落、血肿、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改良静脉穿刺方法更适合肾内水肿患者治疗需求,操作更安全,有利于保护血管,降低静脉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提高其舒适性。

  • 标签: 肾内水肿 静脉穿刺 不良事件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良静脉输液手法,合理选取静脉,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000例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0例。实验组采取护患握手法,对照组采取握拳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合理选取静脉,采取握手法的静脉穿刺手法,可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因为穿刺引起的疼痛。

  • 标签: 握手法 握拳法 静脉穿刺 拇指按压 成功率 疼痛 静脉留置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手术中或急救病人时经常需要使用12~16号粗针为病人进行静脉穿刺,以输入粘稠度较高的血液,保证病人充足的循环血量。因此,快速成功的静脉穿刺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但临床上若遇到老年人或长期经静脉给药治疗的病人,其血管弹性较差或脆性增加,

  • 标签: 静脉穿刺 改良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刺护理法在婴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头皮静脉穿刺婴儿中选择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良头皮静脉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FLACC量表、家属满意度。结果①观察组有38例穿刺成功,对照组有27例穿刺成功,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X2=8.52,P<0.05);②观察组FLACC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X2=7.59,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X2=8.61,P<0.05)。结论改良穿刺护理能显著提高婴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婴儿疼痛,增加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穿刺护理法 传统头皮静脉穿刺 穿刺成功率 患者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比较改良穿刺法与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200例拟行全身麻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龄17~83岁.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改良组、传统B超组、改良B超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穿刺法、B超引导传统穿刺法和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4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改良穿刺总成功率为98.0%(49/5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45/50),高于传统组的94.0%(47/50)和64.0%(32/50);改良穿刺次数明显少于传统法组,穿刺时间短于传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改良组、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P值均〈0.01).(3)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改良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明显,其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更加安全高效,尤其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静脉穿刺术 导管插入术 外周 锁骨下静脉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护理体会,总结其应用经验。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改良及护理体会。总结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改良后提高了长期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的寿命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内瘘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头皮静脉针固定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前后两个月份在我科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婴幼儿分别采用老方法改良后的固定法,前者作对照组,采用改良固定法的为实验组。结果两组固定法输液过程中发生针体移位滑脱例数相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实验组固定法提高了一次固定成功率,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

  • 标签: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固定 观察面 减少刺激 重力作用 阻止滑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流程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8例采用安全型留置针行静脉穿刺手背静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安全型留置针,并采用BD公司推荐的穿刺流程,即穿刺前针芯需向右转动360°,观察组则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流程,即不转动针芯。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且平均操作时间等数据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过程显示,对照组实验中转动针芯时有留置针损坏、针芯管套分离以及留置针污染等情况,而实验组未出现此类情况。结论对患者采用改良后的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流程,可显著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在缩短操作时间的同时,还可有效减少了留置针的浪费。

  • 标签: 安全性留置针 穿刺流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的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并发症。方法结合众多文献资料,总结分析大量临床穿刺病例中遇到的问题。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简便、安全、快速、痛苦小、并发症少,能广泛用于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穿刺术 锁骨下静脉 改良 技巧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预防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导管意外脱落或移位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拟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G组)、常规组(C组),每组各80例。G组置入导引钢丝后不使用扩张子,直接沿钢丝放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置管成功后"五点法"缝合固定CVC;C组使用扩张子扩皮后再置入CVC,置管成功后"三点法"缝合固定CVC。比较2组穿刺点出血、导管意外脱落或移位发生率。结果:G组59例、C组61例纳入统计学分析,渗血发生率和持续时间G组显著低于C组(P〈0.01、P〈0.05),皮下出血和(或)血肿、导管意外脱落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G组导管移位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不采用扩张子直接置入CVC和"五点法"缝合固定CVC可有效预防CVC置入后穿刺点渗血、导管意外脱落或移位。

  • 标签: 改良 中心静脉穿刺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新内瘘患者穿刺中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期间我医院接收的新启用内瘘血液透析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已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穿刺法,给予观察组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将两组最终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最终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穿刺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最终患者对此次内瘘穿刺满意度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在新内瘘患者穿刺中采取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可有效提高内瘘穿刺效果,减轻穿刺疼痛程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对穿刺的满意度。

  • 标签: 新内瘘 穿刺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 效果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方法治疗单纯囊肿的技术改良措施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采用改良的直接穿刺法对83例单纯囊肿病人进行酒精硬化治疗,并对操作成功率、治疗过程中的副反应和并发症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83例97个囊肿治疗总有效率95.88%,囊肿消失率74.23%。治疗过程中无穿刺针脱出或因病人剧烈疼痛中断治疗。结论改良经皮穿刺硬化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术中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治愈率。

  • 标签: 囊肿 硬化疗法 经皮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