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定位导航系统)在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精准切除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导航、定位并切除颅骨和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12例,术中均采用头皮Markers进行光学注册,记录注册误差,根据病灶的颅骨映射,由机械臂激光导航描记、设计头皮切口及骨瓣边界;术后行头颅CT和MRI扫描观察颅内出血、病灶切除情况;将术后影像与术前手术计划相融合,计算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结果12例患者的注册误差为(0.90±0.12) mm(范围为0.6~1.5 mm),机械臂注册误差为0.09~0.12 mm。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为(1.9±1.1) mm(范围为1.4~4.5 mm)。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导航下一次性精准找到病灶边界,对皮层及病灶周围组织破坏性小;术后复查头颅CT或MRI提示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可为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切除术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功能,提高了手术效率,保障了手术安全。

  • 标签: 睿米手术机器人 微小病灶 功能区病灶 精准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主要围绕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展开相关探究,对其采取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的治疗方式,并分析这一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位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分组探究。结果:以瘢痕厚度作为分组依据,将80位患者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厚度小于2毫米的为一组,厚度在2毫米到3毫米之间的为一组,从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展开横向对比,结果显示对比结果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依据β-hCG水平进行分组,以50000IU/L为分组界限,小于等于该数值水平的患者归为一组,大于该数值水平的患者归为一组,再次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术中出血情况方面,两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β-hCG水平高的一组出血量也要更多;按病灶大小进行分组,以5厘米为分组界限,再次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对比结果没有较大差异性。结论:利用经阴道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的治疗方式为有关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安全优势,给患者造成的损害比较小,值得推广。

  • 标签: 剖宫产瘢痕妊娠 经阴道 子宫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癫痫病灶切除术术中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联合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监测对患儿出血量、异体血输注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纳入行癫痫病灶切除术的患儿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氨甲环酸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6例。T组麻醉诱导后静脉给予TXA 10 mg/kg,随后5 mg·kg-1·h-1持续输注,麻醉医师根据术中TEG数据指导血浆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的使用;C组麻醉诱导后静脉予生理盐水1 ml/kg,随后以0.5 ml·kg-1·h-1持续输注,术中对麻醉医师屏蔽TEG检测数据,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性输注血制品及凝血物质。记录两组患儿手术开始(T1)、剪硬膜(T2)、关硬膜(T3)、术毕(T4)时的TEG数据。记录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率、新鲜冰冻血浆输注率、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术前及术后血常规、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血栓栓塞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组T4时血栓形成的最大幅度(maximal amplitude, MA)低于T1 (P<0.05),T组T3、T4时MA高于C组(P< 0.05);T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悬浮红细胞输注率低于C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高于术前(P<0.05);T组术后Fib水平高于术前(P<0.05),低纤维蛋白血症发生率低于术前(P<0.05);T组术后Fib水平高于C组(P<0.05),术后低纤维蛋白血症发生率低于C组(P<0.05);T组术后血小板(platelet, PLT)计数高于C组(P<0.05);T组患儿术后24 h引流量低于C组(P<0.05),术后住院天数少于C组(P<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血栓栓塞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癫痫病灶切除术术中应用TXA联合TEG监测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降低异体血输注率、缩短术后住院天数,且不增加血栓栓塞风险。

  • 标签: 氨甲环酸 血栓弹力图 儿童 癫痫病灶切除术 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灶性脉络膜炎(MFC)中炎症病灶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MFC患者46例9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38.30±8.97)岁。既往确诊MFC 29例,因出现新发症状再次就诊;无明确既往病史17例,为首次就诊。患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参照文献并综合多模式眼底影像检查结果将MFC病灶分为活动性CNV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分别为31 (34.4%,31/90)、12 (13.3%,12/90)、26 (28.9%,26/90)、90 (100.0%,90/90)只眼。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19只眼。总结分析炎症病灶与CNV病灶在不同影像检查中的表现。FFA、OCTA检查之间CNV病灶检出率比较采用Wilcoxon秩检验。结果活动性炎症病灶、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黄白色病灶以及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中均可见荧光素渗漏;OCT检查,病灶处均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隆起、边界不清,合并视网膜下及视网膜内积液;OCTA检查,活动性炎症病灶各层血管组织无血流信号,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非活动性炎症病灶、非活动性CNV病灶患眼,眼底彩色照相可见病灶边界清楚,不合并视网膜出血、渗出;FFA检查,病灶荧光着染、无荧光素渗漏;OCT检查,非活动性CNV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隆起病灶,非活动性炎症表现为轻度RPE增生形成的瘢痕或萎缩形成的外层结构凹陷;OCTA检查,非活动性炎症病灶可见斑片状血流信号丢失或透见下方血流信号,非活动性CNV病灶内可见血流信号。结论MFC活动性炎症病灶及活动性CNV病灶多伴有视网膜出血、渗出;FFA可见荧光素渗漏;OCT可见隆起的病灶边界不清;OCTA可明确CNV或炎症病灶的性质。

