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徐特立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在革命根据地,他十分重视开展群众教育,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扫盲教育。徐特立长在农村,在农村读书、任教多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教育十分落后的现状,认识到倘若不教育农民群众掌握文化知识,改变愚昧无知的状况,就不能振兴中华民族。参加革命后,他把教育看作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竭尽全力去组织、领导这项工作。江西中央苏区

  • 标签: 新文字 陕甘宁边区 徐特立 教育运动 扫盲教育 革命根据地
  • 简介: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范围有关这一节的规定是:(1)新文运动;(2)五四运动。按高考的要求,本节复习应分清准确记忆和模糊记忆、重点和非重点,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也要适当点拨。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考试范围 文科综合 高考 记忆
  • 简介:<正>综观香港新文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二十年代至今为止的香港文学的发展,都和中国革命、中国新文运动有着血肉关连。因为:一、香港虽然沦为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但香港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中国人,他们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自豪,他们身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他们对压迫剥削他们的势力恨之入骨,他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有祖国的中国人。爱国心,民族感,阶级仇使他们靠拢祖国,将自己个人和家族的安危前程和祖国的命运拴在一起。因此,他们都响往祖国,支持祖国的革命斗争,支持祖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民主革命战争。在精神上,他们需要祖国的新文化、新文学,愿意在他们生活的土地上,滋生发展中国民族的香港新文化、新文学,读到香港的文学。二、中国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中国新文学运

  • 标签: 中国新文学 香港人民 香港文学 祖国 中国革命 新文化
  • 简介:新文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是一次重新寻找民族自强道路的爱国运动;是一次呼唤"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是一次高举民主、科学这两面大旗,"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力图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与世界潮流接轨,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运动.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 人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 简介:<正>五四新文运动的兴起,是辛亥革命流产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部分思想代表对救亡方略重新选择的结果。五四新文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一起,以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新文运动后来发展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而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之前,则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分析新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还必须从经济上说起。一些论著论及五四运动(包括新文运动)的经济背景,着重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主义的经济压迫和广大民众经济生活的破产,而这似乎难以说明问题。因为问题的关键是,民族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何以能够进行新姿态的反封建,新文运动何以能够具有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反封建的彻底性?这些问题,只能由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来说明。

  • 标签: 五四新文化运动 经济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实业 外国在华资本 民族资产阶级
  • 简介:日本的新文运动,是一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运动,它为日本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创造了一个融东西文化于一体的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文明开化 天赋人权 实学
  • 简介:本文最初发表于英国《翻译家》杂志(英文)1995年第1卷第2号上,现征得原出版者(St.JeromePublishing)的同意,特译成中文,发表在本期《金陵神学志》上,以便让国内读者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合本圣经与中国新文运动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新文学运动 和合本 传教士 译本 圣经 白话文运动
  • 简介:<正>“五四”新文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反封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揭开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序幕。新文运动作为本世纪一股巨大的思想潮流,冲击着传统的一切,呼唤着美好的未来,它一方面“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另一方面大力“介绍西洋的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中国

  • 标签: 传统戏曲 戏剧思想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 中国现代戏剧 戏曲改良
  • 简介:新文运动与思想文化,1、新文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文运动本来是各种流派兼容并包、自由辩的思想文化运动

  • 标签: 新文化运动激进主义
  • 简介:五四”新文运动中对新文学的倡导,是在国内外新形势和反帝反封建文化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著名作家郑振铎,作为新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曾立下赫赫功绩,理应得到重视和肯定。一郑振铎正式开始文学活动,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高潮中。他和瞿秋白等人一起参加“北京社会实进社”,并组成《新社会》旬刊编辑部,郑振铎任部长,是发刊词的起草者,又在该刊发表了头条文章。新社会小组最迟于1919年10月成立①,成员最初有4位,即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稍后又有郑的同乡许地山、郭梦良、徐其湘加入。《新社会》被迫停刊后,原班人马另行编辑《人道》月刊,对外称“人道社”。新社会小组

  • 标签: 郑振铎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研究会 中国文学研究 《小说月报》 传统文学
  • 简介:抗战中的沂蒙新文运动杨玲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沂蒙。1938年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山东分局)、山东临时参议会、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纵队、第一一五师等机关长期驻在这里,创建了沂蒙抗日根据地。在这里党一直很注重文化建设,...

  • 标签: 新文化 识字班 一一五师 沂蒙山区 大众日报 文化运动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新文运动与思想文化,1、新文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新文运动本来是各种流派兼容并包、自由辩的思想文化运动

  • 标签: 新文化运动激进主义
  • 简介:<正>新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一大批湘籍作家。他们的出现,对于扩大新文运动的规模、提高新文运动的整体水平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作家数量的统计和作家地位的评价并不能科学地说明这一现象的真正价值。我们试图从新文学各个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入手,说明新文运动与湘籍作家之间的双向影响。我们相信,了解这种影响本身会比穷究它带来的结果更具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湘籍作家 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史 现代作家 解放区文学 沈从文
  • 简介:梁启超和胡适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两人社会背景迥异,但历史的机缘使他们相遇;梁比胡年长一辈,但岁月的差异并没有妨碍两人在文化事业上的相辅相成。本文拟从两人各自的生命历程中截取其相重合的一段,做一点称之为“比较”的研究,以揭示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人的分歧与交会。

  • 标签: 胡适 梁启超 新文化运动时期 中国近代史 分歧 时代背景
  • 简介:陈独秀的国势调查与新文运动●王观泉研究陈独秀的国势调查与新文运动的关系,就是研究陈独秀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手段(方法论)在适应政治目的之过程中的作用。具体来说是研究他如何通过对中国从封建制度在帝国主义列强军事打击、政治奴役和经济掠夺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

  • 标签: 陈独秀 孙中山 马克思主义 共产国际 国民党 十月革命
  • 简介:张元济与五四新文运动周武1996年,我曾作《张元济与近代文化》一文①,限于篇幅,对张元济与五四新文运动之间的特殊关系未及深入探讨,兹作补篇。一①从辛亥到五四,中国发生了不少大事,譬如中华民国创立,清帝退位,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北迁,...

  • 标签: 张元济 《小说月报》 商务印书馆 五四新文化 高梦旦 王云五
  • 简介: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提出“人权”与“科学”两大口号。登高一呼,天下响应。1917年,《新青年》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要求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革命,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吴虞、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以言论激烈而领潮头之先。“五四”运动之后,新文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研究俄国革命问题蔚为风气,各种社团、报刊风起云涌,社会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中国出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等第一批社会主义者。新文运动──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 标签: 思想启蒙 文化运动 20世纪 陈独秀 《新青年》 李大钊
  • 简介:近几年,人们在研究五四时期社会政治思想时,对于流行一时的“惟民主义”概念予以了关注。那么,“惟民主义”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是谁先提出来的,它的含义又是什么?“惟民主义”一词是英文“德莫克拉西”的译语,为张东荪最先采用。张在1915年6月发表于《甲寅杂志》的《行政与政治》一文里写道:“近世国家新式政治,得一言以蔽之曰:惟民主义也。”此语“在英语为democracy或Populargovernment,本译民主政(治)或民政。实则不仅近世之共和国足以当之,而今日立宪国,亦莫不可以此字冠之,如英伦乃其好例也,故易以今名。”陈独秀、高一涵、李大钊等使用“惟民主义”(或“唯民主义”)一词均在此后,因他们与张同是“甲寅”编辑或撰稿人,显然是接受了张的这个说法。

  • 标签: 五四时期 德莫克拉西 甲寅 DEMOCRACY 流行一时 社会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