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东西方教育文明源头上最早的两位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其相似性反映了人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其差异性则反映了各自遭遇的社会生存环境以及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开创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和教育研究范式.在当代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的社会背景下,东西方教育与文化正由传统分化走向新的融合,或许从比较文化角度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教学及其所显现出来的相似性合差异性,能给教育科学发展一些深刻启迪.

  • 标签: 孔子 苏格拉底 对话教学法 比较文化
  • 简介:分析苏格拉底“产婆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提出“产婆式”教学对高校教学的启示:确立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发大学生潜能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扩展大学生对人类思想及文化价值的理解;强调应用”产婆式”教学要注意因时、因人制宜等问题。

  • 标签: 苏格拉底 “产婆式”教学法 高校教学 教育方法
  • 简介: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都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主张有教无类,强调思维训练。但二者由于文化背景、哲学信仰等的不同,二者还是存在一些差别:孔子主张学生为主体,苏格拉底主张教师为主体;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苏格拉底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孔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较高,人才类型多样,既有从事工商的人才也有从事政治的官吏等,苏格啦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单一。追溯启发式教学的源头,对改进当今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孔子 苏格拉底 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主体 思维训练 实践能力
  • 简介:苏格拉底对话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它挑战师生关系,知识本质,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这种方法是一个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合作小组的对话获取关于自己内心体验的知识,并形成洞察问题真相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辅导者对学习者进行指导,引领对话的进程,但并不因此而妨碍学习者本人的自主探索。

  • 标签: 品社教学 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 自主 民主 平等著者文摘
  • 简介:元前399年,这原本是一个很平常的年份,但因为一个人,这一年被载入了史册。这一年,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法庭处死了。苏格拉底的生平和思想,都是靠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记载下来的。

  • 标签: 苏格拉底之死 哲学家 古希腊 色诺芬 柏拉图 原本
  • 简介:这一次很高兴能够在十几年之后有机会再到贵校访问;得到贵校多方面的款待,我们十分感谢。今天又能够在这儿讲演,更觉得非常荣幸。身为信徒,我是跟随耶稣基督的;作为教师,我最欣赏苏格拉底,把他当作模范。今天特选了这个题目,与各位同道,分享个人对苏

  • 标签: 苏格拉底 柏拉图 耶稣基督 知识 对话录 教学方法
  • 简介: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生活在古典时期的雅典,被公认为“史上最伟大的导师”,“给予西方文明最深远影响的两位历史人物之一”——另一位是晚他好几个世纪的耶稣。

  • 标签: 苏格拉底 古典时期 历史人物 西方文明 公元前 耶稣
  • 简介: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苏格拉底是最令人仰视的一位。他崇高的品行、完美的人格以及对法律的尊崇,象一束圣火,指引、照耀着后世真善美的追随者。

  • 标签: 苏格拉底 正义 以恶报恶
  • 简介:苏格拉底的审判》为美国知名左翼记者晚年心血之作,作者在直接进行一手资料的大量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摒弃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叙述,塑造了一个更全面也更符合逻辑的苏格拉底形象。在雅典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案中,他的就死被传颂,精神被神化,这赖于他忠实的弟子柏拉图及其后信仰者们对其事迹和学说的传扬。斯东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冷静的观察以及分析。

  • 标签: 苏格拉底 雅典 死刑 自由
  • 简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特别是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支持中华民族长期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更是其伟大创举之一。但许多人都以为这是苏格拉底的首创。其实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要比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晚很多。本文意在探究两种教学的渊源并进行比较。

  • 标签: 孔子 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 产婆术
  • 简介:苏格拉底在风蚀残年之际,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可是”,苏拉格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

  • 标签: 苏格拉底 助手 传承 智慧 勇气
  • 简介:苏格拉底还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 标签: 苏格拉底 快乐 单身汉
  • 简介:小书虫在学习《最大的麦穗》一文时,对麦地、人生、苏格拉底这三个关键词语做了重点研究。让我们看看小书虫所做的读书卡片吧——【走过麦地】这是怎样的麦地呢?“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因为是“大熟的季节”,所以一★配合苏教版第11册第24课《最大的麦穗》定麦浪翻滚。句中“满”写出了麦穗的多,而“沉甸甸”则写出了麦穗的大。因为麦穗的“多”与“大”,所以要找出“最大的一穗”必定如沙里滤金。一句简单的描写,却为下文弟子们“两手空空”埋下一个伏笔——弟子们并不是不认真,而是实在难以定夺。看来,读书得学会从细节处思考。【感悟人生】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当然不是想寻找“最大的一穗”,而是想借此让弟子们“生出”智慧,悟出人生真谛。聪明的弟子们心有灵犀,他们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的确如麦地,满是“大大小小”的“麦穗”——机会。可是,面对机会,人们常常是如何做的呢?是不失时机地把握?还是东张西望,这山望着那山高,错失...

  • 标签: 人生苏格拉底 麦地人生
  • 简介:苏格拉底教学启发艺术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以价值理性的激发为指向:以诘问的方式引导概念的辩证运动。它们对我们现代的道德教学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苏格拉底 启发式教学 价值理性 诘问术
  • 简介:摘要目的培养护士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固有的违背职业理念的思想和行为。方法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结果苏格拉底教学要求护士对已经存在了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任何问题都要做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只重复权威和前人说过的话。通过不断地提问,让护士自己找到工作中的不足,并从思想上认识到要如何工作,以达到满意效果。结论苏格拉底教学在纠正护士思想和行为偏差方面有着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比传统的由护士长直接指出护士工作不足和学习各种制度方法要更易于接受和顾及护士们的心理感受,并且映像更深刻。

  • 标签: 苏格拉底教学法 护士 思想 行为
  • 简介:一、问题提出的背景"Therealobjectofeducationistohaveamanintheconditionofcontinuallyaskingquestions."这是流传在哈佛大学师生中的一句名言。其含义是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重视"提出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但下列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 标签: 课堂教学 苏格拉底教学法 时效性 “问” 借鉴 提出问题
  • 简介:本文将重点分析电影《苏格拉底》的叙事线索及其情境设定,通过阐述影片对于柏拉图对话录等经典文本的改编,揭示电影和文本之间既离又合的双重关系,进而表明电影在哲学教化的动态过程中所具有的可能效用。就思想的表达方式或传播媒介而言,古典关注的“思想一文本”模式很可能遭到电影等新媒介的冲击而进行重组。《苏格拉底》因其选材的特殊性更加凸显了冲击的效果。剧中苏格拉底追求真理而鄙弃庸众之意见,反对像修辞家那样奉承民众,结果被雅典民主法庭投票处以死刑。与“哲人之死”形成双关对比的是“电影票房之惨淡”。触及思想的电影必然面临哲人曾经的处境,是选择迎合大众,还是追求真知?就《苏格拉底》而言,教化是其首要旨趣。

  • 标签: 电影 哲学 苏格拉底 罗西里尼 经典改编
  • 简介:苏格拉底年青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他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和朋友们在一起谈天说地,难道不是高兴的事吗?”一段时间之后,朋友们相继成家搬了出去,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 标签: 苏格拉底 快乐 素材 朋友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