  • 标签: 脉络膜炎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
  • 简介:摘要: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商业软件系统可以对医学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例如Mimics、3D Doctor、VGStudio Max等,但是它们价格上非常昂贵,且其技术因商业保密等政策并不公开,因而建立一套国内的,具有自主产权的医学图像三维重建的软件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二维图像 三维重建 表面模型
  • 作者: 刘俊 熊薇 曾庆武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6-22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35期
  • 机构:新余市人民医院 338000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病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收治的56例肺小结节病灶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28例接受肺叶切除的患者列为参照组,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28例接受解剖性肺段切除的患者列为研究组;将两组患者肺功能、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比较,(P﹥0.05);治疗后研究组肺功能更好,(P

  • 标签: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肺小结节病灶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手术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仍有复发转移风险。随着分子生物学和检测手段的进步,检测患者术后外周血微小残留病灶(MRD)水平,可以动态监测复发和判断预后。由于MRD检测方法繁多,检测效能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和前瞻性研究验证,临床应用仍有争议。早期非小细胞肺癌MRD检测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技术的进步、检测标准的规范和可信的临床数据。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临床研究 微小残留病灶 检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匍行性脉络膜炎(SC)不同亚型的脉络膜病灶临床演变过程及影像学特征,探讨亚型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无对照、观察性研究。2009年5月至2021年9月于云南省眼科医院确诊的SC患者25例45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灶初发部位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结果,将SC分为视盘周围型(盘周型)、黄斑型、急性多灶型;根据首诊时病灶形态分为仅有浸润水肿表现的新发病灶、仅有萎缩表现的陈旧性病灶和水肿与萎缩表现并存的复发性病灶。观察不同亚型患眼病灶的影像特征、演变过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45只眼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20、5例;年龄(42.3±5.7)岁。活动性病灶21只眼,其中新发病灶、复发病灶分别为5、16只眼;陈旧性病灶24只眼。并发视盘水肿3只眼;轻度玻璃体炎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3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3只眼。盘周型16例30只眼(64%,16/25),包括单眼2例2只眼,双眼14例28只眼。活动性病灶16只眼,其中双眼患者仅单眼存在活动性病灶。脉络膜病灶紧邻视盘一侧或围绕视盘,随病程延长离心向外扩展,可进展至黄斑区。病灶边缘曲折,呈"地图样"、"阿米巴样"及"指状"、息肉状或"螺旋翼样"。FFA显示活动性病灶早期呈弱荧光,晚期呈强荧光;陈旧性病灶早期中心呈弱荧光,晚期呈斑驳状荧光,其边缘多为强荧光。OCT显示活动性病灶病变区增厚,陈旧性病灶病变区变薄。黄斑型4例6只眼(16.0%,4/25),其中单眼2例2只眼,均为活动性病灶;双眼2例4只眼,其中陈旧性病灶1例2只眼,双眼相续呈活动性病灶1例2只眼。初发病灶均位于黄斑区偏中心,多呈"盘状"并离心性向周围进展,反复复发的病灶可波及视盘并向周边部扩展。其FFA、OCT影像表现与盘周型相似。急性多灶型5例9只眼(20.0%,5/25),包括单眼1例1只眼,双眼4例8只眼。均为后极部多发性大小不等、灰白色伴色素沉着、边缘清晰的陈旧性病灶,其中陈旧性病灶附近出现多个新的活动性病灶4只眼。陈旧性病灶呈边界清晰的弱荧光,晚期边缘荧光素渗漏形成强荧光环;活动性病灶呈边缘模糊的弱荧光斑,晚期荧光略增强。陈旧性病灶光感受器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萎缩,部分区域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结论SC亚型是对首发病灶出现部位的分类,但本病反复发作的特性,可导致各亚型特征因病灶不断扩展的演变而湮灭。眼底活动性病灶仅单眼发作的现象,可解释双眼病灶形态不对称的临床表现。双眼亚型同一性的特点,可警示临床对单眼患者随访时应关注其健康眼的好发部位。

