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门静脉高压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肾功能不全、脾功能亢进、肝肺综合征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出现;肝静脉梯度是间接反映门静脉的临床最佳指标,是目前诊断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并且肝静脉梯度在预测肝硬化程度、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及结局、腹水的产生、降低门静脉高压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基于门静脉梯度的个体化治疗在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具有重要理论和临床意义,为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肝静脉压力梯度 全病程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用CT影像资料建立门静脉系统三维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检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连续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的2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34~77岁,平均年龄56岁。27例患者均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手术期间测量门静脉值。将患者CT影像资料导入医学三维软件,重建门静脉三维模型,并导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计算所得边界条件,计算门静脉预测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门静脉实际测量值与软件预测值的相关性。结果2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TIPS支架置入前门静脉实际测量值(3 783±930)Pa,预测值为(4 238±1 218)Pa,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呈正相关(r=0.402,95%CI:0.026~0.678,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基于CT三维重建和有限元分析所测得门静脉值可在一定程度提示实际门静脉水平。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成像,三维 多排螺旋CT 相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一期或者分期联合处理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髂静脉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处理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髂静脉迫的35例患者资料,采用髂静脉行腔内支架植入,静脉曲张行高位结扎或者射频闭合结合点式剥脱术。按照处理的流程分为一期处理和分期处理两组。结果所有患者围术期恢复顺利,没有发生DVT。随访中发现CEAP分级较术前显著降低,且没有静脉曲张复发。一期处理和分期处理两组之间围术期(DVT、血栓性静脉炎、血肿、瘀斑、伤口感染和淋巴管炎)和随访期间(髂静脉支架闭塞、静脉曲张复发和CEAP分级变化)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一期或者分期联合处理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髂静脉迫综合征均安全、有效。

  • 标签: 静脉曲张 髂静脉压迫 联合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患者肱动脉脉压升高与冠心病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2月至2017年6月疑似稳定型冠心病住院患者5 116例,依据冠脉CT血管造影分2组:冠心病组(n=3 694)和非冠心病组(n=1 422)。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分别建立不同性别冠心病患病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高血压病、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和脉压升高的患病率,冠心病组较非冠心病组高(均P<0.05)。男性、女性组的脉压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40、0.612,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50、60 mmHg(1 mmHg=0.133 kPa)。Logistic回归发现:除经典危险因素,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缺血性脑卒中、吸烟外,脉压升高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男性组:脉压升高与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的致病风险相似;女性组:脉压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病的致病风险相似(均P<0.05)。对比分析:女性脉压升高的致病风险较男性高,OR值1.741比1.284(P<0.05)。结论男性脉压≥50 mmHg、女性脉压≥60 mmHg可能是冠心病患病新的危险因素之一,且女性的致病风险高于男性。

  • 标签: 脉压 冠心病 危险因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包括抗凝、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髂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左髂静脉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1例左髂静脉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传统治疗方案组(抗凝或抗凝联合CDT组)、综合治疗方案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远期左股静脉近端瓣膜功能之间的差异,采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综合治疗方案组患者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高于传统治疗方案组(t=9.872,P<0.001)。综合治疗方案组PTS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方案组(χ2=7.146, P=0.008)。综合治疗方案组左股静脉瓣膜功能优于传统治疗组(χ2=23.834,P<0.001)。结论抗凝基础上的包括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髂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左髂静脉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机械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髂静脉迫综合征(IV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34例急性DVT合并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DT联合髂静脉腔内成形术组(CDT组,68例)和PMT(AngioJet)联合髂静脉腔内成形术组(PMT组,66例)。观察两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深静脉和支架血流通畅情况,Villalta评分以及CIVIQ-2评分。结果CDT组和PMT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均在溶栓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CDT组Ⅲ级血栓清除率为76.5%(52/68),Ⅱ级血栓清除率为23.5%(16/68),支架植入41例(45枚),滤器回收率为88.2%(60/68)。PMT组Ⅲ级血栓清除率为75.8%(50/66),Ⅱ级血栓清除率为24.2%(16/66),支架植入42例(56枚),滤器回收率为86.4%(57/66)。CDT组住院时间[(10.09±3.27)d]较PMT组[(7.94±3.08)d]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 306, P<0.001);两组术后3 d患肢小腿周径与术前比较的周径差分别为(1.51±1.21)cm和(2.48±1.8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 502,P=0.001)。CDT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7.6%(12/68),PMT组3%(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8,P=0.006),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肾功能障碍、致死性肺栓塞、严重颅脑出血。随访时间为(10.57±7.44)个月(范围:1~33个月),CDT组和PMT组术后12个月的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8.9%(16/18)和95.2%(4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两组Villalta评分和CIVIQ-2评分差异仅在术后1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1)。结论急性下肢DVT合并IVCS行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联合同期髂静脉腔内治疗,较CDT联合髂静脉腔内治疗,患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更快,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机械血栓切除术 导管接触溶栓
  • 简介:摘要压力治疗作为慢性下肢静脉疾病的基本疗法已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目前出现的压缩装置可大致分为三类:各种压力绷带及压力袜为代表的静态压缩提供持续性压力,是最主要的一类;间歇性充气加压泵(IPC)装置代表的动态压缩提供了间歇性压力;混合压缩的自适应压力治疗(ACT)装置能自动调节压力,可提供持续与间歇相结合的压缩模式。压力治疗之前应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具体评估,排除禁忌,并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及压缩装置的特点作出最合适的选择,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 标签: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性溃疡 压力治疗 压缩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不同卧位对机械通气患者中心静脉监测影响。方法以 76 例机械通气患者为对象,研究实践为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3 月,分为 A 组 38 例与 B 组 38 例, A 组采用平卧位, B 组采用半卧位,对比中心静脉变化情况。 结果A 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与 B 组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可采用平卧位、半卧位,不会影响中心静脉,但平卧位作为常规体位,测量中心静脉的舒适性、安全性更高,切克简化测量程序。

