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内缺氧新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宫内缺氧模型,采集生后首日及第7日宫内缺氧及正常新生大鼠肠道内容物,分为对照1 d组、对照7 d组、宫内缺氧1 d组、宫内缺氧7 d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4组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分析,比较组间菌群多样性、丰富度及组成结构的差异。结果(1)宫内缺氧1 d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高于对照1 d组,代表菌群丰富度的sobs指数(114.5±35.6比50.5±21.3)、chao指数(135.6±38.5比73.9±28.8)大于对照1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缺氧7 d组sobs、ace、chao、simpson指数低于对照7 d组,shannon指数高于对照7 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门和属水平上,宫内缺氧1 d组优势菌群分别为厚壁菌门和链球菌属,对照1 d组分别为变形菌门和埃希志贺氏菌属。宫内缺氧7 d组与对照7 d组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较首日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所减小;与宫内缺氧1 d组相比,宫内缺氧7 d组埃希志贺氏菌属占比增加,链球菌属占比降低。结论宫内缺氧改变了新生大鼠肠道菌群的初始定植,影响了新生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及结构组成。

  • 标签: 高通量测序 宫内缺氧 肠道菌群 大鼠
  • 简介:结果缺氧新生鼠海马巢蛋白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IOD)值较对照组增加[IOD缺氧组,当归治疗组新生鼠海马巢蛋白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的IOD值较缺氧组减弱[IOD治疗组,本实验发现应用当归注射液组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巢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较缺氧组减少

  • 标签: 大鼠神经 宫内缺氧 干细胞增殖
  • 简介:结果缺氧新生鼠海马巢蛋白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的积分光密度(IOD)值较对照组增加[IOD缺氧组,当归治疗组新生鼠海马巢蛋白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的IOD值较缺氧组减弱[IOD治疗组,本实验发现应用当归注射液组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巢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较缺氧组减少

  • 标签: 大鼠神经 宫内缺氧 干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缺氧缺血(HI)自我复苏的新生SD大鼠模型外周血微小RNA(miRNA)指标。方法3只孕鼠所产幼鼠按窝别分为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HI组,C组备用。采用高通量深度测序方法比较对照组和HI组新生4日龄SD大鼠外周血中miRNA的表达谱。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学百科全书(KEGG)分析方法预测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和功能。通过miRBD预测miRNA及与缺氧缺血性脑病(HIBD)相关的靶基因。应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经外周血深度测序后可得到成熟miRNA序列为1 049种。A组miRNA种类为525种;HI组miRNA种类为524种;其中A组有27种miRNA与HI组存在差异,且2组间miRNA种类呈高度相关。HI新生大鼠外周血中有38个miRNA表达异常,并存在显著差异表达(2-ΔΔCt值>2.5,P< 0.05),其中21个miRNA显著过表达,17个显著低表达。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的miRNA与谷氨酸能突触通路、髓鞘脂类代谢、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血管上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与缺氧/缺血诱导的脑损伤有关,并且过度活化。2组间幼鼠脑组织未见皮质及胼胝体下白质病变、脑室扩大、灰质神经元排列紊乱和明显凋亡。结论HI自然复苏模型大鼠外周血中miRNA差异表达提示,miRNA对缺氧缺血有积极的应答。存在高度显著差异的miR-200家族、miR-471家族、miR-429、miR-216和miR-871,与神经系统损伤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关,有望成为HIBD或HI新的生物学诊断指标,对HI新的治疗靶点的研究探索是有益的。

