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5 个结果
  • 简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目标,我们必须具备文化使命意识、文化生命意识和文化承命意识这三种意识。文化使命意识是对于时代所赋予我们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的自觉;文化生命意识是对于中华民族理想性文化在现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之时仍然能够通过"反本开新"而重获生命力的理性信念;文化承命意识则是以一种正视文化冲突之现状的坚韧刚毅之心态,对于民族文化命运的承接和担当意识。

  • 标签: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文化使命意识 文化生命意识 文化承命意识
  • 简介:曹前发在《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无论是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强调绿化事业和注意水土保持。今天,我们追忆他的绿化祖国和注意水土保持的思想,研究他的生态观,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美丽家园,有着巨大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生态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 《学习与探索》 建设生态文明 水土保持
  • 简介:生态正义何以可能,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缺失,使得它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个体或群体中心主义的短视和危害,使得它同样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当代的全球化,使整个人类真正成为一个现实的主体性存在,使人类的共同利益获得了现实规定性,提出了当代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生态正义在坚持以人类整体、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价值尺度的经济活动中得以可能。

  • 标签: 生态正义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全球化
  • 简介:文化强权与文化冲突郭洁敏文化强权,亦称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一般是指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的强加行为。这一概念是由葛兰西在30年代首先提出的,揭露了传统文化概念的“超政治面纱”。他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形式,统...

  • 标签: 文化强权 文化价值观 “文明冲突论” 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正>一、什么是"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从作为资本、生产、流通到日常生活消费,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物质实践活动对应,也就是文化横跨社会精神一物质两大文明领域。消费属日常生活与市场行为。消费文化文化消费也就是文化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进入日常生活。约翰·费斯克指出,仅用财经术语是不能充分描写文化商品的,对其"大众性"起关键作用的流通发生在与其对应的经济之中,即"文化经济"。这里所交换和流通的不是财富而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消费主义与经济学上的供应学派相反,强

  • 标签: 文化进步 市场行为 文化经济 社会精神 需求结构 利润最大化原则
  • 简介:科技的进步在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人类在一些方面面临生态环境和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超越伦理学的局限,在一般世界观的观照下,以目的理性(价值理性)来约束、引导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发展,调整人类的需求结构体系,反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与自然这一有机的整体和谐地存在、发展下去.

  • 标签: 生态伦理 人类中心主义 目的理性 科技理性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 简介:伦理本身就是对关系之网的理论把握,“伦理是一种客观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领悟和治理。”和谐社会的建构,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环境和力量,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在的卓越品质作为伦理基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

  • 标签: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伦理基础 和谐文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际遇 六届六中全会
  • 简介: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有: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反对盲目开荒与滥砍乱伐,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少是现实国情,合理协调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谋求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关键;优化资源利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切忌过度开发与浪费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技支撑与法制保障相结合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发展,积极履行生态治理中政府责任。深入挖掘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 标签: 邓小平 可持续发展 生态思想
  • 简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这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里,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笔者就生态文明的建设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 标签: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 制度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 监管体制
  • 简介: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为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作为主体的弱者争取自身权益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弱者权益是由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等构成的有机整体。生态权益作为人权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权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近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也是激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起弱者生态权益缺失的总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维护弱者生态权益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制度变革、技术创新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诸多方面的重大课题。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生态文明 弱者权益 生态权益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在党、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意义。把握文化自信应从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认识,既看到文化自信与"四个自信"的高度契合,又充分认识它与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关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坚持正确方向和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作生产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努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文化队伍。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 坚定
  • 简介:梳理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与实践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如毛泽东晚年的魏晋文化观。其有三大观点:其一,反对文化独断,力主学术与艺术的自由发展;其二,力主独立思考,不为圣贤之言所束缚;其三,以“缘情”说补充“言志”说,提升文艺审美本性地位,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毛泽东魏晋文化观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意味着毛泽东在进行古今对比.、通过谈魏晋文化,毛泽东在文化艺术问题上对“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毛泽东对文化艺术的自由、繁荣发展非常向往,对那种违背文化艺术规律的做法非常反对。这在毛泽东晚年思想中显得弥足珍贵。