  • 标签: 机械通气 平卧位 半卧位 中心静脉压
  • 简介:摘要髂静脉迫综合征,是髂静脉受压所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左侧髂静脉,分为非血栓性的髂静脉迫综合征和血栓性髂静脉迫综合征。非血栓性髂静脉迫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诊断方式主要有静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CT、磁共振静脉成像和血流动力学检查。治疗方式以介入治疗为主,相应治疗方法多样,日趋完善,治疗效果理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无下肢症状的髂静脉迫人群的髂静脉迫特征和分型。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10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腹部或下腹部MSCT增强扫描中发现存在髂静脉迫的200例无下肢疾病症状受检者,其中男92例、女108例,年龄18~92岁。分析受检者的左、右侧髂静脉的压迫类型、压迫点个数、最大压迫部位及发生率;测量最大压迫部位髂静脉短径、面积、近远端1 cm髂静脉面积、压迫范围、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的夹角,计算最大压迫部位髂静脉狭窄率。应用SPSS 25.0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指标:(1)比较左、右侧髂静脉迫的部位及定量指标测量值;(2)左侧及右侧髂总静脉迫的不同年龄、性别、面积、狭窄率的差异;(3)左、右侧髂总静脉不同狭窄程度时的性别差异;(4)髂静脉迫分型的基本特征及各型之间定量特征。结果(1)最大压迫部位:位于左髂总静脉180例、右髂总静脉56例、下腔静脉分叉处10例、左髂外静脉7例、左髂总静脉分叉处3例和右髂外静脉1例;左髂总静脉受压占比(90.0%)较右髂总静脉(2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09, P<0.01),但不同年龄段(<65岁与≥65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P>0.05);左、右侧髂静脉迫的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交断面上左、右侧髂总静脉最大压迫部位短径分别为(6.0±2.6)、(8.3±2.8)mm,压迫范围分别为(11.2±2.1)、(10.0±2.4)mm,同侧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延长线的夹角分别为38.8°(20.2°)、17.7°(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在<65岁和≥65岁年龄段者的女性的左、右侧髂总静脉受压面积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左、右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25%和≥50%时,男女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髂静脉迫分型:Ⅰ型,左髂总静脉单一压迫占20.5%(41/200);Ⅱ型,左髂总静脉双重压迫,占36.5%(73/200);Ⅲ型,左右髂总静脉双侧压迫,占23.5%(47/200)、Ⅳ型,其他压迫类型,占19.5%(39/200)。各型间年龄、性别、狭窄率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压迫点个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下肢症状的髂静脉受压人群MSCT多平面重建显示髂静脉受压部位不固定,左侧髂总静脉受压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右侧髂总静脉受压,可将髂静脉受压情况分为四种类型(Ⅰ~Ⅳ型),其中以Ⅱ型左髂总静脉双重压迫最为常见。

