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4月-2015年4月136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细菌药敏结果、血培养时的体温、血常规、深静脉置管、治疗及转归。结果136例患者均有至少一项基础疾病,多数基础疾病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实体肿瘤、创伤、急慢性胰腺炎等。病程中体温正常12例(8.8%),发热119例(87.5.%),低温5例(3.7%);白细胞减少36例(26.5%),中性粒细胞减少28例(20.6%),其中粒细胞缺乏者19例。136例患者所获细菌的药敏结果中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36.8%),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31.6%)、亚胺培南(30.1%)。136例患者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24株(17.6%),广泛耐药及全耐药77株(56.6%)。48例患者在血培养前有深静脉置管,其中有38例导管血培养鲍曼不动杆菌阳性;血培养阳性后均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相应药物治疗,主要有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死亡27例(19.9%),因病情较重而放弃治疗者30例(22.1%),好转79例(58.1%)。结论本次结果显示,基础疾病、深静脉置管及粒细胞缺乏是引起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热是其常见症状及预警信号,且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血流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流产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区2020年8月到2021年7月间收治的120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则与此同时增加中药治疗和心理疏导,然后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从治疗总有效率上来看,观察组(96.67%)要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显著(P<0.05);从阴道不规则出血时间上来看,观察组(5.75±1.24)要明显低于对照组(7.69±1.64),差异显著(P<0.05)。结论: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流产治疗中,在传统治疗方法上增加中药治疗和心理疏导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缩短阴道不规则出血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妇产科 阴道不规则出血流产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0例伴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对2组血流变检测指标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流变学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全血切变率和血液黏度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栓性疾病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全部为正相关,与血沉为负相关,与血浆黏度无相关性。结论:血流变检测为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提供重要参考,一定程度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血流变检测 血栓性疾病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护理信息化的输血流程环节控制。方法:选取扬中市人民医院2021年6月—2022年1月完成信息化输血流程管理的1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扬中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2021年5月完成常规输血流程管理的19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观察指标:输血流程缺陷发生情况、输血过程质量控制关键。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输血流程缺陷发生情况,观察组较低,(P

  • 标签: 护理信息化 输血流程 环节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21.02-2023.09新生儿病房PICC相关血流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方法对血流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PICC置管新生儿共计100例,其中40例新生儿发生血流感染。一共检测出57株病原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比较多。小于1500克以及治本时间超过20天等因素都是导致新生儿出现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护工作者需要对新生儿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新生儿血流感染的发生概率,以此来保障新生儿身体健康。

  • 标签: PICC 新生儿 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流异常与胎儿不良结局的关联。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产前检查的孕妇74例,根据脐动脉血流情况分为正常组(n=37)和异常组(n=37)。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脐动脉血流异常组的孕妇胎儿生长发育受限(FGR)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死亡率均高于脐动脉血流正常组(P<0.05)。结论:脐动脉血流异常与胎儿不良结局有强关联。

  • 标签: 脐动脉血流 胎儿 不良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磁共振成像(MRI)总体负担与大脑中动脉(MCA)搏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CSVD患者203例,收集其临床资料、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参数和头颅MRI数据。依据MRI总体负担评分将患者分为低负担组(0~1分)和高负担组(2~4分),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CSVD患者MRI总体负担与MCA 搏动指数的相关性。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评估MCA搏动指数对老年人CSVD患者MRI高负担的预测价值。结果高血压(OR=2.569,95%CI 1.068~6.182,P=0.035)、收缩压(OR=1.033,95%CI 1.006~1.061,P=0.016)、肌酐(OR=1.044,95%CI 1.009~1.079,P=0.013)和MCA 搏动指数(OR=1.125,95%CI 1.087~1.166,P<0.001)与老年CSVD患者MRI总体负担增加独立相关。MCA 搏动指数与老年CSVD患者MRI总体负担呈强正相关(r=0.65,P<0.001),其预测高负担的最佳临界值为1.11,曲线下面积为0.908(95%CI 0.864~0.953,P<0.0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2和0.880,阳性预测值为92.38%,阴性预测值为77.70%。结论TCD参数MCA 搏动指数与老年CSVD患者MRI总体负担呈正相关,对老年CSVD患者MRI总体负担的预测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老年人 脑血管障碍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多普勒 大脑中动脉 搏动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灰阶血流成像(以下简称B-flow)联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引导大面积烧伤患者动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6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CDFI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和B-flow+CDFI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其年龄分别为19~60、18~58岁。根据病情进展,择机进行动脉穿刺置管,操作过程中单纯CDFI组患者仅采用CDFI引导,B-flow+CDFI组患者联合应用B-flow和CDFI引导。以首次置管为基础,统计2组患者置管部位,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回针后复穿置管成功及置管失败的发生率,置管耗时,置管后3 d内创面脓毒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动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患者均经创面置管,2组患者置管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4,P>0.05)。(2)B-flow+CDFI组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81.25%(26/32),明显高于单纯CDFI组的51.43%(18/35),χ2=6.594,P<0.05;置管失败率为3.12%(1/32),明显低于单纯CDFI组的20.00%(7/35),P<0.05;回针后复穿置管成功率与单纯CDFI组相近(χ2=1.029,P>0.05)。(3)B-flow+CDFI组患者置管耗时为(15.7±1.1)min,明显短于单纯CDFI组的(17.1±2.2)min(t=11.316,P<0.01)。(4)单纯CDFI组患者置管后3 d内创面脓毒症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86%(1/35)、0,与B-flow+CDFI组的0和3.12%(1/32)相近(P>0.05);B-flow+CDFI组患者置管后3 d内动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单纯CDFI组的20.00%(7/35),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CDFI,B-flow联合CDFI可以提高大面积烧伤患者经创面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耗时,并可以有效降低置管后动脉血栓发生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烧伤 超声检查 二维灰阶血流成像 彩超多普勒超声 动脉穿刺置管
  • 作者: 王目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4
  • 出处:《药品评价》2020年 第17卷 第8期
  • 机构:菏泽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山东 菏泽 274002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采取尼可地尔治疗对血流动力学、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118例CSF患者分为常规组、研究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治疗3月,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TIMI血流帧数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基础血流量、基础肱动脉内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血浆内皮素-1、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常规组,且血浆脂联素明显更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F患者采取尼可地尔治疗可降低冠脉阻力,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冠脉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

