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两种磷系阻燃剂阻燃聚氨酯硬泡的对比研究钱立军,冯发飞,许国志(北京工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塑料工业,2013.08通过箱式发泡法制备了含有添加型阻燃剂甲基膦酸二甲酯与反应型阻燃剂聚磷酸酯多元醇OP550的聚氨酯硬泡(RPUF)。利用热重分析仪、氧指数仪、锥形量热仪研究了体系中阻燃剂质量分数均为10%的情况下,两种不同类型阻燃剂的添加比例对聚氨酯硬泡热性能与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添加两种阻燃剂可提高聚氨酯硬泡在高温下的残炭率,

  • 标签: 聚合物 磷系阻燃剂 聚氨酯硬泡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甲基膦酸二甲酯 文摘
  • 简介: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不同SiC含量的SiC/Fe-3Cu-C-2Ni-1.5Cr-0.5Mo复合材料,采用硬度计、扫描电镜、电子万能试验机、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材料进行测试,研究SiC含量对铁合金密度、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干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探讨其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当SiC的加入量为0.5%~2%(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密度和强度均降低,但硬度和耐磨性能显著提高;当SiC加入量达到5%时,复合材料的密度、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能均大幅降低。SiC含量为1.5%的复合材料耐磨性能最佳并能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有望在气门导管、传动小齿轮等机械零部件上得到运用。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

  • 标签: 铁基复合材料 SIC颗粒 耐磨性能 磨损机制
  • 简介:通过微波烧结制备TiC/6061铝复合材料,采用TEM、EDS、XRD分析该复合材料结合界面的结构、元素分布和相组成;从热力学角度研究新相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结合界面存在厚度约为100nm的扩散型和反应型2种中间层,其与基体和增强相的邻接整洁、边界连续、结合紧密。扩散型界面,具有(111)Al//(240)TiC,[011]Al//[001]TiC的晶体学位向关系并形成半共格界面;反应型界面,由TiAl和微纳米级的Al4W相组成。界面TiAl相的热力学形成机理为Al和Ti元素通过扩散的方式首先生成TiAl3,之后随Ti元素的进一步扩散占据TiAl3中Al的位置,最终形成TiAl。

  • 标签: 微波烧结 铝基复合材料 界面 热力学
  • 简介:利用废玻璃和废铝制备废弃物复合材料,开辟了废玻璃和废铝易拉罐新的再生利用途径。简要介绍了废玻璃/废铝易拉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工艺,玻璃增强体与基体铝液之间的界面结合、浸润性和分散性,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在玻璃/铝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玻璃/铝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玻璃/铝废弃物复合材料的使用要求,对未来玻璃/铝废弃物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 标签: 废玻璃 废铝 废弃物复合材料
  • 简介:<正>复合材料是由高分子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经过复合工艺而制备的多相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复合材料由连续相的基体和被基体包容的相增强体组成。复合材料是一种混合,在很多领域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代替了很多传统的材料。树脂复合材料也称为纤维增强塑料(FRP),它是以合成树脂为基体,以纤维为增强材料,经成型技术形成的二种新型复合材料。与钢铁材料、铝合金等传统材料相比,树脂

  • 标签: 树脂基复合材料 热塑性复合材料 纤维增强塑料 多相材料 基体材料 钢铁材料
  • 简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三维循环对称模型,对连续SiC纤维增强钛复合材料压气机叶环的应力进行了研究。考虑周围基体包套和中心复合材料的热残余应力,重点分析了叶环尺寸、温度及基体材料性能对叶环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叶环直径较小、工作温度较低时,叶环的最大环向应力点在内径;随着直径增大、工作温度升高,最大环向应力点出现在中心复合材料靠近内径一侧。基体材料的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和密度,对叶环的应力分布有重要影响,应尽量选择密度低、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较大的钛合金作为基体材料

  • 标签: 钛基复合材料 压气机叶环 应力 有限元模拟 热残余应力
  • 简介:专为聚合产品提供订制化颜色和添加剂解决方案的全球供应商奥美凯宣布,该公司将在原苏州工厂基础上扩产,以更好地服务亚太区客户。这个二期工厂预计于2014年10月完工,届时产能将扩大一倍。

  • 标签: 聚合物 扩产 苏州 供应商 添加剂 亚太区
  • 简介:通过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聚驱后聚合滞留量随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有无聚驱在无碱二元复合体系中聚合和表面活性剂滞留量随推进距离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聚驱聚合滞留量随推进距离增加近似呈指数关系递减,同时注入端区域滞留大量聚合.近注入端剩余油饱和度较低,复合体系损失少;注入端附近聚合滞留量较高,有效减缓复合体系的滞留损失,滞留聚合能保护复合体系,有助于复合体系进入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地层深部,提高聚驱后复合驱采收率.