  • 标签: 髂静脉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分型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多平面重建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患者肺动脉导管监测下中心静脉(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与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入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病例。入选标准:使用肺动脉导管、年龄≥18岁的患者。排除标准:入住ICU时间及肺动脉导管监测时间<24 h的患者;数据记录不全的患者;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收集测定并记录的CVP和PAWP的数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30例,年龄(70.9±14.7)岁。纳入的重症患者中,CVP与PAWP的变化呈正相关,(r=0.501,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当CVP <6 mmHg(1 mmHg=0.133 kPa)时,CVP与PAWP无相关性(r=0.08,P=0.579),当CVP ≥ 6 mmHg时,CVP与PAWP有相关性(r=0.404,P<0.01)。在排除不同的PEEP值设置后,CVP与PAWP依然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58、0.622、0.415、0.298、0.650,均P < 0.05)。在不同的疾病状态下,CVP与PAWP均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619、0.556、0.400、0.401、0.479,均P < 0.05),即使调整PEEP的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患者存在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时,不会影响CVP和PAWP数值的变化(F值为0.866和0.689,均P > 0.05)。结论CVP与PAWP的总体变化呈正相关,可以使用CVP间接预测患者PAWP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但当CVP <6 mmHg时,应谨慎参考CVP和PAWP之间的关系。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肺动脉楔压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年龄段老年患者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的价值。 方法:于 201 8 年 1 月 --201 9 年 8 月 ,选取拟手术老年患者 120 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 3 组,即 A 组( 65 ~ <75 岁, 40 例)、 B 组( 75 ~ <85 岁, 40 例)、 C 组(≥ 85 岁, 40 例) 。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基础资料,并于麻醉手术前对肺动脉压经置入漂浮导管监测。观察对比三个组别基础情况、肺动脉收缩压( PASP )和平均压。 结果:两个组别性别、 BMI 、体质量、身高等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两个组别肺动脉平均压、 PASP 等两两对比发现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拟手术老年患者中≥ 65 岁者随年龄增高, PASP 和肺动脉平均压呈不断升高的趋势。

  • 标签: 老年患者 不同年龄段 漂浮导管 肺动脉压力 监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联合血管增强技术(vascular enhancement technology,VET)诊断髂静脉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252例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s,CVD)患者,于X线顺行静脉造影(X-Ray venography,XRV)前分别应用CDUS、VET检查患肢同侧髂静脉,以髂静脉横断面直径狭窄比率(diameter stenosis ratio,DSR)>50%作为超声诊断IVCS的标准。记录髂静脉狭窄部位,有无侧支循环形成、髂内静脉反向血流等间接征象。选取CDUS、VET及两者联合与XRV结果一致的病例,分为IVCS组和非IVCS组。以XRV为诊断IVCS的金标准,对三种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选取超声诊断效能最高的方法与XRV结果一致的病例,根据下肢有无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分为并发深静脉血栓组(DVT组)与无并发深静脉血栓组(non-DVT组),分析IVCS与下肢DVT发生的关系;non-DVT组患肢按照下肢CVD的CEAP临床分级分为C2~C6级5组,分析IVCS与不同CEAP临床分级的关系。评估髂静脉狭窄好发部位及侧支循环形成和髂内静脉反向血流对诊断IVCS的价值。结果①以XRV为金标准,与CDUS、VET单独诊断比较,CDUS联合VET对IVCS的诊断效能最高(均P<0.05)。②CDUS联合VET诊断的IVCS组和非IVCS组中,DVT和non-DVT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0,P<0.001)。③non-DVT组中,CEAP临床分级C3级、C5级病例分布在IVCS组和非IVC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2级、C4级、C6级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IVCS组髂静脉狭窄部位的构成比,左髂总静脉起始段与其中远段、右髂总静脉起始段、中远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侧髂总静脉中远段、髂外静脉与股总静脉交界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IVCS组中侧支循环形成、髂内静脉反向血流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7,P=0.010),前者比例高于后者。结论CDUS联合VET对IVCS的诊断效能最大,优于CDUS、VET单独诊断。IVCS与下肢DVT关系密切,与CEAP临床分级无相关性。IVCS发生最常见部位是左髂总静脉起始段狭窄。侧支循环形成可作为诊断IVCS的间接指标。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血管增强技术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心房利钠肽(ANP)、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水平动态变化与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新生儿肺动脉压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PPHN患儿,根据PPHN诊疗常规中相关标准将患儿分为A组(轻度)32例、B组(中度)26例、C组(重度)14例;另选取同期70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患儿肺动脉平均压(PASP)、血浆ANP、vWF、ET-1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A组、B组、C组ANP、ET-1、vWF水平随着PASP升高递增,且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A组、B组ANP、ET-1、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ANP、ET-1、vWF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显著,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与治疗后A组、B组、C组患儿PASP水平与ANP、ET-1、vWF水平均为正相关(均P<0.05)。结论ANP、vWF、ET-1水平变化在PPHN患儿治疗前、后为动态变化,其动态变化程度可反映肺动脉压程度,对患儿采用动态监测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血浆心房利钠肽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内皮素-1 新生儿 持续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控制性低中心静脉技术在解剖性肝脏切除术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观察对象选自2016年01月~2019年03月于本院接受肝切除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应用低中心静脉技术行解剖性肝切除术,对照组应用传统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切肝时间等)、术后肝功能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变化。结果:通过对比分析,采用低中心静脉组在解剖性肝叶切除术术中手术出血量、输血量、切肝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肝、肾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技术可明显减少肝叶切除术中的出血量、输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低中心静脉压技术 解剖性肝切除术 术中出血量 肝肾功能 效果
  • 简介:摘要大部肝切除术(MH)是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的常用手段。控制性低中心静脉(CLCVP)是减少MH术中累计出血量和输血需求的重要措施。本文对MH时CLCVP的应用标准进行了探讨,并对实现CLCVP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具体包括:液体量控制、药物应用、体位调整、降低潮气量、暂停呼吸通气、完全性和部分性肝下下腔静脉阻断。