  • 标签: 毛泽东 魏晋文化观 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
  • 简介:生态文明虽然是对大工业资本时代在场方式的某种超越,但是背后仍然可能隐藏着资本创新逻辑的故事。在以大工业资本为主导地位的旧全球化时代,资本逻辑曾经是反生态的,资本疯狂逐利曾经是造就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然而,以后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新全球化时代,资本创新以各种节约型、高科技、生态化产业为主导,表现为一种生态资本主义。生态领域绝不是阻挡资本逻辑深度进入的天然屏障。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必将成为推动生态建设的强大历史动力;生态产业成为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产物。绿色资本主义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全球现实。深绿思潮是生态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态社会主义预言“生态是资本主义天然屏障”的判定是对资本创新逻辑的严重误读。但是,生态发展的最终目的与资本的生态逻辑之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对立。我们需要全面历史地重新反思生态文明与资本创新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生态的资本逻辑 资本的生态逻辑 批判
  • 简介:毛泽东的生态经济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是重要因素、节约综合利用资源、节约生产促进增产、节约消费反对浪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水利是农业命脉等内容。毛泽东的生态经济观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学习。

  • 标签: 毛泽东 生态经济观 形成背景
  • 简介:习近平同志生态思想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具有鲜明而又突出的辩证意蕴。具体来讲,在思想来源方面,实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在思想生成方面,实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在思想构建方面,实现了战略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在思想形态方面,实现了民本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在思想阐述方面,实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在思想价值方面,实现了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富强中国”的辩证统一。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思想 辩证意蕴
  • 简介:乌尔里希·布兰德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入手,对当今主流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作了重要的修正和补充。他认为这些主流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正是因为没有考察霸权控制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别,忽视了国家的所发挥的作用,致使他们的生态观点有所缺失。布兰德区别分析了霸权结构与霸权策略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要想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就要从根本上否定帝国主义生产和生活模式,扭转国家的角色,从而实现社会生态转型。

  • 标签: 葛兰西 霸权理论 帝国主义生产生活模式 社会生态转型
  • 简介:此文主要取自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教授2013年1月28日在香榭丽舍圆形剧院国际研讨会上所作的名为'欧洲或混乱'的演讲。克里斯蒂娃教授论及身份认同、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话、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主张把欧洲文化当作重建欧洲的重要资产来对待,重视精神分析的作用,通过对欧洲文化进行重估,来分析当前欧洲意识中存在的危机,为欧洲在政治上的联盟做文化上的准备。

  • 标签: 欧洲文化 身份认同 多样性 理想病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工作承载着新使命,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功能?概括起来就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对外交流。

  • 标签: 习近平 文化 新时代 功能
  • 简介: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重大实践活动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发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倡议,积极支持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提高了我国森林覆盖率,促使近代以来遭受严重损害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邓小平要求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老旧机器设备,重视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以防治工业污染的工作,使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治理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并有效解决。邓小平强调要提升我国城市建筑环境美观度,推动城市生活空间美化与生态化的进程。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城市要解决好污染问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污染治理工作。邓小平强调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大众休闲生活空间的生态状况。

  • 标签: 邓小平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污染治理 绿化祖国 重大林业生态工程
  • 简介:文化唯物主义的语境中,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与实践形式,工人阶级文化是一种基于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经验而自我生成的文化,也是一种具有集体性与反抗性的新兴的进步文化,同时还是一种宽容的共同体文化。这种工人阶级文化观突出了工人阶级在自身阶级文化意识生成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了工人阶级文化共同体的差异性与融合性,也有力地驳斥了'工人阶级主体危机论'的思想潮流,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理论的发展。

  • 标签: 文化唯物主义 内生文化 进步文化 共同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