  • 标签: 匍行性脉络膜炎 葡萄膜炎,后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灶局限在盆腔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并分析IVL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病灶局限在盆腔的81例IV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IV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并探讨IVL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孕次和产次、手术方式、术中情况等。结果(1)临床特征:81例IVL患者的年龄为(43.9±8.1)岁;经量增多26例(32%,26/81),经期延长31例(38%,31/81),尿频、尿急4例(5%,4/81),腹痛、腹胀8例(10%,8/81),无症状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者34例(42%,34/81);术前行超声检查的72例患者中4例(6%,4/72)诊断为IVL,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51例患者中11例(22%,11/51)诊断为IVL,行CT检查的19例患者中4例(4/19)诊断为IVL。(2)治疗方法:81例IVL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肌瘤剔除术37例,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切除术19例,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25例;手术途经:宫腔镜手术6例,经腹手术52例,腹腔镜手术23例。81例IVL患者中,53例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其中诊断为IVL 17例(32%,17/53)。(3)IVL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81例IVL患者中,3例(4%)失访;78例有随访资料的患者中,随访期内复发8例(10%,8/78)。年龄<35岁、孕次<2次、产次<2次、肌瘤数≥10个、肌瘤外观异常(指术中见肿物为长条形、蠕虫状、串珠状、囊状等)、IVL侵入邻近血管均为影响IVL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而手术方式、卵巢切除与否、IVL侵入宫旁与否、IVL最大径、肌瘤旁血管丰富与否均与IVL术后复发无关(P均>0.05)。结论IVL的临床表现及术前辅助检查均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对年轻的子宫肌瘤患者需加以重视,术中若见IVL特征性表现,可借助术中快速冰冻检查诊断,以决定适宜的手术范围,尽可能切净病灶,降低术后复发率。

  • 标签: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病 血管肿瘤 肿瘤复发,局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Kaiser评分与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乳腺病灶的诊断效能及降低非必要活检的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间行乳腺MRI检查的127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共134个病灶,7例患者有2个病灶)。联合应用ADC和Kaiser评分得到KS+评分,应用ADC、Kaiser评分及KS+评分评价乳腺病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Kaiser评分、ADC和K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AUC通过Delong检验进行比较,敏感度、特异度通过McNemar检验进行比较。结果Kaiser评分的AUC (0.917)与ADC的AUC (0.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4),两者AUC在非肿块病灶中差异最大。Kaiser评分的特异度(0.809)与ADC的特异度(0.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5)。Kaiser评分的敏感度(0.954)与ADC的敏感度(0.9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75)。Kaiser评分的AUC (0.917)、敏感度(0.954)、特异度(0.809)与KS+评分的AUC (0.914)、敏感度(0.943)、特异度(0.8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Kaiser评分对乳腺病灶的诊断效能优于ADC,尤其是在评价乳腺非肿块病灶中Kaiser评分具有显著优势。Kaiser评分降低非必要活检的能力亦优于ADC,联合应用Kaiser评分和ADC无法提高诊断效能及降低非必要活检能力,Kaiser评分更适用于临床实践。

  • 标签: 乳腺 磁共振成像 Kaiser评分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肺内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因其导致出血而在肺内形成结节伴“晕征”的征象,随着出血的发生及吸收易形成“此起彼伏”的改变,影像表现特殊。同时伴有脑内转移的更为罕见,脑内的血管肉瘤同样易出血,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本文通过报道1例在肺部表现为多发结节伴晕征,随着多次随访出现“此起彼伏”改变,以及脑内多发转移的血管肉瘤,介绍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分析并总结肺内出现结节伴晕征的疾病的鉴别诊断思路,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该病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查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炎病灶分割算法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肺炎CT影像与分割病灶模型36例,肺炎CT影像测试模型6例,CT影像测试分类模型28例,非肺炎/肺炎CT影像训练模型108例,基于深度学习,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14例的CT影像进行病灶分割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炎病灶分割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病灶分切部位的特异性是97.2%,灵敏度是95%,新冠肺炎阳性患者的病灶密度、受累肺叶数量均与阴性患者间的数据差异性较大,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意义(P<0.05)。结论:致。

