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老年缺血患者46例,对其经颅多普勒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老年缺血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颅内动脉呈异常流速,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的峰值流速(Vp)及均值流速(Vm)呈减低趋势,而收缩—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呈增加趋势。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不仅能够发现老年缺血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及其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而且具有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检查迅速、可重复性好、费用低、易被患者接受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老年缺血性卒中 颅内动脉狭窄 颅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β-淀粉样肽(β-amyloid,Aβ)代谢改变与急性缺血(acuteischemicstroke,AIS)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急性缺血患者和60例年龄相当的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血液可溶性Aβ1-40及Aβ1-42的水平。结果AIS患者血清Aβ1-40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1),而血浆Aβ1-42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P<0.01),血液Aβ1-42/Aβ1-40及总体Aβ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P<0.01)。结论急性缺血过程存在的β淀粉样肽蛋白(β-amyloidprecursorprotein,APP)表达上调以及相伴随的短暂Aβ水平变化,可能是脑急性损伤和灌流不足的结果。

  • 标签: &beta -淀粉样肽 急性缺血性卒中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β-淀粉样肽(Aβ)代谢改变与急性缺血(acuteischemicstroke,AIS)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急性缺血患者和20例年龄相当的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血液可溶性Aβ1-42的水平。结果AIS患者血浆Aβ1-42水平较正常对照有显著降低(P<0.01),并且与年龄密切相关。结论急性缺血过程存在的APP表达上调以及相伴随的短暂Aβ1-42水平变化,可能是脑急性损伤和灌流不足的结果。

  • 标签: A&beta 1-42 急性缺血性卒中
  • 简介:缺血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原因。随着缺血中介入材料技术及介入操作技术的进步,缺血中介入治疗在中国已经广泛开展,从事该技术的医师临床背景不尽相同,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及血管外科等。由于缺血中介入技术是高风险手术,因此,对于介入者操作技术的培养尤显重要。传统的缺血中介入培训主要针对介入技术本身进行,但缺血中介入治疗是一项综合治疗模式,包括介入技术、缺血临床理论及介入术后临床管理和随访。传统的培训模式已经不符合培训实际情况,我们提出“点与面”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

  • 标签: 教学模式 神经介入 临床教学
  • 简介:摘要同型半胱氨酸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与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防线就会增加2~3倍,因此可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作为脑梗死诊断、治疗依据,还可反应颈动脉斑块形成状况。早期发现和纠正高hcy血症,可能会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而脑梗死的发病主要因素是斑块的不稳定性,而不是斑块的大小,早期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行干预对脑梗死的预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缺血肠病是指结肠和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肠道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缺血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可是因为其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特征,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手段。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特异性 研究
  • 简介:位于颅内外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明显升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 简介:有证据表明,缺血预适应(IPC)可使脑组织对随后缺血损伤的耐受力增加,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认为依赖于磷酸腺苷(AMP)诱导蛋白激酶(AMPK)的细胞自噬在IPC脑保护效应起重要作用。将实验所用的SD大鼠先用空载体、复合物C(一种AMPK抑制物)或3-甲基腺嘌呤(3-MA,一种细胞自噬抑制物)处理后,进行IPC建模(闭塞大脑中动脉10min),然后检测脑组织AMPK和细胞自噬标记物的活性。IPC后24h,所有大鼠均诱导出永久性脑缺血,再过24h后检测脑组织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和细胞凋亡程度。实验证实IPC激活AMPK并在诱导了细胞自噬,这与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减小、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细胞凋亡减少有关。同时,IPC诱导的细胞自噬可被复合物C抑制,而IPC的脑保护作用可被复合物C或3-MA抵消。研究者认为,AMPK激活的细胞自噬与IPC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提示AMPK可能作为预防和治疗的靶点。

  • 标签: 脑保护作用 细胞自噬 缺血预适应 缺血性损伤 卒中模型 SD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管理对老年缺血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1例缺血脑卒中老年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巩固性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健康管理,观察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及BI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S-QOL量表评分为(74.57±6.81)分,对照组SS-QOL量表评分为(52.34±4.5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管理能显著改善缺血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健康管理 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 简介:心源性脑栓塞约占首发缺血的25%,其栓子来源最常见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房颤引发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且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的。研究显示,对于中高危风险的患者,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房颤相关的再发风险^[1],因此早期识别这一类患者并给予有效的抗凝治疗,对于缺血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房颤动 卒中 诊断 治疗 综述
  • 简介:目的对伴有便秘的老年缺血结肠炎(IC)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2008年至2013年收治的160例老年IC患者,其中男35例,女125例,根据有无便秘分为便秘组和非便秘组,比较两组IC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实验室检查、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诊治经过及疾病转归等。结果160例IC患者,便秘患者占57.5%;便秘组发病年龄低于非便秘组;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48.8%);病变程度较重;治疗2周后黏膜完全愈合率63.0%低于非便秘组79.9%。便秘组78.3%的患者病变位于左半结肠与非便秘组75.0%相仿。结论慢性便秘在老年IC中常见,是老年IC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伴有慢性便秘的老年IC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当慢性便秘患者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一旦出现腹痛或便血时应高度警惕IC发生,应尽早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 标签: 老年人 便秘 结肠炎 缺血性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乌灵胶囊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女性缺血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就诊于神经内科的女性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服用盐酸舍曲林片,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乌灵胶囊。在治疗4周末及8周末进行HAMD评分、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及在治疗结束时行TESS测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2组在治疗后4周和8周时均能显著降低HAMD评分,尤以治疗组明显。结论乌灵胶囊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女性缺血后抑郁,能显著缩短起效时间及显著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乌灵胶囊 盐酸舍曲林 卒中后抑郁
  • 简介:摘要转化医学是现今医学研究热门范围,通过临床医疗成果的使用产出做为导向,有利于冲破基础科研和临床实践间的阻碍,补救实验室研究与药物开发间的障碍。本文讨论了脑卒中转化医学的发展走向与面临的机遇,并且指出了改善转化医学研究策略,加速推进缺血脑卒中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性。

  • 标签: 缺血性 脑卒中 转化医学
  • 简介:摘要总结缺血肠炎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护理重点为观察意识、血压、呼吸、体温、便血、腹痛等变化,患者卧床休息,按医嘱用药,做好饮食护理,重视基础疾病的护理与心理护理。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9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 标签: 肠炎 缺血性 观察 护理
  • 简介:脑卒中是众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人口致残及致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近10年缺血脑卒中研究所涉及的与代谢组学相关的主要内源性代谢物及其在脑损伤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机制,以代谢组学研究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的角度综述了缺血脑卒中研究的近况。

  • 标签: 代谢组学 缺血性脑卒中 内源性代谢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究早期高压氧对缺血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把8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营养脑细胞、降颅压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则在药物控制下及手术治疗渡过危险期后再给予高压氧治疗,然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实验组比对照组取得更明显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在缺血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可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提高,可把其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 标签: 高压氧 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5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应用阿司匹林同时加用丁苯酞治疗,对照组仅用阿司匹林、依达拉奉,未用丁苯酞,观察治疗后14天,28天及2月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14天,1月及2月NIHSS评分明显降低,生活能力评分(Modified)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脑卒中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安全性好。

  • 标签: 丁苯酞 阿司匹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