  • 标签: 肝切除术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探讨妊娠中晚期下腔静脉迫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北京百子湾和美妇儿医院做产检的孕妇42例,依据妊娠中晚期是否有明确下腔静脉迫症状,将孕妇分为无症状的孕组1(22例)和有症状的孕组2(20例),并纳入年龄相匹配的未妊娠健康女性14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径(LVEDD)和收缩末期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基底内径、肺动脉瓣血流速度。分别在平卧位、侧卧位和直立位等不同体位下测量下腔静脉血流峰值速度,计算不同体位峰值速度比值。对以上3组间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采用相应组间两两比较的Bonferroni检验。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下腔静脉血流速度及不同体位下下腔静脉血流速度比值预测下腔静脉受压迫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孕妇组左侧卧位和平卧位时下腔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21、21.845,P均<0.05),且有症状孕组2血流速度增快更明显。直立位时下腔静脉血流速度在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下腔静脉血流速度增快超过157.5 cm/s,敏感度69%,特异度23%。卧位与立位下腔静脉血流速度比值大于1.96时,诊断下腔静脉迫征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1%和83%。结论中晚期妊娠超声心动图检测下腔静脉血流速度,以及卧位与立位下腔静脉血流速度比值诊断孕中晚期下腔静脉迫征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中晚期妊娠 下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超声心动图 血流速度下腔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控制性低中心静脉用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价值。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Child-Pugh分级A级,NYHA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预计手术时间3~5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控制性低中心静脉-ERAS组(CE组)和常规ERAS组(E组)。CE组使用限制补液、调整体位、使用血管扩张药等方法维持中心静脉小于5 cmH2O,E组维持中心静脉5~12 cmH2O。分别于术前、术后1和4 d时抽取动脉血样测定肝肾功能指标;记录切肝前后输液量、总输液量、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结果与E组比较,CE组切肝前输液量、总输液量、出血量、输血量减少,切肝后输液量增多,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和出院时间缩短,住院总费用减少(P<0.05),肝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用于ERAS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腹腔镜检查 肝癌切除术 快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在清醒和全身麻醉状态下静脉窦平均静脉和跨狭窄压力梯度的变化。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治疗的38例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比较术前清醒和术中全身麻醉状态下患者静脉窦平均静脉和跨狭窄压力梯度的高低。结果患者在清醒与全身麻醉状态下上矢状窦、窦汇、横窦、乙状窦的平均静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清醒状态下的跨狭窄压力梯度[(22.784±7.606) mmHg]高于全身麻醉状态下[(18.388±8.992)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颅内高压患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的跨狭窄压力梯度通常低于清醒状态,是否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应用清醒状态下测量的静脉窦跨狭窄压力梯度来确定。

  • 标签: 特发性颅内高压 静脉窦 颅内静脉压 跨狭窄压力梯度 支架置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