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法国作家布朗肖的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围绕着沉默与声音这一对概念,深入分析了布朗肖对语言和文学的独特认识。作为当代法国文学界与思想界一位特立独行者,较之他的朋友勒维纳斯、德里达和福柯而言,生前相对默默无闻的布朗肖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肖的文学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正在对西方思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 标签: 布朗肖 沉默 声音 文学理论
  • 简介:以色列女性文学徐新很难想象,以色列文坛若是没有德沃拉·巴农、李·戈尔德伯格、拉结、那胡迪特·亨德尔、阿玛莉亚·卡哈娜一卡蒙、达丽亚·拉维科维奇、哈娜·巴脊萨哈尔、奥莱·卡斯特尔一布鲁姆、玛娅·本杰娜诺等为代表的女作家群体会是什么样一番景象。这些尤如...

  • 标签: 女性文学 女性作家 集体意识 女性的自我意识 女作家 犹太民族
  • 简介:<正>无赖派是日本战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特异的文学流派。近年来一些无赖派作家(如太宰治)所写的作品在我国翻译出版,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各种不同的反响。为此,笔者感到有必要对无赖派文学的诞生、特点和价值加以全面探讨。

  • 标签: 翻译出版 无赖派 实际生活 太宰治 中英 日本战后
  • 简介: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曼·麦尔维尔的中篇小说《比利·巴德》免除了英美文学中惯常的道德训诫的负担,引经据典、迂回曲折地传达出这样一个寓意:文学,尤其是小说艺术,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称得上是一门“揭示真相的伟大艺术”(麦尔维尔评论莎士比亚作品的话)。它以多元的视角和真实的细节呈现由内而外地揭示了被历史话语、政治宣传以及神话、宗教、哲学和文学典籍所遮蔽的历史真相、文明真相和人生真相。本文从三个方面解读麦尔维尔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揭示被掩盖的历史真相、文明真相和人生真相,以此构建他所期待的美国民族文学,并在文学中寄托他自己的精神信仰。

  • 标签: 麦尔维尔 比利·巴德 文学 真相
  • 简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继承日本民族文学传统与吸收西方现代文学营养的关系,川端康成进行了反复的、深入的探讨和论证。本文通过对他不同时期言论的考察和分析,指出他的基本观点是东(方)西(方)结合,以东(方)为主。

  • 标签: 川端康成 民族文学 文学传统 西方文学 现代文学 东方文学
  • 简介:特纳认为,故事、投射和寓言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他发现混合和多重的空间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独特的自我只有超越有限的时空才能把握故事,了解别人和自我;他还颠覆了传统的语言起源理论,认为语言源自故事和寓言。

  • 标签: 马克·特纳 文学疆域 思维观《文学的心灵》
  • 简介:童年经验往往给作家一生的创作涂上了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作家对作品情绪基调的确定和创作题材的选择。郁达夫也不例外,他作品中感伤的笔调、"零余者"与底层女性形象、抚慰心灵的大自然,追根溯源,都可以从他的童年体验中找到原型。童年是其创作的灵感与源泉之一。

  • 标签: 郁达夫 孤独 童年经验 文学创作
  • 简介: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魏玲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许多俄国的优秀作家竞相以“多余人”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1825-183l)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1840)中的毕巧林,到赫尔岑的《谁之罪?》...

  • 标签: “多余人” 《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罗斯文学 毕巧林 屠格涅夫 洛莫夫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劳伦斯·布尔的《环境想象:梭罗、自然写作与美国文学的形成》与《为濒危世界而书写》两部环境文学批评专著中核心概念的变化与发展,具体展现布尔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说明两部著作在批评视野、核心伦理观与生态思想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显示出深层生态主义与人文生态主义不同的侧重点,代表美国第一、第二浪潮生态文学批评不同的立场与观点。

  • 标签: 劳伦斯·布尔 生态文学批评 环境文学批评理论 地缘性
  • 简介:<正>历史记下了这样的事实:五四新文学的本体,特别是那些直接回答文学本质及艺术形态的命题,无一不是缪斯女神的馈赠品。“文学是人生的反映”这一五四时代影响深远的文学本体命题,就是茅盾直接从西方文论中引进的。茅盾在《文学与人生》中曾说:“西洋研究文学者有一句最普通的标语:是‘文学是人生的反映’”,他还进一步解释这一命题说,这就是告诉人们“人们怎样生活,社会怎样情形,文学就把那种种反映出来”。“文学是心灵的表现”这一五四时代激动人心的文学本体命题,则是创造社诸君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宝库中移植过来

