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氯化锂对人Tenon成纤维细胞(HTFs)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4月于德州市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手术的1例患者的Tenon组织,剪成1 mm×1 mm×1 mm的组织块,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取第4代HTFs进行实验。将HTFs分为对照组和氯化锂处理组,对照组加入不含氯化锂的细胞培养基,氯化锂处理组加入含80 mmol/L氯化锂的细胞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采用细胞划痕染料标记示踪法标记偶联指数,评估GJIC功能;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HTFs中Cx43的表达和定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TFs中Cx4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并呈单层放射状或涡旋状贴壁生长,细胞质vimentin染色呈阳性。细胞划痕染料示踪实验结果显示,氯化锂处理组细胞偶联指数为9.04±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4±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可见Cx43荧光呈点状分布于细胞相连处的细胞膜上,氯化锂处理组Cx43染色明显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Cx43 mRNA相对表达量设为1,氯化锂处理组Cx4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为1.9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26,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氯化锂处理组Cx43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71±0.0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46±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2,P<0.01)。结论氯化锂可上调HTFs中Cx43 mRNA及蛋白表达并增强HTFs间GJIC功能,提示氯化锂增强GJIC的功能可能是其抑制HTFs增生的机制之一。

  • 标签: 氯化锂 缝隙连接 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 青光眼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局部麻醉白内障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本次实验所包含的对象是2019年7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98例进行局部麻醉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按照摸球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局部麻醉白内障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护理方法。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 标签: 局部麻醉 白内障 囊外摘除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监护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应用于斜视矫正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濮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1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斜视矫正手术116例,根据麻醉方式分为两组:监护麻醉组58例,进行监护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单纯局麻组,58例。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中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手术时间、呕吐反应及正位率。结果监护麻醉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局麻组(t=-3.006,P=0.003);监护麻醉组单条眼外肌手术时间为(12.23±3.75)min,短于单纯局麻组的(16.32±3.87)min(t=-3.476,P=0.004);监护麻醉组有9例发生术中呕吐反应,少于单纯局麻组的19例(χ2=5.212,P=0.022);术后6个月,监护麻醉组正位率为94.83%(55/58),优于单纯局麻组的82.14%(46/56)。监护麻醉组患者术中均无明显疼痛,呼吸平稳,均顺利完成手术,而单纯局麻组有2例儿童患者因不能耐受手术改为全麻下手术。结论监护麻醉可减轻患者术中疼痛,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降低术中不适发生率,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 标签: 麻醉,监护下,联合局麻 斜视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鼻内镜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炎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近年来我院就诊的慢性泪炎患者中选取80例。对照组采用鼻外径路进行泪鼻腔吻合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鼻腔吻合术治疗,探究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早期鼻内窥镜鼻腔吻合术(EEN-DCR)和晚期泪鼻腔吻合术(L-DCR)治疗急性泪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文献研究。由2位评审人员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等数据库中2000年1月~2021年1月有关EEN-DCR治疗急性泪炎的中英文相关文献,做独立文献筛查、质量评价并进行资料提取及整理。根据L-DCR组手术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晚期鼻内窥镜鼻腔泪吻合术(LEN-DCR)组和晚期外路鼻腔泪吻合(LEX-DCR)组。采用RevMan 5.3.3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325例,其中EEN-DCR组177例和L-DCR组1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愈率方面,EEN-DCR组和L-DC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4(95%CI:0.78~2.65),P=0.34,I2=12%];亚组分析显示EEN-DCR分别与LEN-DCR、LEX-D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98(95%CI:0.40~2.42),P=0.96,I2=0%;OR=2.03(95%CI:0.86~4.78),P=0.11,I2=50%]。EEN-DCR和L-DCR在复发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和异质性[OR=0.29(95%CI:0.03~2.86),P=0.29,I2=0%]。然而,在症状缓解时间上,与L-DCR组相比,EEN-DCR组花费的时间更少[MD=-9.51(95%CI:-14.65~-4.37),P=0.0003,I2=42%]。结论:EEN-DCR治疗急性泪炎与L-DCR的疗效相似,但前者所需的症状缓解时间更少,这既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也可以降低经济成本。

  • 标签: 早期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晚期泪囊鼻腔吻合术 急性泪囊炎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进型鼻内镜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4月~2021年3月收治的68例慢性泪炎患者为讨论目标。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改进组与传统组,各34例。改进组应用改进型鼻内镜鼻腔吻合术;传统组应用传统经鼻外泪鼻腔吻合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天数。结果:改进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天数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进型鼻内镜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炎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改进型 鼻内镜 泪囊鼻腔吻合术 慢性泪囊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开腹疝高位结扎术、腹腔镜高位结扎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治疗腹股沟疝的患儿中随机选择50例参与研究,选择数字表达法分成两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开腹疝高位结扎术治疗,另外观察组接受腹腔镜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2%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更高,两组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利用腹腔镜高位结扎术的效果明显优于开腹疝高位结扎术,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减少并发症产生,保障患儿生活质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标签: 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 开腹疝囊高位结扎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7月-2021.5月于我院接受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的8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n=42。参照组实施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则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比组间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T1、T2、T3、T4段VAS评分低于参照组,术后PaCO2值低于参照组,且该组术后PaO2值、CD3+、CD4+、CD4+/CD8+值、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改善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疼痛程度、血气指标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鼻内镜鼻腔泪吻合术与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8年3月-2020年12月共50例慢性泪炎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采取泪道置管术治疗)与观察组(25例,采用鼻腔泪吻合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愈18例,治愈率72.0%,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治愈7例,治愈率28.0%,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0%,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大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鼻泪管阻塞引起的慢性泪炎,鼻内镜鼻腔泪吻合术的疗效优于泪道置管术,建议在耳鼻喉科中推广普及。

