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术界有关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的回顾,提出现有研究主张以"国族"为基础和以"公民"为基础的两种国家认同建构途径。文章通过将国家认同问题与现代条件下民族国家建构过程联系起来,指出了两种途径分别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并结合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提出在民族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过程中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包括平衡双语教育与族群身份认同发展、克服教育与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和流动障碍以及促进民族地方教育工作的开放性。

  • 标签: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民族主义 民族教育
  • 简介:近四五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民族主义运动影响深远。人们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见仁见智的同时亦表现出主观性与片面性,因此有必要展开总结和讨论,以使之丰富和科学。研究民族主义思想是为了把客观存在的民族主义思想引向合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 标签: 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 民族主义运动 民族主义研究
  • 简介: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时期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南社脱胎于“旧”又企望着“新”,与国粹主义民族主义有着无法割裂的渊源。新旧杂糅的特点使南社始终无法摆脱论争、分歧与内讧,其所导致的自身局限与内因使南社文人以渴慕“新”而登场,以被定义为“旧”而收尾。当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新的阵地和新的英雄时,南社文人便被迫从“自己的时代”退场。

  • 标签: 文学社团 南社 国粹主义 民族主义
  • 简介: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叶芝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理想的诗人,然而他的民族主义的本质却经常被忽视或误解。本文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视角,探讨他的民族信仰的复杂演变过程。本文同时解读叶芝诗歌的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思想,其中“茵梦湖岛”阐明了叶芝对殖民主义的解构,“爱尔兰在未来的时代”揭示了叶芝的民族主义情感和对殖民主义的反抗。

  • 标签: 叶芝 爱尔兰民族主义 后殖民理论
  • 简介:斯大林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失误对苏联解体具有潜在影响。斯大林不仅在"两种民族主义"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而且在实践工作中存在诸多过失。失误的动因在于斯大林在俄罗斯传统集权思想、国内外形势和政权巩固的现实需要影响下,力图建立高度统一的"苏联民族"框架下的民族—国家体制。其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立场、策略的选择。

  • 标签: 斯大林 民族主义问题 失误 动因
  • 简介: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中国民族思想的主流是以文化辨民族,并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民族主义思想是伴随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而出现的,其核心理念是国家由民族决定。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殖民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作为对列强殖民入侵下民族分裂危机的回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趋向于通过同化政策进行“国族”建构,但这种国家政治建构的努力难收其效,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始终未能摆脱“民族——国家”的束缚。

  • 标签: 传统中国民族国家观 西方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同化政策
  • 简介:抗战前十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十年建设期,也是抗战力量的积蓄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九一八"、"一二八"事件之后,国难日亟,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体育民众化"思想得到广大体育界人士的青睐,进而实现全民的、大众的体育,以图强国自卫、复兴民族成为国人的基本认同。尽管"体育民众化"最终不过"黄粱一梦",但其在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 标签: 抗战前十年 民族主义 体育民众化
  • 简介:作为一个社会学语词的“民族”概念,指的是彼此之间具有某种“共通感、融合感和认同感”。“的群体。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民族主义”的概念也随之出现,俨然成为世界上“极具政治威力”。“和“情感上的正当性”的理念,以衡量与评定政治现象和群体并象征民族利益和民族身份认同而被广泛采纳和接受。

  • 标签: 民族主义思潮 中国当代艺术 “民族”概念 文化 民族身份认同 政治现象
  • 简介:与《叶问1》之风格悲壮沉重相比,《叶问2》显然要轻松而活跃得多,这种差异固然源于结局设计上的不同,同时也与后者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息息相关:《叶问2》在表达出对殖民主义的反抗情绪的同时,又把这种反抗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殖民主义无疑激起了民族主义的高涨,但对香港民众来说民族主义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他们更看重的是日常生活。这样就能理解影片中多次出现有吃饭的镜头和温馨的家庭场面,也能理解为什么在塑造出具有极端排华倾向的英国警司的同时又出现一个富有人性的上司。对于影片,或许可以说:民族主义,仅此而已。

  • 标签: 民族主义 殖民历史 香港叙述 身份认同
  • 简介:在西方思潮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在追求"民族大义"的口号下一方面联络了民众,促成了民族国家的成型,另一方面却包含了民族利己主义、排外主义的因子。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虽然有爱国主义的积极内容,但因它并非建立在普遍理性基础上,包含了对个人权利的忽视和对本民族的情绪性美化,是需要超越和否定的。

  • 标签: 社会达尔文主义 实用主义 合理利己主义 民族利己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质的规定性与其在民族国家运用过程中个性化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的否定和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是其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较好地处理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普遍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张力关系,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民族化 民族特色
  • 简介:在IPCC特别报告《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系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评估内容之一,其评估结果为:极端影响可能缘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但也可能并非极端事件的后果.暴露度和脆弱性是灾害风险的重要决定因素;极端和非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事件的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人居模式、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已经影响观测到的脆弱性和暴露度的变化趋势;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沿海人居环境均暴露于极端事件,并受其影响,如小岛屿国家和亚洲大三角洲地区;脆弱人口还包括难民、国内流离失所的人和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人;极端事件将极大地影响与气候联系密切的部门,如水、农业、食物安全、健康和旅游业.

  • 标签: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人类系统 暴露 脆弱性 影响
  • 简介:“病态美”一词经常性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但究竟什么是病态美,我们却很难用系统的语言为其组指出具体的定义。作为中国视野下的病态美实则为狭义的病态美,且这种美感经验具有强烈的审美功利性与趣味性,其核心价值也突出的与我国文人性格命运相吻合,形成了一种独特并且极端的美感经验形态。

  • 标签: 病态美 美感经验 张力美感
  • 简介:自1950年以来的观测证据表明,有些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全球尺度上,人为影响可能已经导致极端日最低和最高温度升高;由于平均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可能已对沿海极端高水位事件的增加产生了影响;具有中等信度的是,人为影响已导致全球强降水增加;由于热带气旋历史记录的不确定性、缺乏对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之间关联的物理机制的完整认识及热带气旋自然变率的程度,将可检测到的热带气旋活动变化归因于人为影响仅具有低信度.将单一的极端事件变化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具有挑战性.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的信度取决于事件的类型、区域和季节、观测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基本物理过程的认知水平及模式对其模拟的可靠性.

  • 标签: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气候变化 归因
  • 简介:行孝是几千年来人们推崇与奉行的事亲奉上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大学生出现了自杀、弑父、弑母等不孝极端行为。本文从中国孝文化视角分析了大学生产生不孝极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抑制大学生不孝极端行为的思路和对策。

  • 标签: 孝文化 大学生 不孝极端行为 对策
  • 简介:近年来我国个体极端犯罪频繁发生,个体极端犯罪正成为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威胁之一。社会转型期中的各种矛盾、压力是导致个人极端犯罪的外在因素,犯罪人的人格缺陷是个体极端犯罪产生的内在原因。个体极端犯罪的动机类型有:谋求经济利益;厌世自杀;报复特定对象;报复社会;激情型;制造个人影响,寻求刺激;复合型动机等。

  • 标签: 个体极端犯罪 发生机理 动机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