  • 标签: 文学理论 影响深远 西方浪漫主义 西方文论 五四新文学 文学本体论
  • 简介:基于毕生的古希腊情结,弗吉尼亚·伍尔夫在随笔中纵论古希腊文学,以主客合一的审美感悟和由感及悟的整体观照,揭示古希腊文学独特的情感性、诗意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其批评方式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树立的分析性和概念化范式,有益于激发我们对文学批评的形式和本质的重新思考。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古希腊文学 《论不懂希腊》
  • 简介:价值取向单一化的时代和众声喧哗的时代,在开始阶段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容易被学术命名。中国新时期初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就属于单一化时代被有效命名的文学现象;而刘再复的“性格组合”以及“主体”则属于众声喧哗时代的最为突出的命名者。

  • 标签: 伤痕文学 刘再复 批评问题 性格 人性论 “反思文学”
  • 简介:港台比较文学研究源于同一传统中做"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又以跨文化的异质文学比较完成理论突破,凭藉阐发法为立身之本,形成准学派特色。本文以近期成果《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为例,对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明确特色内涵,分析动态趋向,重点对丛书的核心问题,即阅读方法和理论予以概括归纳,并对跨文化阐释中引发的相关话题作出解释。

  •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 阐发研究 跨文化
  • 简介:2010年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韦勒别克是法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大家,他的作品标新立异,充斥着对西方消费社会的挑衅和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敌视。性现象的泛滥是作家文本里的一大特色,书写中的性赤裸大胆,超越了色情文学的尺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韦勒别克在创作里将重点从性冲动对象拉回到性冲动本身,在性行为书写的本真状态里让淫秽和诗意并行不悖。人物由于年少时的性心理创伤而拒绝成长,发展出病态的心理表征。作者的书写投射的是性时代的视野,在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解构中,竖起了科幻乌托邦的旗帜。

  • 标签: 韦勒别克 解构 乌托邦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学经典作品,如《堂.吉诃德》、《浮士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作品的重新读解,考察了西方文学中世纪以来的欲望叙事模式。本文采用精神分析学派拉康的欲望理论,认为欲望包含两层涵义,即"欲求"与"匮乏"。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阐述了西方文学中世纪以来的欲望叙事从否定性的,突出自我的不足或罪性的欲望叙事,转向生产性的他者欲望叙事的过程,同时认为这一过程伴随着主体的建立及拆解。欲望叙事从"欲求"走向"匮乏"的历程,也是自我建立、质疑并最终摆脱主体身份,走向他者的过程。

  • 标签: 欲望 匮乏 欲求 自我 他者
  • 简介:斯卡利的《由书而梦》探讨了现实中的想象和文学中的想象的区别,认为想象出来的东西单薄而没有坚硬性,但作家往往让这样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移动,以显示出后者的坚硬性,并产生触摸的感觉,使图像变得清晰;她还认为想象出来的物体缺乏持续性,不容易移动,但作家可以巧妙地利用明亮的光照、稀薄性、添加和删减、伸展和褶曲等特性,促使图像运动起来;她还发现,花的特点最符合想象的要求,显得美丽而且适合于运动,特别受到作家的青睐,甚至可以作为形象地描写别的物体及其运动的良好媒介。

  • 标签: 伊莱恩·斯卡利 《由书而梦》 认知批评 想象
  • 简介:平安中期,陷于现实政治、理想追求与佛教信仰矛盾深渊中的代表性文人群,把源于白居易的狂言绮语观作为重要的思想思潮与文学思潮引入日本,从而使佛教信仰与文学追求统一起来,增强了对文学的信心与勇气,使创作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平安中晚期、镰仓时期和南北朝·室町时期,狂言绮语观作为日本重要的文艺思潮,几乎在所有文艺领域发生过巨大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其本身也逐渐从二元发展到一元,甚至成为庶民教化的媒介,最后融入整个文艺之中.

  • 标签: 白居易 日本文学史 狂言 佛教信仰 现实政治 理想追求
  • 简介:赛义德将东方主义发展的轨迹和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学者与作家们在建构与强化东方主义中做出了'贡献'.在今天,某些西方人一方面仍然抱着他们亘古以来的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迷信、非理性的、愚昧、幼稚;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一些华裔作家不自觉地步入了这个行列.本文通过对三个华裔女作家文学文本的分析,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术等方面来剖析她们是如何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

  • 标签: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中国文化 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