  • 标签: 微小RNA 二代深度测序 缺氧缺血 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新生大鼠脑发育的差异。方法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新生7日龄SD大鼠60只(雌性30只、雄性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HIBI组40只(雄性20只、雌性20只),对照组20只(雌性10只、雄性10只)。HIBI组大鼠采用Rice-Vannucci方法制作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双重结扎后切断,再置于8%O2和92%N2的混合气体的缺氧箱中90 min;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缺氧缺血处理后2周,应用步迹分析评价各组大鼠21日龄运动发育功能,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测量大鼠脑组织的残存脑容量,透射电镜下分析运动区域神经元突触结构的破坏程度。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同组步长及趾间距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HIBI-雄性组大鼠的病死率明显高于HIBI-雌性组[20%(4/20)比10%(2/20),χ2=40.000,P=0.001];HIBI-雄性组和HIBI-雌性组大鼠脑损伤对侧(右侧)步长及趾间距均明显小于对照组[(7.5±0.3)和(7.9±0.5)比(8.2±0.5)cm,(0.9±0.1)和(1.0±0.0)比(1.1±0.1)cm,F=9.605、71.437,P均<0.01];且HIBI-雄性组均明显小于雌性组(P均<0.01)。HIBI-雄性组和HIBI-雌性组大鼠右侧步长及趾间距均明显小于同组左侧步长[(8.3±0.4)和(8.3±0.5)cm,t=5.289、10.580,P=0.001、0.010]及趾间距[(1.1±0.1)和(1.1±0.1)cm,t=7.953、6.435,P均<0.01]。HIBI-雄性组与HIBI-雌性组的残存脑容量明显小于对照组[(67±4)%和(75±5)%比100%,F=406.122,P<0.01],其中HIBI-雄性组小于HIBI-雌性组(t=-5.281,P<0.01)。HIBI-雄性组和HIBI-雌性组左侧中央前回神经元突触间隙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3.4±1.3)和(19.7±1.6)比(18.9±0.6)nm,F=71.719,P<0.01],其中HIBI-雄性组大于HIBI-雌性组(t=7.645,P<0.01)。结论雄性新生大鼠更易受到HIBI的危害,具有更严重的脑损伤程度及偏瘫症状,对不同性别HIBI患儿应采用不同的更合适的治疗策略。

  • 标签: 缺氧缺血,脑 磁共振成像 突触 运动 性别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杨素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模型新生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白杨素低、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缺血缺氧性脑病大鼠模型。模型制作完成后,白杨素低、高剂量组立刻腹腔注射白杨素30、6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4 d。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测定脑组织SOD、CAT、MD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 2, Nrf2)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细胞排列规则有序,胞核圆形,核仁明显;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排列松散;白杨素低、高剂量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较模型组减轻。与模型组比较,白杨素低、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SOD[(55.74±5.14)U/mg、(69.84±5.05)U/mg比(37.64±6.41)U/mg]、CAT[(2.44±0.22)U/mg、(2.59±0.42)U/mg比(2.08±0.37)U/mg]活性升高(P<0.05),MDA[(3.74±0.05)mmol/mg、(2.60±0.18)mmol/mg比(4.35±0.24)mmol/mg]水平降低(P<0.05);脑组织HO-1[(0.43±0.08)、(1.02±0.15)比(0.14±0.07)]、Nrf2[(0.48±0.07)、(0.79±0.09)比(0.26±0.08)]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白杨素可减轻缺血缺氧性脑病大鼠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HO-1、Nrf2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白杨素 缺氧缺血,脑 氧化性应激 NF-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大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对异丙酚诱导新生大鼠大脑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75只,日龄7 d,体重10~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每组15只):生理盐水组(N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0 µl;脂肪乳剂组(F组),腹腔注射脂肪乳剂100 µl;异丙酚组(P组),腹腔注射异丙酚100 mg/kg;缺氧预处理组(H组),大鼠置于8%氧浓度10 min,空气10 min,循环5次,空气中恢复2 h;缺氧预处理+异丙酚组(H+P组),先给予缺氧预处理(同H组),后给予异丙酚(同P组)。大鼠苏醒后时点,断头取海马组织:制作电镜标本,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海马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制作石蜡切片,行TUNEL法染色,检测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活化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 (cleaved-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 (B-cell lymphoma-2, Bcl-2)和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associated X protein, Bax)蛋白水平。结果与N组比较,P组海马神经细胞萎缩、细胞器溶解、核仁消失,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Bax蛋白和cleaved-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P<0.05),Bcl-2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P组比较,H+P组海马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完整、细胞器和细胞核清晰可见、核染色质稍有减少,TUNEL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5),Bax蛋白和cleaved-caspase-3蛋白水平降低(P<0.05),Bcl-2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可以减轻异丙酚对大鼠发育期大脑的神经毒性,部分机制可能是上调海马神经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和下调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caspase-3水平。

