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43岁的张先生是一位中层管理人员,星期二早上,他像平常一样送女儿去上学,当时并未感觉有任何异常,但在返家的路上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最后向妻子打电话求助。在咨询医生朋友后迅速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医生考虑他存在急性起病的认知障碍,建议行脑部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一侧丘脑前部的小灶急性梗死。住院期间检查发现,张先生的血脂、血压高,颈部动脉有硬化和斑块,经过积极的治疗,20余天后基本恢复。

  • 标签: 血管性认知障碍 磁共振检查 中层管理人员 急性梗死 神经内科 颈部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血管高血压的肾血管损伤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2013年6月-2016年6月完善肾动脉造影检查并诊断为肾血管高血压的患者44例,部分患者完成了肾静脉取血、肾脏ECT检查,分析44例肾血管高血压患者的肾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肾一级血管是指肾动脉主干,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是指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等分支血管,肾血管损伤定义为肾血管存在狭窄、闭塞、动脉瘤其中一种表现者。结果双侧肾血管损伤35例(79.55%),单侧肾血管损伤9例(20.45%);肾一级血管损伤或同时合并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损伤15例(34.09%),单纯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损伤29例(65.91%)。(1)肾动脉造影表现15例(34.09%)患者存在肾一级血管狭窄和(或)闭塞;35例(79.55%)患者存在肾二级血管狭窄和(或)闭塞改变,病变血管以叶间动脉(34例,77.3%)和(或)弓状动脉(14例,31.8%)受累最常见,小叶间动脉(4例,9.1%)受累相对较少;20例(45.45%)患者存在肾血管血管瘤形成,4例(9.09%)患者存在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节段狭窄和狭窄后扩张交替出现。(2)28例患者行双肾ECT检查(56个肾脏),38个(67.86%)肾脏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29.59±17.88)ml/min,38个(67.86%)肾脏肾血浆流量(ERPF)降低(150.42±90.06)ml/min。其中18例单纯肾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损伤患者双肾ECT示,24个(66.67%)肾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8.22±12.75)ml/min;25个(69.44%)肾脏肾血浆流量降低(149.13±67.14)ml/min。(3)36例患者行坐位肾素活性测定(5.97±3.86),29例(80.56%)患者坐位肾素活性增高。结论肾血管高血压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的损伤多累及弓状动脉和叶间动脉,多伴有狭窄、闭塞、微血管瘤形成,提示肾脏二级血管及以下分支血管的病变参与了肾血管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肾血管性高血压 肾血管损伤 血管狭窄 血管闭塞 微血管瘤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些年来对血管痴呆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血管头疼临床体会。方法本次研讨中所讨论的52例患者均随机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血管头痛患者中筛选而出,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西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疗效。结果经过一段治疗周期后,研究组(96.15%)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77%)患者,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血管头痛,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性头痛 子午流注针法 临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血管痴呆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血管痴呆患者22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研究针灸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226例患者中,采用头针疗法的26例,体针疗法患者34例,水针疗法的29例,针药结合治疗的61例,两种及以上疗法的76例;针灸治疗后患者在智力及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结论针灸治疗血管痴呆,可以有效治疗血管痴呆,提高患者智力及生活能力,不仅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减少患者承受的精神折磨,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及身体的恢复,因此针灸治疗血管痴呆在临床应用中极为重要。

  • 标签: 针灸治疗 血管性痴呆 应用效果
  • 简介:根据201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全球约每3s就有1例新发痴呆患者,目前老年痴呆有4600万人,预计2050年全球老年痴呆的人数将增加至1.315亿。2015年世界卒中日宣言也发生了巨变,"从关注脑卒中残疾转变到关注脑卒中后认知"。因此,痴呆是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全球公共健康和社会保健挑战之一[1]。作为痴呆分类中的第二大原因,血管认知损害1995年最早提出。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痴呆 血管性 认知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 诊断显像
  • 简介:目的探讨源于乙状窦憩室搏动耳鸣血管内治疗方法,分析单纯支架置入治疗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方法连续选择5例女性乙状窦憩室搏动耳鸣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颞骨CT进行确诊。结果2例(40%)单纯乙状窦憩室患者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60%)乙状窦憩室伴横窦乙状窦交界处狭窄的患者应用静脉窦支架置入治疗。5例患者术后耳鸣症状立即消失,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并发症。随访1~2年,未出现耳鸣复发。结论源于乙状窦憩室的搏动耳鸣可通过血管内治疗治愈。单纯乙状窦憩室可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乙状窦憩室合并静脉窦狭窄的患者可应用静脉窦支架置入治疗。

