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4 个结果
  • 简介:大学自治是大学治理的原型,与大学内在逻辑相契合。从法源来看,'自治'意味着国家与法律对特定群体的授权,其前提是法律的存在和法团组织制定的规则,其核心在于权利主体自主管理自己。大学自治是大学依法享有的自治性法权,具有权力与权利的双重性质。大学自治存在明显的中西差异,中国特色的'大学自治'为高校自主权,西方大学注重学术自治。大学自治虽然有着充分的理由,但仍将被限制,并且必须得到法律的支持。

  • 标签: 自治 大学自治 自治权 学术自治 自主管理权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准确把握其渊源、特征、内涵、要求等,不仅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化解民族工作中的矛盾,还有助于推动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的实施,更好地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巨大民族合力。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权 历史渊源 内涵特征 对策建议
  • 简介:一个国家有效的社会控制和治理,是通过公共组织实现的。代表公民权利行使的社会团体应当以维护公民权益为已任,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手中的权力,改变依靠人治来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的习惯做法。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法治的前提是公权力受到规范和约束,依法治国以依法治权为逻辑起点,在依法治权中实现依法治国,就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规范、约束权力,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

  • 标签: 依法治国 法治 公共安全 依宪治国 执政党 依法执政
  • 简介:作为社会身份和政治资格的人权在儒家“孔仁孟义”的思想体系中被表达为“內圣外王”之道,其在“修齐治平”的实现程序之中又以“公私之辨”和“义利之辨”标志出政治伦理原则和“以德限权”的社会治理特色。儒家以“公权利”揭示人的自然权利,以其公平性和自然性引申为人的道德权利;再以道德权利为基础推演出人的政治权利,而“私权力”则仅为政治权利的异化形式,其极端化的结果就是“以权谋私”,后者因其“侵害公权利”的实质。儒家的人提倡以“道德权利”加以限制,故称为“德治”。儒家的道德权利与政治权利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制度传统,而且其思想特色通过“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三个代表”和“三为”等原则亦被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政事业之中。

  • 标签: 仁义 德治 道德权利 政治权利 公私之辨
  • 简介:媒体与政治的关系非常独特,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联系。自媒体作为媒体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分支,以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表达方式成为了政治权力互动的对象,政治权力实现了对自媒体传播的控制与依赖,自媒体传播则通过自身多元化的表达特点,坚持最基本的新闻观念,实现了自媒体传播的自主性生产。

  • 标签: 自媒体 新闻观念 传媒机构 表达特点 新闻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
  • 简介:关于犯罪分子人权的保障一直是刑法学重点讨论的问题。本文借助一个謇践中嗖检察院抗诉实例,以剥夺政治权利期限问题为结谷点,对犯罪分子的人权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旨在为我国刑法的人权问题建言献策。

  • 标签: 剥夺政治权利 犯罪分子的人权 数罪并罚
  • 简介:编辑同志:我友张某因伪造居民身份证、大学毕业证,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没城市户口、没有文凭,没有专业技能工作不好找,站大岗(在马路边等人来雇)多日,好不容易在一超市找了一个送货员的工作,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月工资只有一千一百元。他想,改变一下现状,白天跟车送货,晚上挑灯夜战自修高中课程,备战成人高考,准备学一个专业,得一个文凭。可他不知“剥夺政治权利”是否包括参加成人自学考试的权利?

  • 标签: 剥夺政治权利 成人高考 自考 居民身份证 人民法院 城市户口
  • 简介:法律的确定性是法治的规范要求和形式价值。法律现实主义与批判法学对法律确定性的发难是难以接受的.其主张法律不确定性的因由也是可以被消解的。然而,法律的确存在着不确定性问题,并体现在司法实践的疑难案件中。摆正对法律的学科定位,并通过规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追求法律价值共识.是实现法律相对确定性的应对理路,也是重塑当下中国法治权威的必要手段.其合理性在于为法治的建设提供一种理性权威,重塑公民对法治权威的信仰。

  • 标签: 法律 不确定性 相对确定性 实践理性 法治权威
  • 简介:在过去封建社会传统意识中,倚仗本地宗族亲缘、朋党亲友、地域乡情可滋生的地方势力,以及逐渐扩张和膨胀的宗族势力集团,影响和渗透着社会组织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军阀、集团、派系、会党甚至政党结成的年代,地域乡情更是无孔不入的深入侵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 标签: 政治权力 “人治” 官员 宗族势力 传统意识 封建社会
  • 简介:"自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不过,"私法自治"这一概念在古希腊却并不为人所知。在希腊的国家和法哲学中,个人并非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共同体、整个城邦的利益而存在的。个人的使命即为集体服务。在罗马,家父的自治力与自由奠定了罗马国家与法律制度的基础。中世纪时,神的意志被认为是尘世法律的基础,自治这个概念并不为人知晓,或者仅被做狭义的解读。私法自治在近代的复兴始于对人的尊严的认可。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被格劳修斯(Grotius)运用到了法学领域,并创立了现代自然法理论。康德则将意志的自治进一步发展,并将其作为自己整个哲学体系中结构性的原则。其后,萨维尼(Savigny)将私法自治视为人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自由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公民"成为1896年德国民法典的"标准像"。私法自治并不仅仅是一项私法中的基本原则,更是现代法律体系的一项基本原则。私法自治的理念要求国家法通过确立辅助原则对其作出呼应。国家是为公民的利益、而非公民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存在的。在对现代宪政国家的"合法化论证"中可以找到辅助原则的依据。国家辅助既是国家的任务,又为国家职能的发挥设立了界限。在基本权利的框架内,个人的行为优先于国家的行为,社会的自我规制优先于法律。私法自治这一理念在东亚的法律、社会结构及宪法中能否得以实现?在何种程度上得以实现?这些都是东亚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 标签: 私法自治 人的尊严 基本权利 辅助原则 宪政国家
  • 简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被统称为"国际人权宪章",共同构成了全面的国际人权标准。其中《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侧重规定个人在公共生活方面享有的自由和权利,为每一个独立、平等、健全的人类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自由的指南。本文介绍了该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内涵、人权价值理念,以及主要权利所涵盖的内容和国际社会对公约的签署与批准情况。本文还梳理了中国政府签署、加入该公约的进程,从宪法法理的层面对促进我国尽快批准该公约提出了若干建议。