  • 标签: 血流动力学;尼可地尔;冠状动脉慢血流;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 flow MRI)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血流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卒中中心连续收治的症状性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卒中患者,利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及4D flow MRI技术对其梗死区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狭窄近端血流进行定量分析,探索狭窄程度与前向血流的定量关系;对软脑膜侧支进行评分(总分0~3分),联合磁共振灌注成像比较不同侧支状态下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脑组织灌注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33例,平均年龄56岁,男性21例(63.6%)。不同狭窄程度(<30%、30%~49%、50%~69%和≥70%)下大脑中动脉血流率分别为(3.56±1.08)、(2.96±0.94)、(3.72±0.60)、(2.50±1.03)ml/s,各组间大脑中动脉病变近端血流率存在显著差异,狭窄程度≥70%时血流率下降最显著(F=4.34,P=0.008);狭窄近端前向血流与灌注的关系提示大脑中动脉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脑组织灌注的关系在不同侧支状态存在差异。当远端侧支较差时(侧支评分0~2分),狭窄近端残余血流绝对值及相对值与远端脑组织灌注参数相对达峰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76、-0.61,均P<0.05)。结论4D flow MRI技术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定量评估,狭窄近端残余前向血流与远端灌注的关系受侧支状态的影响。

  • 标签: 卒中,缺血性 大脑中动脉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途径评估胎儿宫内缺氧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对我院180例晚孕期单胎孕妇进行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的血流参数测量,及测量两者对应参数的比值,与胎心监护相关联。结果通过多途径评估提示28例胎儿宫内缺氧,单一胎心监护假阳性54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途径评估胎儿宫内缺氧,能提供更准确的预见性诊断。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胎儿宫内缺氧 胎心监护 脐动脉
  • 简介:本文对蛙肠系膜微循环中毛细血管网和微动脉分支中的血流摆动现象以及微静脉中的血流变化做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和描述,并在局部应用微量的肾上腺素和组织胺,初步分析了血流摆动现象的机制。

  • 标签: 微循环 血流摆动 血管运动
  • 简介: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疾病。众所周知,流经脑组织的血液占每分搏出量的20%,且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脑能量来源主要依赖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如果脑组织的血供中断,2min内脑电活动停止,5min后出现严重不可逆性损伤。多种原因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头颈部血管的狭窄,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或渐进性的胆固醇沉积引起。当出现脑血流灌注减低时,颅内血管通过侧支循环如颅底动脉环的前后交通支的开放、脑血管的自身调节等代偿机制维持脑细胞正常代谢所需。此时只要尽早恢复脑血氧供应,就可能保证脑组织细胞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恢复。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则出现细胞代谢失常,会导致细胞缺血坏死,进而引起各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因此及时准确的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血流灌注状态是临床治疗的关键。下面就各种评估脑灌注的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脑血流灌注 影像学方法 评估 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组织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指导小儿内踝静脉穿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颌面外科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内踝静脉穿刺,实验组运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指导内踝静脉穿刺。比较2组患儿内踝静脉穿刺完成所需的时间和次数。结果实验组静脉穿刺时间和静脉穿刺次数明显小于常规组。结论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可以精确定位内踝静脉,有效提高小儿内踝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及危重患儿的抢救提供了重要保证,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 标签: 内踝静脉 静脉穿刺 多普勒血流探测仪
  • 简介:摘要 目的 在对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流产患者治疗过程中以提高患者疗效为目的,探究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其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实施性。方法 研究时间截点在2021年至2023年间开展,取我院妇产科阴道不规则出血流产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以双色球分组法为标准分成两组,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整合分析两组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将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性、阴道止血时间等数据详细记录,并将其予以表格形式体现进行对比,以最后相关指标做为数据支撑,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作用下,观察组整体临床疗效显提升,与此同时,该组患者阴道止血时间明显缩短,较另一组,各数据间P值均达到

  • 标签: 妇产科 阴道不规则出血 流产 中药汤剂 中西医联合 影响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近视进展过程中眼底血流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8年7—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低中度近视儿童,随访观察其1年的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AL)变化,以评估其近视进展。同期采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技术进行黄斑区3 mm×3 mm扫描。采用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S-OCT)技术进行黄斑区6 mm×6 mm放射状扫描,并采集随访观察1年前后受检者右眼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鼻、颞侧的脉络膜厚度以及浅层和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取受检者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性及简单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47例(47眼)受检儿童,男21例,女26例,年龄为(11.1±1.3)岁。1年后随访,平均等效球镜度(SE)由(-2.59±0.93)D增至(-3.09±0.96)D(t=11.12,P<0.001);AL由(24.75±0.86)mm增长至(24.91±0.84)mm(t=12.25,P<0.001);脉络膜厚度由(238±54)μm减小至(231±55)μm(t=2.67,P=0.011);视网膜浅层、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均出现明显下降(t=6.66,P<0.001;t=3.38,P=0.002;t=3.18,P=0.003)。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变化量与近视度数增加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0.35,P=0.02;r=0.37,P=0.01)。结论:近视儿童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变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降低,推测此类眼底变化可能在近视进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 标签: 近视儿童 视网膜 脉络膜 血流密度