  • 标签: 新生大鼠 神经毒性 缺氧预处理 异丙酚
  • 简介:目的雄激素对缺氧缺血后脑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该研究探讨雄激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64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对照组和雄激素干预组。通过结扎左颈总动脉和吸入8%氧气和92%氮气的混合气体制备新生鼠HIBD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正中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不结扎,不行低氧处理。雄激素干预组在模型制成后即刻注射丙酸睾丸酮(25mg/kg)。缺氧缺血(HI)后6h、24h、72h、7d取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和Bax蛋白在各组大鼠皮质和海马表达的动态变化。HI后6h、24h、48h断头取脑制作脑匀浆,测定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左脑的皮质及海马可见少量Bcl-2蛋白和Bax蛋白免疫阳性细胞表达,与HIBD对照组和雄激素干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72hBcl-2蛋白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IBD对照组(P<0.05或0.01)。雄激素干预组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在HI后24h显著低于HIBD对照组(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Bax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别。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对照组HI后6h大鼠脑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增加(P<0.05)。HIBD对照组HI后24hSOD活性降至最低值,MDA含量升至最高。雄激素干预增加了SOD活性,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48hSOD活性均明显高于HIBD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雄激素干预亦导致了脑组织中MDA含量降低,雄激素干预组HI后6h、24hMDA含量均明显低于HIBD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P<0.05、P<0.01)。结论雄激素发挥脑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以及通过减少抗氧化剂的消耗和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伤。更多还原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Bcl-2 Bax SOD MDA 新生大鼠
  • 简介: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和不同稳压时间下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的治疗疗效,旨在找出HBO治疗的最佳剂量(压力)与时间,为临床上HBO在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新生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IBD模型组及HBO治疗组,HBO组又根据治疗压力的不同分为7组:1ATA,1.25ATA,1.5ATA,1.75ATA,2ATA,2.25ATA及2.5ATA,再选取最佳治疗压力,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2组:稳压30min组和60min组,均于HBO治疗7d后(14d龄)处死,观察大鼠体重增长情况、左/右脑重比、脑病变率以及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①HIBD组体重增长率[(72.91±21.27)%]降低,左、右脑重比值(0.64±0.16)下降,脑组织匀浆SOD含量[(203.32±57.18)NU/ml]降低而MDA含量[(4.20±0.68)nmol/ml]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HBO治疗后随着HBO治疗压力的增高,体重增长率及左/右脑重比值逐渐上升,脑病变率下降,脑组织匀浆SOD含量增加,MDA含量逐渐下降,在2.0ATA组[体重增长率(84.14±18.35)%,左右脑重比值(0.85±0.15),SOD含量[(259.20±45.22)NU/ml],MDA含量[(34.62±0.50)nmol/ml]疗效达到最佳,与HIB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③HBO60min组体重增长率、左/右脑重比值、脑病变率及脑组织匀浆SOD含量均较HBO30min组有所上升,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ATA压力下、稳压时间为30~60min的HBO治疗新生大鼠HIBD时疗效最佳;适当的HBO治疗使HIBD大鼠脑组织匀浆中原本降低的SOD含量升高,同时使原本增高的MDA水平下降。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高压氧 治疗 HIE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褪黑素(MEL)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区细胞焦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参照改良Rice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只7日龄新生SD大鼠分为7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模型(HIBD)组、MEL处理(5、10和20 mg/kg)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抑制剂处理(LY294002)组和MEL+ LY294002组。采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分别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学及尼氏体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左侧海马组织中Nod样受体家族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水平及Akt的磷酸化(p-Akt)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组海马CA1区细胞层数减少,排列不规则,尼氏体减少,NLRP3(1.98±0.08比0.86±0.13)、ASC(1.40±0.12比0.81±0.07)、Caspase-1(1.46±0.10比0.75±0.09)、GSDMD(1.35±0.10比0.81±0.10)、IL-18(1.23±0.08比0.23±0.04)、IL-1β(1.83±0.09比0.57±0.08)的mRNA表达水平及p-Akt(1.12±0.12比0.54±0.07)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IBD组比较,MEL组(10 mg/kg)海马CA1区细胞层数相对增加,细胞排列较规则,尼氏体增多,NLRP3(1.04±0.10)、ASC(0.91±0.06)、Caspase-1(0.63±0.06)、GSDMD(1.01±0.09)、IL-18(0.65±0.05)、IL-1β(0.63±0.10)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EL(10 mg/kg)组比较,MEL+LY294002组海马CA1区细胞细胞排列相对紊乱,尼氏体减少,p-Akt蛋白(0.87±0.09比1.99±0.27)表达明显降低,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0.85±0.09比0.58±0.09)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EL可能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HIBD新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焦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 标签: 缺氧缺血 新生大鼠 细胞焦亡 褪黑素 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探讨NLRC4蛋白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将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HIE组、假手术组、空白组。HIE组采用改良Rice法,10%水合氯醛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后,92% N2 + 8% O2缺氧2.5h,成功创建缺氧环境下缺血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同上述手术步骤,不给予左颈总动脉结扎,无缺氧处理,空白组不做处置。分别于造模后6h和72h时间点进行测定。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LRC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IE组在6h与72h的NLRC4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E组脑组织缺氧缺血72h后的NLRC4蛋白表达高于6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C4蛋白表达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存在相关性,对探索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炎症小体 NLRC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 ,HIBD)的时间点NLRP3表达,寻找空窗期,减少HIBD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方法:32只7日龄SD大鼠,雌雄各半,两组大鼠随机分为6h、24h、72h和7d四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法检测NLRP3和caspase-1,采用ELISA法检测il-1ijl-18的表达。结果:Westernblot检测海马NLRP3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与假手术组、HIBD组比较大鼠海马NLRP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术后6h高于对照组,72h~7d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发现半胱天冬酶-1的表达在HIBD损伤后24小时达到高峰,并在术后7天开始下降。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NLRP3 炎症 新生大鼠 脑缺氧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发育期间海马神经元的变化与康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7日龄Wistar仔鼠,实验组制作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采用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突触体素免疫组织化学及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的方法,对生后7d到2个月,分8个时段对海马CA1区细胞形态及免疫反应阳性物质进行动态观察,对4周和2个月仔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结果随增龄对照组大鼠CA1区神经元数量有所减少,但突触体素阳性反应物吸光度值相对升高。实验组CA1区细胞质量明显降低,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但与上一实验组比较,随增龄突触体素阳性反应物吸光度值升高(7d与72h比较t=2.012,P<0.05;2周与7d比较t=2.014,P<0.05;3周与2周比较,t=2.716,P<0.01;4周与3周比较,t=2.011,P<0.05)。结论海马区细胞减少、轴突溃变、突触损失是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早期干预可提高神经元的质量,促进神经系统功能发育。