  • 标签: 国际人权宪章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基本权利体系 人权入宪
  • 简介:公民是西方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公民的权利问题是与公民同步产生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是一类保护个人的自由免遭政府与私人组织的侵犯、保证个人参与国家活动的公民与政治生活不受歧视与限制的权利。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是国际人权的原始与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组成了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第一部分,属于三代人权理论中的第一代人权,并且属于消极与积极权利理论中的消极权利,它主要强调国家权力的不干预、不介入,制约政府权力,通过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适当配置,使之起到限制、遏制权力泛滥的作用。此外,它还事关个人人格完整,保障个人权利,并最终实现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在我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统帅,以普通法律、法规为组成部分的比较完整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体系。由于传统与现实需求的影响,我国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发展体现出了自身独特的品格,包括历史性、集体取向性、政府主导性、国际接轨性,并在全球化的背景中不断地与国际人权公约进行调适。

  • 标签: 公民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演变 品格 发展诉求引言
  • 简介:法治是良法之治,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应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尊重大学自治。这意味着,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不能对高校的所有事务做出规定,高校自主决定其内部事务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留。高等教育立法应在对高校办学行为的限制与保护高等学校自治和高校教师学术自由之间谨慎平衡。

  • 标签: 依法治校 大学自治
  • 简介:自治自治条例的贯彻落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现实条件和立法限制等原因,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文章以广西隆林、都安、大化、巴马4个民族自治县为例,认为当前自治自治条例的贯彻落实存在着结构和内容重复单一、修订过程流于形式、法律权威虚空低效、执法部门含糊不清等立法困境。根本原因主要有将赋权视为优惠、推行自上而下的立法、自治自治条例缺位、立法内容趋向雷同等。最后指出,必须坚持和维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民族法制体系,坚决贯彻落实自治自治条例,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社会的全面发展。

  • 标签: 广西 民族 自治条例 立法 解决路径
  • 简介:《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童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的确,区域游戏成了幼儿园常态工作,同时,《指南》对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的发展也明确了年龄段的参考标准,处处体现尊重幼儿意愿,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明显自我意识更加明确,更需要自由、平等的空间。教师如俏在幼儿自治和自身合理引导之间找到和谐的切合点,我们称之为幼儿“自治四原则”。

  • 标签: 幼儿园 游戏 自治 教育环境 实际操作 参考标准
  • 简介:村民自治受到国家制度设计、基层政府诉求及乡村社会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村民自治实践样态最显著的特征是“富人治村”;而在中西部大部分的普通村庄,村民自治实践却呈现为“维持会”的状态。“富人治村”和“维持会”皆具有合理性同时又存在诸多方面的困境及隐患。为了实现乡村的“善治”,村民自治应在基层政府转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并积极推进协商式治理。

  • 标签: 村民自治 富人治村 维持会 转型
  • 简介:传统社会中,我国乡村社会存在着一种"自治"模式。从"乡村自治"形成的宏观背景、"乡村自治"运作的主体依托和"乡村自治"模式的性质定位三个维度对我国传统社会时期的"乡村自治"模式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在双轨政治的格局下,乡绅阶层、宗族组织与保甲制度的存在使我国乡村社会形成了"自治"的局面。具有"半官半民"特征的乡绅在乡村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阶级差别的因素,传统社会时期的"乡村自治"与现代意义上的乡村自治有着很大的差别。

  • 标签: 传统社会 乡村自治 乡绅阶层 双轨政治
  • 简介:一、序言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健康权的性质及其法学与医学含义,不仅对于建设中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探讨《医改意见》~①所规划的中国卫生体系建设的法理基础,具有核心价值;对于中国宪法和与健康权相关的基本法律的完善,发展相关的法学和医学,为中国公民实现"最高可达到的健康水准"作出法治、法学和医学上的努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权利属性 社会权利 中国宪法 卫生体系建设 医改意见 卫生制度
  • 简介:民国时期宛西地方自治政府全面改造当地乡村社会的实践就是一场“地方”国家建设。换言之,宛西地方精英主动作为,完成国家无法在基层社会开展的各项建设事业。其结果,既惠泽地方,又裨益于国家建设。宛西的实践涉及社会控制、土地、经济、公益、教育和社会风气等方面。

  • 标签: 宛西 地方自治 国家建设 乡村建设
  • 简介:我国是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既属于地方立法,又别于地方立法,是地方立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国家立法体制中居于特殊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法和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主要享有如下三种立法权:一是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制定权;二是变通规定和补充规定制定权;三是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不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实际情况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自治

  • 标签: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上级国家机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地区 民族区域自治法 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