  • 标签: 鼻内镜 鼻腔泪囊吻合术 泪道置管术 慢性泪囊炎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选取实施髋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分析B超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12实施髋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喉罩全身麻醉)、研究(B超引导神经阻滞麻醉无肌松喉罩静脉镇静),对比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后,研究组患者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实施B超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 髋关节手术 B超引导 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镜食管球扩张术后食管穿孔的诊治体会。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中心共行胃镜食管球扩张术1 659次,其中4例发生食管穿孔,胃镜食管球扩张术导致食管穿孔的发生率为0.24%(4/1 659)。4例患儿均为男性,食管狭窄的病因分别为2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2例食管烧伤。术中均采用导丝导引的三级球进行食管狭窄段的扩张操作(在胃镜直视将球通过活检通道放置于食管狭窄处,往球内注水并维持不同的压力即可产生不同的直径);行胃镜食管球扩张术的次数范围为1~12次,平均次数为5次;食管穿孔发生的年龄为8个月至2岁11个月。4例患儿中,2例患儿在食管扩张术中发现右侧大量气胸,1例患儿在术中可见胃镜进入胸腔,1例患儿于术后第二天因呼吸困难、发热及左侧气胸,均初步诊断为食管穿孔;3例在24 h内诊断,1例在48 h内获得诊断;2例选择保守治疗,2例选择胸腔镜修补食管穿孔;均使用广谱抗生素,在食管狭窄上段放置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并且放置胃管。结果3例患儿经过3 d的治疗后体温完全正常,治疗后7~11 d首次行食管造影检查,治疗后7~13 d恢复经口喂养,治疗后10~14 d出院;1例患儿经保守治疗19 d后体温才完全恢复正常,治疗后23 d首次行食管造影检查仍提示食管漏,治疗后30 d行食管造影检查提示存在气管食管瘘并开始经空肠喂养,治疗43 d后出院。4例患儿的随访时间范围为6~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1.5个月);其中1例患儿再行食管扩张14次,目前可正常经口喂养,无进食呛咳及进食困难;1例患儿再行食管扩张5次后出现呛咳表现,确诊为复发性气管食管瘘,并行胸腔镜手术修补,目前可正常经口喂养;1例患儿因发展为长段型食管狭窄,目前经胃管喂养,需行食管替代治疗;1例患儿确诊为复发性气管食管瘘,行胸腔镜手术修补后,可正常经口喂养。结论胃镜食管球扩张术后发生食管穿孔较为罕见,需要及时诊治,并根据胸腔污染、全身感染及内循环是否稳定而选择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穿孔 胃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鼻内窥镜鼻腔吻合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接受鼻内窥镜鼻腔吻合手术的1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2例治疗无效的患者为无效组,122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为有效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泪炎类型、鼻中隔偏曲程度、是否小泪、是否反复泪道探通、是否泪道激光、是否泪道置管、是否术后定期复诊、是否复发性泪炎。使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比较发现,有效组和无效组鼻中隔偏曲程度、是否小泪、是否反复泪道探通、是否泪道激光、是否泪道置管、是否术后定期复诊、手术时间以及是否复发性泪炎等项目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鼻内窥镜 泪囊鼻腔吻合手术 治疗效果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早期拔除留置导尿管对术后麻醉复苏室全身麻醉女性患者苏醒质量和尿管相关感染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行宫腹腔镜手术的146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剔除4例。患者术后在麻醉复苏室经超声先评估膀胱的功能,观察组71例患者未见异常,抽尽膀胱残余尿液后拔除导尿管。对照组71例患者未见异常,术后24 h拔除导尿管。观察两组患者第一次膀胱排空后的残余尿量、尿潴留发生率、躁动发生率、尿路感染率、第一次步行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麻醉复苏室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为7.0%(5/71)和22.5%(16/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第一次步行时间[(10.5±4.1)h vs (18.9±6.5)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3.2±1.3)d vs (5.1±2.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 vs 9.8%,P<0.05),观察组导尿管拔除后尿路刺激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 vs 14.0%,P<0.05)。结论对于不复杂的妇科宫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超声评估膀胱的功能,抽尽膀胱残余尿后立即拔除尿管,较术后24 h后拔除导尿管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复苏室 超声检查 导尿管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早期拔除留置导尿管对术后麻醉复苏室全身麻醉女性患者苏醒质量和尿管相关感染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行宫腹腔镜手术的146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剔除4例。患者术后在麻醉复苏室经超声先评估膀胱的功能,观察组71例患者未见异常,抽尽膀胱残余尿液后拔除导尿管。对照组71例患者未见异常,术后24 h拔除导尿管。观察两组患者第一次膀胱排空后的残余尿量、尿潴留发生率、躁动发生率、尿路感染率、第一次步行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麻醉复苏室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为7.0%(5/71)和22.5%(16/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第一次步行时间[(10.5±4.1)h vs (18.9±6.5)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3.2±1.3)d vs (5.1±2.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 vs 9.8%,P<0.05),观察组导尿管拔除后尿路刺激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 vs 14.0%,P<0.05)。结论对于不复杂的妇科宫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超声评估膀胱的功能,抽尽膀胱残余尿后立即拔除尿管,较术后24 h后拔除导尿管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复苏室 超声检查 导尿管拔管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麻醉(ultrasound-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 UGRA)是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但存在着学员眼手协调能力弱、相关解剖结构不易掌握、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目前尚无相关标准课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分析UGRA教学特点,总结出发挥模拟教学优势、开展游戏化教学、指导学员进行刻意练习等教学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模拟教学 难点 对策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