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如何有效保障国内各群体和谐关系、国家整体认同,影响着各国内部甚至所在地区的繁荣稳定。如今欧洲诸国在实践层面实际上抛弃了团结话语,陷入难民危机和地区分离主义危机双重困扰。而在中国,基于五千年发展过程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民族团结话语是主要原则和重要资源,这也是我们在这个充满动荡的世界中所具有的一大正能量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源泉。要注意的是,在处理核心区域和边疆民族地区的关系方面,需要时刻慎重处理以达到结构性的平衡。

  • 标签: 民族团结 传统 马克思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构性平衡.
  • 简介:中国女权言论,是在晚清借助强国保种的民族主义思潮得以呈现的,兴女学与不缠足的最初诉求,在"国民之母"、"女国民"等民族主义修辞中被表述。本文论证晚清女性主义是如何被植入民族主义话语中、并由此获得其理论合法性,进而理解中国女性主义的特殊处境及其与民族主义的依存关系。同时,秋瑾的个案,揭示了晚清女权话语男性主体的历史特征。

  • 标签: 晚清 女权 民族主义 秋瑾
  • 简介:引言从其发生而言,“当代文学”有着明确的国家性质和政治意涵。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承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遗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反帝反封建的遗产,被纳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划之中,即便是某些”潜在写作”和”抽屉文学”,也是作为依附性和对话性的形态而存在。在这样的”顶层设计”当中,”民族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连带着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主体的表述与确立以及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想象与塑造。

  • 标签: 当代文学 民族话语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 变迁
  • 简介:在我们的传播研究中使用民族志的做法,莫利在自己的研究中对于民族志使用情况,莫利在介绍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时

  • 标签: 传播研究 实践话语 民族志传播
  • 简介:【摘要】20世纪9O年代以来的中国,媒介民族主义话语经历了酝酿、发展和成熟阶段。媒介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在二元化的叙事框架中展开的:一是时间的二元叙事,即介于民族“自我”与“往昔自我”之间的叙事;另一是空间的二元叙事,即介于民族“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叙事。正是通过对这两种框架的策略性运用,媒介完成了对民族以及民族国家的时空想象的描画,实现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符号化建构。

  • 标签: 媒介建构 建构策略 民族主义话语
  • 简介:在20世纪中国战争叙事当中,民族话语与女性话语之问存在着总体合作又不乏矛盾的关系:在《生死场》、《我在霞村的时候》、《风萧萧》等文本中,一方面女性形象必须通过民族话语的提升才能获得主体性,另一方面民族话语又压抑了女性个体丰富的情感与个性要求。总体看来,两者关系是以民族话语为主导的,女性借民族而塑形,女性话语通过民族话语的面目展示自己。

  • 标签: 20世纪中国文学 战争叙事 民族话语 女性话语
  • 简介:在我们的传播研究中使用民族志的做法,莫利在自己的研究中对于民族志使用情况,莫利在介绍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时

  • 标签: 传播研究 实践话语 民族志传播
  • 简介:在我们的传播研究中使用民族志的做法,莫利在自己的研究中对于民族志使用情况,莫利在介绍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时

  • 标签: 传播研究 实践话语 民族志传播
  • 简介:首先,只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坏”,只说自己的“好”,说“坏”说得一无是处,黑暗无比,说“好”说得无一不是,无一瑕疵;其次,“居天下之中心”的思想,都是1957-1966年我国报刊话语的重要的言说内容;按照阶级斗争的观点来阐释民族问题,认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则是此一时期报刊话语关于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

  • 标签: 1957-1966 报刊民族主义话语 褊狭性
  • 简介:摘要: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及人的社会化感知而逐渐内化生成[1]。从“民族共同体”的表现形式到“中华民族”的概念生成,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呈现历史形态、现实形态、时代形态的阶段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历史维度、现实维度、时代维度的符号表征。自历史基础而来,由现实价值而塑,以时代指向而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主线。作为助推国家繁荣昌盛、民族伟大复兴、个体全面发展的系统性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建构。

