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在儿童漏斗胸Nuss手术的应用和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行择期漏斗胸Nuss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6~12岁,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案,E组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30 min行双侧T5水平的ESPB,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儿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0.5 h(T2)和术后2 h(T3)时的血皮质醇水平,术后2、4、6、12、24、48 h的疼痛相关行为学评分法(Face, Legs, Activity, Cry, and Consolability, FLACC)评分,PACU复苏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中用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情况,术后镇痛情况[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2、T3时血皮质醇水平较T1升高(P<0.05),E组T3时血皮质醇水平低于C组(P<0.05)。E组术后2、4、6、12 h FLACC评分低于C组(P<0.05)。E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PCA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低于C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用于儿童漏斗胸Nuss手术能有效抑制术后应激反应,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缩短PACU停留时间。

  • 标签: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漏斗胸 Nuss手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阻滞(SAPB)与平面阻滞(ES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光泽县中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40例。A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2.14±9.27)岁,实施SAPB;B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62.11±8.35)岁,实施ESPB。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及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B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8.83±1.59)min、(10.57±2.16)min、(6.93±1.20)d,A组分别为(11.78±2.85)min、(15.12±3.50)min、(8.13±1.5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7、6.997、3.872,均P<0.05)。术后2 h、4 h时,B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分别为(4.02±0.93)分、(3.73±0.75)分,A组分别为(4.55±1.03)分、(4.10±0.78)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6、2.163,均P<0.05)。T1~T3时,B组心率分别为(72.35±7.28)次/min、(73.29±10.65)次/min、(73.90±11.23)次/min,A组分别为(68.10±8.73)次/min、(67.25±9.72)次/min、(68.33±10.83)次/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5、2.649、2.258,均P<0.05)。T1~T3时,B组动脉压分别为(81.14±12.15)mmHg(1 mmHg=0.133 kPa)、(79.10±10.75)mmHg、(78.33±12.17)mmHg,A组分别为(70.22±12.55)、(69.34±11.10)mmHg、(66.83±10.78)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54、3.995、4.474,均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A组的12.50%(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05)。结论相比于SAPB而言,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中应用ESPB可更有效地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稳定,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术后身体恢复。