  • 标签: 缺氧缺血 神经元 康复
  • 简介: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1周内脑皮质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讨HBO对HIBD可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生SD大鼠3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和HIBD+HBO组,每组120只。HIBD组和HIBD+HBO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暴露于8%O2+92%N2低氧环境中2h制备HIBD模型。HIBD+HBO组在缺氧缺血后立即予HBO干预(压力为2ATA,每次持续60min,每日1次,连续7d),HIBD组不予HBO干预,正常对照组不予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和HBO干预。以HIBD模型建立后设为缺氧缺血后0h时点,3组于0h、2h、4h、6h、12h、1d、2d、3d、4d、5d、6d和7d时点断头处死(各组各时点n=10),取损伤侧脑皮质制备单细胞悬液,予细胞线粒体膜电势(ΔΨm)标记物罗丹明123(Rho123)孵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ho123的平均荧光强度(MFL),并以该MFL值作为ΔΨm值。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脑皮质细胞ΔΨm值为(4.66±0.80)MFL,HIBD组各时点脑皮质细胞ΔΨm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时点,且最低为0h时点[(2.85±0.56)MFL],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IBD组及HIBD+HBO组脑皮质细胞ΔΨm均呈现降低-恢复-再降低的变化规律,两组ΔΨm初次降低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0h时点,初次恢复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2~12h,再次降低的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1~4d,HIBD+HBO组ΔΨm的再次降低程度更明显且最低为缺氧缺血后3d时点[(2.62±1.03)MFL];③HIBD组脑皮质细胞ΔΨm在再次降低后未再回复,而HIBD+HBO组ΔΨm在再次降低后,于缺氧缺血后5d时点后开始恢复,6和7d时点ΔΨm值逐渐趋近但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在HIBD后0h至3d内不能改善缺氧缺血损伤侧脑皮质细胞的线粒体功能,HIBO后过早开始HBO治疗可能导致受损脑皮质细胞的进一步损伤,但HBO可能在HIBD后5~7d内可通过改善脑皮质线粒体功能促进HIBD受损细胞功能恢复。

