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支架植入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常常引起后循环缺血,笔者结合具体病例谈了一些看法和体会。本研究对6例严重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狭窄程度严重、最近有症状发作或局部有溃疡形成、偏心性斑块的基底动脉狭窄首先采用较小的球囊进行扩张,使管腔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临床研究效果较好。

  • 标签: 支架植入 椎基底 动脉狭窄 后循环缺血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西药结合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0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联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较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中西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冻干粉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治疗组予血塞通冻干粉,对照组予丹参注射液。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亦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对-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良好疗效。

  • 标签: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塞通冻干粉
  • 简介:摘要缺血肠病是指结肠和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肠道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缺血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可是因为其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特征,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手段。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特异性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项八穴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符合入选标准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在针刺项八穴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对照组仅针刺项八穴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指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项八穴治疗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能更有效的缓解眩晕症状。

  • 标签: 温针灸 项八穴 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脑血管介入治疗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全身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利用导丝导管技术将支架置入病变位置。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26/26),病变血管的平均狭窄率从治疗前的81.21%下降到10.23%,对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随访后发现3(11.53%)例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血肿等不良反应,但经过多巴胺和阿托品治疗一段时间后,上述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对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重度狭窄
  • 简介:摘要转化医学是现今医学研究热门范围,通过临床医疗成果的使用产出做为导向,有利于冲破基础科研和临床实践间的阻碍,补救实验室研究与药物开发间的障碍。本文讨论了脑卒中转化医学的发展走向与面临的机遇,并且指出了改善转化医学研究策略,加速推进缺血脑卒中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性。

  • 标签: 缺血性 脑卒中 转化医学
  • 简介:摘要总结缺血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护理重点为观察意识、血压、呼吸、体温、便血、腹痛等变化,患者卧床休息,按医嘱用药,做好饮食护理,重视基础疾病的护理与心理护理。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9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 标签: 肠炎 缺血性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缺血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老年缺血卒中患者46例,对其经颅多普勒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老年缺血卒中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内动脉呈异常流速,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的峰值流速(Vp)及均值流速(Vm)呈减低趋势,而收缩—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呈增加趋势。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发现老年缺血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及其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而且具有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检查迅速、可重复性好、费用低、易被患者接受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老年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探讨颈动脉彩超检查在缺血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4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斑块患者的颈部彩超检查结果,并与同期颈部CTA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彩超共42例检出斑块;检出硬斑13例,软斑33例,混合斑块18例,扁平斑块11例,其中兼有硬斑及软斑的10例;轻度颈动脉狭窄20例,中度狭窄18例,重度狭窄7例。同期CTA检出硬斑13例,非钙化性斑块49例,混合斑块21例,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彩超简便易行、无创、经济,并有效显示颈部血管的形态、管腔情况、狭窄程度等,与CTA检查相比发现斑块及判断斑块性质的能力相当,可作为缺血脑血管病评价的首选方法及筛查方法。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彩超 CTA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缺血脑卒中颈部动脉宽块之间的关系,为缺血脑卒中的治疗提供参考方向。方法选取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缺血脑卒中伴血尿酸升高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单纯缺血脑卒中的140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颈部动脉斑块与狭窄的情况。结果研究组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Ⅲ级、Ⅳ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的增加,患者血尿酸水平也不断升高(P〈0.05)。内中膜厚度大于或等于1.0mm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内中膜厚度小于110mm的患者(t=11.414,P〈0.05)。结论缺血脑卒中颈部动脉斑块、狭窄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高尿酸血症直接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血尿酸的水平能够反映出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缺血性脑卒中 颈部动脉斑块 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CD对颈内动脉系及基底动脉系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我院2004年~2013年TCD诊断的颈内动脉系及基底动脉系狭窄诊治的病例。结果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增厚29例,颈动脉见斑块16例。6例经颈椎X线片及颈椎MRI证实颈椎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均具有不同的血液动力学及频谱特征。57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结论TCD检查对于诊断颈内动脉系、-基底动脉系狭窄或闭塞在血流速度、频谱形态等血流参数上有很高的特异性,对指导预防及早期治疗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TCD 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 血流速度 频谱
  • 简介:摘要探究早期高压氧对缺血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把8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营养脑细胞、降颅压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则在药物控制下及手术治疗渡过危险期后再给予高压氧治疗,然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实验组比对照组取得更明显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在缺血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可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提高,可把其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高压氧 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5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应用阿司匹林同时加用丁苯酞治疗,对照组仅用阿司匹林、依达拉奉,未用丁苯酞,观察治疗后14天,28天及2月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14天,1月及2月NIHSS评分明显降低,生活能力评分(Modified)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安全性好。

  • 标签: 丁苯酞 阿司匹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的100名急性缺血脑卒患者,随机分配50例为实验组,剩余5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加用辛伐他汀的用药方案,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的显效率为46%,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8%,总有效率为84%,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理想的联合用药方案,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辛伐他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缺血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缺血脑卒中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辛伐他汀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具优越性,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药物进行治疗,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且患者治疗后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 辛伐他汀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脑血管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于我院的缺血脑血管病患者84例,其中的脑梗死患者43例为脑梗死组,脑缺血患者41例为脑缺血组。对照组患者数量为76例,为随机自同期在门诊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选出,三组患者患者以仰卧体位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脑缺血组患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斑块形成发生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患者,(P<0.05),而脑梗死组与脑缺血组患者之间上述两项指标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所获得的上述检测结果可为临床医师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同时还具有对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预判价值,且颈动脉超声使用时简捷无创、费用低廉、可重复性强,因而该检测技术在缺血脑血管病的分型诊断中应用价值良好。

  • 标签: 颈动脉超声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