  • 标签: 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 超声引导 前锯肌平面阻滞 竖脊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及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不做神经阻滞的常规静脉镇痛组为R组,QLB组侧卧位下行双侧腰方阻滞,ESPB组侧卧位下行双侧阻滞, QLB组和ESPB组双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3组产妇各30例。记录术后4h、8h、12h、24h的静息和运动状态疼痛数字评分(NRS);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镇痛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与R 组相比较, QLB组和ESPB组术后24 h总舒芬太尼累积使用量和使用镇痛泵的有效次数均显著减少(P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竖脊肌阻滞 超声引导 手术后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ESPB)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PCIA)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5月择期在全麻下行LC患者58例,男22例,女3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单次ESPB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B,术毕两组均根据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测疼痛程度,当NRS评分≥4分,静脉给予羟考酮滴定直至NRS评分<4分后采用PCIA。记录术后两组患者羟考酮滴定量;滴定前、滴定完成时、1 h、4 h、8 h、12 h、16 h、24 h的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术后0~4 h、4~8 h、8~12 h、12~16 h、16~24 h羟考酮用量;术后0~4 h、4~8 h、8~12 h、12~16 h、16~24 h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EP组术后滴定的羟考酮用量、术后0~4 h及4~8 h的PCIA羟考酮用量均明显少于P组,分别为0.0(1.0,2.0)mg比2.0(0.0,4.0)mg、0.4(0.4,1.4)mg比0.4(0.4,1.4)mg、0.4(0.4,0.4)mg比0.4(1.4,2.4)mg(均P<0.05)。EP组术后1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38±0.86)分比(1.92±0.83)分、(1.93±0.80)分比(2.50±0.59)分(均P<0.05);EP组术后4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21±0.68)分比(1.71±0.69)分、(1.90±0.62)分比(2.29±0.69)分(均P<0.05);EP组术后8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41±0.73)分比(2.00±0.59)分、(1.66±0.67)分比(2.21±0.83)分(均P<0.01)。EP组术后0~4 h及4~8 h内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少于P组,分别为0.4(0.4,1.4)次比1.4(0.4,3.1)次、0.4(0.4,0.4)次比1.4(0.4,2.4)次(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可以显著减少LC术后羟考酮PCIA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 标签: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平面阻滞(ESPB)用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行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全身麻醉前应用超声引导下双侧ESPB。对比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舒芬太尼累积用量、补救镇痛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1、6、12、24 h,观察组VAS评分及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补救镇痛率(12.5%,5/40)低于对照组(32.5%,13/40),P<0.05;两组患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双侧ESPB可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舒芬太尼用量及补救镇痛,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镇痛 后路腰椎融合术 竖脊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泌尿外科后腹膜外腔镜手术的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择期行泌尿外科单侧后腹膜外腔镜手术的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1例):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F组)。两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ESPB,E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5 μg/kg混合液共30 ml,F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术毕进入PACU,术后两组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I1)、手术切皮时(I2)、分离肾周(I3)、术毕(I4)的心率及MAP;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舒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4 h内PCIA舒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6、9、12、24 h VAS疼痛评分及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 BCS);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 PCIA有效按压次数(D1)和实际按压次数(D2),计算D1/D2。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E组I2、I3时心率及MAP低于F组(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低于F组(P<0.05),D1/D2高于F组(P<0.05),术后3、6、9、12、24 h VAS疼痛评分低于F组,BCS高于F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尿管拔除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F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穿刺损伤。结论超声引导ESPB应用于泌尿外科后腹膜外腔镜手术安全、有效,增强了术后镇痛效果,加快了患者的恢复,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 标签: 竖脊肌平面阻滞 后腹膜外腔镜手术 镇痛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腰段平面阻滞(ESPB)的阻滞范围,探讨其用于腰椎手术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0):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L2横突水平双侧ESPB,试验组患者每侧给予0.375%罗哌卡因注射液20 ml,对照组患者每侧给予生理盐水20 ml。分别于阻滞后10、20及30 min测定温度觉减退范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镇痛药用量、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行ESPB后10、20及30 min温度觉减退范围及阻滞面积分别为T9~S1(222±16)cm2、T8~S2(352±22)cm2及T8~S3(481±24)cm2。试验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为(0.76±0.02)mg,低于对照组的(0.97±0.06)mg(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0~12 h及12~24 h羟考酮用量分别为(4.9±0.4)、(8.4±1.2)mg,低于对照组的(14.5±2.4)、(19.3±2.4)mg(均P<0.05)。试验组患者24 h内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床上被动锻炼时间为(3.3±0.3)h,早于对照组的(4.6±0.3)h(P<0.05)。结论腰段ESPB后T12~S1节段阻滞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腰椎融合术中及术后镇痛药用量,降低术后VAS评分,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标签: 超声检查 神经肌肉阻滞 镇痛 范围 腰椎融合术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锯阻滞和阻滞对单孔和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于嘉兴市第一医院限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4组(n=25):单孔前锯组、单孔组、三孔前锯组、三孔组。单孔组在单孔胸腔镜操作下完成手术后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前锯阻滞与阻滞,三孔组依然。泵入药物为0.25%罗哌卡因30 ml,持续72 h。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室停留时间,并记录术后4、8、12、24、48、72 h各时点静态及动态视觉模拟评分(VAS)。VAS评分≤3分为有效镇痛,VAS>3分需要补救镇痛,采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记录72 h内有效镇痛患者例数和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初次肛门排气、肛门排便、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和慢性疼痛发生例数。评估术后睡眠质量和满意度。结果与三孔前锯组相比,单孔前锯组在术后12、24 h时有效镇痛例数更多,单孔前锯组和三孔组补救镇痛例数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单孔前锯组相比,单孔组和三孔前锯组慢性疼痛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肛门排气时间和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三孔前锯组相比,三孔组睡眠质量更佳,单孔前锯组与单孔组排便时间更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连续前锯阻滞和阻滞自控镇痛均能安全、有效地减轻胸腔镜术后疼痛,并加快术后康复,但连续前锯阻滞具有更好的舒适度,尤其适合于单孔胸腔镜术后镇痛。

