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直肠癌复发是直肠癌局部复发的解剖分型之一,因肿瘤向后累及软组织及(或)骨性结构,与盆腔存在固定关系,使得治疗难度增大,同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直肠癌复发诊疗的不断完善,外科治疗不断发展,手术方法不断创新,已形成了经多学科综合小组评估患者诊疗方案和以根治性手术为中心的直肠癌复发综合治疗策略。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单纯骶骨切除术及腹联合切除术是目前治疗直肠癌复发的常用术式;此外,其他治疗直肠癌复发的术式还包括局限性骶骨切除术,但需严格把握其适应证。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在直肠癌复发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体现。综上述,直肠癌复发的外科治疗已从早期的单一追求根治手术目标,到如今在实现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强调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个体化治疗。本文旨在介绍近年来直肠癌复发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直肠癌复发是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解剖分型之一,为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区域肿瘤复发,向后累及骶骨前方软组织及(或)骨性结构。直肠癌复发因肿瘤累及组织及(或)骨性结构,与盆腔存在固定关系,治疗难度较大。当前关于直肠癌复发的诊断、治疗策略、手术方法等缺乏统一规范的诊疗流程。本共识旨在提高我国结直肠肿瘤临床医生对于直肠癌复发的认识,以期规范直肠癌复发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本共识围绕直肠癌复发的诊断(临床症状、影像学和内镜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病理活检)和治疗(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以及随访和预后共提出17条直肠癌复发诊疗相关的推荐意见。重点强调,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讨论评估后进行外科根治性手术干预,是治疗直肠癌复发的核心手段;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直肠癌复发的解剖学特点而制定。在本共识中未解决的相关问题,尚需进一步临床实践,并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逐步探索和解决。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影像检查在直肠癌复发的诊断、术前治疗、手术策略和随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直肠癌复发影像诊断的关键问题在于:骶骨及区域肿瘤复发与术后及治疗后非肿瘤性病的鉴别。对于直肠癌复发患者,指南推荐CT作为密切随访影像检查方法。与之相比,MRI是诊断直肠癌复发包括复发时更为准确的方法,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CT检查。当CT或MRI存在诊断疑问时,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可协助明确诊断且具备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但需要重视假阴性和假阳性。随访中通过影像动态观察病变的变化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方法。除了影像学随访,还必须结合直肠癌原发灶治疗肿瘤和淋巴结分期、高复发风险因素、治疗方法、手术术式、手术标本质量及术后病理分期等因素,才能更准确地诊断直肠癌复发。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复发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直肠癌复发的诊断为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肿瘤复发向后累及软组织和(或)侵犯尾骨或神经根;根据临床症状(盆腔、背部或下肢疼痛;便血、排粪次数增多和异常分泌物)、体检会阴或盆腔肿块,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和结肠镜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经多学科协作团队(MDT)评估证实。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原发直肠癌不伴远处转移,且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者;(2)诊断为直肠癌复发;(3)住院及门诊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直肠癌复发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直肠癌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7例,男女比1.7∶1.0,中位复发年龄58(34~83)岁,中位复发间隔时间为2.0(0.2~17.0)年。48.6%(35/72)的患者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25.0%(18/72)的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复发部位为软组织36例(50.0%),低位骶骨(S3~S5)或尾骨25例(34.7%),高位骶骨(S1~S2)11例(15.3%)。采用根治性手术(经腹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单纯骶骨切除及腹联合切除等)47例(65.3%),非根治性手术(结肠造口、减瘤手术)12例(16.7%),未接受手术治疗(姑息放化疗、营养支持治疗)13例(18.1%);33例(45.8%)接受放疗和(或)化疗(药物包括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伊立替康等)。全组患者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9(2~72)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4(1~65)个月,1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7.1%和3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年龄(P=0.031)和手术治疗情况(P<0.001)与患者复发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根治性切除是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RR=0.140,95%CI:0.061~0.322,P<0.001)。结论直肠癌复发较多发生于术后2年内,疼痛为常见临床症状,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直肠癌复发的有效性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为:(1)原发直肠癌不伴远处转移,且接受根治手术;(2)诊断为直肠癌复发后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3)病例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以上标准,选取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外科手术治疗的47例直肠癌复发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1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低分化或印戒细胞癌比例为9例(19.1%),中-高分化38例(80.9%);有40.4%(19/47)的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根据行根治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22例)、单纯骶骨切除组(15例)及腹联合切除组(10例)。总结并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总生存率,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时间(4.7±2.1)h,术中中位出血量60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7 d,共15例(31.9%)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Ⅲ~Ⅳ级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出现。3组比较,腹联合切除组手术时间最长[(7.4±1.6)h],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次之[(4.9±1.6)h],单纯骶骨切除组最短[(3.0±1.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071,P<0.001);3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中位随访24个月,共12例(25.5%)出现术后功能障碍。腹联合切除组的术后功能障碍发生比例(5/10)高于单纯骶骨切除组(4/15)和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13.6%,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07,P=0.010)。全组患者1年总体生存率为86.1%,3年总体生存率为40.2%。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组、单纯骶骨切除组和腹联合切除组患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0%、86.7%和83.3%,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3.2%、40.0%以及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P=0.895)。结论经腹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单纯骶骨切除术及腹联合切除手术均为治疗直肠癌复发的有效手术方式,腹联合切除手术需关注术中功能保护。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骶骨切除 腹骶联合切除 临床疗效 预后
  • 简介:张家港澳洋医院 普通外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摘要】目的:研究腹股沟疝气患者实施开放式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效果。方法:现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 50例腹股沟疝患者以 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研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患者,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和开放式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将最终两组治疗效果给予研究对比。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手术、术后下床活动以及住院所用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术后疼痛程度也较轻,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其结果同对照组比较占据优势较大(P< 0.05)。 结论:将开放式腹膜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于腹股沟疝患者治疗中,取得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加快术后患者身体恢复速度,减少患者发生的并发症。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术 开放式腹膜前间隙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直肌旁入路结合减压术治疗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上丛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6月— 2016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9例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上丛(L4~S1)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5~58岁[(33.1±7.5)岁]。患者均于术前2 h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髂内动脉栓塞并预置腹主动脉球囊。均采用腹直肌旁入路行减压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摄X线片及CT观察内固定及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分;采用Gibbons神经损伤分级评价神经功能;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52个月[(35.2±5.2)个月]。手术时间(2.9±0.6)h;术中出血量(573±138)ml;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11.6±1.2)周。VAS和EQ-5D评分由术前(7.8±0.6)分和(0.34±0.0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0.8±0.3)分和(0.81±0.05)分(P<0.05)。术后1年随访Gibbons神经损伤分级:Ⅰ级8例,Ⅱ级1例(P<0.01),下肢放射性疼痛较术前明显改善,其中8例患者疼痛消失,完全恢复正常;1例仍残留患侧肢体的麻木及感觉减退。术中无医源性腰丛神经、重要血管及盆腔脏器损伤。术后随访中仅1例出现创伤性髋关节炎,于术后6个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余患者无伤口感染、压疮、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腹直肌旁入路行减压治疗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上丛损伤,可充分松解卡压的上丛神经,缓解疼痛及促进功能康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 标签: 骶骨 骨折固定术,内 腰骶丛 减压术,外科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直肠癌复发是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复发肿瘤累及骶骨前方软组织和(或)骶骨骨性结构。复发是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常见形式,占局部复发类型比例的15.63%~41.67%。根据文献报道,局部复发率在2.8%~4.8%之间。直肠癌复发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新)辅助放化疗、肿瘤距肛门距离、环周切缘阳性、淋巴结转移以及单侧侧方淋巴结清扫等临床因素有关。术后定期复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癌复发的重要措施。CT和MRI的诊断是复发的重要检查方法。复发往往合并其他部位局部复发和远隔脏器转移,我们将复发分为以下3种情况:(1)复发合并远处转移;(2)复发合并盆侧壁或侧方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脏器及吻合口复发;(3)单纯复发。根据多学科团队讨论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各异。如肿瘤未侵犯到(S)2~3以上关节面,复发灶联合尾骨的切除应作为首选;如复发合并向型复发,可以联合盆腔脏器切除;如合并盆侧壁复发,可以行髂内动静脉切除以及侧方淋巴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R0切除可以提高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流行病学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疝修补术(TAPP)术中应用纱块钝性分离腹膜间隙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7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行TAPP治疗的腹股沟疝136例。根据手术器械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纱块游离组(36例)和直接游离组(100例)。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游离腹膜间隙所花费的时间、出血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术中腹膜破损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36例患者术后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1年均未复发。纱块游离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短于直接游离组[(18.97±2.86)min vs(24.84±4.25)min],出血量少于直接游离组[(6.29±2.82)ml vs(8.94±4.17)ml],腹膜破裂发生率低于直接游离组[3.03%(3/36)vs 25.00%(25/100)],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181,P=0.027;t=-4.212,P=0.001;χ2=4.497,P=0.034)。结论TAPP术中应用钳夹纱块钝性分离腹膜间隙,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中腹膜破损的发生率也较低。