  • 标签: 憩室 耳鸣 支架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栓塞 治疗性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头痛患者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方式和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76例血管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护理干预差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指导和临床护理路径,对效果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对比,两组的满意率为71.1%和92.1%,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资料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血管头痛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其效果明显,能减少偏头痛的发生几率,缓解不良炎症,患者对其满意率比较高,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管性头痛 临床护理路径 应用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并探讨血管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于 2013年 10月 -2016年 1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血管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患者分成 VP组和 PD组,对两个研究组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就行回顾的对比分析。结果: VP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偏大,临床表现主要以少动四肢强直为主,常常伴有假性的延髓麻痹和尿失禁,静止震颤的类型少见。头颅的 MRI以基底节腔隙的脑梗死较为多见,且各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左旋多巴对血管帕金森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结论:血管的帕金森综合征在临床特点上不同于帕金森病,且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不明显。  

  • 标签: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左旋多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老年血管痴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血管痴呆患者2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研究针灸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226例老年患者中,采用头针疗法的26例,体针疗法患者34例,水针疗法的29例,针药结合治疗的61例,两种及以上疗法的76例;针灸治疗后患者在智力及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结论针灸治疗血管痴呆,可以有效治疗血管痴呆,提高患者智力及生活能力,不仅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减少患者承受的精神折磨,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及身体的恢复,因此针灸治疗血管痴呆在临床应用中极为重要。

  • 标签: 针灸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血管痴呆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护理依据。方法选择我科60例脑卒中后血管痴呆患者为主要对象,对可能发生血管痴呆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给予患者针对护理,总结血管痴呆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个体化护理和智能训练,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也对预防痴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脑卒中 血管性痴呆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新生血管青光眼(NVG)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眼科收治的26例(34眼)NVG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18眼)和对照组13例(16眼),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注射液,观察两组眼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入院时眼压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观察组眼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VEGF药物能够有效控制NVG患者眼压,可作为早期治疗手段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抗VEG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微血管心绞痛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心绞痛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心绞痛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板运动试验总时间明显升高,ST段压低最大程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平板运动试验总时间升高更加明显,ST段压低最大程度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心绞痛患者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尼可地尔 微血管性心绞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认知障碍与头颅MRI影像学的特点相关。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市第一院2016年6月-2017年9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2例,应用MMSE进行认知能力评估,将病历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组26例与卒中后非认知障碍组2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卒中后认知障碍组急性期查头颅MRI+DWI像与卒中后非认知障碍组头颅MRI+DWI像责任病灶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存在影像学相关部位的特殊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障碍 头颅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脑血管头痛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院就诊的 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选用冷敷法、按摩穴位法、药物治疗法。对照组给予单纯头痛宁药物治疗 ,研究组给予中医辫证治疗 ,记录两组临床疗效 ,将所得数据经专业分析 (统计学 )后得出结论。结果:对比两组数据,观察组采取中医治疗有效率达 90%,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仅为 60%,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 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对血管头痛有较详尽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因此就近年来中医对血管头痛治疗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血管头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中医治疗 脑血管性 医治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治疗对社区的血管痴呆人群的影响结果。方法使用黄芪、石菖蒲、川芎三药研磨成粉敷贴于大椎、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四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6月,根据MMSE量表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MMSE评分在治疗结束6月后与对照组不存在差异,但两组停止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存在差异。结论穴位敷贴治疗对于血管痴呆人群有规律的间断治疗有效,但预后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穴位敷贴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并发血管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33例诊断为脑梗死并发血管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病史。主要临床表现是缓慢进展的肌强直-运动迟缓且多伴有锥体束征及智能障碍、头颅MRI显示脑梗死以腔隙梗死为主,病变部位多集中在基底节区及皮层下白质,大多数患者经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并辅以复方左旋多巴后病情得到好转。结论我们应当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抗凝以及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方法来诊断治疗脑梗死并发血管帕金森综合征。

  • 标签: 脑梗死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