  • 标签: 阻滞 前锯肌 阻滞 竖脊肌 神经传导阻滞 胸腔镜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平面(ESP)阻滞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BMI<30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ESP阻滞+全麻组(ESP+GA组)和全麻组(GA组)。ESP+GA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ESP阻滞。神经阻滞20 min后采用针刺法判断神经阻滞成功后行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后行PCIA。于术前1 d、术后1、2和3 d取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于术前1 d及术后3、5、7 d时,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早期认知功能,记录术后7 d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记录ESP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GA组比较,ESP+GA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1和3 d时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和MMSE评分降低,术后1、3和5 d时血清NSE浓度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P<0.05)。ESP+GA组ESP阻滞均成功,且未见血管、神经损伤发生。结论ESP阻滞联合全麻可改善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

  • 标签: 竖脊肌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胸腔镜检查 认知障碍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ESPB)与腰方阻滞(QLB)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阿片类药物的节俭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共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40~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组和Q组,每组30例。术前30 min,E组和Q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ESPB和QLB,均以0.33%的罗哌卡因25 ml行神经阻滞。常规麻醉诱导后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毕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进行术后镇痛。统计分析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和术后2、4、6、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舒芬太尼用量及PCIA泵的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皮下血肿、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E组比较,Q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短[(6.5±1.5)min比(8.2±2.4)min](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少[(1.0±0.1)mg比(1.2±0.2)mg](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PCIA的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下血肿、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结论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中,超声引导下QLB较ESPB的术中镇痛效果更佳,有明显的阿片类药物节俭作用。

  • 标签: 超声 神经阻滞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患者10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5例):罗哌卡因+地塞米松组(RD组)、罗哌卡因+生理盐水组(R组)和对照组(C组)。RD组、R组在麻醉诱导前分别以0.5%罗哌卡因20 ml+地塞米松2 ml(10 mg)、0.5%罗哌卡因20 ml+生理盐水2 ml行双侧ESPB,C组不行阻滞。记录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术后VAS疼痛评分、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与实际按压次数比(D1/D2)、补救镇痛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D组和R组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少于C组(P<0.05);RD组和R组术后2、4、8、12、24 h静息和翻身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P<0.05),RD组24、48 h静息和翻身VAS疼痛评分低于R组和C组(P<0.05);RD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长于R组和C组(P<0.05),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低于R组和C组(P<0.05),D1/D2高于R组和C组(P<0.05),补救镇痛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R组和C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地塞米松ESPB可为腰椎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手术期镇痛。

  • 标签: 罗哌卡因 地塞米松 竖脊肌平面阻滞 腰椎手术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与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腔镜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6例。全身麻醉诱导前P组在T5-T6水平行PVB,E组在T5水平行ESPB,C组不予处理。记录3组患者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自控镇痛给药时间,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喷他佐辛追加次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4 h(T1)、术后1 d(D1)、术后2 d(D2)、术后3 d(D3)时静息和咳嗽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发生情况。结果P组和E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P<0.05),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E组(P<0.05)。T1、D1时C组静息VAS疼痛评分高于E组和P组(P<0.05),咳嗽VAS疼痛评分高于E组和P组(P<0.05);D1时P组静息VAS疼痛评分低于E组(P<0.05),T1、D1时P组咳嗽VAS疼痛评分低于E组(P<0.05)。E组和P组术后首次自控镇痛给药时间长于C组、自控镇痛给药次数及喷他佐辛追加次数少于C组(P<0.05);C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长于E组和P组,E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长于P组(P<0.05);C组术后3个月CPSP发生率高于P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PB与PVB可缓解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PVB镇痛效果优于ESPB,PVB可降低术后3个月CPSP发生率。