  • 标签: 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 纱块 钝性分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上颌间隙眶隔脂肪重置矫正眼袋伴泪沟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激光美容科收治的68例眼袋合并泪沟畸形或中面部凹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5例,女63例,年龄19~53岁。采用结膜切口,经眶隔入路分离眶隔和眼轮匝肌,显露弓状缘,松解眼轮匝肌支持韧带和泪沟韧带,钝性剥离眼轮匝肌与提上唇肌之间的上颌间隙,将眶隔和脂肪瓣带蒂转移到该间隙,经皮褥式缝合固定于眼轮匝肌深面填充泪沟。术后进行随访,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调查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依次记为5~1分),以及Hirmand泪沟等级量表评估手术效果。结果随访(145.8±82.9) d,患者术后满意度为(4.47±0.82)分,泪沟等级量表评估由术前Ⅰ型24例、Ⅱ型37例、Ⅲ型7例,降至术后Ⅰ型7例、无Ⅱ型和Ⅲ型泪沟。20例合并中面部凹陷患者获明显改善。12例有少量眼袋残留,但比术前均明显减轻,满意度较高;2例眼干患者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1个月后干眼症消失;1例下睑麻木,1个月后自行缓解;1例血肿,予以清除;其余患者无异常。结论经结膜入路上颌间隙眶隔脂肪重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矫正眼袋畸形的手术方法,尤其对合并泪沟畸形或中面部凹陷者效果较好。