  • 标签: 高压氧 缺氧缺血 一周内 线粒体功能 新生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松果体内小RNA(miRNA)的差异表达,研究其在HIBD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中的作用。方法将7日龄的新生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HIB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根据Rice-Vannucci法制作HIBD模型,24h后分别取两组松果体组织,通过miRNA芯片检测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筛选出HIBD后高表达的miRNA,测定其在各组织(肺、肠、胃、肾、大脑皮层、松果体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利用RT-PCR技术分别测定两组在缺氧缺血后0、24、48、72h松果体中高表达miRNA及靶基因Clock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miRNA芯片结果结合RT-PCR技术筛选出多个和HIBD相关的miRNA,其中miRNA-182表达差异明显。miRNA-182在松果体组织中高丰度表达。HIBD后24h、48hmiRNA-182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P〈0.05);与对应时间点的假手术组相比,HIBD后0hClockmRNA表达水平升高,48h时降低,72h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miRNA-182可能参与了HIBD后昼夜节律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MIRNA miRNA-182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新生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七氟烷后处理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远期脑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SD大鼠48只,7日龄,体重13~17 g,雌雄各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6):对照组(Sham组)、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组(HIBI组)和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组+七氟烷后处理(HIBI+S组)。采用结扎左颈总动脉方法制备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于缺氧结束时即刻吸入2.5%七氟烷湿化混合气体30 min进行七氟烷后处理。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制备后第29-34天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制备后35 d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脑白质MBP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HIBI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脑白质MBP表达下调(P<0.01或0.05);与HIBI组比较,HIBI+S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多,脑白质MBP表达上调(P<0.01或0.05)。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减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远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白质MBP表达有关。

  • 标签: 髓鞘碱性蛋白 麻醉药,吸入 缺血后处理 缺氧缺血,脑 婴儿,新生
  • 简介:目的应用缺氧动物模型比较纯氧环境(pureoxygenenvironment,POE,100%氧)与空气环境(roomairenvironment,RAE,21%氧)复苏对新生大鼠缺氧性大脑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7日龄20只SD(SpragueDawley)乳鼠建立缺氧2.5h模型后,分为纯氧环境组(POE)和空气环境组(RAE),每组再根据复氧后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即24h组和72h组,每亚组5只。按时间点取各组乳鼠大脑半球右侧额顶皮质行电镜样品制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复氧各组均可见神经元、神经毡和细胞间隙水肿。RAE24h组神经元核膜结构不清,细胞器减少,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嵴断裂;粗面内质网扩张,常呈空泡状,核糖体减少;高尔基复合体囊泡扩张;溶酶体较多。RAE72h组细胞器改变同前,但类似凋亡的细胞核较多,坏死细胞亦较其他组多见。POE24h组病变较RAE24h组轻。POE72h组细胞内线粒体及粗面内质网较丰富,病变亦比RAE72h组轻。结论POE复苏较RAE复苏可更能缓解缺氧致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减少细胞凋亡及减轻脑水肿。提示,纯氧环境对缺氧复苏后大脑皮质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表明本动物模型适合缺氧新生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研究。

  • 标签: 复氧 超微结构 神经元 大脑皮质 缺氧新生大鼠
  • 简介:背景:目前研究虽已证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取10d龄新生SD大鼠(由川北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置于6000m海拔高原低压环境模拟仓生活和运动(运动方式为在舱内游泳槽内进行为期15d的运动,60min/d),建立高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造模成功24h后,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模型组,移植组脑组织海马内注射DAPI标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模型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等量PBS;另取3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建模不移植。细胞移植48h后,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Caspase-3、p-Akt蛋白表达;细胞移植后21d,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细胞移植28d后,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组织学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①TUNEL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模型组可见大量细胞凋亡,移植组细胞凋亡介于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3组间细胞凋亡数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移植组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Akt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③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结果显示,移植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游泳距离均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④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0质量浓度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8质量浓度明显升高(P<0.05);⑤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水肿,核染色质结构不清,有空泡形成,室管膜细胞重度水肿;移植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水肿程度轻于模型组,核染色质结构不清,未见空泡形成;⑥结果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调控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来改善新生大�

  • 标签: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神经保护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CASPASE-3蛋白 p-Ak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