  • 标签: 慢性疼痛 椎旁神经阻滞 竖脊肌平面阻滞 食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容量罗哌卡因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部手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高容量(40 ml)0.4%罗哌卡因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40组)和经典容量(20 ml)0.4%罗哌卡因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20组)。2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术侧平面阻滞,E40组注入0.4%罗哌卡因40 ml,E20组注入0.4%罗哌卡因20 ml。2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1·h-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10 min,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NRS评分≤3分。当NRS评分≥4分,静脉注射吗啡5 mg补救镇痛。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和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记录术后12、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量+吗啡追加量)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ICU停留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记录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和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E20组比较,E40组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降低,术后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和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延长,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引流管拔除时间缩短(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典容量罗哌卡因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高容量罗哌卡因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减少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延长有效镇痛时间,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竖脊肌 酰胺类 麻醉,全身 胸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平面阻滞(ESPB)麻醉对食管癌(EC)根治术患者疼痛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接受EC根治术治疗的87例EC患者资料,根据患者不同麻醉方式分为A组(43例),行全身麻醉(GA),B组(44例),行超声引导下ESPB复合GA;检测并比较两组入室时(T0)、手术开始30 min(T1)、术毕(T2)、术后24 h(T3)疼痛因子如5-羟色胺(5-HT)、血清P物质(SP)及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1~T3时点5-HT、SP水平均较T0时点升高,但B组T1~T3时点5-HT、SP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3时点IL-6、IL-8水平均较T0时点升高,但B组T1~T3时点IL-6、IL-8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根治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ESPB麻醉利于降低疼痛因子及炎症介质水平,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食管癌 竖脊肌平面阻滞 超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联合高压氧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解放军第九八八医院86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治疗,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治疗后2 d接受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水平、炎性因子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减轻,2组患者间的疼痛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疼痛水平的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3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等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3周后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3.72%和74.42%,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联合高压氧治疗能够更好地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疼痛水平,减轻炎性状态,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高压氧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平面阻滞(ESPB)联合阿霉素椎间孔注射治疗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前瞻性抽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4例胸段PH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阿霉素椎间孔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ESPB治疗,于治疗后4周评估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检测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89.36%,42/47)优于对照组(68.07%,32/47),P<0.05。治疗后4周,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0(IL-10)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分别为(72.92±11.06) pg/ml、(16.31±4.05) μg/L,低于对照组的(81.51±10.64) pg/ml、(20.17±4.36) μg/L(P<0.05)。治疗后1、2、4周,两组睡眠质量评分(QS)均不断降低,且观察组QS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联合阿霉素椎间孔注射治疗胸段PHN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提高睡眠质量,且治疗安全性好。

  • 标签: 带状疱疹 神经痛 阿霉素 竖脊肌 平面阻滞 疗效 睡眠质量 生命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平面(ESP)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于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SP阻滞组(n=30)和肋间神经阻滞组(n=30)。ESP阻滞组患者于手术结束时行超声引导下ESP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组患者于关闭胸腔前行胸腔镜下近端肋间神经阻滞,注射药物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和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患者术后1、4、12、24及48 h时静止及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记录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BMI、手术时间、ASA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肋间神经阻滞组比较,ESP阻滞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更少(P均<0.001),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P均<0.001);术后1、4、12、24及48 h时静止及咳嗽时VAS评分均减少(P均<0.05),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01)。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均能减轻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ESP阻滞效果更佳。

  • 标签: 超声检查 介入性 神经传导阻滞 肌肉 肋间神经 镇痛 疼痛 术后 肺叶切除术 竖脊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布托啡诺混合罗哌卡因平面阻滞(E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年龄35~64岁,BMI 19~3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n=40):布托啡诺混合罗哌卡因ESPB组(EB组)和罗哌卡因ESPB组(E组)。2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ESPB。EB组注入0.1%布托啡诺1 ml和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20 ml,E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2组其他麻醉方法一致,均于缝皮结束时停止药物靶控输注并行PCIA。记录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情况和ESPB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7 d时记录恢复质量-40(QoR-40)评分,于麻醉诱导前(T1)和术后24 h(T2)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测定血浆IL-6和IL-10浓度,行床旁肺功能检查并计算FEV1/FVC。结果与E组比较,EB组术后7 d时QoR-40评分升高,T2时FEV1/FVC升高,血浆IL-6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2组均未见ESPB有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布托啡诺混合罗哌卡因ESPB可促进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转归。

  • 标签: 布托啡诺 酰胺类 神经传导阻滞 胸腔镜检查 肺切除术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比超声引导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与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方法90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平面阻滞组(E组)和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每组45例。两组均行抗病毒、营养神经和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E组行ESPB治疗,P组行PVB治疗,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两次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 SRS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疱疹皮损愈合时间,治疗操作时长,患者满意度,治疗期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和补救用药情况,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镇痛药物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疱疹皮损完全愈合后1个月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NRS和SRSS评分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点NRS和SR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治疗操作时长短于P组(P<0.05),两组皮损愈合时间、治疗期间镇痛药物使用量和补救用药情况、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PHN发生情况、治疗后各时点镇痛药物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PB治疗老年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不劣于PVB,且其操作更为简单、安全。

  • 标签: 竖脊肌平面阻滞 椎旁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 疱疹后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