  • 标签: 下睑整形 结膜入路 眼睑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复杂脊膜膨出,因骶骨缺损严重,缺损部位累及多个孔和多支神经,修复难度高,为行钛网修补,术前制作患者骶骨3D打印模型,演练手术入路及过程,充分准备后行后正中入路脊膜膨出修补,术后恢复良好。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骶前脊膜膨出
  • 简介:摘要目的直肠癌复发患者由于既往直肠癌根治手术,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有盆腔器官毗邻结构,复发肿瘤组织与盆腔内结构分界欠清,常规CT检查由于其软组织分辨率较差,对于实施放疗准确的靶区勾画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探索磁共振成像(MRI)在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病灶靶区勾画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经病理证实、或经多学科团队(MDT)讨论、MRI和CT及病例信息完整的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和MRI图像中勾画出的患者复发的肿瘤区域(GTV),包括复发病灶(GTVT)和转移淋巴结(GTVN),计算出GTV体积,测量肿瘤边界及径线等指标,比较在MRI和CT两种影像方法中的差异。结果30例患者在CT中勾画测量所得GTV体积均大于MRI,其中GTVT-CT中位体积为67.86(范围5.12~234.10)cm3,明显大于GTVT-MR的43.02(范围3.42~142.50)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88,P<0.001)。CT与MRI勾画的GTVN值分别为(0.43±0.11)cm3和(0.40±0.10)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0,P=0.132)。在CT图像中勾画的复发病灶的各边界及径线的均值均较MRI图像中所勾画的边界大,其中GTVT的上下径CT和MRI分别为(6.66±2.92)cm比(5.17±2.40)cm(t=5.466,P<0.001),界分别为(3.24±2.51)cm比(2.69±2.48)cm(t=4.685,P<0.001),前后径分别为(4.92±2.02)cm比(4.04±1.57)cm(t=6.210,P<0.001),左界分别为(3.05±1.00)cm比(2.64±0.78)cm(t=2.561,P=0.016),右界分别为2.66(0.00~4.23)cm比1.82(-1.10~3.59)cm(Z=-3.950,P<0.001),横径分别为(5.01±1.78)cm比(3.82±1.29)cm(t=4.648,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前向脏器受累如肠管、前列腺、膀胱以及后向骶骨受累范围的判断方面,MRI显示优于CT。15例患者根据MRI所指导的靶区制定放疗计划并行放射治疗,10例达临床症状缓解。结论MRI图像中所勾画的直肠癌术后复发病灶的GTV较CT小,MRI对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边界的判定较CT显示更清晰,因而能够更加精确地显示肿瘤的侵及范围,从而指导放疗的准确实施。