  • 标签: 聚合物驱 滞留聚合物 滞留规律 无碱复合体系
  • 简介:基于轻质、高强和耐磨等诸多优势,铝碳化硼复合材料已成为集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新型材料。本文采用粉末冶金及轧制方法,制备出厚度3.5mm、碳化硼质量分数为33%的B4C/Al复合材料板材,并对其疲劳性能和断裂机制进行分析。在1×107循环次数下,铝碳化硼复合材料板材的疲劳强度达到110MPa。采用SEM对疲劳断口进行观察,结果表明B4C/Al复合材料疲劳断口可清楚的看到裂纹的萌生、扩展和失稳断裂的典型特征,但存在多种形式的疲劳启裂源。疲劳裂纹扩展路径取决于裂纹尖端塑性区的半径和B4C颗粒的间距大小,当增强颗粒的间距小于塑性区半径时,裂纹主要沿着颗粒的连接界面或断裂的碳化硼颗粒扩展,当增强颗粒的间距大于塑性区半径时,有利于裂纹尖端钝化,减缓裂纹的扩展和方向改变。

  • 标签: 铝基碳化硼复合材料 疲劳性能 断裂机制 疲劳断口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钛纳米聚合涂层进行截面微观观察、漏点检验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钛纳米聚合对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钛纳米聚合涂层结构致密,无腐蚀通道,且附加有缓蚀效果,拥有优异的抗腐蚀性能。传统涂层主要起阴极保护作用,因此需要重点考察物理性能。纳米添加不仅可以优化涂层的阻挡性能,还会带来一些附加的优点,这些可以通过先进设备直接检测,也可通过电化学测试等方法间接评价。

  • 标签: 钛纳米聚合物 缓蚀 涂层评价 纳米物评价
  • 简介:通过粉末冶金原位合成法制备Al3Ni金属间化合增强铝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硬度测试和压缩强度测试,研究烧结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铝基体中成功获得了均匀分布的金属间化合Al3Ni增强相;随烧结温度从570℃上升到590℃,复合材料的密度从2.435g/cm^-3上升到2.990g/cm^-3,维氏硬度从~24升高到~37;经590℃烧结制备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了高的压缩强度(255MPa)和伸长率(~40%)。

  • 标签: 铝基复合材料 Al3Ni金属间化合物 原位生成 粉末冶金
  • 简介:凝胶聚合电解质是解决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聚合聚丙烯腈(PAN)耐热性高且电化学稳定性好,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凝胶聚合电解质骨架组分。本文首先指出了PAN为基体的凝胶聚合电解质主要存在的问题;接着综述了几种当前存在的基于PAN的凝胶聚合改性的制备方法,包括聚合基质改性法、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改性法、离子液体改性法和制膜工艺改性法等,并对PAN凝胶聚合电解质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聚丙烯腈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 制备方法 改性 研究进展
  • 简介: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着严重的耐久性问题,工程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ECC)具有较高的延性和微裂缝控制能力,是有望解决工程结构耐久性问题的新型建筑材料。对ECC材料进行了介绍,综述了ECC的抗收缩性能、抗冻融性能、抗疲劳性能与抗渗性能的试验研究现状,以及ECC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指出了推广应用ECC需要开展的工作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ECC 耐久性 抗收缩性能 抗冻融性能 抗疲劳性能 抗渗性能
  • 简介:瓦克化学公司于2013年11月22日宣布,计划在2014年扩大其在南京的分散聚合粉末生产能力。通过现有设施生产力的提高和脱瓶颈措施,瓦克将使其目前的生产能力3万t/a基本上可翻一番,以满足中国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 标签: 生产能力 聚合物 粉末 分散 中国 瓦克化学公司
  • 简介:随着我国陆上老油田开发的持续,综合含水较高,油气产量下降难以避免,以聚合驱油为代表的三次采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原有的可采储量预测多基于天然能量开发或者注水开发所进行的,而注聚合驱替在机理上与常用的注水开发有着较大的不同,注聚合后的新增储量需要重新评价。文章应用动态资料,从驱替特征曲线特征研究入手,建立了不同渗透率级差、不同聚驱控制程度、不同聚合用量、不同聚合粘度与原油粘度比情况下注聚机理模型,应用数值模拟得到的非均质油藏注聚后驱替特征曲线变化趋势,然后根据已经结束注聚区块注聚增加可采储量递推校正,以得出注聚合新增可采储量的预测方法,并对聚驱控制程度、聚合用量、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对聚合驱效果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精度较高,效果真实可信。

  • 标签: 储量 注聚合物 驱替特征曲线
  • 简介:首次以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树脂(CMCPS)为载体和大分子引发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19)为模板、丙烯酰胺(AM)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溴化铜/2,2’-联吡啶(CuBr/Bpy)为催化剂,采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聚合(SI-ATRP)技术,制备了2,4-二氯苯氧乙酸分子印迹聚合(2,4-DMIPs),并研究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比例对该印迹聚合吸附量的影响。通过动态、静态及竞争试验考察了该印迹聚合对2,4-D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2,4-DMIPs对模板分子2,4-D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与2,4-二氯苯酚和2,4-二氯苯甲醛相比,2,4.DMIPs对2,4-D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84和3.75,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31和2.29。采用Scatchard模型分析,可以得到两类结合位点,计算得到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分别为76.92和142.91mg/g,离解常数亿分别为632.91和2309.47mg/L。将2,4-DMIPs作为固相萃取剂,对豆芽样品进行添加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6%-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10%,方法的检出限为20ng/g。该印迹聚合可以富集分离测定2,4.D,稳定性好,并且能重复使用。

  • 标签: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树脂 2 4-二氯苯氧乙酸 分子印迹聚合物 固相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