  • 标签: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话语建构途径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成为传播新的民族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1949—1966年戏曲纳入新的文学秩序,戏曲改革成为有计划有步骤的国家意识形态实践的过程,彩调剧《刘三姐》的创编并推广到全国正是社会主义文学实验的过程。新的国家话语对其影响关涉创作方式、艺术形式以及作品内容,其创作方式使用了新推行的导演制,艺术形式则是采用广西宜山一带的彩调与民歌相结合,内容上在主流文学经验与意识形态的组织下,突出了阶级斗争、压迫与被压迫的主题。总之,彩调剧《刘三姐》诞生于新的民族国家文学话语之语境,是社会主义话语建构民间文学作品、干预民间文学创作与传播机制的呈现,这一话题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的民间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 标签: 国家话语 戏曲改革 彩调剧 《刘三姐》
  • 简介:湘西南民族地区仪式语言丰富,特征明显,其中数字得以广泛运用,已然构成话语仪式与仪式话语.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文章以构成数字�

  • 标签: 仪式话语 地区数字 数字仪式
  • 简介:摘要产生于列强压迫之下的中国的民族主义,伴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而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再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也使我国的民族主义遭受着各种思想的冲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的话语体系。

  • 标签: 中国的民族主义 不良现状 构建
  • 简介: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都致力于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本民族利益的维护,但民族精神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精神力量和更高层次的理念,其价值功能更为积极、深邃和持久,对民族主义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民族主义对本民族利益的维护更具现实针对性和强制力,在发动群众方面会快一些,但可能因其狭隘自私的民族心态和封闭保守的价值取向,

  • 标签: 中国民族主义 民族精神 话语 当代 民族利益 价值功能
  • 简介:近代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变局,与此同时,民族主义话语不断兴盛,并努力抵制殖民主义话语。"中华法系"学说是民族主义彰显的一个结果,也是民族国家话语建构工程之一部分。作为"民族历史"乃至"民族未来"想象的一部分,其在某种程度上为民族统一提供了合法化契机。伴随民族主义话语的发展,"中华法系"学说大致历经"支那法系"、"中国法系"、"中华法系"三阶段。国外相关学说对"中华法系"学说的演进有明显影响,其中尤以穗积陈重与威格摩尔的法系学说影响最大。在引进国外学说时,原著中的思想、意义常常在新的时空环境下发生流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建构之目的。"中华法系"学说在研究模式上的偏重历史研究的趋向,也同样服务于民族建构之目的。在引进国外学说的过程中,殖民主义话语却也悄然流入"中华法系"学说的文本中。但最终在某些时期,民族主义话语战胜了殖民主义话语,在一个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中,"中华法系"已成为了民族历史想象的一部分。

  • 标签: 中华法系 民族主义 话语实践
  • 简介:蹦蹦鼓,源于石阡地区仡佬族人民狩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图腾文化的一种综合性打击乐器。经过仡佬族人民不断的挖掘、创新与发展,以"驱兽祈福""敲山震虎""男女嬉戏""喜庆丰收"四个乐章,呈现仡佬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艺术融合发展的价值和魅力。它是从民间生产劳作走向社会生活大舞台,成为仡佬族人民最具特色的民族生态表演艺术,蕴含着丰富的运动健身价值、技艺欣赏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和教育传承价值。

  • 标签: 民族记忆 蹦蹦鼓 表现形式 文化特征
  • 简介:在文化全球化问题上可谓是歧见纷呈,但当下的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新的扩张,从而导致某种程度上的西方话语霸权。文章阐述文化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后果,并通过当今的一些话语理论来分析民族话语权的哲学基础,进而提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各民族应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所引起的文化认同危机和文化冲突,雏护民族话语权。

  • 标签: 文化全球化 话语权 民族话语权
  • 简介:本文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连续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领导人的讲话文本为线索,采用叙事分析法,收集讲话内容中的关键词和高频词,试图以会议宗旨为指导来分析上述连续三次会议后出台的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话语文本。通过话语的叙事分析,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形成了“承前启后的渐进发展模式”的结论。

  • 标签: 民族高等教育政策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 话语文本 叙事分析法 渐进发展模式
  • 简介:因历史的惯力与现实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边缘"、"他者"境遇状况的改变尚需时日,更需国家公共政策的有力支持,由此,对边疆民族地区"他者"利益的关注和政策"关怀",成为国家构建"全面小康"、"和谐"社会时期公共政策解答社会公正课题的重要话语.

  • 标签: “他者关怀” 边疆民族地区 公共政策
  • 简介:清末民初,民族主义盛行。由于国人不能严格区分"种族"与"民族",他们提倡和践行的是一种种族色彩鲜明的种族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主张"种战"的泛黄种主义和倡导"排满"的大汉族主义。在"种战"与"排满"的喧嚣声中,种族话语大量渗透到清末的"排满"文学中,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 标签: 种族 民族主义 中国近现代文学 种族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