  • 标签: 直肠肿瘤 骶前复发 磁共振成像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普外科23例接受机器人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8(17~72)岁,体质指数(BMI)25.8(21.2~32.6) kg/m2。单侧疝13例,其中斜疝9例,直疝3例,并发型1例;右侧9例,左侧4例。双侧疝10例,其中双侧直疝6例,双侧斜疝2例,混合型2例。患者既往均无腹股沟疝手术病史。23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总结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本组23例手术顺利,均未出现术中大出血及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前、术后均未使用抗生素,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均于术后次日出院。13例单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21(82~165) min,10例双侧疝平均手术时间166(100~31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3.3(5~25) ml;术后平均疼痛分数为0.96(0~3)分/10分;平均住院时间28.4(24.2~37.5) h。术后随访3~18个月,患者均未出现疝气复发和术后神经痛。23例手术共使用补片33个。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热,未超过38.0 ℃,未予特殊处理,2 d后自愈。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经腹膜间隙腹股沟疝修补术为腹股沟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微创手术方法。患者损伤更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和复发率更低。

  • 标签: 机器人 腹腔镜检查 腹股沟疝 经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 补片
  • 简介:摘要探讨尾部藏毛窦术后复发并发尾骨骨髓水肿的治疗效果,术后给予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治疗,术后换药,尾部伤口于术后24天愈合,术后42天复查MR,尾骨骨髓水肿明显消退,随访1年,患者无不适,尾骨未见骨髓水肿。

  • 标签: 藏毛窦 骶尾骨 骨髓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腹股沟疝行腹腔镜腹膜间隙疝修补术( TAPP) 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在本院收治的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中选择92例展开分析,通过随机数字法划分成对照组 46例和实验组 46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实验组采取腹腔镜腹膜间隙疝修补术( TAPP) 治疗,对于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4.3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19.57%), P< 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在老年腹股沟疝的治疗中,腹腔镜腹膜间隙疝修补术( TAPP) 更具有治疗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腹腔镜疝修补术 老年腹股沟疝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尾骨病患进行 X线、 CT检查技术的扫描,和正确的数据进行对比,以此来来计算出 X线、 CT检查技术在患者身上诊断结果的精准率。方法:在 84例已经患上尾骨病的患者中,分别对他们尾骨部位用 X线和 CT检查技术进行正面和侧面的扫描,参照实际结果对患者病变的的准确率进行分析。结果: X线检查结果:在 84例患者中,有 62人得到诊断结果为由从高处 跌坠引起的尾骨骨折,还有 22人在尾骨中扫描出患有肿瘤的症状; CT技术的检查结果:在 84例患者中,有 62人得到诊断结果为由高处跌坠引起的尾骨骨折,有 14例因为尾骨病变对周围的组织器官产生了恶劣影响,发生了肿瘤病变,还有 8人在尾骨中产生坏死症状。结论 :通过临床的实际结果能得到 CT技术比 X线技术更加准确的结果, CT检查技术能够更加准确的定位出病变位置,对医患都能提供很大帮助,患者能及时得到相应的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O-arm导航辅助下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0~59岁,平均41.3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7例,B2型13例,B3型5例,C1型5例,C2型2例。17例采用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髂螺钉内固定治疗(A组),15例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髂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Matta标准评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7个月,平均18.6个月。A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为(27.3±5.1)min,B组为(52.3±5.9)min(P<0.05)。A组术中透视时间为(43.3±3.2)s,B组为(64.6±5.4)s(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7.8±2.6)ml,B组为(20.7±3.1)ml;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4±1.4)周,B组为(14.1±1.9)周;A组和B组Matta标准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8%(15/17)和87%(13/15);A组和B组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94%(16/17)和87%(13/15)(P均>0.05)。术后B组1例患者出现1枚螺钉稍突破椎体皮质。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相比,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具有置钉时间短、术中透视时间短等优势。

  • 标签: 骨盆 骨折固定术,内 骶髂关节 导航
  • 简介:摘要结合咽旁间隙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包括经颈径路、经颈-腮腺径路、下颌骨截骨术、颞下窝径路、经口径路、经鼻径路进行概述。探讨术中保护颈动脉鞘的解剖标志,并详细介绍以上各手术径路的临床应用、手术要点,为临床开展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提供参考。

  • 标签: 咽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 手术径路 应用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