  • 标签: 深度学习 肺炎 病灶分割 新冠肺炎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查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炎病灶分割算法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肺炎CT影像与分割病灶模型36例,肺炎CT影像测试模型6例,CT影像测试分类模型28例,非肺炎/肺炎CT影像训练模型108例,基于深度学习,对新冠肺炎疑似患者14例的CT影像进行病灶分割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炎病灶分割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病灶分切部位的特异性是97.2%,灵敏度是95%,新冠肺炎阳性患者的病灶密度、受累肺叶数量均与阴性患者间的数据差异性较大,在统计学方面存在意义(P<0.05)。结论:致。

  • 标签: 深度学习 肺炎 病灶分割 新冠肺炎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单纯后路无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时间区间为2018年2月至2022年10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15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对所选15例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负重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体回输血、手术成功率、结核复发情况、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ODI及Cobb角,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实验所选1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28±2.56)小时,住院时间为(16.5±2.9)天,术中出血量为(682.4±92.5)毫升,自体回输血(504.9±89.3)毫升;所选患者手术均取得了预期效果,手术成功率为100.00%;在术后一年随访中,所选患者均无结核复发的情况,结核复发率为0.00%;手术前后所选患者VAS疼痛评分、ODI及脊柱Cobb角方面的数据均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p<0.05)。结论:单纯后路无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 标签: 脊柱结核 单纯后路 植骨融合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胸椎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对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对患者给予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治疗),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4.00%)(P

  • 标签: 椎间孔镜 病灶清除 胸椎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肿瘤整体体积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直方图分析在直肠癌组织学分级中的临床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直肠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0 T MRI检查。采用FireVoxel软件勾画兴趣区并进行直方图分析,通过方差分析比较直肠癌不同组织学分级的直方图参数[ADC最小值(ADCmin)、ADC最大值(ADCmax)、ADC平均值(ADCmean)、第5、10、25、50、75、90、95百分位数值域、偏度、峰度]。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组织学分级与直方图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找出最优组合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直方图参数对于直肠癌分化程度的诊断能力。结果直方图参数ADCmean、第75、90百分位、偏度和峰度在高、中和低分化的直肠癌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肠癌分化程度与上述直方图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r=0.548、0.568、0.563、-0.555,-0.760,P<0.05)。在ADC直方图参数中,峰度在区分低分化直肠癌和高分化/中分化直肠癌时达到了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为0.918,最佳截止值为2.045。ADCmean、第75、90百分位、偏度和峰度的组合产生了最高的AUC,为0.928。结论基于全病灶ADC直方图分析可用于预测直肠癌的组织学分级,并且ADCmean、第75、90百分位、偏度和峰度组合可能是区分低、中高分化直肠癌的最佳选择。

  • 标签: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直方图分析 组织学分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提高行TACE后的肝癌患者的病灶残留情况检出率,探讨MRI检查和CT检查对肝癌TACE后病灶残留情况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32例行TACE后的肝癌患者,接收时间为2020年04月~2022年04月,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和CT检查,将实验室检查作为对照标准,评价MRI检查和CT检查方式对行TACE后的肝癌患者病灶残留情况的诊断价值。结果:(1)CT和MRI联合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一致,病灶及残留病灶检出率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MRI诊断效能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联合评估肝癌TACE术后病灶残留及随访价值显著,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科学、高效参考依据。

  • 标签: CT MRI技术 肝癌TACE术后 病灶残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治疗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患者结节直径≤2cm)中,采用肺叶切除与肺段切除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时间区间{2020.6-2021.6},在我院治疗的82例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采用计算机方法分为两组,肺叶组(41例)与肺段组(41例),对比肺段组与肺叶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肺叶组与肺段组肺功能。结果:肺段组手术时间低于肺叶组(P<0.05);肺段组患者留置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均与肺叶组无显著差异(P>0.05);肺段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肺叶组(P<0.05);肺段组肺功能指标高于肺叶组(P<0.05)。结论:在治疗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中,采用肺段切除术比肺叶切除术有优势,有利于改善患者肺部功能,但是在住院时间、留置管引流时间等手术指标无显著差异,说明采用肺段切除手术方法治疗,有利于更好保护患者肺部功能,在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肺叶切除 肺段切除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